导读:本文包含了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菲律宾蛤仔,移植区,花蛤,黄河叁角洲
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论文文献综述
蒋万钊,刘艳春,张士华[1](2010)在《黄河叁角洲地区菲律宾蛤仔底播移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形目、帘蛤科、蛤仔属,黄河叁角洲地区俗称马蚬、花蛤。菲律宾蛤仔在黄河叁角洲地区的分布从历史和产量来看都极少,在海上生产的渔民仅在黄河以南偶尔发现,形不成产量。在198(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0年04期)
杨鸣,任一平,徐宾铎,万初坤[2](2008)在《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秋季性腺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保护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保护菲律宾蛤仔资源,本文利用组织学手段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进行了研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确定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除5~6月份为繁殖期之外,9~10月为另一繁殖期。根据性腺细胞在生殖滤泡中的比例,将其第二繁殖期内的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结合自然海区调查观测。确定海区水温15℃以上时,蛤仔排放精、卵,且在繁殖盛期至少有两次集中排放的过程。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与自然野生种群的情况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08年01期)
杨鸣,任一平,徐宾铎,万初坤[3](2007)在《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繁殖和早期发育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浮游生物垂直拖网调查及幼虫早期发育观测,研究了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繁殖发育特性,并从发育学及生态学角度分析了蛤仔补充群体密度过低的原因。结果表明:调查海区D形幼虫与壳顶幼虫密度全年呈双峰分布,春季繁殖期密度高于秋季,但总量较低;幼虫发育过程中延迟变态现象普遍;与D形幼虫与壳顶幼虫相比。壳顶后期幼虫及附着稚贝的密度大幅下降。初步研究表明底质扰动和环境污染是造成变态发育期蛤仔死亡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S1期)
杨鸣[4](2007)在《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繁育补充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ppinarum),作为胶州湾主要底播增养殖贝类,在胶州湾水域曾经分布甚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而导致自然种群资源严重衰退,近十年来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主要以底播养殖为主,由于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自然海区已不能形成相当规模的补充群体,本地苗种严重不足,制约胶州湾蛤仔养殖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每月定期采集菲律宾蛤仔样本,用于制作性腺组织切片,并进行观察、拍照。同时于2006年5月-11月菲律宾蛤仔繁殖期内,对胶州湾底播增养殖区进行浮游幼虫拖网调查、显微镜观测,分析研究了菲律宾蛤仔的繁育补充特性,并在室内进行不同附着基附着比较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福建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适应胶州湾环境条件后,性腺发育正常;性腺组织发育与发育周期与原自然种群一致。6月下旬第一个休止期时,雌、雄个体滤泡都没有完全的消失,两个生殖周期甚至存在着联系性,菲律宾蛤仔性腺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可多次发育。一周龄蛤仔也可成为初级性成熟繁殖群体。菲律宾蛤仔的性比差异稳定无性转换现象,雌雄比约1.3。(2)菲律宾蛤仔春季繁殖群体性腺指数大,性腺发育饱满;秋季群体性腺指数波动小,各发育期区分不明显。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幼虫密度全年成双峰变化分布,且第一高峰幼虫数量高于第二高峰;同时每一繁殖期内又有两次较为集中的幼虫排放过程,春季两种幼虫分布密度均高于秋季,但总体看来繁殖期内D形、壳顶幼虫密度总量较低,成为影响后期贝类附着生长的内在因素。(3)菲律宾蛤仔浮游期幼虫发育过程完整,但延迟变态现象严重,导致贝类幼虫质量下降影响其附着及后期生长。本文通过对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繁殖特性、繁育机理与条件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影响贝类附着生长的各类原因,提出生态修复措施。从而为构建环境友好的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健康增养殖体系提出建议,为这一特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7-06-30)
杨鸣,任一平,李旭杰[5](2007)在《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5~9月,通过浮游拖网调查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D形幼虫)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壳长、壳高呈线性相关,与其它蛤仔种群面盘幼虫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齐鲁渔业》期刊2007年05期)
任一平,徐宾铎,杨鸣,马玉霞[6](2007)在《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渔业生物学特性与养护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形目、帘蛤科、蛤仔属,是我国主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曾在胶州湾水域分布甚广。近年来由于自然种群资源严重衰退,目前主要以移植底播养殖为主。自2000年以来胶州湾底播养殖菲律宾蛤仔苗种主要来自福建莆田,菲律宾蛤仔的底播养殖已成为青岛的特色渔业。(本文来源于《齐鲁渔业》期刊2007年04期)
陈丽梅,任一平,徐宾铎[7](2007)在《环境因子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滤水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滤水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盐度、pH值条件下的蛤仔滤水率差异显着;2、3龄蛤仔滤水率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呈极显着正相关。在设定的环境因子梯度下,蛤仔滤水率随着温度、盐度、pH值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大滤水率分别出现在温度23℃、盐度30、pH值8.2。(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期刊2007年02期)
