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层石墨结构论文_杨皓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乱层石墨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石墨,结构,纳米,晶格,六方,磁控溅射,特性。

乱层石墨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杨皓奇[1](2018)在《聚酰亚胺/多层石墨烯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1世纪以来,为了阻止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进一步恶化,科研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绿色环保的能源存储系统。在众多的清洁能源中,锂离子电池(LIBs)因其高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无记忆效应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正逐步走向储能家族大舞台,并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的理论容量仅为372 mAh g~(-1),并不能满足高能量密度与长程续航等要求。同时,随着行业规模日益扩大,人们开始担忧无机电极材料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与无机材料相比,有机聚合物材料资源丰富且绿色可持续,因此成为“绿色高能电源”中电极材料的最佳选择。聚酰亚胺(PI)是一类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其主链上通常含有酰亚胺环,由有机二胺和有机二酸酐通过熔融缩聚法或者溶液缩聚热亚胺化法制备而成。作为一种典型的羰基聚合物,聚酰亚胺电极材料受到较大关注,但较低的比容量(<300mAh g~(-1))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因此,为了提高聚酰亚胺材料的电化学储锂性能,本论文设计、开发出一系列聚酰亚胺/多层石墨烯纳米结构复合材料,并探索了聚酰亚胺在特定情况下的超级锂化现象。具体工作如下:(1)通过共沉淀和热亚胺化法成功地将多层石墨烯(MG)作为导电剂引入聚酰亚胺内部,设计合成了高性能PI-MG复合电极材料。该材料具有层状结构,多层石墨烯的表面均匀地涂覆了一层聚酰亚胺(厚度约为5.12 nm)。在用作锂电池负极材料时,PI-MG复合材料表现出超高的比容量(612 m Ah g~(-1);0.1 A g~(-1)),以及优越的循环稳定性(在0.5 A g~(-1)循环500圈容量保留率仍有89.3%)。并且,该电池可在-15°C到55°C下稳定运行,在55°C时的放电比容量为873 m Ah g~(-1),远远大于前人文献中报导的数值。随后,通过实验数据与理论运算的对比,证明了在导电剂充足的条件下,BPDA-BPA型聚酰亚胺可以与22个锂离子进行电化学反应,从而获得1334 mAh g~(-1)的高储锂容量。(2)尽管共沉淀法制备的复合材料获得了优异的比容量,但其倍率性能却差强人意,在大电流密度5.0 A g~(-1)下的放电容量仅仅为143 mAh g~(-1)。为了提高电极的倍率性能,本章采用温和的乙醇逐步沉淀法制备出叁维多孔PI-MG复合材料,这种叁维多孔结构将有助于电解液的渗透和锂离子的传输。研究表明该多孔复合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48.3 m~2 g~(-1)),且富含7-9 nm的介孔。当电流密度为0.1 A g~(-1)时,该复合材料获得相当高的可逆比容量(647 mAh g~(-1))。并且,即使在5.0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圈,仍可获得411 mAh g~(-1)的高储锂容量,远远高于(1)中普通共沉淀法的比容量(143 mAh g~(-1))。多孔PI-MG复合材料倍率性能如此优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多孔结构更加有利于锂离子的快速扩散,与活性材料更加充分的反应。(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陈静[2](2018)在《微孔碳/少层石墨烯异质结空心碳球的制备、结构优化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碳材料由于高的比表面积(SSA)、高的导电率、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等优势,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领域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日益增长的技术要求超级电容器同时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要求碳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存储大量电荷(如电解质离子),骨架结构能快速传输足够的电荷(离子和电子)。设计和制备具有高密度有效微孔(吸附位)、高导电、优异孔连通的纳米结构骨架碳材料是改善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同时,该结构特点的碳材料作为燃料电池关键电极反应的氧还原反应(ORR)非贵金属电极材料,负载高活性催化剂(如埃尺度Fe簇基催化剂)与杂原子掺杂将显着提高协同催化活性、电化学抗腐蚀性与循环稳定性等。在诸多碳材料中,空心碳球在物相结构与孔结构调控、掺杂改性等方面具有更高的操控性。因此本文旨在制备具有少层石墨烯(FLG)骨架多级孔空心碳球(HCSs)、调控结构、掺杂改性与研究电化学性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利用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PS-DVB)实心微球为前驱体,以无水FeCl_3为催化剂,在PS-DVB微球内通过超交联构筑微孔;然后,通过抗溶剂化效应在超交联聚苯乙烯微球(HHPSs)微孔内负载埃尺度FeCl_3;最后,通过Fe基催化剂负载HHPSs的碳化,实现了多级孔空心碳球的制备以及壁内纳米微孔碳在FLG上的构建。利用TG-DSC、SEM、TEM、XRD、Raman、元素mapping、EDS、氮气吸附/脱附等研究了碳球空心结构与FLG的形成机制,以及Fe Cl_3负载量、碳化温度、活化对空心碳球的FLG结构、微孔碳的厚度、孔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球空心结构的形成归因于内部负载的FeCl_3分解产生的氯气的刻蚀;球壁内微孔碳-FLG异质结构的形成源于还原产生的Fe簇的协同催化,而且微孔碳的厚度随着催化剂负载量的增加而减小;在700℃碳化得到的HCS具有最高的SSA和多级孔结构。电化学储能结果表明,HCS在5.0 m V·s~(-1)的比电容达到256 F·g~(-1),经过KOH选择性活化后比电容高达到373 F·g~(-1),增加了约50%,和目前报道的较高的值接近,这主要归因于FLG好的导电性、高的微孔利用率、好的孔连通性。(2)为了进一步减小HCSs的壁厚、缩短微孔长度、提高微孔有效利用率,将实心PS-DVB微球换为中空PS-DVB胶囊(HPC),进行超交联筑孔、原位负载Fe Cl_3、碳化,通过Fe簇协同催化制备FLG骨架的多级孔薄壁HCSs。利用TG-DSC、SEM、TEM、XRD、Raman、元素mapping、EDS、氮气吸附/脱附等研究了HPC交联度对HCSs的FLG结构、微孔碳厚度、孔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CSs中FLG的结晶度和尺寸随着前驱体中交联度的减小而增加同时具有更高的SSA。HCS20-D在0.5 A·g~(-1)下比电容高达561 F·g~(-1)比目前报告的最高值(374.7 F·g~(-1))高1.5倍,同时具有极好的循环稳定性能;重要的是,在高负载量条件(1.16 mg)下,电极仍表现出高的比电容和好的循环稳定性,这归因于HCS20-D高的比表面积(805 m~2/g)高的微孔利用率、好的导电性与孔连通性。(3)异质结中空碳球由于高的SSA、导电性、好的孔连通性,作为非贵金属电极材料在ORR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由于高催化活性的Fe簇镶嵌在碳晶格中,在酸性环境下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因此可通过引入杂原子,与Fe簇协同作用提高催化活性、电化学抗腐蚀性、循环稳定性。在上面工作基础上,通过Fe簇负载的HCSs与含N、S的物质混合碳化,制备了Fe-N-S共掺杂的异质结中空碳球。利用SEM、TEM、XRD、Raman、EDS、XPS等研究了催化剂含量、掺杂温度等对HCSs的Fe、N、S的含量与化学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尿素/硫脲氮掺杂的空心碳球在700 ℃得到的异质结中空碳球都实现了Fe-N/Fe-N-S共掺杂;去铁的实心PS微球(HS)具有优异的ORR性能,起始电位为1.04 V,在1600 rpm下的极限电流密度为7.82 m A·cm~(-2)。(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3-01)

