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胶原酶抑制剂滴眼液的效果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罗瑞[1](2021)在《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猫难治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角膜溃疡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角膜上皮发生任何的缺失都可称为角膜溃疡,为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大多数是由于角膜损伤而继发感染。临床症状表现为患眼流泪,结膜充血,眼睑痉挛并伴有脓性分泌物等。简单的角膜溃疡通常采用局部药物治疗即可痊愈,但当溃疡经久不愈,易转成难治性的角膜溃疡。当发展为深层角膜溃疡时,容易导致角膜穿孔,当角膜发生穿孔或濒临穿孔、视力严重受损和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病情发展时,需要采取手术治疗。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养宠人士越来越多,为了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角膜溃疡,本文就选取收集2020年6月1日起至2021年3月1日期间,在广东省深圳地区瑞鹏宠物医院第二中心医院就诊的角膜溃疡病例患病猫共计120例,患眼数共计139例。通过对患猫感染角膜溃疡的不同程度、不同类型、不同感染原因进行药物治疗及经药物治疗无效后联合手术治疗,分别进行疗效分析,为猫角膜溃疡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1)通过临床诊断结合眼科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评定角膜溃疡等级,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并进行病因的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一般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比如两性霉素B、那他霉素、氟康唑,也可服用伊曲康唑胶囊等,以及免疫抑制剂类的环孢素滴眼液;当发生病毒所致的角膜溃疡时,选取病原敏感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炎症,如:阿昔洛韦滴眼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当症状较严重时,或者病毒伴随全身反应,可以应用全身抗病毒治疗的方法,防止感染加重;细菌性角膜溃疡首选妥布霉素联合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联合头孢菌素,使用盐酸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乐必妥)、妥布霉素滴眼液(托百士)、氧氟沙星(泰利必妥)局部点眼结合硫酸新霉素消炎眼膏治疗效果较好。(2)先进行药物治疗,若药物治疗无效则为难治性角膜溃疡并联合手术进行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方式为:角膜溃疡清创术、角膜板层切除术、带蒂结膜瓣遮盖术、结膜瓣遮盖术、眼睑内翻矫正术及角膜热成型术等治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不同程度角膜溃疡:治疗轻度角膜溃疡患眼5例,有效数为5例,有效率为100.00%;治疗中度角膜溃疡患眼9例,有效数为8例,有效率为88.89%;治疗重度角膜溃疡患眼32例,有效数为29例,有效率为90.62%。可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有效率非常高。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不同类型角膜溃疡:治疗浅层角膜溃疡患眼4例,有效数为4例,有效率为100.00%;治疗复杂性角膜溃疡患眼24例,有效数为23例,有效率为95.83%;治疗深层角膜溃疡患眼14例,有效数为12例,有效率为85.71%;治疗边缘性角膜溃疡患眼4例,有效数为3例,有效率为75.00%。总计药物治疗有效率为66.91%,药物治疗无效后联合手术治疗有效率为91.30%。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不同角膜溃疡感染原因的结果及分析:其中微生物感染导致的角膜溃疡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患眼11例,有效数为9例,有效率为81.82%;机械损伤导致的角膜溃疡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患眼28例,有效数为26例,有效率为92.86%;化学物质灼烧导致的角膜溃疡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患眼3例,有效数为3例,有效率为100.00%;而由于干眼症(2例)和角膜异物(6例)等原因导致的角膜溃疡联合手术治疗患眼4例,有效数为4例,有效率为100.00%。(3)药物治疗对于浅层的角膜溃疡效果甚好,但角膜溃疡发展为难治性角膜溃疡时,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单纯进行药物治疗。
李严为[2](2021)在《除风益损汤联合小牛血眼用凝胶对眼化学性伤后角膜损伤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评价除风益损汤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角膜化学性烧伤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案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眼化学伤的临床治疗开拓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不慎被酸碱性制剂等化学品入目,来院前仅作清水冲洗或未作处理、符合诊断并使用除风益损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41例(63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眼19例,双眼22例,男34例50眼,女7例13眼。伤后就诊时间:1小时内20例35眼,1小时至1天12例17眼,1天以上9例11眼。36例患者为在附近化工厂上班的工人,其眼表烧伤均与工作有直接关系,占全体病例88%,5例患者为日常生活中化学品不慎入目,占12%。所有患者均在完成一个疗程的中药治疗、角膜完成修复后评价疗效,观察恢复周期、有无并发症(如角膜变性、睑球黏连、视力下降等)。结果:41例(63眼)患者共接受平均3周的中药治疗,出院后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1-5)个月。Ⅰ度眼烧伤患者显效12例,占100%;Ⅱ度烧伤患者显效18例,占94.7%,有效1例;Ⅲ度烧伤患者显效6例,占75%,有效2例;Ⅳ度烧伤患者显效有效均为0例,无效2例。总显效率达到87.8%,总有效率达到95.1%。在接受治疗后,患者眼部刺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膜充血、角膜损伤等体征均明显改善,平均角膜修复周期为1.9周。经治疗无一例并发严重感染或眼内炎,3-59天痊愈,均保全眼球。Ⅲ度眼烧伤患者中角膜变性8例(100%),其中角膜白斑5例,角膜斑翳3例,睑球黏连2例(25%),倒睫2例(25%),并发青白7例(87.5%),角膜修复时间>5W者4例(50%);Ⅳ度眼烧伤的2例患者中,角膜白斑2例100%,视力受到严重损伤2例100%,并非青、白2例100%,倒睫1例50%,睑球黏连2例100%,角膜修复时间>5W者2例(100%)。Ⅲ度或以上眼烧伤患者不同程度并发症总发生率可达100%。结论:1.化学性眼烧伤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烧伤多与工作中意外事故有关;2.眼化学伤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治疗,其愈后更好,并发症更少;3.对于Ⅰ、Ⅱ度的眼化学烧伤非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4.烧伤程度越重,角膜修复时间越长,治疗后视力恢复越差,且更易产生并发症;5.资料显示运用除风益损汤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缓解症状,改善患者视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李华[3](2021)在《天然交联剂对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交联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全球角膜盲患者以每年150-200万例的速度增长,使角膜盲成为视力丧失的第二大原因。在我国角膜盲包括单眼盲和双眼盲患者约为301.5万,而复明的主要治疗手段仍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或板层角膜移植术。由于角膜捐献材料匮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为了解决人类角膜供体不足的问题,角膜替代物的开发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前景。自中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审批通过脱细胞猪角膜基质(Acellularporcine corneal stroma,APCS)用于临床以来,我国已有多家大型医院开展使用APCS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对其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并做了相关的报道。研究证明了其在真菌、细菌、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性角膜炎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以上研究也提出了 APCS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在适应证方面因其存在生物力学薄弱的风险尚未用于圆锥角膜的治疗;术后并发症方面包括术后缝线过早松弛、术后角膜溶解(发生率8.5%-23.1%)、术后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角膜钙化等问题。但是目前以上并发症的原因和风险因素仍不明确,以及如何改良APCS避免以上问题尚未见报道和研究。综上所述,为了增加APCS临床适应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其临床应用的成功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首先体外证实了 APCS存在生物力学相对薄弱以及容易被胶原酶降解的问题;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其出现生物力学薄弱、角膜溶解及角膜钙化的可能原因和风险因素。进而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天然交联剂/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交联体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APCS的生物力学强度及抵抗胶原酶降解的能力,还可以维持角膜透明性。