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概念与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概念与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意识,马克思主义,拜物教,宰制。

概念与形态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南湜[1](2019)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概念:马克思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原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提出的"历史科学"概念和对"异化"概念的翻新使用,标志着马克思由此开启了一种超越了他所批判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社会科学之路,但这一社会科学方法由于其独特性却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恰切的理解。与延续了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涂尔干、韦伯之限于结构或主体主观不同,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的根本特征是从主体行动到客观结构,从而能在最为真实的意义上切中社会现实。在当今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从而呼唤着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而中国社会科学建构也正在进行之际,重新认识马克思起始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建构方法,对于中国社会科学建构的健康发展,应当能产生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9年06期)

王诗琪[2](2019)在《何为意识形态——基于多重意识形态概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国内外学者对于"意识形态"概念争论颇多。意识形态概念是其诞生起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解读是其发展过程,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意识形态的真正内蕴,实现意识形态从个人观念到集体信念的实质转换。(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教育》期刊2019年32期)

李晓阳,张明[3](2019)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变革及其多重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在历史上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便经历了由否定性到中性再到肯定性的逻辑历程。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批判性、阶级性和中立性叁个视角对意识形态进行阐释分析,使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意识、阶级意识和观念上层建筑叁重含义。列宁则进一步赋予意识形态以科学内涵和建构功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入新阶段。有效厘清并准确诠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逻辑进路和多重意蕴,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前提。(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10期)

边千慧[4](2019)在《智能手机媒介照片的存在形态:以“秒懂”的概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存必需的信息触角和不可分割的媒介假肢,智能手机对于摄影媒介的高度推崇、紧密融合与再造,使得手机使用者个人被深度裹挟入特定的信息形式、感知模式和互动行为中。本文以"秒懂百科"词条的视频文案分析为切入点,以手机照片为观察对象,探讨"秒懂"作为手机媒介信息的一个核心概念,如何从媒介功能、视觉呈现和文化暗示这叁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影响了作为信息数据使用的手机照片的存在形态,以及这些海量的、秒懂式的手机照片如何构筑了当下生活独特的媒介现实。(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2019年05期)

王兴辉[5](2019)在《恢复“生活”的在场状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活”概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是贯穿《费尔巴哈》一章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中多次用到"生活"及和生活有关的词组,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研究者并没有对此概念给予应有的关注。"生活"概念蕴含丰富的内涵,在《费尔巴哈》一章中"生活"的基本内涵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及再生产,是基于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在此意义上,《费尔巴哈》一章的"生活"在本质上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社会存在"内涵一致。"生活"不仅仅是人的物质生产的一种社会存在,同样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归旨,当今所提出的"美好生活",正是这一发展的必然趋向。美好生活是历史的现实运动,也是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孙民,齐承水[6](2019)在《论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意识形态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物质生产实践功能,而且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内涵。从马克思劳动概念发展的逻辑过程来看,在劳动的异化层面,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意识形态性进行了人本主义批判;在劳动的价值层面,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深刻剖析了劳动概念的意识形态意蕴;在劳动的解放层面,马克思从人类解放的高度对劳动概念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行了彻底批判。正是在这些层面上,马克思对劳动概念进行了深刻阐释,赋予劳动概念以独特的意识形态内涵,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理论形态,而且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廖伟凯[7](2019)在《寻找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的本质要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透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爬梳,本文指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述内含叁个本质要素:"明确的主体""权力作用""现实界"。要素间的关系亦衍生出马克思意识形态观常见的课题,包括"宰制意识(形态)""主体/阶级意识",以及对意识形态中立客观或是虚假否定之性质的讨论。本文认为,必须在盘查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构成叁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才能确立。(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期刊2019年02期)

薛睿[8](2019)在《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访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渊源薛睿:麦克莱伦教授,您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今天的访谈聚焦于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进入主题前,能否谈一下您走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道路的历程?戴维·麦克莱伦(以下简称"麦克莱伦"):大学毕业后,我起初想成为一(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黄跃[9](2019)在《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双重维度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是人类史的一部分,它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是马克思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学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探讨热度不减,但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一直处于众说纷纭的境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究竟具有怎样的内涵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本文聚焦“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和实质”课题,通过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梳理解读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具体而丰富的内涵,进而剖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实质,指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具有肯定性和否定性的双重维度。通过“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追溯、文本梳理和实质把握,论文旨在进一步夯实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资源理解和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具体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证:第一部分,从哲学史上追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得益于英国近代经验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的贡献。英国经验论哲学家认为,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来源,但由于语言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原因造成认识上的种种差错,使认识走向误区。受英国经验哲学家的启发,法国启蒙思想家凭借感觉经验试图建立有着像自然科学般精确性的观念上的科学,以期从思想上为法国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观念学派的这一理论主张遭遇到了现实的困境。拿破仑本着政治实用主义的立场批判这一理论的不切实际性,从此,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再也无法抹去它的贬义色彩。法国启蒙主义思潮在德国思想界激起了壮阔的波澜。黑格尔立足于精神现象提出了着名的“异化”和“教化”理论为意识形态涵义的转换提供了基础。费尔巴哈对宗教异化的批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开辟了前行的道路。第二部分,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进一步梳理,辨析《论犹太人问题》的“犹太精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类本质”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和现实生活”、《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个性”及其扬弃、《<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观念的上层建筑”、《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思想等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多重语境,梳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具体内涵。第叁部分,剖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双重维度。意识形态否定性方面:首先,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指出意识形态是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倒立呈像的观念”。其次,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特殊意识普遍化”的意识形态虚幻性和统治性。最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的“社会无意识”。意识形态概念的肯定性方面:首先,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本质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发现新世界,通过批判实现建构。这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肯定性维度得以可能的哲学前提。其次,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肯定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是有其现实依据的。最后,肯定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立足于人类社会,最终指向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第四部分,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内涵及其思想实质的双重维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意义。根据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双层维度,结合当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情况,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启发我们要处理好意识形态批判和意识形态建构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加强对其他思潮的批判引领,通过意识形态建设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恩毕[10](2019)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使用最频繁的概念之一,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界定是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过渡时期。市民社会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只要有生产和交往就存在市民社会。(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0期)

概念与形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意识形态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国内外学者对于"意识形态"概念争论颇多。意识形态概念是其诞生起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解读是其发展过程,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意识形态的真正内蕴,实现意识形态从个人观念到集体信念的实质转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概念与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概念:马克思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原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

[2].王诗琪.何为意识形态——基于多重意识形态概念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

[3].李晓阳,张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变革及其多重内涵[J].学术探索.2019

[4].边千慧.智能手机媒介照片的存在形态:以“秒懂”的概念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

[5].王兴辉.恢复“生活”的在场状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活”概念探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孙民,齐承水.论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意识形态向度[J].河北学刊.2019

[7].廖伟凯.寻找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的本质要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初探[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9

[8].薛睿.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访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教授[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

[9].黄跃.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双重维度及其当代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0].李恩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探析[J].现代交际.2019

标签:;  ;  ;  ;  ;  ;  ;  

概念与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