刘学[3](2014)在《多层石墨烯膜层及其纳微米图案化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兴材料最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它是一种蜂窝状的二维平面材料,其中每个碳原子具有一个s轨道和3个p轨道。一个s轨道和两个p轨道与其他碳原子形成刚性的σ键使石墨烯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剩余的p轨道电子集合在一起组成大π键从而赋予石墨烯优良的性能。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透光性,生物相容性,非常好的机械强度,使得它在各个领域引起人们的重视。科学家们更是将它作为材料中的“明日之星”进行研究。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技术主要有微机械剥离法,化学法,碳纳米管裂解法,SiC外延生长法以及目前广泛使用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对于CVD法来说,能制备3层以下的完美的石墨烯,但是对于多层的情况控制不是很精确,不是能满足工业及企业大量需求,且造价较贵,操作起来有一定危险性。由于目前的石墨烯制备技术CVD法不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并且制备出的石墨烯不是很符合各个行业的需求,所以新的制备方法的需求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制备多层石墨烯,用磁控溅射碳在基底上再还原的办法成功制备出多层石墨烯,对其进行了电子能谱分类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原子力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测试,证明制得的样品为石墨烯结构,并且通过分析数据得到了条件可控的制备石墨烯的方案。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形成石墨烯结构的因素有还原时间、还原温度、石墨烯厚度以及氢气的浓度。控制好这些条件我们就可以重复的制备出具有良好石墨烯结构的样品。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使基底材料的选择不再受铜、镍等金属限制,只需考虑与碳原子的附着力即可。与传统CVD法相比较,该方法操作简单、原料便宜、重复性高、适合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文章的后半部分还对石墨烯与金纳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由于石墨烯表面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与贵金属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相似,并且金膜与石墨烯的π键能够很好的吸附在一起,所以我们猜测金纳米粒子与石墨烯之间会存在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步骤来证明金纳米粒子与石墨烯之间具有等离子体共振效应。首先用软刻蚀技术探索了多层石墨烯的刻蚀条件,测试的样品为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石墨烯样品。然后用二氧化硅纳米微球为掩板刻蚀出不同尺寸与间距的石墨烯圆盘,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等离子体共振现象与距离有关,与直径关系不大。最后初步研究了金纳米粒子与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李林,孙旺宁,田士兵,夏晓翔,金爱子[4](2013)在《花瓣状少层石墨烯纳米片复合纳米硅锥阵列结构的场发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片有着很特别的电学性质和非常尖锐的边缘及大的表面积,所以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场发射体。然而,在垂直于衬的方向生长平行排列的石墨烯片来突出石墨烯的尖锐边缘以增强其场发射特性,在技术上很难实现。在这里,我们设计了一种理想的石墨烯场发射体,在硅纳米锥阵列上生长了垂直的花瓣状石墨烯纳米片,通过锥尖结构与纳米片的结合,突出了石墨烯的尖锐边缘。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石墨烯场发射体有着很低的开启电压,显示出极好的场发射性能和非常稳定的场发射过程。锥尖结构突出了石墨烯的尖锐边缘和优化了花瓣状石墨烯纳米片团簇间的距离和分布密度,可以增大局域电场,增强场发射。这种新的场发射体设计为基于石墨烯场发射体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3-08-22)