我们利用该交联体系制备了一种交联APCS,对其透明度、吸水性、交联度、生物力学、超微结构及生物相容性等特征进行了检测,并应用动物LKP模型对其体内功能进行了观察。研究目的体外综合分析APCS的生物力学、抵抗胶原酶降解及钙化的特点,然后分析其生物力学薄弱、角膜溶解及角膜钙化的可能原因和风险因素。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天然交联剂对APCS的改良,并对其透明度、吸水性、交联度、生物力学、超微结构及生物相容性等进行了检测。研究方法1.利用单轴拉伸实验及原子力显微镜检测APCS、新鲜猪角膜(Natural porcine cornea,NPC)及人角膜的整体和表面生物力学性能;2.利用体外胶原酶降解实验检测APCS、NPC及人角膜抵抗胶原酶降解的能力;3.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APCS、NPC及人角膜的胶原蛋白二级结构,从胶原蛋白结构分析角膜生物力学薄弱及容易被胶原酶降解的可能原因;4.利用蛋白质谱分析APCS与NPC的差异蛋白,分析差异蛋白与角膜溶解的关系;5.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Von Kossa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APCS临床发生的钙沉积进行了形态表征、病理染色及成分鉴定,为角膜钙化的临床和病理诊断提供证据,并从APCS的清洁程度和脱细胞处理后钙代谢相关蛋白的变化来分析产生钙沉积的可能原因。6.将天然交联剂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PA)和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及京尼平(Genipin,GNP)应用到APCS的改良中,研发了一种“天然交联剂/BSA”保护性交联体系,交联后可提高APCS稳定性,同时可减轻交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从而保持角膜透明性。7.通过体内外实验检测交联APCS的透明性、吸水性、交联度、生物力学、组织结构及生物相容性。并建立兔LKP模型,观察交联APCS的体内功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APCS临床应用的并发症分析1.APCS整体的弹性模量比NPC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1.72±0.36 MPa vs 2.33±0.48MPa,P=0.054),并明显低于人角膜(2.64±0.17MPa,P=0.007)。APCS与NPC、人角膜的表面弹性模量无统计学差异。2.体外胶原酶降解实验显示APCS在胶原酶作用2 h时可发生完全降解,NPC及新鲜人角膜在胶原酶作用4 h时发生完全降解。3.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与NPC相比,APCS的α-螺旋减少,β-折叠、β-转角以及无规则卷曲的增加,表明胶原蛋白的蛋白结构趋向无序化。4.通过分析APCS下调表达的429个差异蛋白,其在细胞构成方面主要富集于细胞外间隙和细胞外组分;在生物学过程方面主要富集于肽酶、内肽酶、蛋白水解酶和水解酶活性的负调控等;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异构酶活性、内肽酶调节活性及肽酶抑制剂活性的调控。5.Von Kossa染色结果显示APCS-LKP术后出现的白色混浊为钙盐的沉积,且位于角膜前弹力层下的浅基质层;扫描电镜能谱仪结果显示,APCS-LKP术后的钙盐沉积的主要成分为Ca、P、O,且Ca/P为1.33,符合羟基磷灰石的Ca/P比,证实了其为钙化性角膜带状病变的诊断。6.在分析APCS产生钙沉积的影响因素时,发现APCS制备过程中随着灭菌水清洗次数的增加,角膜表面的结晶物钠、磷含量减少,同时伴随角膜肿胀程度增加、透明度下降。当灭菌水清洗次数达10次时(3分/次),钠和磷含量可降至最低,同时也可避免角膜过度肿胀。另外脱细胞后下调的429个差异蛋白中7.14%为钙调蛋白,3.17%为钙结合蛋白均与钙代谢有关。第二部分天然交联剂对APCS的交联及其性能的研究1.三种天然交联剂0.5%PA交联APCS(PA-APCS),0.5%GNP交联APCS(GNP-APCS),0.8%EGCG交联APCS(EGCG-APCS)均伴有颜色变化,当交联溶液中加入 10%BSA 后,即 0.5%PA/10%BSA 交联 APCS(PA/BSA-APCS),0.5%GNP/10%BSA 交联 APCS(GNP/BSA-APCS)及 0.8%EGCG/10%BSA 交联APCS(EGCG/BSA-APCS)颜色明显减轻,透光率也得到相应的提高。2.交联反应完成后,交联APCS的交联度明显提高,其中PA-APCS交联度最高(40.98±6.24%),其次为 GNP-APCS(24.59±4.18%),PA/BSA-APCS(22.78±0.65%),GNP/BSA-APCS(16.26±4.04%),EGCG-APCS(14.63± 1.28%)及EGCG/BSA-APCS(6.64±0.69%)。3.与APCS相比,交联APCS的吸水率均明显下降,加入10%BSA后吸水率会得到明显改善。研究显示角膜吸水性在最初120 min内已趋于稳定,在所有交联 APCS 中,仅 PA/BSA-APCS 的吸水率(574.67±64.67%)与 APCS(882.97±18.63%)最接近。4.体外胶原酶降解实验显示,除GNP/BSA-APCS在胶原酶作用6 h后发生完全降解外,其它交联APCS完全降解时间均显着延长超过12 h。在胶原酶处理12 h 后,PA-APCS 重量减轻最小(2%),低于 EGCG-APCS(13%)、GNP-APCS(17%)、EGCG/BSA-APCS(34%)及 PA/BSA-APCS(43%)。5.角膜生物力学测试显示,交联APCS整体弹性模量均明显提高,EGCG-APCS 为 8.54±1.68 MPa,GNP-APCS 为 8.46±1.76 MPa,PA-APCS 为6.64± 1.63 MPa,EGCG/BSA-APCS 为 6.63±1.38 MPa,GNP/BSA-APCS 为 5.66±1.11 MPa,PA/BSA-APCS 为 4.89±0.53 MPa。交联后各组 APCS 的表面弹性模量均明显提高,其中仅PA/BSA-APCS组的表面弹性模量(0.071±0.087 MPa)与人角膜(0.016±0.012MPa)最接近。6.苏木素和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H&E)和马松染色结果显示,在交联APCS中胶原纤维呈不同程度的增粗,并在PA-APCS和EGCG-APCS中出现胶原纤维间隙。透射电镜结果显示,GNP/BSA-APCS组胶原纤维的间距增加并且胶原纤维的排列趋于不规则。各组交联APCS的胶原纤维直径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粗,其中PA-APCS的胶原纤维直径最大(35.13±3.13 nm),比APCS胶原纤维直径(25.93±2.11 nm)增加了 35%。其次为 EGCG-APCS(32.56±2.29nm),PA/BSA-APCS(29.63±2.53nm),EGCG/BSA-APCS(29.47±2.09 nm),均大于GNP-APCS 组(27.98±1.89 nm)和 GNP/BSA-APCS 组(27.92±2.23 nm)。7.FTIR结果显示交联APCS酰胺Ⅰ-Ⅲ的峰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且A1235/A1450均大于0.6,表明交联剂并未破坏胶原的三螺旋结构完整性。另外在PA-APCS和PA/BSA-APCS中均可见到特征性的芳香烃和醚,表明PA已成功反应至APCS中。PA/BSA-APCS的特征峰强度低于PA-APCS,说明BSA可以减缓交联反应。8.细胞毒性和细胞粘附试验表明,仅浓度为1:5的EGCG/BSA-APCS角膜浸提液可抑制人角膜上皮细胞系(HCECs)的生长,其余各组对HCECs生长均无抑制作用。SEM显示,接种于玻璃片、APCS和PA/BSA-APCS表面的HCECs生长良好,形成了带有微绒毛和微皱褶的扁平上皮细胞层。在GNP/BSA-APCS表面可见角膜上皮细胞小而鼓突;而EGCG/BSA-APCS上未见角膜上皮形态的细胞,仅可见死亡的细胞碎片。活/死细胞染色显示种植于EGCG/BSA-APCS上的HCECs存活率为5.7±0.4%,而其余各组HCECs存活率均>90%。9.APCS及PA/BSA-APCS两组角膜囊袋植入术后角膜均透明,未出现角膜新生血管、植片降解和排斥,说明APCS及PA/BSA-APCS的组织相容性良好。H&E染色显示术后3个月时两组角膜均未见炎症细胞浸润、移植物降解,并且PA/BSA-APCS组在植片-植床连接处可见宿主角膜基质细胞开始长入植片。10.兔LKP术后3-6个月时,角膜植片PA/BSA-APCS开始出现褪色,并在6个月时两组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可反映活体角膜透明度和角膜屈光度良好。术后修复过程中,PA/BSA-APCS上皮修复较慢,但缝线不易发生松动。H&E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在术后6个月时均有较多宿主角膜基质细胞迁移至移植物实现了组织再生。研究结论1.体外证实了 APCS的整体生物力学性能薄弱,其可能与APCS的胶原蛋白二级结构无序、结构稳定性下降有关。2.体外证实了 APCS容易被胶原酶降解,主要与APCS的结构无序和下调的差异蛋白富集于细胞外基质分解的负调控有关。提示我们需要探索一种能够更好地保护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小分子蛋白的脱细胞方法或者通过体外交联提高APCS稳定性的方法。3.APCS-LKP术后角膜植片钙化的发生可能与APCS制作过程中清洗不够彻底导致残存的磷含量过高、脱细胞处理引起的钙代谢相关蛋白下调以及术后含磷眼药水的使用有关,具体相关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4.“天然交联剂/BSA”这一保护性交联体系,可以减轻APCS交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从而保持角膜透明度,同时可提高APCS的稳定性。5.PA/BSA-APCS具有良好的角膜透明度、适当的吸水性、改善的角膜整体和表面生物力学、增强的抵抗胶原酶降解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6.PA/BSA-APCS在兔LKP模型中,术后角膜可完全上皮化,角膜缝线几乎未松动,并且术后6个月时有较多的宿主角膜基质细胞长入移植物。PA/BSA-APCS可作为角膜组织的替代物,同时该保护性交联体系也可应用于其它生物工程领域。