陈丽梅[8](2007)在《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滤水率及养殖容量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曾在胶州湾水域分布甚广,其捕捞生产约有70多年的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盲目扩大捕捞强度,蛤仔的自然种群资源严重衰退。目前移植菲律宾蛤仔的底播增养殖,已成为胶州湾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养殖区位于湾北部近岸海域,自2000年以来,蛤仔苗种主要来源于福建莆田,对移植种群的生理习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尚无报道。本文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调查、室内模拟实验等综合性方法研究海水温度、盐度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滤水行为的影响,并与胶州湾自然种群蛤仔作比较,来研究移植蛤仔种群对胶州湾环境的适应性;针对胶州湾近年来赤潮频发,引起海水pH的不稳定,本文首次测定了pH对菲律宾蛤仔滤水率的影响规律;运用能量收支平衡法初步估算了胶州湾蛤仔的养殖容量。结果如下:1.温度对移植蛤仔滤水率的影响在8℃-33℃之间设定的6个温度下,随温度升高,菲律宾蛤仔滤水率增大,23℃时达峰值,然后逐渐降低,13℃-18℃间上升迅速,其它梯度间变化平稳;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温度下的蛤仔滤水率差异极显着(P<0.01);不同温度下2、3龄蛤仔滤水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呈极显着正相关(r=0.9569,P<0.01)。经比较,海水温度对移植种群及自然种群滤水率的影响规律极相似。2.盐度对移植蛤仔滤水率的影响移植蛤仔可适应较大幅度的盐度变化,在15-30的盐度范围内,移植菲律宾蛤仔的滤水率随盐度升高而增大,盐度30时达最大值,盐度35时降低;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盐度15时滤水率显着低于其它梯度(P<0.05),盐度20-35间滤水率差异不显着;不同盐度下,2、3龄蛤仔的滤水率变化趋势一致,呈极显着正相关(r=0.9895, P<0.01)。3. pH值对移植蛤仔滤水率的影响在6.2-10.2间的5个梯度下,蛤仔滤水率随pH值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7.2-8.2间滤水率变化平稳,最大值发生在pH值为8.2时;pH>9.2时,滤水率极低;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不同pH值下蛤仔滤水率差异极显着(P<0.01);不同pH值下,2、3龄蛤仔的滤水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呈极显着正相关(r=0.9876, P<0.01)。蛤仔适宜的pH为8.2左右,pH在6.2左右或pH>9.2时,蛤仔生理活动受抑制。4. 6月份菲律宾蛤仔肥满度高,对浮游植物和颗粒有机碳的摄食压力较大,利用此期的相关数据估算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容量较为合理。估算结果,胶州湾目前环境条件下,适宜养殖容量为2龄蛤23.79万吨,3龄蛤32.71万吨。5.根据对2、3龄菲律宾蛤仔死亡率的周年跟踪调查,估算了胶州湾养殖海域适宜的播苗密度,分别为565(ind/m2)、743(ind/m2)。而实际养殖生产中,播苗密度约为2500(ind/m2),明显超出其适宜的底播密度,造成幼蛤死亡率高。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移植种群菲律宾蛤仔对胶州湾海水温度、盐度变化的适应性较强;近几年蛤仔养殖产量持续增加,已超过适宜的养殖容量。本文针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业中存在的超容量养殖及其它问题,提出了符合该地区生产实际的建议和养护对策,以期为养殖者提供理论指导,保持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7-04-01)
任一平,徐宾铎,郭永禄,杨鸣[9](2006)在《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死亡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底播增殖区进行了逐月定点采样,将样品带回放于实验室内水族箱暂养,每站随机取样,共对3 269个个体进行了基本生物学特性测定,研究了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底播增殖菲律宾蛤仔苗种的平均个体质量0.26 g、平均壳长11.1mm;底播蛤仔与野生蛤仔在生长规律上基本一致,春末至秋初(4~9月)是其主要生长期;1~3龄期间个体生长速度较快,1~2龄、2~3龄,个体质量分别增长3.88 g和4.02 g;1~2龄生物量增长最快,2~3龄由于死亡率增大,其生物量增长缓慢;1~3龄蛤仔软体部的生长速度快于贝壳,5~6月是菲律宾蛤仔的繁殖肥育期。根据个体生长特性,3龄为最佳采捕年龄;根据目前的养殖状况,2龄蛤仔已达到商品规格,从生物量上分析,采捕2龄蛤仔收益最高;6月是最佳的捕获时期。蛤仔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温是影响菲律宾蛤仔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42-649](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06年04期)
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开发保护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保护菲律宾蛤仔资源,本文利用组织学手段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进行了研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确定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除5~6月份为繁殖期之外,9~10月为另一繁殖期。根据性腺细胞在生殖滤泡中的比例,将其第二繁殖期内的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结合自然海区调查观测。确定海区水温15℃以上时,蛤仔排放精、卵,且在繁殖盛期至少有两次集中排放的过程。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与自然野生种群的情况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论文参考文献
[1].蒋万钊,刘艳春,张士华.黄河叁角洲地区菲律宾蛤仔底播移植初探[J].河北渔业.2010
[2].杨鸣,任一平,徐宾铎,万初坤.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秋季性腺发育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8
[3].杨鸣,任一平,徐宾铎,万初坤.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繁殖和早期发育特性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杨鸣.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繁育补充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5].杨鸣,任一平,李旭杰.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生物学特性研究[J].齐鲁渔业.2007
[6].任一平,徐宾铎,杨鸣,马玉霞.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渔业生物学特性与养护对策研究[J].齐鲁渔业.2007
[7].陈丽梅,任一平,徐宾铎.环境因子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滤水率的影响[J].南方水产.2007
[8].陈丽梅.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滤水率及养殖容量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9].任一平,徐宾铎,郭永禄,杨鸣.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死亡特性[J].中国水产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