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穴位相对特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穴位,调制相,电针,脑功能网络
穴位相对特异性论文文献综述
方继良[1](2010)在《电针不同穴位调制相对特异性脑功能网络的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0-08-01)
方继良[2](2010)在《电针不同穴位调制相对特异性脑功能网络的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目的:利用fMRI技术,观察比较电针躯干部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穴位的脑激活功能区、及功能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的异同。分析针刺不同穴位产生的特征性脑功能网络,同时探讨电针能否改变脑静息态默认功能模式,是否存在针刺即时后效应。材料和方法:共纳入21名健康志愿者,男10名,女11名,年龄22-28岁,实验通过广安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前每位受试者均填写知情同意书。每位受试者在同日接受两个穴位的fMRI试验,选择位于躯干、由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的、同经络、同为结缔组织的关元穴和中脘穴(CV4、CV12),fMRI扫描分别在针刺前静息状态、针刺单个穴位留针状态、电针刺激状态、针刺后静息态采集脑功能数据;并对电针针感进行了记录。采用SPM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电针不同穴位时脑激活功能区、及功能区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两穴位的各针感频率和强度分别比较,发现只存在胀满感强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关元穴显示更为强烈的胀满感觉,其余针感频率和强度无显着性差异。通过分析发现,电针关元、中脘穴均诱导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现象,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LPNN)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比较显示只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产生即时针刺后脑效应,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的相对特异性。本实验中针刺诱导产生的脑功能网络模式与以往研究的情绪认知功能调节环路有相似的特点。我们推论,针灸镇静、抗焦虑、抗抑郁症的治疗效应可能需要通过这-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所介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0-05-26)
朱兵,荣培晶,李宇清,梅志刚,何伟[3](2009)在《穴位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及机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cupuncture,commonly-used neuromodulating techniques,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 syndromes acupuncture, commonly-used neuromodulating techniques, has been widelyaccepted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 syndromes .It in-duced activation of somato-visceral reflexes and changes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so as to modulate the functions of visceral organs.(本文来源于《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期刊2009年01期)
朱兵,荣培晶,李宇清,梅志刚,何伟[4](2008)在《穴位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医家观察到体表穴位与脏腑间存在内外属联的关系,并用经络学说将人体的主要穴位的特异性进行了归类,指导临床应用近两千年。目前针灸的研究方主要集中在经脉-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等方面。最近的研究在建立动态、同步、多穴位效应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人体与动物实验,以体表软组织疼痛、内脏疼痛、以及循环、消化等内脏功能活动为效应指标,研究穴位的功能、穴位针刺调整内脏效(本文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卫星研讨会——针灸与人类健康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8-11-01)
周爱玲,刘祖舜[5](1999)在《穴位注射的穴位相对特异性续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讨药物穴位注射是否具有穴位相对特异性。方法与结果肝炎灵3种给药途径注射防治CCl4所致小鼠肝炎的疗效。足叁里注射肝炎灵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优于肌肉和内关注射给药。小鼠4种给药途径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足叁里组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显着大于内关、委中、肌注组。速尿经注射叁阴交、复溜、叁阴交旁和静脉给药后的排钠、排钾、利尿量明显不同,叁阴交组与静脉组效应相当,显着大于复溜、叁阴交旁组。结论表明药物穴位注射,取穴适当,效果显着,穴位注射具有穴位相对特异性。(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1999年01期)
陈修贵[6](1995)在《穴位功能相对特异性的中枢形态学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穴位功能相对特异性的中枢形态学机制探讨200033上海中医药大学陈修贵林文注(指导),徐明海(指导)穴位功能的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某一经穴与另一经穴功能作用上所具有的不同特点。目前,大多数人认为穴位的作用既有特异性的一面,又有普遍性的一面。即所谓...(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1995年10期)