肖宜明[5](2013)在《多层石墨烯系统和空心纳米球结构的光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理论上对单层石墨烯和Bernal堆积双层石墨烯光电导率的预期和实验上的观测结果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符。在这篇学位论文的开始,我们阐述了当前石墨烯应用上的主要发展前景,并且回顾了单层石墨烯和双层石墨烯系统的电子结构和光电特性。为了更好的了解多层石墨烯薄膜的光电特性,我们对ABA堆积和ABC堆积叁层石墨烯的光电特性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通过求解在线性偏振光场下的空气/叁层石墨烯/介电基底系统的玻尔兹曼方程并得到能量平衡方程,进而由能量平衡方程得出光电导率和光透射系数。在短波长范围内,叁层石墨烯的普适光电导为σ0t=3e2/(4h).更重要的是,在辐射波长3-400μm的范围内,叁层石墨烯中存在一个由需要不同能量的带间跃迁和带内跃迁通道产生的光学吸收窗口,这表现出与单层石墨烯和双层石墨烯相似的性质。在这项研究的结果中,我们发现这个光吸收窗口的位置和宽度,特别是在低频率边缘,受系统的温度和载流子浓度的影响非常大。可以发现在ABC堆积石墨烯中最大带间跃迁态存在的地方82μm处有一个较小的特性吸收峰而对应的简化模型中则是平滑曲线。同时,通过半经典玻尔兹曼方程法和久保公式法,在本文中我们也对ABA堆积叁层石墨烯的光电导性质进行了研究。在对比了单层、双层和叁层石墨烯的光电性质之后,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特性。在短波长区域内,单层、双层和叁层石墨烯的普适光电导分别为σ0m=e2/(4h),σ0b=2e2/(4h),和σ0t=3e2/(4h).更重要的是,在辐射波长3-500μm的范围内,多层石墨烯系统(单层、双层和叁层)中存在一个由需要不同能量的带间跃迁和带内跃迁通道引起的光学吸收窗口。而且可以发现光吸收窗口的位置和宽度,特别是在低频边缘,强烈的依赖于系统的温度、载流子浓度和石墨烯的层数。这些理论上的结论表明,少数层的石墨烯有着比较有趣和重要的物理性质并且可以被用来实现频段可调的红外或太赫兹光电器件。与此同时,在这篇学位论文中我们同样在理论上研究了空心金属纳米球的电子次能级结构和与集体电子元激发相关的等离激元和表面等离激元。研究了样品参数对空心纳米球中电子次能级结构的影响。我们发现当纳米球的外径r2≥100nm时,不同量子数ι的次能级态是粗略简并的。在这种情况下,空心纳米球的能谱主要由主量子数,n决定。此外,空心纳米球系统中的等离激元和表面等离激元激发可以通过由占据子带电子到非占据子带的次能级间的带间跃迁产生。我们在无规则相近似下研究了纳米球中球壳厚度d和外径T2对等离激元和表面等离激元频率的影响。在使用了四态模型之后,通过计算可以分别得到四支等离激元和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太赫兹共振频率。(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3-05-01)