张凡[4](2021)在《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调控HMGB1信号通路治疗角膜化学伤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碱烧伤为代表的角膜化学伤是一类临床常见的眼科急症,可造成角膜穿孔和并发性白内障等一系列眼部并发症,而临床尚缺乏有效干预措施。因此,研究治疗角膜化学伤新的治疗靶标和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将以小鼠角膜碱性烧伤为模型,探究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对小鼠角膜上皮愈合和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以及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1,HMGB1)及相关信号通路因子如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和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表达的影响。方法1.构建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并优化处方,测定其包封率与粒径,评价其储存稳定性;采用兔眼刺激性实验和鸡胚尿囊膜实验考察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安全性,使用香豆素六为模型药物考察在体吸收特性。2.使用MTT法评价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细胞划痕法评价纳米胶束对细胞的促增殖能力。过氧化氢刺激人角膜上皮细胞构建氧化应激模型,检测ROS、SOD和MDA等与氧化应激相关的指标,评价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对人角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3.构建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按制定的实验方案对各组小鼠进行治疗。于给药开始后的1、3、5、7、14天利用裂隙灯观察各治疗组小鼠角膜荧光素钠与虎红着色情况,检测各组小鼠角膜上皮修复速度;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采用FITC-葡聚糖灌注血管,角膜铺片后观察不同组的角膜新生血管密度;角膜敏感度仪测量角膜敏感度;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小鼠角膜结构的病理变化;TUNEL法评价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ELISA检测小鼠角膜中VEGF、IL-6、IL-1β等炎症因子的含量;利用Western Blot检测HMGB1、RAGE和TLR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薄膜水化法制备的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平均粒径为16.56±0.91 nm,多分散性指数为0.377±0.12,Zeta电位为-(7.27±0.591)mV。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包封率为99.97±0.86%。滴眼液无眼表刺激性,接触鸡胚尿囊膜后也无出血、溶血和凝血情况。另外,甘草酸二钾也可以促进模型药物香豆素六的眼表吸收。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小于500μg/mL),甘草酸二钾和胶束具有良好的细胞耐受性,可以促进细胞迁移。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可以有效降低氧化应激水平,调控细胞SOD和MDA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P<0.05)。3.碱烧伤后的小鼠角膜上皮损坏,愈合缓慢,上皮细胞凋亡增加,角膜敏感度降低。经过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治疗14天,角膜上皮愈合速度显着加快(与PBS组相比,P<0.05),角膜敏感度提高,且可以显着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角膜中的炎症因子水平下降。此外,HMGB1/RAGE/TLR4三种蛋白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PBS相比,P<0.05)。但是,0.1%的透明质酸钠作为阳性对照组,其效果不如胶束组理想。结论甘草酸二钾作为HMGB1的特异性抑制剂,其构建的瑞巴派特纳米胶束可以通过调控HMGB1信号通路治疗角膜碱烧伤,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王海鑫[5](2020)在《青光眼相关基因药物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青光眼的分子病因复杂且不清楚。目前,可用于青光眼的药物较少,主要是降眼压的药物,包括前列腺素受体激动剂:拉坦前列素(Latanoprost),碳酸酐酶抑制剂:甲唑胺(Methazolamide),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酒石酸溴莫尼定(Brimonidine tartrate),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马来酸替莫洛尔(Timolol maleate)。其它靶点的药物和新的降眼压药物都亟待开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第一部分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与青光眼关联性较强的药物和化合物,基于包括遗传因素和差异表达(differentical expressed,DE)基因在内的青光眼基因,对青光眼候选药物/化合物进行系统的分析。共有来自遗传数据库的401个基因和来自DE基因分析的1656个基因被包括在进一步分析中。基因通路分析显示,在青光眼遗传因素方面,显着富集了54条通路(FDR<0.05),显着丰富了96条DE基因途径(FDR<0.05)。在DE基因方面,显着丰富了96条基因通路(FDR<0.05)。另外,在Phe WAS数据库中搜索青光眼基因相关的疾病返回了1289种疾病,搜索青光眼DE基因相关的疾病中搜索了1356种疾病。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和眼科疾病与青光眼基因高度相关。对DGIdb,KEGG和CLUE数据库的搜索显示了针对青光眼基因的一组药物/化合物。随后对四川省人民医院治疗的136,128例患者的电子病历(EMR)进行了候选药物使用和青光眼病情的分析,发现有9种候选药物,包括阿糖胞苷(Cytarabine)、咖啡因(Caffeine)、双嘧达莫(Dipyridamole)、紫杉醇(Paclitaxel)、达沙替尼(Dasatinib)、塞来昔布(Celecoxib)、茶碱(Theophylline)、阿司匹林(Aspirin)尼卡地平(Nicardipine)。在这些药物中,接受尼卡地平治疗的患者青光眼的发生率最低。最后,结合药物数据库中的信息,重点介绍了40种最可能用于青光眼治疗的候选药物。第二部分,对筛选到的关联性较强的药物塞来昔布、多奈哌齐、阿司匹林进行体内体外实验。主要内容为:——使用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等手段验证不同药物浓度对人小梁网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选取C57小鼠连续给药后发现塞来昔布有降低眼压的效果,随后对塞来昔布开展体外实验,发现塞来昔布的细胞毒性较小。根据这些发现,我们得出结论,青光眼的分子机制很复杂,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反映。通过一套针对青光眼基因的即用候选药物,可以开发用于青光眼临床治疗药物。我们的结果对青光眼基因,与其他系统性疾病的相互作用以及候选药物/化合物提供了系统的解释。
赵轩[6](2019)在《功能化胶原基材料用于角膜再生修复的研究》文中指出角膜位于眼组织的最外层,易受到损伤。我国为工业农业大国,出现角膜损伤的现象也较为常见。角膜病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致盲性眼病。目前,我国有超过500万因各种角膜病致盲的患者。视力下降乃至失明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但是移植材料短缺是一个世界难题。由于捐赠角膜供体的匮乏,国内每年仅能完成不到1万例的角膜移植手术。角膜病正逐渐成为不可逆致盲的主要原因。由于胶原是角膜基质的主要成分,因此在众多的天然高分子中,胶原用做角膜再生修复材料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胶原基材料存在着力学强度不足、不耐受缝合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同时,角膜移植术后恢复过程中,易导致角膜基质瘢痕性愈合,形成白斑影响视功能重建。此外,以往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胶原基材料的制备与改性,如赋予材料更好的强度和抗菌性能等,对胶原自身在角膜组织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较少,胶原与细胞或组织的相互作用不够明确。因此,本文首先采用生物安全性良好的可食用有机酸交联剂和实验室自主合成的高生物相容性高效醛交联剂分别对胶原进行改性。相比于传统胶原类交联剂有着交联效率高、显色反应小、生物安全性佳的优点。同时,本文首次将生物功能性小分子miRNA与胶原结合获得新材料,用于角膜组织无瘢痕化功能性修复。相较于同样具有调控作用的蛋白类生长因子,miRNA具有更低廉的价格与稳定、易于控制的优点。此外,本文研究了在炎症环境下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细胞与胶原基材料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探讨了胶原基材料在角膜组织修复中的生物学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含有多个羧基官能团的有机酸和实验室自主合成的高生物相容性高效醛交联剂分别对胶原进行改性,在保留了胶原基材料良好细胞相容性的基础上,提升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是耐缝合性能。使材料能够被完整地缝合于眼表,并实现术后快速上皮化,对眼表无刺激。但是从术后角膜基质恢复的检测中发现基质存在一定程度的瘢痕性愈合,影响视功能恢复。(2)将生物功能性小分子miR-133b与胶原基材料相结合,赋予了材料抑制角膜基质术后瘢痕形成的能力。研究表明,载体AuNP能够很好的与miR-133b结合,且对miR-133b有很好的保护能力。在胶原溶液成膜的条件下,miR-133b可以保持结构完整,能够满足在材料制备中维持功能。AuNP的添加亦不会影响胶原基材料优良的理化性能。AuNP/miR-133b能够从材料中释放出来并进入到角膜基质细胞或角膜基质中进一步发挥其瘢痕抑制功能,移植新材料的兔角膜术后修复良好,相比于对照组和移植单纯Col膜,具有明显的瘢痕抑制能力,新材料修复后的角膜具有更高的透明性。(3)通过IL-1β可以有效刺激角膜上皮细胞与角膜基质细胞分泌IL-6与MMP-1。当角膜细胞接种于胶原基材料上后,再经IL-1β刺激,培养体系上清液中IL-6与MMP-1的表达相较于接种于孔板的对照组减少;在胶原基材料存在的情况下,相较于无IL-1β刺激的实验组,有IL-1β刺激的实验组中胶原基材料降解量增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胶原基材料对IL-6与MMP-1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且经MMP-1等酶解的胶原基材料产生的降解产物可以降低角膜细胞IL-6的分泌量,胶原基材料可以通过物理吸附与降解产物双重作用降低角膜细胞IL-6的分泌,起到一定的抗炎效果,并在体内角膜板层移植模型中进一步验证了胶原膜的抗炎效果。