刘乡,张守信,魏北桦[7](1995)在《穴位相对特异性与经络或神经节段关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选用足少阳胆经的“上关”和“阳陵泉”及与之对应的足阳明胃经的“下关”和“足叁里”,但“上关”和“下关”位于头部的颧弓上下,同为叁叉神经支配。而“阳陵泉”和“足叁里”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同受腓总神经支配。分别观察电针这四个穴位对中缝大核(NRM)神经元及其由牙髓或尾尖饬害性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的效应,分析穴位相对特异性与经线或神经支配节段性的关系。观察到电针“上关”和“下关”均可激活NRM神经元,并抑制其两种刺激所引起的伤害性反应。但对牙髓伤害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约-60%,5~10分,P<0.05~0.001),而对尾尖伤害性反应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或仅为-30%。电针“阳陵泉”或“足叁里”也可激活NRM神经元并抑制两种伤害性反应,但对尾尖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比对牙髓的强而持久,前者为-60%~-40%,30分钟(P<0.05~0.001),后者为-40%,5~10分钟(P<0.05~0.001)。上述事实表明,头部穴位电针对牙痛,后腿穴位电针对尾部痛的镇痛作用更好。指出穴位相对特异性似不依经线区分,而与神经支配的节段性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1995年01期)
周爱玲,刘祖舜,蒋道荣[8](1993)在《穴位注药的穴位相对特异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表明,速尿从小鼠3个不同穴位和静脉给药后的排钠利尿量明显不同."委中"组与静脉组效应相当,显着大于"内关","叁阴交"组.扭体法比较5种不同给药途径注射可乐定后的镇痛作用,"内关"组与静脉组镇痛效应相当,"足叁里"组显着大于"内关"、"委中"、皮下组.小鼠4种给药途径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足叁里"组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显着大于"内关"、"委中"、"肌注组.实验结果提示,穴位注药具有穴位相对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1993年03期)
葛宝和,陈乃明[9](1990)在《隔姜灸对人体胃电的影响及穴位相对特异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胃电是伴随胃运动功能的平滑肌生物电活动,是反映胃运动状态的功能指标,并能反映各种相关因素对胃运动机能的调节。笔者对不同穴位采用隔姜灸来观察对胃电活动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1990年10期)
盛培琳,谢启文[10](1988)在《电针对大鼠催乳素分泌的影响及穴位相对特异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针对机体多种生理功能具有调整作用。但对在生理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报告较少。本室曾报告电针"肢中"穴可刺激授乳期大鼠催乳素分泌。本文进一步观察到电针"脸中"穴可使非授乳大鼠(雄鼠,动情间期雌鼠及去卵巢补雌激素鼠)催乳素分泌增加,更证明电针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另外,在一种动物模型身上针刺叁种不同穴位(足叁里、足临泣、植中)均引起血浆催乳素升高。因此不能排除其中有应激反应的成分。但"值中"穴的效应最显着,与另外二穴比较存在着量的签别。尤其在穴位组合实验中,针刺"足临泣"穴可拮抗针"值中"穴的效应。这些结果均显示一J'穴位的相对特异效应。本文结果对进一步阐明针灸催乳机理及用针灸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可能性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1988年04期)
穴位相对特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验目的:利用fMRI技术,观察比较电针躯干部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穴位的脑激活功能区、及功能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的异同。分析针刺不同穴位产生的特征性脑功能网络,同时探讨电针能否改变脑静息态默认功能模式,是否存在针刺即时后效应。材料和方法:共纳入21名健康志愿者,男10名,女11名,年龄22-28岁,实验通过广安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前每位受试者均填写知情同意书。每位受试者在同日接受两个穴位的fMRI试验,选择位于躯干、由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的、同经络、同为结缔组织的关元穴和中脘穴(CV4、CV12),fMRI扫描分别在针刺前静息状态、针刺单个穴位留针状态、电针刺激状态、针刺后静息态采集脑功能数据;并对电针针感进行了记录。采用SPM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电针不同穴位时脑激活功能区、及功能区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两穴位的各针感频率和强度分别比较,发现只存在胀满感强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关元穴显示更为强烈的胀满感觉,其余针感频率和强度无显着性差异。通过分析发现,电针关元、中脘穴均诱导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现象,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LPNN)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比较显示只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产生即时针刺后脑效应,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的相对特异性。本实验中针刺诱导产生的脑功能网络模式与以往研究的情绪认知功能调节环路有相似的特点。我们推论,针灸镇静、抗焦虑、抗抑郁症的治疗效应可能需要通过这-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所介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穴位相对特异性论文参考文献
[1].方继良.电针不同穴位调制相对特异性脑功能网络的fMRI研究[C].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2010
[2].方继良.电针不同穴位调制相对特异性脑功能网络的fMRI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3].朱兵,荣培晶,李宇清,梅志刚,何伟.穴位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及机制(英文)[J].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2009
[4].朱兵,荣培晶,李宇清,梅志刚,何伟.穴位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及机制[C].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卫星研讨会——针灸与人类健康论文摘要汇编.2008
[5].周爱玲,刘祖舜.穴位注射的穴位相对特异性续探[J].上海针灸杂志.1999
[6].陈修贵.穴位功能相对特异性的中枢形态学机制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1995
[7].刘乡,张守信,魏北桦.穴位相对特异性与经络或神经节段关系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1995
[8].周爱玲,刘祖舜,蒋道荣.穴位注药的穴位相对特异性初探[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93
[9].葛宝和,陈乃明.隔姜灸对人体胃电的影响及穴位相对特异性的研究[J].四川中医.1990
[10].盛培琳,谢启文.电针对大鼠催乳素分泌的影响及穴位相对特异性的研究[J].针刺研究.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