杜鹏[6](2010)在《乙酸—磷酸酯插层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结构与膨胀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石墨的层间反应特性,将目标化合物插入石墨层间,可获得性能各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GIC),是石墨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将具有阻燃性能的含磷化合物引入石墨层间,有望提高GIC的阻燃性能,获得高效、环保的阻燃剂。鉴于有关报道很少,本论文首次选用阻燃性的磷酸叁乙酯(TEP)作为插层剂,乙酸(AA)为共插层剂,制备GIC。采用电化学和化学氧化法分别研究了AA-GIC、TEP-GIC的制备工艺,并通过分步插层法实现了TEP和AA二元共插层GIC的制备,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较佳的工艺条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GIC的结构,并对影响GIC膨胀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本论文研究表明:XRD结果表明采用化学氧化法和电化学法均可获得AA-GIC和TEP-GIC,与石墨相比,GIC的衍射峰明显左移,表现出更大的层间距离,化学氧化法经分步插层制备的GIC具有更大的层间距离;化学氧化法中氧化剂的用量和插层剂的用量成为影响膨胀体积的偏大的两个因素,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小,电化学法中电压和电解时间成为制约产物膨胀体积的主要因素,通过控制电解时间、电压和电解液浓度制备出的GIC具有更大的膨胀体积;分步插层法制备的AA-TEP-GIC相比直接插层法制备的AA-GIC、TEP-GIC具有更大的膨胀体积,SEM表明电化学方法制备的产物膨胀后具有更均匀的孔结构;在试验范围内,膨胀体积随反应增重或膨胀失重的增加而线性增长,不同温度下的膨胀体积研究表明所得GIC具有良好的低温膨胀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0-03-01)

吴庆华,胡前库,孙广,罗晓光,何巨龙[7](2007)在《乱层石墨结构的硼碳氮化合物在高温高压下的晶化与分相》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硼酸和叁聚氰胺为原料,采用化学法制备了乱层石墨结构的B-C-N化合物。在5.5GPa、800~1500℃条件下对该化合物进行了高温高压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结构、形貌和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5.5GPa压力下,随着温度的升高,B-C-N化合物逐渐由乱层石墨结构转变为六方结构,在1200℃时,得到了结晶较好的六方B-C-N化合物,同时样品中含有少量的六方BN和非晶C。当温度高于1400℃,B-C-N化合物完全分解成六方BN和石墨。(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7年08期)

