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臂术后桡神经受压征的诊断及治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艾琳,陈为民,彭峰,张莉,贾潇天,虞聪,陈琳[1](2021)在《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的准确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8月至2020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9例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例;年龄16~55岁 [(38.1 ± 12.7)岁]。左侧11例,右侧8例。患者均于外院接受过手术,其中17例行内固定术,1例行外固定术,1例行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置入术。19例患者均于我院手外科接受桡神经探查手术,其中行高位桡神经松解手术8例,行高位桡神经缝合或移植修复手术11例。患者均于术前接受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桡神经的神经外膜连续性、桡神经横截面内部的巢状结构、神经纵轴的神经瘤样结构、桡神经外部的骨痂或瘢痕或金属固定物卡压情况等4项桡神经损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将桡神经损伤分型:Ⅰ型神经形态正常,Ⅱ型神经水肿,Ⅲa型神经小段卡压,Ⅲb型神经瘤样结构,Ⅳ型神经断裂,并判断其神经连续性是否存在。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数据,计算高频超声诊断高位桡神经损伤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根据超声声像图特征,将桡神经高位损伤分为4型5类。经手术证实,Ⅰ型0例,Ⅱ型1例,Ⅲa型4例,Ⅲb型1例,Ⅳ型13例,桡神经高位损伤的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Ⅱ型、Ⅲa型、Ⅲb型、Ⅳ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100%、100%、85%。高频超声诊断高位桡神经连续性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5%。结论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较为准确的形态学信息。
崔树森[2](2021)在《中国胸廓出口综合征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胸廓出口综合征(TOS)指臂丛、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于胸廓出口区域受到卡压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综合征,根据受压结构分神经型、动脉型及静脉型。其中神经型比例高达90%,症状体征多变,缺乏敏感、特异的客观辅助检查,国际上至今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一直是TOS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近数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该疾病的关注持续提升,关于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NTOS)的中文文献报道逐年增多。本文旨在回顾总结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国外文献的相关报道及作者诊疗团队的临床经验,对NTOS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
肖倩[3](2020)在《火针刀松解术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针刀松解术与电针两种疗法,对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肌电图改善效果等方面的影响,综合评估两种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本病的有效疗法,为本病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新思路。方法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并通过排除标准,筛选研究时间段内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符合本次研究的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针刀松解术治疗,1次/周,1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电针的方式进行治疗,1次/天,5天/周,1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患肢的运动功能、神经电生理指标、肌电图等指标,治疗结束后综合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随访3月时观察患者复发情况。采用Excel及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与基线数据: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运动功能、神经电生理指标等基线数据比较,具有可比性(均P>0.05)。2.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时,较治疗前比较,两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均有改善(均P<0.05、均P<0.01);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时,试验组运动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更好(均P<0.05)。3.神经电生理指标: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时,两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波幅均较治疗前有升高,末端潜伏期(DML)均较治疗有下降(均P<0.05、均P<0.01);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时,试验组MCV、波幅均高于对照组,DML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4.EMG改善效果: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时,两组患者EMG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试验组总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5.