朱思敏[7](2019)在《非甾体抗炎药对前列腺素衍生物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非甾体抗炎药普拉洛芬滴眼液对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及眼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1、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于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眼科纳入符合标准的48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并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试验组患者使用0.005%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联合0.1%普拉洛芬滴眼液点眼,其中0.005%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每晚一次,0.1%普拉洛芬滴眼液每日3次,治疗8周。对照组患者仅局部使用0.005%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每晚1次,治疗8周。每4周监测两组患者指标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压,次要观察指标为眼表症状和体征。2、为了进一步探讨非甾体抗炎药影响前列腺素衍生物降眼压疗效的机制,我们进行了以下动物实验。将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普拉洛芬组、拉坦前列腺素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12只。对照组予0.9%生理盐水滴眼,普拉洛芬组予0.1%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拉坦前列腺素组予0.005%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滴眼,联合用药组予0.005%拉坦前列腺素联合0.1%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2、3、6h时测量小鼠眼压。并于用药后3h时取出各组小鼠虹膜睫状体组织,采用q RT-PCR检测小鼠虹膜睫状体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m RNA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临床试验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人口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眼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0周)(均P<0.01),且试验组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眼表症状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着升高(均P<0.01),且试验组眼表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3)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结膜充血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着升高(均P<0.01),但两组组间结膜充血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试验组患者NIBUT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均P<0.01),对照组NIBU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第8周,试验组患者FLC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FLCS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物实验结果:1)普拉洛芬组和对照组小鼠眼压在滴药后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在滴药后2h和3h时,拉坦前列腺素组和联合用药组小鼠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联合用药组小鼠眼压均较拉坦前列腺素组更低(均P<0.01);在滴药后3h时,联合用药组和拉坦前列腺素组小鼠眼压差最大;2)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普拉洛芬组小鼠虹膜睫状体中MMP-1、MMP-9和TIMP-1 m RNA表达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拉坦前列腺素组和联合用药组小鼠虹膜睫状体中MMP-1、MMP-9和TIMP-1 m RNA表达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1)。联合用药组小鼠虹膜睫状体中MMP-1 m RNA表达量明显多于拉坦前列腺素组(P<0.05),MMP-9和TIMP-1 m RNA表达量虽均较阳性药组具有增多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非甾体抗炎药普拉洛芬能增强拉坦前列腺素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降眼压疗效。2、非甾体抗炎药普拉洛芬能缓解拉坦前列腺素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所致的眼部不适症状。3、拉坦前列腺素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普拉洛芬可能通过进一步增加小鼠虹膜睫状体中MMP-1表达量,使房水经葡萄膜巩膜通道流出量增加,产生协同降眼压作用。
贾艳妮[8](2019)在《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外伤、手术、眼内炎等多种因素均可造成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或丧失,由于人角膜内皮细胞不能再生,内皮细胞的缺失超过其临界值时,将会导致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出现角膜水肿、视物模糊和眼部刺激等症状,严重者继发角膜溃疡。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依赖角膜移植,但角膜供体的缺乏严重限制了手术开展和患者复明。随着组织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工程角膜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组织工程角膜内皮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人胚胎干细胞是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种子细胞的理想来源,但目前存在诱导时间长、效率低、移植手术要求高、体内功能差、细胞存活期短等问题。本研究改良了角膜内皮细胞的移植方法,通过制备迷你植片进行前房注射;采用小分子维甲酸(retinoic acid,RA)、Y-2763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建立了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定向分化体系;利用新西兰大白兔和食蟹猴角膜内皮失代偿动物模型,结合迷你植片前房注射移植方法,验证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体内功能,为临床治疗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研究方法1.角膜内皮迷你植片的制备和移植通过单细胞前房注射法与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Descemet’s Stripping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DSEK)行兔原代角膜内皮细胞(Rabbit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RCECs)移植,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对比术后效果;利用不同的细胞消化酶(Accutase、胰蛋白酶-EDTA或Dispase)处理原代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通过对比植片大小、细胞存活率优化迷你植片制备条件;对比迷你植片与单细胞的贴附能力、细胞链接形成能力以及术后角膜透明度和厚度恢复情况。2.体外诱导hESC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hESC在mTeSRTM1培养基中培养传代,采用添加RA+bFGF的UM培养液诱导hESC向神经嵴细胞分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对hESC来源神经嵴细胞进行鉴定;采用添加Y-27632的DP培养液诱导分化为角膜内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和PCR检测,对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进行鉴定;通过NOD/SCID免疫缺陷鼠接种评估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的安全性。3.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移植功能鉴定将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制备成迷你植片,通过前房注射法移植于新西兰大白兔右眼,以单纯刮除角膜内皮细胞的实验兔作为对照组。术后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和超声测厚仪观察角膜及测量角膜厚度,比较两组角膜透明度和角膜厚度的恢复情况。使用活体共焦角膜显微镜扫描角膜中央区观察不同时间点移植细胞的形态。细胞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紧密链接情况及内皮泵功能,利用地高辛标记细胞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同时采用迷你植片前房注射法移植于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食蟹猴模型,术后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透明度的恢复情况,采用超声测厚仪观察角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活体共焦角膜显微镜扫描角膜中央区观察移植内皮细胞的形态。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移植术后取材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后弹力层的贴附存活情况及细胞紧密链接和内皮泵功能。研究结果1.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方法比较(1)单细胞前房注射法与DSEK法移植细胞的结果对比单细胞前房注射法与DSEK法行培养的兔原代角膜细胞移植术后角膜水肿消退的速度无明显差异。单细胞前房注射后角膜水肿逐渐消退,角膜恢复透明并维持稳定。DSEK法移植的角膜植片在术后早期有贴附不良现象,可见少量层间积液,角膜水肿消退后,植片可见部分混浊。(2)不同消化酶对兔原代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Dispase消化能力过弱,细胞主要解离成大片状细胞植片。胰蛋白酶-EDTA消化能力过强,细胞迅速解离成单细胞。Accutase消化能力适中,细胞主要解离成含有4-10个细胞的细胞植片,并且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植片形态变化不大。10分钟内Acutase或胰蛋白酶-EDTA对离体细胞消化损伤较小,细胞活力接近或超过90%,15分钟后两种消化酶解离的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3)迷你植片移植动物实验迷你植片和单细胞悬液体外1小时及移植6小时后贴壁情况对比可见迷你植片组贴壁的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单细胞组。前房注射后48小时取材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迷你植片组紧密链接蛋白ZO-1和内皮泵Na+/K+-ATPase表达量高于单细胞组。