李阿丹[8](2006)在《乱层石墨结构B-C-N化合物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叁聚氰胺和硼酸为原料在氮气保护下,制备得到了乱层石墨结构的B-C-N化合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电子谱等手段分析,研究了产物的结构及特性,表明了产物是乱层石墨结构的B0.54C0.28N0.18。(本文来源于《物理测试》期刊2006年03期)

何巨龙,李阿丹,于栋利,刘世民,田永君[9](2001)在《乱层石墨结构B_2CN新材料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聚氰胺与硼酸制备含有 H、O的 B- C- N前驱物粉末 ,在氮气保护下进行高温处理去除 H和 O后得到叁元 B- C- N化合物。用 X射线衍射 ( XRD)和 X射线光电子谱 ( XPS)研究了 B- C- N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结果表明 ,前驱物在高温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挥发物 ,当处理温度高于 1 60 0℃时 ,得到成分为 B0 .54 C0 .2 8N0 .18的具有乱层石墨结构的纯 B- C- N化合物(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01年09期)

何巨龙,田永君,于栋利,刘世民,李东春[10](2001)在《高温处理对乱层石墨结构B-C-N晶化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法合成了乱层石墨结构B—C—N化合物,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高温处理后,经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和X射线能谱(EDX)对合成产物的结构、晶体学参数、成分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温度对乱层石墨结构B—C—N化合物的晶化有较大影响。随处理温度增加,B—C—N化合物由乱层石墨结构向多晶体转变。1600℃处理后可以得到纯六方B—C—N多晶固溶体,晶格参数为α=0.251mm,c=0.666mm。EDX测定出晶化后B—C—N化合物的成分为B_(0.41)C_(0.09)N_(0.50)。(本文来源于《物理测试》期刊2001年04期)