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P>0.05),治愈率比较(P<0.05);随访3月时,试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两种疗法均能有效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近期疗效差异不大,且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针刀松解术对比电针,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加快骨间背神经运传导速度、减缓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时间、升高波幅及使病理改变肌电图恢复正常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优势,且远期疗效更佳。3.针刀松解术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手部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复发,是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有效疗法。
张铁英,常明则,张格娟,殷艳玲,李嫚[4](2019)在《16例非外伤性桡神经病损的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非外伤性桡神经病损的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肌电图室16例桡神经病损患者的临床资料,非外伤性桡神经病损分析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特点。结果桡浅神经病损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手背桡侧区麻木,以桡浅神经SNAP诱发的波幅降低为主,传导速度为正常下限。桡神经在桡神经沟处病损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手背桡侧麻木、垂腕及垂指,桡神经运动传导在桡神经沟上下存在传导阻滞。1例为后骨间神经病损,临床表现为垂指重于垂腕,无感觉障碍,桡神经运动神经诱发波幅明显减弱。结论桡神经是上肢最大的一条神经,其损害在肌电图室并不少见,非外伤性损害以桡浅神经病损最为多见,其次为桡神经沟处,多由于桡神经长时间受压所致。除了根据临床表现外,神经电生理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不仅可以确定损害部位,还可以判断损害的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
李卫[5](2019)在《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医是灿烂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试验和探索的智慧结晶。推动中医走向世界,有利于推进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医翻译是中医国际化的桥梁,众多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发现,中医术语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中国的哲学、文化思想,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具有一定难度,导致诸多问题,阻碍了中医的传播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翻译报告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中出现的一些中医术语如何翻译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较合适的译文并总结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今后的中医术语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本翻译实践报告共五个部分对本次翻译实践展开回顾。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翻译背景和项目意义。第二部分说明了译前准备的任务分配、翻译辅助工具、原文描述,第三部分是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以及翻译适应选择论,接下来是本报告的主体部分,首先简要说明了中医文本的翻译难点和解决方法,之后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了如何处理中医术语以及其他翻译问题,第五部分对翻译项目进行了总结以及不足之处。
王心刚[6](2018)在《神经电生理诊断技术规范(续)》文中认为第六章其他常用的检测技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除了经典的神经电图、肌电图和诱发电位以外,许多新的检查方法和检测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使临床神经电生理的诊断不断得到完善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章仅对其中较为常用的重复神经刺激、强度-时间曲线、单纤维肌电图、巨肌电图、运动单位计数、交感皮肤反应、事件相关电位和周围神经成像等检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行概述。
刘徐妹[7](2018)在《高频超声引导桡神经解剖参数测量与体表定位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桡神经的桡神经沟段是肱骨骨折手术过程中最易损伤的部位之一,其损伤可导致预后差、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因此,如何避免桡神经损伤是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术中准确定位该区域桡神经的解剖位置,确定相应“安全区”,对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十分关键。相关解剖研究目前仅限于尸体解剖研究,这些研究勾画了桡神经与其周围解剖结构的基本位置关系,为减少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帮助,但尚存在标本量少、改变神经的原始走行、尸体标本异于正常人的解剖结构、标本解剖和测量的体位固定、标本来源有限和相关信息完整性差等诸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善和补充。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超声引导定位的方式来测量正常人群的桡神经的桡神经沟段位置参数,并分析相关参数与上臂长度(HL)、肱骨髁宽(TW)、身高和体质量等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上臂体位、左右两侧、性别等因素对其影响,提高神经定位的准确性,为建立桡神经体表定位的正常参考值和确定手术“安全区”提供了必要的解剖学基础,从而减少或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方法1.