术后活体共焦角膜显微镜扫描显示迷你植片组术后7天角膜内皮细胞可见明显的六边形细胞形态,细胞之间链接紧密,而单细胞组术后7-21天之间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之间未见正常的结构链接。迷你植片组比单细胞组具有更高的细胞密度。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显示迷你植片组角膜透明度在术后7天迅速恢复,而单细胞组在术后14天逐渐恢复。术后角膜厚度测量结果显示迷你植片组术后7天角膜厚度迅速下降并保持稳定,而单细胞组术后14天角膜厚度逐渐下降至近正常水平。2.建立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定向分化的方法(1)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嵴细胞hESC经诱导后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表现为干细胞克隆内细胞体积变大,核质比变小,细胞形态逐渐变为多角形。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的细胞表达神经嵴细胞标志基因(HNK-1、P75、SOX10、PITX2和AP-2α);流式细胞仪检测P75和HNK-1显示阳性细胞比率达到84.733%和72.993%。(2)体外诱导神经嵴细胞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在分化培养基中的神经嵴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呈多边形,排列紧密成铺路石样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该细胞表达角膜内皮细胞标志性基因(ZO-1、Na+/K+-ATPase和N-cadherin),不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相关标志物(vWF和CD31)。流式细胞仪检测Na+/K+-ATPase显示阳性细胞比率达到98.090%。(3)分化细胞的致瘤性胚胎干细胞接种NOD/SCID免疫缺陷鼠5到6周后可见皮下包块形成,取材行石蜡切片染色可见多胚层组织细胞形态。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接种免疫缺陷鼠观察8月后仍未见肿物形成。3.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动物体内治疗效果(1)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在新西兰大白兔模型的移植治疗效果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显示移植细胞组兔角膜透明度在术后7天开始逐渐恢复,术后2周角膜基本恢复透明。术后观察4到8周角膜透明度维持稳定未见反复。对照组角膜术后混浊明显,至术后8周角膜仍未恢复透明。移植细胞组术后7天角膜厚度逐渐下降并在2-3周内恢复至正常厚度,而对照组术后角膜厚度下降不明显,长期保持在1000μm左右。活体共焦角膜显微镜扫描显示术后2周移植细胞组角膜中央区后弹力层贴附细胞直径明显小于正常角膜内皮细胞,细胞密度高,细胞六边形形态不典型,细胞之间未见明显链接形成。术后5周扫描显示细胞直径与正常角膜内皮细胞相比略大,部分细胞可见类似六边形形态,细胞之间可见链接形成。术后8周扫描显示细胞形态及大小与术后5周基本类似,细胞形态维持稳定。术后1周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后弹力层贴附细胞抗人抗体染色阳性,移植细胞可见明显ZO-1及Na+/K+-ATPase的表达。术后4周取材移植地高辛标记细胞的角膜行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角膜中央区域大量红色荧光的移植细胞。(2)hESC来源的角膜内皮样细胞在食蟹猴模型的移植治疗效果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显示角膜透明度在细胞移植术后7天逐渐恢复,可见清晰的瞳孔轮廓。术后2周角膜基本恢复透明,虹膜纹理清晰可见。角膜厚度测量显示细胞移植术后14天内角膜厚度逐渐下降至基本正常。活体共焦角膜显微镜扫描结果显示,术后11天角膜中央区后弹力层贴附的细胞直径明显小于正常角膜内皮细胞,细胞未见明显六边形形态,细胞之间未见明显链接形成。术后25天细胞形态与术后11天基本相似,但细胞形态逐渐趋向于规则。术后43天可见细胞大小与正常角膜内皮细胞相近,部分细胞可见类似六边形形态,细胞之间可见链接形成。术后60天扫描可见细胞形态及大小与术后43天类似,细胞形态维持稳定。术后3天取材行免疫荧光染色可见抗人抗体染色阳性的细胞贴附于角膜后弹力层,部分细胞表达Na+/K+-ATPase及SLC4A11。研究结论1.采用Accutase细胞消化液制备角膜内皮迷你植片,通过前房注射法进行移植能够促进移植细胞快速贴壁,加速移植细胞紧密链接的形成,从而发挥其屏障功能和泵水功能。2.采用小分子RA、Y-27632和细胞因子bFGF分两步将hESC诱导分化为神经嵴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模拟了角膜内皮细胞的体内发育过程;3.hESC来源角膜内皮样细胞移植于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新西兰大白兔和食蟹猴动物模型中,能够促进角膜水肿消退和角膜透明度恢复,移植细胞能够在体内长期存活并发挥内皮泵功能。创新和意义1.结合传统角膜内皮移植术和前房细胞注射法的优点,制备迷你植片前房注射移植角膜内皮细胞,促进移植细胞贴壁及发挥功能,改良了角膜内皮细胞移植的手术方式。2.首次采用小分子RA、Y-27632和细胞因子bFGF,模拟角膜内皮细胞的体内发育过程,快速有效地诱导hESC分化为神经嵴细胞和角膜内皮样细胞,为获取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细胞提供了新的方法。3.首次将hESC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在大动物食蟹猴模型中验证其角膜内皮细胞功能,为临床治疗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提供新的方案。
高奕晨[9](2019)在《0.1%溴芬酸钠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角膜新生血管是多种眼表疾病的常见病理改变,也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因素之一。现阶段用于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药物虽均有一定成效,但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寻找可以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并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本研究应用0.1%溴芬酸钠滴眼液对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进行治疗。观察造模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角膜及前房临床表现、新生血管面积进展情况、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炎症反应程度和角膜新生血管相关因子环氧化酶-2(COX-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0.1%溴芬酸钠滴眼液是否有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成年雄性SD大鼠通过不同角膜碱烧伤时间建立新生血管模型,造模后每天裂隙灯显微镜观查角膜情况,寻找最佳造模方法。2.角膜碱烧伤法建立大鼠右眼新生血管模型,将模型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磷酸盐缓冲液(PBS)滴眼组(B)、0.1%溴芬酸钠滴眼组(C)和0.1%氟米龙滴眼组(D)。B、C和D组于造模后第1天分别用PBS、0.1%溴芬酸钠滴眼液和0.1%氟米龙滴眼液点眼。正常对照组(E),不作处理,正常饲养。3.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3、7、14、21、28天分别用裂隙灯显微镜采集各组模型鼠右眼(实验眼)前节像,观察角膜及前房临床表现,进行角膜混浊和水肿程度评分,记录并发症发生率。4.计算造模后第1、3、7、14、21、28天各组模型鼠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比率。5.造模后第7、14、28天,每组随机过量麻醉法处死3只大鼠,取整个右眼眼球,制备石蜡切片并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6.各组已制作的大鼠眼球石蜡切片同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CD45及VEGF-A的表达情况。7.造模后第7、14、28天,分别取各组大鼠角膜组织,提取总RNA,用于RT-PCR检测角膜组织中COX-2及VEGF mRNA表达情况。8.造模后第7、14、28天,分别取各组大鼠角膜组织,提取角膜总蛋白,用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角膜组织中COX-2及VEGF蛋白含量。结果1.成功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以45秒碱烧伤为最佳造模方法。2.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各组大鼠角膜混浊和水肿程度于造模后7天内持续加重,随后逐渐减轻;A、B组角膜新生血管于造模后第14天生长至角膜中央区,C、D组新生血管仅生长至角膜中周部。造模后第7、14、21、28天,A、B组角膜混浊和水肿程度评分及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比率均显着高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28天内,A组均未见角膜穿孔,前房积血率20%;B、C和D组角膜穿孔率分别为10%、10%和30%,前房积血率分别为20%、30%和10%。3.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造模后第7天,各组角膜上皮层细胞层数减少、排列不规则,A、B组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的正常组织学形态明显改变,均严重水肿增厚,纤维皱缩,并可观察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C、D组角膜基质层轻微增厚,水肿较轻。造模后第14、28天,各组角膜上皮角化,基质水肿逐渐减轻,均未见炎性细胞浸润。