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宏
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1
摘要:目的:针对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成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整理收集我院收治的12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给予抗生素并辅助支持的疗法。首先,对于临床确诊为小儿支原体感染型肺炎后立即采用阿奇霉素对患儿进行静脉注射给药。阿奇霉素用量为l0mg/kg,一天一次,连续给药七至十天。在患儿临床症状得到有救控制后将阿奇霉素用药方法由静脉注射给药变为口服给药继续进行序贯疗法。其次,对于重度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短疗程的地塞米松给药。在所有小儿支原体感染型肺炎患儿治疗中均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祛除痰液的治疗方法。结果:对所有12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x射线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单侧大叶性肺炎86例,占总数的70.49%,两侧肺出现斑片状阴影30例,占患儿总数的24.59%,患儿出现肺门影增浓现象6例,占总数的4.92%。即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中单侧大叶性肺炎占大多数。结论:利用抗生素阿奇霉素进行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患儿体温及肺部阴影x射线显示均有所下降。122例小儿肺炎患者均治愈出院。
关键词:小儿;肺炎;临床治疗
小儿科的主要常见病之一为小儿肺炎,其中,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小儿肺炎占小儿肺炎总数的60%左右[1]。近年来,小儿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发病年龄却逐年下降,此病多见于六岁以下儿童,发病年龄较小的患者同时可引起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成长[2]。小儿肺炎主要经过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染,且无明显季节性变化,全年均有发病,以冬季发病患者略多。临床治疗中,经过中西医联合治疗等手段,小儿肺炎能够较为快速的痊愈。本文将对我中心自2010年5月1日至2011年12月122例确诊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进行临床用药治疗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中心自2010年5月1日至2011年12月10日经确诊的12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56例,年龄为1个月至14岁之间。122例患者均符合《实用儿科学》制定的关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122例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且患儿发热类型并不统一,发热时间持续为三至二十六天,且在患儿发生发热症状的同时伴有刺激性咳嗽,部分患儿甚至出现稠痰及血丝等现象。一些年龄偏大的患儿出现胸闷、咽痛、胸痛等现象所有患儿肺部均无明显异常。
1.3治疗方法l2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抗生素治疗,并给予辅助支持疗法。患儿入院经临床确诊为小儿支原体感染型肺炎后应立即采用阿奇霉素通过对患儿进行静脉注射给药。阿奇霉素用量为l0mg/kg,一天一次,连续给药七至十天。
2结果
2.1对所有12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X射线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单侧大叶性肺炎86例,占总数的70.49%,两侧肺出现斑片状阴影30例,占患儿总数的24.59%,患儿出现肺门影增浓现象6例,占总数的4.92%。即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中单侧大叶性肺炎占大多数。
2.2利用抗生素阿奇霉素进行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患儿体温及肺部阴影x射线显示均有所下降。122例小儿肺炎患者均治愈出院。
3讨论
患儿入院进行抗生素给药治疗的同时,医务人员及家长应保持患儿处于空气流通的房间内,并保持室温在20摄氏度左右,湿度为60%为宜。在日常饮食中,应给予患儿补充充足的维生素与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多饮水,遵循少量多次的进食原则。注意在日常护理中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异物,适量将患儿体位改变,以避免患儿出现肺淤血,此举亦有助于患儿体内炎症的吸收,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现象。
支原体入侵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称为支原体感染[3-4]。肺炎支原体感染通常患儿发病过程缓慢,咳嗽现象剧烈且具有持久性,病程往往较长,小儿由于身体各个器官均未发育成熟,身体免疫系统较为薄弱。更易感染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已成为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因。原核生物界中最小的具有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即为支原体。由于支原体细胞中并没有细胞壁,因此对万古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来杀灭致病菌的抗生素具有不敏感性。因此,应根据支原体的特性合理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蛋白质丰富,适宜选有干扰蛋白质合成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药物,本组患儿均采用阿奇霉素进行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的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会霞,复方丹参注射液佐治小儿肺炎124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28.
[2]寇东灿,张军辉,王宏权.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快速检测方法探时[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31.
[3]高晓旭,马凤霞,曲琳琳,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9):149.
[4]李从哲,李雁,张晓娟,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