研究对象2016年10月-2017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随机招募志愿者56名,纳入标准:无上肢神经损伤症状、无桡神经损伤或上肢手术病史的健康成年人(年龄>18岁);外科临床功能检查上肢肌力和感觉均无异常;无糖尿病或其他可能引起神经病变的全身性疾病。2.仪器与方法(1)仪器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线阵探头L6-15MHz。(2)方法第一部分(5-9页):①利用高频超声对上臂桡神经的桡神经沟段进行定位,并体表标记该神经节段的上缘(R1)、下缘(R3)和中点(R2)等三处位置参考点(图1-2);②体表标记肩峰后角(A1)、肩峰前角(A3)、肩峰中点(A2)、三角肌的止点(DI)、肱骨内上髁最凸点(E1)、肱骨外上髁最凸点(E3)、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E2)等解剖学标志(图1-2);③利用标准的皮尺分别测量R1到A1的距离(A1’)、R1到E1的距离(E1’)、R2到A2的距离(A2’)、R2到E2的距离(E2’)、R3到A3的距离(A3’)、R3到E3的距离(E3’)和R3到DI的距离(DI’)等(图1-3),每处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附注:整个定位及测量过程中,受检者始终取坐位,并保持肘关节屈曲90°和前臂自然置于胸前的体位;本部分均以左侧上臂为测量对象)④分析上述参数与受检者HL、TW、身高和体质量等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二部分:①在肘关节屈曲90°和肘关节完全伸直两种体位下,获取30名随机志愿者左侧上臂的相关位置参数;②在肘关节屈曲90°时,对37名志愿者左右两侧上臂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③在肘关节屈曲90°时,分别获取男、女两组左侧上臂的相关位置参数;(附注:上述测量的具体方法均与第一部分相同)④分析肘关节体位、左右侧和性别等因素对桡神经位置参数的影响。结果1.第一部分:高频超声可清晰地显示所有纳入志愿者的上臂桡神经(桡神经沟段)。结果表明,距离A1’约14.4±1.7cm(范围11.2-19.2cm),距离E1’约 16.0± 1.5cm(范围 13.5-20.1cm),距离 A2’约 16.9± 1.5cm(范围14.1-21.5cm),距离 E2’ 约 13.6±1.5cm(范围 11.2-18.5cm),距离 A3’ 约18.1± 2.2cm(范围 11.9-23.3cm),距离 E3’ 约 11.4 ± 1.3cm(范围9.5-16.Ocm),距离 DI’ 约 6.1±1.2cm(范围 4.3-11.4cm)。HL约30.5±2.3cm,TW约7.0±0.7cm。本部分所测量的相关参数与HL、TW、身高和体质量等均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HL与相关解剖参数的相关程度最高,呈强线性相关关系(r = 0.65-0.79,p<0.0001),可作为预测上臂桡神经位置的重要指标。HL与A1’、E1’、A2’、E2’、A3’ 和 E3’ 的平均比值分别为 2.1、1.9、1.8、2.3、1.7、和2.7。研究表明,所研究神经节段上缘大约位于上臂中点的水平,即上臂的中点可作为快速识别桡神经的桡神经沟段入点的简易方法。2.第二部分:本研究表明,上臂桡神经相关位置参数受肘关节体位变化和性别等因素影响,而左右两侧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肘关节体位变化主要影响的是各位置参考点与肘部解剖学标志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对桡神经本身的位置影响不大,可对桡神经沟段下缘的位置产生一定影响。除了 DI’外,男性组的相关参数均明显大于女性组的相应参数(P<0.001,男vs女:A1’ 16.0±1.4 cm vs13.7±1.3cm,E1’ 17.6±1.3cmvs15.4±1.2cm,A2’ 18.4±1.3cmvs16.3±1.1cm,E2’ 15.2±1.4cmvs13.0±1.1cm,A3’ 20.2±1.7cmvs17.4±1.8cm,E3’12.7±1.2cm vs 10.9± 1.0cm)。与其他解剖学标志不同,三角肌止点与R3之间的距离(即DI’区间)均与肘关节体位变化、左右两侧、受检者性别、身高和体质量等因素无明显相关关系,可作为桡神经定位的一个稳定的解剖标志。结论1.高频超声作为引导桡神经定位的简便、无创、有效方法,使得在正常人群中探究桡神经与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成为可能;2.本研究测量了桡神经(桡神经沟段)的正常位置参数,为建立桡神经体表定位的正常参考值提供了必要的解剖学依据和重要的参考信息;3.本研究可为临床确定手术“安全区”提供定位信息,即近端为肱骨内侧缘距A1约11.1cm、肱骨中线距A2约14.0cm和肱骨外侧缘距A3约11.2cm的区域,远端为肱骨内侧缘距E1约13.4cm、肱骨中线距E2约11.1cm和肱骨外侧缘距离E3约9.4cm的区域,有助于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如图1-4);4.上臂长度(HL)与A1’、E1’、A2’、E2’、A3’和E3’等桡神经位置参数皆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可作为预测上臂桡神经解剖位置的实用指标;5.三角肌止点是上臂桡神经定位的一个稳定且实用的解剖标志。
钱辉,刘宗宝[8](2014)在《臂丛上干卡压征合并同侧上臂桡神经鞘瘤1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臂丛上干卡压征合并同侧上臂桡神经鞘瘤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61岁因"右腕桡背侧、虎口疼痛2年余"于2013年5月13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腕桡背侧、虎口疼痛,夜间加剧,症状渐加重,门诊EMG示:右侧桡浅神经损害。入院后查体:右腕背桡侧及手背虎口区麻木、感觉异常(桡浅神经支配区),上臂桡神经沟处Tinel征(+)。
裘卫东[9](2012)在《疼痛门诊注意事项》文中研究说明疼痛问诊9要素:疼痛的发生过程、部位、性质、强度、诱发因素、加重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发病以来的治疗情况,饮食睡眠精神体重大小便情况。疼痛的诱发因素,疼痛部位范围,疼痛性质程度,疼痛发作时间,疼痛加重缓解因素,疼痛的伴随
崔红旺,李中锋,王俊波,聂兴国[10](2011)在《闭合性上臂桡神经损伤的原因及手术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桡神经在肱骨中下段1/3交界处紧贴肱骨表面,外伤撞击或长时间睡眠、昏迷压迫桡神经常引起严重闭合性损伤。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3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24例桡神经受压闭合性损伤患者其中5例可能在压迫前就存在潜在性桡神经卡压,我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了手术治疗,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二、上臂术后桡神经受压征的诊断及治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臂术后桡神经受压征的诊断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火针刀松解术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或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治疗器具 |