4.CD45、COX-2及VEGF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造模后第7天,各组角膜基质层VEGF-A阳性表达,A、B组染色强度强于C、D组,A组及B组可见极少量CD45阳性细胞;造模后第14、28天,各组VEGF-A染色逐渐减弱,未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造模后第7天,A、B组COX-2、VEGF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C、D、E组(均P<0.05);造模后第14天,A、B组COX-2、VEGF mRNA及蛋白表达量仍高于E组(均P<0.05),A、D组COX-2蛋白表达量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造模组间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0.1%溴芬酸钠滴眼液可减轻角膜碱烧伤后混浊和水肿程度,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减少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最终减轻瘢痕程度,达到作用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降低COX-2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抑制VEGF产生,但长期应用后存在一定并发症,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杜圆圆[10](2019)在《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液治疗严重角膜碱烧伤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严重角膜碱烧伤患者早期、足疗程、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严重角膜碱烧伤患者,根据国际通用的Roper-Hall标准分度,我们选取依从性好、病史齐全的眼部碱烧伤患者共15例18眼,接诊患者后,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天治疗1-2周后,改为0.1%氟米龙滴眼液4次/天,根据治疗效果逐渐减量。随访3—12个月,裂隙灯显微镜辅助下,观察这些患者的临床疗效,如视力、角膜上皮修复、角膜水肿情况、新生血管、眼压、并发症等。结果治疗后视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视力明显提高16只眼(视力在0.1-0.4 12眼,>0.4 4眼),但仍有2眼在0.1左右。18眼角膜上皮完全修复,平均修复时间为(1.53±0.74)月。18眼角膜水肿均完全消失,治疗后角膜清晰度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新生血管明显消退,其中新生血管消失9眼,8只眼有不同程度的消退,1眼无明显变化。全部18眼中,有1眼出现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后下降至正常)。并发症:睑球粘连,白内障,假性胬肉分别是1眼,1眼,2眼。未发现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角膜穿孔、眼内炎甚至眼球萎缩等发生。结论对于严重角膜碱烧伤的患者,早期、足疗程、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及瘢痕形成,促进损伤愈合,改善视功能。
二、几种胶原酶抑制剂滴眼液的效果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胶原酶抑制剂滴眼液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猫难治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第1章 引言 |
1.1 角膜的基本结构与机理特点 |
1.1.1 角膜的基本结构 |
1.1.2 角膜结构的机理特点 |
1.2 角膜溃疡诱因及病因 |
1.2.1 真菌性角膜溃疡 |
1.2.2 细菌性角膜溃疡 |
1.2.3 病毒性角膜溃疡 |
1.3 角膜溃疡症状 |
1.4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发生 |
1.5 角膜溃疡诊断方法 |
1.6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治疗 |
1.6.1 药物治疗 |
1.6.2 药物联合手术治疗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诊断与治疗 |
2.1 病例、诊断仪器及治疗药物 |
2.1.1 临床病例 |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
2.1.3 试验主要药品 |
2.2 诊断及结果分析 |
2.2.1 临床检查 |
2.2.2 眼科检查 |
2.2.3 实验室检查 |
2.2.4 纳入标准 |
2.2.5 排除标准 |
2.2.6 角膜溃疡分级 |
2.2.7 治疗原则 |
2.2.8 临床检查结果 |
2.2.9 眼科学检查结果 |
2.3 治疗及结果分析 |
2.3.1 药物治疗 |
2.3.2 手术治疗 |
2.3.3 术后护理 |
2.3.4 疗效评判 |
2.3.5 治疗结果及分析 |
2.4 讨论 |
2.4.1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诊断 |
2.4.2 难治性角膜溃疡的治疗 |
第3章 典型病例分析 |
3.1 病例分析 1: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疱疹病毒所致角膜溃疡 |
3.2 病例分析 2: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猫复杂性角膜溃疡 |
3.3 小结 |
3.4 角膜溃疡的预防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除风益损汤联合小牛血眼用凝胶对眼化学性伤后角膜损伤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与分级 |
1.4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评判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资料 |
2.2 典型病例附图 |
2.3 结果分析 |
2.4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研究意义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
3.3 病因病机探讨 |
3.4 除风益损汤来源、方药组成及分析 |
3.5 除风益损汤的现代研究 |
3.6 除风益损汤的现代应用 |
4 结语 |
4.1 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天然交联剂对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交联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APCS临床应用的并发症分析 |
前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天然交联剂对APCS的交联及其性能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角膜的生物力学及其提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4)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调控HMGB1信号通路治疗角膜化学伤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角膜化学伤 |
1.1.1 定义和分类 |
1.1.2 危害和并发症 |
1.1.3 分类系统 |
1.1.4 病程阶段和眼部变化 |
1.1.5 治疗手段 |
1.1.5.1 用药治疗 |
1.1.5.2 手术治疗 |
1.2 瑞巴派特 |
1.2.1 性质 |
1.2.2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1.2.2.1 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溃疡的愈合 |
1.2.2.2 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 |
1.2.2.3 胃炎及功能性消化不良 |
1.2.2.4 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肠道损伤 |
1.2.2.5 抗癌活性 |
1.2.2.6 溃疡性结肠炎 |
1.2.2.7 干眼症 |
1.2.3 药动学特征 |
1.2.4 不良反应 |
1.2.5 瑞巴派特药物传递系统现状 |
1.3 眼部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1 水凝胶 |
1.3.2 脂质体 |
1.3.3 纳米悬浮液 |
1.3.4 纳米乳液 |
1.3.5 纳米胶束 |
1.4 HMGB1信号通路 |
1.4.1 HMGB1及其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1.4.2 HMGB1在碱烧伤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 |
1.4.3 甘草酸二钾是HMGB1 的特异性抑制剂 |
第二章 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制备及评价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甘草酸二钾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2.2.2 瑞巴派特液相方法的建立 |
2.2.3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的构建与优化 |
2.2.4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的表征 |
2.2.4.1 包封率测定 |
2.2.4.2 外观及微观特征 |
2.2.4.3 粒径、粒径分布与电位的测定 |
2.2.5 储存稳定性考察 |
2.2.6 安全性考察 |
2.2.6.1 在体兔眼刺激性实验 |
2.2.6.2 组织病理学考察 |
2.2.6.3 鸡胚尿囊膜-台盼蓝染色实验(CAM-TBS) |
2.2.7 在体小鼠角膜吸收的考察 |
2.2.8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甘草酸二钾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2.3.2 瑞巴派特液相方法的建立 |
2.3.3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的构建与优化 |
2.3.4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的表征 |
2.3.4.1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外观及微观特征 |
2.3.4.2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的粒径、粒径分布与电位 |
2.3.5 储存稳定性考察 |
2.3.6 安全性考察 |
2.3.6.1 在体兔眼刺激性实验 |
2.3.6.2 组织病理学考察 |
2.3.6.3 鸡胚尿囊膜-台盼蓝染色实验 |
2.3.7 在体小鼠角膜吸收的考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在H_2O_2诱导人角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细胞 |
3.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的细胞毒性评价 |
3.2.1.1 短时间细胞毒性 |
3.2.1.2 长时间细胞毒性 |
3.2.2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对HCECs细胞迁移的影响 |
3.2.3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对过氧化氢诱导下HCECs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3.2.3.1 H_2O_2诱导HCECs产生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
3.2.3.2 活性氧(ROS)的测定 |
3.2.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测定 |