乱层石墨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孔碳材料由于高的比表面积(SSA)、高的导电率、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等优势,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领域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日益增长的技术要求超级电容器同时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要求碳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存储大量电荷(如电解质离子),骨架结构能快速传输足够的电荷(离子和电子)。设计和制备具有高密度有效微孔(吸附位)、高导电、优异孔连通的纳米结构骨架碳材料是改善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同时,该结构特点的碳材料作为燃料电池关键电极反应的氧还原反应(ORR)非贵金属电极材料,负载高活性催化剂(如埃尺度Fe簇基催化剂)与杂原子掺杂将显着提高协同催化活性、电化学抗腐蚀性与循环稳定性等。在诸多碳材料中,空心碳球在物相结构与孔结构调控、掺杂改性等方面具有更高的操控性。因此本文旨在制备具有少层石墨烯(FLG)骨架多级孔空心碳球(HCSs)、调控结构、掺杂改性与研究电化学性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利用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PS-DVB)实心微球为前驱体,以无水FeCl_3为催化剂,在PS-DVB微球内通过超交联构筑微孔;然后,通过抗溶剂化效应在超交联聚苯乙烯微球(HHPSs)微孔内负载埃尺度FeCl_3;最后,通过Fe基催化剂负载HHPSs的碳化,实现了多级孔空心碳球的制备以及壁内纳米微孔碳在FLG上的构建。利用TG-DSC、SEM、TEM、XRD、Raman、元素mapping、EDS、氮气吸附/脱附等研究了碳球空心结构与FLG的形成机制,以及Fe Cl_3负载量、碳化温度、活化对空心碳球的FLG结构、微孔碳的厚度、孔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球空心结构的形成归因于内部负载的FeCl_3分解产生的氯气的刻蚀;球壁内微孔碳-FLG异质结构的形成源于还原产生的Fe簇的协同催化,而且微孔碳的厚度随着催化剂负载量的增加而减小;在700℃碳化得到的HCS具有最高的SSA和多级孔结构。电化学储能结果表明,HCS在5.0 m V·s~(-1)的比电容达到256 F·g~(-1),经过KOH选择性活化后比电容高达到373 F·g~(-1),增加了约50%,和目前报道的较高的值接近,这主要归因于FLG好的导电性、高的微孔利用率、好的孔连通性。(2)为了进一步减小HCSs的壁厚、缩短微孔长度、提高微孔有效利用率,将实心PS-DVB微球换为中空PS-DVB胶囊(HPC),进行超交联筑孔、原位负载Fe Cl_3、碳化,通过Fe簇协同催化制备FLG骨架的多级孔薄壁HCSs。利用TG-DSC、SEM、TEM、XRD、Raman、元素mapping、EDS、氮气吸附/脱附等研究了HPC交联度对HCSs的FLG结构、微孔碳厚度、孔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CSs中FLG的结晶度和尺寸随着前驱体中交联度的减小而增加同时具有更高的SSA。HCS20-D在0.5 A·g~(-1)下比电容高达561 F·g~(-1)比目前报告的最高值(374.7 F·g~(-1))高1.5倍,同时具有极好的循环稳定性能;重要的是,在高负载量条件(1.16 mg)下,电极仍表现出高的比电容和好的循环稳定性,这归因于HCS20-D高的比表面积(805 m~2/g)高的微孔利用率、好的导电性与孔连通性。(3)异质结中空碳球由于高的SSA、导电性、好的孔连通性,作为非贵金属电极材料在ORR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由于高催化活性的Fe簇镶嵌在碳晶格中,在酸性环境下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因此可通过引入杂原子,与Fe簇协同作用提高催化活性、电化学抗腐蚀性、循环稳定性。在上面工作基础上,通过Fe簇负载的HCSs与含N、S的物质混合碳化,制备了Fe-N-S共掺杂的异质结中空碳球。利用SEM、TEM、XRD、Raman、EDS、XPS等研究了催化剂含量、掺杂温度等对HCSs的Fe、N、S的含量与化学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尿素/硫脲氮掺杂的空心碳球在700 ℃得到的异质结中空碳球都实现了Fe-N/Fe-N-S共掺杂;去铁的实心PS微球(HS)具有优异的ORR性能,起始电位为1.04 V,在1600 rpm下的极限电流密度为7.82 m A·c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乱层石墨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杨皓奇.聚酰亚胺/多层石墨烯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锂性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2].陈静.微孔碳/少层石墨烯异质结空心碳球的制备、结构优化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8

[3].刘学.多层石墨烯膜层及其纳微米图案化结构[D].吉林大学.2014

[4].李林,孙旺宁,田士兵,夏晓翔,金爱子.花瓣状少层石墨烯纳米片复合纳米硅锥阵列结构的场发射特性研究[C].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3

[5].肖宜明.多层石墨烯系统和空心纳米球结构的光电特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3

[6].杜鹏.乙酸—磷酸酯插层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结构与膨胀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7].吴庆华,胡前库,孙广,罗晓光,何巨龙.乱层石墨结构的硼碳氮化合物在高温高压下的晶化与分相[J].功能材料.2007

[8].李阿丹.乱层石墨结构B-C-N化合物的制备[J].物理测试.2006

[9].何巨龙,李阿丹,于栋利,刘世民,田永君.乱层石墨结构B_2CN新材料的合成[J].新技术新工艺.2001

[10].何巨龙,田永君,于栋利,刘世民,李东春.高温处理对乱层石墨结构B-C-N晶化的作用[J].物理测试.2001

论文知识图

碳纤维的赤道(a)和子午(b)扫描X...碳化时放出气体的变化不同纺丝工艺下PAN基碳纤维表面形貌对...(a)理想石墨叁维结构和(b)乱乱层石墨结构B2CN化合物的EDX谱乱层石墨结构B-C-N化合物及其在...

标签:;  ;  ;  ;  ;  ;  ;  

乱层石墨结构论文_杨皓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