3.2.3.4 丙二醛(MDA)的测定 |
3.2.4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滴眼液的细胞毒性评价 |
3.3.2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对HCECs细胞迁移的影响 |
3.3.3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对H_2O_2诱导HCECs氧化应激的影响 |
3.3.3.1 H_2O_2诱导HCECs产生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
3.3.3.2 甘草酸二钾-瑞巴派特纳米胶束对H_2O_2诱导HCECs氧化应激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调控HMGB1信号通路治疗小鼠角膜碱烧伤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碱烧伤小鼠模型的建立 |
4.2.1.1 动物分组 |
4.2.1.2 模型建立 |
4.2.2 小鼠眼前节裂隙灯观察 |
4.2.2.1 小鼠角膜荧光素钠染色 |
4.2.2.2 小鼠角膜虎红染色 |
4.2.3 小鼠眼球浑浊程度和新生血管临床评分 |
4.2.4 小鼠角膜敏感度测试 |
4.2.5 小鼠角膜新生血管观察 |
4.2.6 组织病理学检查角膜组织和炎症细胞 |
4.2.7 小鼠角膜细胞凋亡检测(TUNEL染色) |
4.2.8 ELISA检测炎症因子 |
4.2.9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 |
4.2.9.1 小鼠角膜蛋白提取与处理 |
4.2.9.2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
4.2.9.3 电泳 |
4.2.9.4 转膜 |
4.2.9.5 免疫反应与化学发光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过程的考察 |
4.3.1.1 小鼠角膜荧光素钠染色 |
4.3.1.2 小鼠角膜虎红染色 |
4.3.2 小鼠眼球浑浊程度和新生血管临床评分 |
4.3.3 小鼠角膜敏感度测试 |
4.3.4 小鼠角膜新生血管观察 |
4.3.5 组织病理学检查角膜组织和炎症细胞 |
4.3.6 小鼠角膜细胞凋亡检测 |
4.3.7 ELISA检测炎症因子 |
4.3.8 蛋白质印迹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青光眼相关基因药物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青光眼的研究进展和药物筛选的意义 |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青光眼相关基因的药物筛选 |
2.1 实验方法 |
2.1.1 青光眼相关基因的挖掘 |
2.1.2 青光眼相关基因信号通路分析 |
2.1.3 青光眼相关基因相互作用 |
2.1.4 青光眼相关基因疾病关联分析 |
2.1.5 青光眼相关基因关联药物 |
2.1.6 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病历 |
2.2 分析结果 |
2.2.1 挖掘青光眼相关基因 |
2.2.2 分析青光眼相关基因信号通路 |
2.2.3 青光眼相关基因关联疾病 |
2.2.4 挖掘青光眼基因的关联药物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光眼相关基因药物体外实验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试剂及损耗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3.2.3 CCK8 检测细胞增殖 |
3.3 实验结果 |
3.3.1 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
3.3.2 CCK8 检测细胞增殖结果 |
3.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光眼相关基因药物体内实验 |
4.1 实验材料 |
4.1.1 研究对象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试剂及损耗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前准备 |
4.2.2 小鼠眼压检测 |
4.2.3 小鼠体重检测及给药 |
4.3 实验结果 |
4.3.1 眼压测量结果 |
4.3.2 体重测量结果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功能化胶原基材料用于角膜再生修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角膜组织与角膜相关疾病 |
1.1.1 角膜的结构与功能 |
1.1.2 角膜疾病与治疗 |
1.2 角膜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
1.2.1 角膜上皮损伤修复 |
1.2.2 角膜基质损伤修复 |
1.3 角膜板层移植术及术后评估 |
1.3.1 角膜板层移植术 |
1.3.2 术后常见问题 |
1.3.3 术后常用仪器与观察指标 |
1.4 角膜替代与再生性修复材料 |
1.4.1 羊膜 |
1.4.2 脱细胞角膜基质 |
1.4.3 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 |
1.4.4 天然提取高分子聚合物 |
1.5 胶原及其在角膜再生修复材料中的应用 |
1.5.1 胶原简介 |
1.5.2 胶原基角膜再生修复材料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二章 羧酸类交联剂改性胶原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实验方法 |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2 胶原-食用有机酸复合膜的制备 |
2.2.3 胶原-食用有机酸复合膜的性能表征 |
2.2.4 胶原-食用有机酸复合膜的细胞实验 |
2.2.5 新西兰兔角膜板层移植实验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饱和含水率 |
2.3.2 光学性能 |
2.3.3 力学性能 |
2.3.4 耐酶解性能 |
2.3.5 角膜上皮细胞在材料上的黏附与生长 |
2.3.6 细胞增殖实验 |
2.3.7 新西兰兔角膜板层移植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醛类交联剂改性胶原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实验方法 |
3.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2 胶原基材料的制备 |
3.2.3 胶原基材料的性能表征 |
3.2.4 胶原基材料的细胞实验 |
3.2.5 新西兰兔角膜板层移植实验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表面与截面形貌分析 |
3.3.2 饱和含水率 |
3.3.3 光学性能 |
3.3.4 营养物质透过性能 |
3.3.5 力学性能 |
3.3.6 耐酶解性能 |
3.3.7 交联剂IC50 测试 |
3.3.8 角膜上皮细胞在材料上的黏附与生长 |
3.3.9 角膜上皮细胞移行实验 |
3.3.10 新西兰兔角膜板层移植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瘢痕抑制能力的胶原基角膜再生修复材料的制备及理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实验方法 |
4.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2 AuNP与 miRNA结合能力 |
4.2.3 miRNA在胶原成膜环境中的稳定性 |
4.2.4 AuNP对 miRNA稳定性的保护能力 |
4.2.5 细胞实验 |
4.2.6 负载AuNP/miR-133b的胶原基材料制备 |
4.2.7 胶原基材料的性能表征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AuNP与 miRNA-133b的结合能力 |
4.3.2 胶原成膜环境下miRNA-133b的稳定性 |
4.3.3 AuNP对 miRNA-133b稳定性的保护能力 |
4.3.4 AuNP对角膜基质细胞的毒性测试 |
4.3.5 角膜基质细胞的移行实验 |
4.3.6 材料表面形貌分析 |
4.3.7 饱和含水率 |
4.3.8 光学性能 |
4.3.9 力学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胶原基角膜再生修复材料的瘢痕抑制能力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实验方法 |
5.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2 负载荧光标记AuNP/miR-133b的胶原基材料制备 |
5.2.3 AuNP/miR-133b进入角膜基质细胞能力检测 |
5.2.4 免疫荧光染色 |
5.2.5 RNA提取与实时定量PCR(qRT-PCR) |
5.2.6 新西兰兔角膜板层移植实验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AuNP/miR-133b进入角膜基质细胞能力 |
5.3.2 材料中AuNP/miR-133b进入角膜组织能力检测 |
5.3.3 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关键蛋白α-SM和 Col-1 免疫荧光染色 |
5.3.4 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关键基因α-SM和 Col-1的qRT-PCR检测 |
5.3.5 新西兰兔角膜板层移植实验 |
5.4 小结 |
第六章 炎症环境下角膜细胞与胶原基材料的相互作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实验方法 |
6.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2 胶原基膜材料的制备 |
6.2.3 胶原基材料的细胞实验 |
6.2.4 胶原基材料对IL-6与MMP-1 的吸附能力实验 |
6.2.5 胶原基材料的降解量检测 |
6.2.6 胶原基材料的降解产物对角膜细胞表达IL-6 的影响 |
6.2.7 新西兰兔角膜板层移植模型泪液中IL-6 含量检测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炎症环境下IL-6与MMP-1 在角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表达 |
6.3.2 胶原基材料对炎症环境中角膜细胞表达IL-6与MMP-1 的影响 |
6.3.3 胶原基材料对IL-6与MMP-1 的吸附作用 |
6.3.4 角膜细胞对胶原基材料的降解作用 |
6.3.5 胶原基材料的降解产物对角膜细胞表达IL-6 的影响 |
6.3.6 新西兰兔角膜板层移植模型中胶原基材料对泪液中IL-6 表达的影响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非甾体抗炎药对前列腺素衍生物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非甾体抗炎药对拉坦前列腺素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眼压及眼表的影响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和材料 |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1.4 试验器材与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2.1 主要观察指标:眼压 |
2.2.2 次要观察指标:眼表症状评分、结膜充血评分、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素染色 |
2.2.3 眼前节、眼底、视野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查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IOP变化 |
2 眼表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
3 眼前节、眼底、视野、RNFL变化 |
讨论 |
第二章 非甾体抗炎药增加拉坦前列腺素降眼压疗效的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耗材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给药 |
2.2 IOP测定 |
2.3 组织取材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MMP-1、MMP-9和TIMP-1 mRNA表达水平 |
2.4.1 RNA的提取 |
2.4.2 去除基因组DNA反应 |
2.4.3 反转录反应 |
2.4.4 qRT-PCR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IOP变化 |
2 MMP-1、MMP-9和TIMP-1 mRNA的表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方式的改良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器械 |
1.1.3 实验仪器 |
1.1.4 实验耗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兔原代角膜内皮细胞的培养 |
1.2.2 细胞存活率测定实验 |
1.2.3 免疫荧光染色 |
1.2.4 细胞悬液制备 |
1.2.5 角膜内皮植片的构建 |
1.2.6 前房注射法行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及术后评估 |
1.2.7 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行角膜内皮细胞移植 |
1.2.8 活体共焦角膜显微镜检查 |
1.2.9 角膜厚度测量 |
1.2.10 眼压测量 |
1.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单细胞前房注射法与DSEK法行细胞移植的对比研究 |
2.2 迷你植片制备方法的建立 |
2.2.1 制备迷你植片的消化酶的确定 |
2.2.2 制备迷你植片消化时间的确定 |
2.3 迷你植片移植细胞的贴壁能力测定 |
2.3.1 迷你植片体外促进移植细胞贴壁 |
2.3.2 迷你植片体内促进移植细胞贴附 |
2.4 迷你植片移植后体内细胞功能测定 |
2.4.1 迷你植片促进移植细胞形成屏障功能 |
2.4.2 迷你植片促进移植细胞的泵功能形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二部分 人胚胎干细胞向角膜内皮样细胞的诱导分化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器械 |
1.1.3 实验仪器 |
1.1.4 实验耗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人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及诱导分化 |
1.2.2 免疫荧光染色 |
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2.4 流式细胞仪检测 |
1.2.5 成瘤性检测 |
1.2.6 石蜡切片的制作及苏木素-伊红染色 |
1.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 |
2.2 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嵴细胞的相关检测 |
2.3 神经嵴细胞诱导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 |
2.4 诱导hESC向角膜内皮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基因表达时程变化 |
2.5 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的安全性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三部分 胚胎干细胞诱导的角膜内皮细胞对于角膜内皮失代偿动物的治疗效果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器械 |
1.1.3 实验仪器 |
1.1.4 实验耗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前房注射法行新西兰大白兔角膜内皮移植及术后评估 |
1.2.2 前房注射法行食蟹猴角膜内皮移植术及术后评估观察 |
1.2.3 免疫荧光染色 |
1.2.4 茜素红染色 |
1.2.5 地高辛标记细胞 |
1.2.6 活体共焦角膜显微镜检查 |
1.2.7 角膜厚度测量 |
1.2.8 眼压测量 |
1.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hESC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治疗兔角膜内皮失代偿的疗效评估 |
2.1.1 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移植后角膜透明度的变化 |
2.1.2 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移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 |
2.1.3 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移植后的形态学变化 |
2.1.4 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移植后的追踪 |
2.2 hESC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治疗猴角膜内皮失代偿的疗效评估 |
2.2.1 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移植后角膜的变化 |
2.2.2 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移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 |
2.2.3 诱导的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后的形态学变化 |
2.2.4 诱导的角膜内皮样细胞移植后的追踪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主要缩略词表 |
致谢 |
(9)0.1%溴芬酸钠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0.1%溴芬酸钠对角膜碱烧伤诱导大鼠新生血管的作用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器材及试剂 |
1.1.3 1 mol/L氢氧化钠(Na OH)溶液的配制 |
1.1.4 大鼠CoNV模型的制备 |
1.1.5 实验分组与治疗 |
1.1.6 角膜混浊和水肿程度评分 |
1.1.7 CoNV面积比率 |
1.1.8 并发症情况 |
1.1.9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1.1.10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不同碱烧伤时间角膜及CoNV情况 |
1.2.2 45 秒碱烧伤后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
1.2.3 角膜混浊和水肿程度评分 |
1.2.4 CoNV面积比率 |
1.2.5 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 |
1.3 讨论 |
1.3.1 CoNV动物模型的建立 |
1.3.2 0.1 %溴芬酸钠滴眼液对CoNV的作用 |
1.4 小结 |
二、0.1%溴芬酸钠抑制角膜碱烧伤诱导大鼠新生血管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器材及试剂 |
2.1.3 大鼠CoNV模型的制备及分组给药 |
2.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1.5 RT-PCR检测 |
2.1.6 ELISA检测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2.2 RT-PCR检测 |
2.2.3 ELISA检测 |
2.3 讨论 |
2.3.1 COX-2 参与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 |
2.3.2 0.1 %溴芬酸钠通过调控COX-2及VEGF表达抑制CoNV形成 |
2.3.3 不足之处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Wnt信号传导通路参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液治疗严重角膜碱烧伤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几种胶原酶抑制剂滴眼液的效果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猫难治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分析[D]. 罗瑞.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除风益损汤联合小牛血眼用凝胶对眼化学性伤后角膜损伤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严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天然交联剂对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交联及其性能的研究[D]. 李华. 山东大学, 2021(12)
- [4]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调控HMGB1信号通路治疗角膜化学伤及其机制研究[D]. 张凡.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青光眼相关基因药物关联分析[D]. 王海鑫.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功能化胶原基材料用于角膜再生修复的研究[D]. 赵轩.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非甾体抗炎药对前列腺素衍生物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朱思敏. 青岛大学, 2019(02)
- [8]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 贾艳妮. 青岛大学, 2019(07)
- [9]0.1%溴芬酸钠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高奕晨.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液治疗严重角膜碱烧伤的临床疗效[D]. 杜圆圆.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