2.2.2 试验操作 |
2.2.3 不良事件的安全性处理 |
3 疗效观察 |
3.1 疗效观察指标 |
3.1.1 运动功能评定 |
3.1.2 神经电生理指标 |
3.1.3 肌电图(electromyogrphy,EMG)检查 |
3.2 疗效评价标准 |
3.3 安全性观察 |
3.4 观察时点 |
4 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病例采集情况 |
5.2 基线水平分析 |
5.3 研究结果分析 |
5.3.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5.3.2 两组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比较 |
5.3.3 两组患者EMG改善效果比较 |
5.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5.4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中医学对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原则 |
2 现代医学对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
2.1 解剖学基础 |
2.2 病名 |
2.3 病因病理 |
2.4 发病机制 |
2.5 治疗 |
3 针刀医学对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
4 理论依据 |
4.1 针刀的治疗作用 |
4.2 选穴依据 |
4.3 第三次治疗点的选择依据 |
5 对照组设立依据 |
6 疗效结果分析 |
7 针刀治疗本病的优势 |
结语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16例非外伤性桡神经病损的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概述 |
1.1 翻译项目背景 |
1.2 翻译项目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任务分配 |
2.2 翻译辅助工具 |
2.3 原文描述 |
2.3.1 主要内容 |
2.3.2 原文分析 |
第三章 翻译指导理论 |
3.1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论述 |
3.2 翻译适应选择论 |
3.2.1 翻译过程 |
3.2.2 翻译原则 |
3.2.3 翻译方法 |
3.3 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中医文本的翻译难点与解决方法 |
4.2 翻译原则指导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
4.3 语言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
4.4 交际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
4.5 文化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
4.6 其他翻译问题和难点 |
4.6.1 西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
4.6.2 西医文本中的翻译对等问题 |
4.6.3 长句的处理 |
4.6.4 重复表达 |
4.6.5 时态的选择 |
4.7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收获和启示 |
5.2 待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4 翻译原文 |
附录5 翻译译文 |
(6)神经电生理诊断技术规范(续)(论文提纲范文)
第六章其他常用的检测技术 |
第一节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检测 |
一、RNS的检测方法 |
二、RNS的诊断标准 |
三、RNS的诊断价值 |
第二节肌肉电刺激的强度-时间曲线 |
一、I-D曲线的检测方法 |
二、I-D曲线的诊断标准 |
三、I-D曲线的诊断价值 |
第三节单纤维肌电图和巨肌电图 |
一、SFEMG的检测方法 |
二、SFEMG的诊断标准 |
三、M-EMG的检测方法 |
四、M-EMG的诊断标准 |
五、SFEMG和M-EMG的诊断价值 |
第四节运动单位数目估计 |
一、MUNE的检测方法 |
二、MUNE的诊断标准 |
三、MUNE的诊断价值 |
第五节交感皮肤反应 |
一、SSR的检测方法 |
二、SSR的诊断标准 |
三、SSR的诊断价值 |
第六节事件相关电位 |
一、P300的检测方法 |
二、P300的诊断标准 |
三、P300的诊断价值 |
第七节术中电生理检测 |
第八节超高频超声周围神经成像 |
第七章神经电生理检测的临床应用 |
第一节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
一、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3. |
三、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症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四、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五、糖尿病性神经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六、代谢性神经病 |
第二节嵌压性周围神经病 |
一、正中神经嵌压性疾病 |
(一) 腕管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3.诊断腕管综合征的6种神经电图检测方法 |
(二) 旋前圆肌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三) 前骨间神经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二、尺神经嵌压性疾病 |
(一) 肘管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二) 腕尺管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三、桡神经嵌压性疾病 |
(一) 上臂桡神经嵌压症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二) 后骨间神经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四、肩胛上神经嵌压性疾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五、坐骨神经嵌压性疾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六、腓神经嵌压性疾病 |
(一) 腓神经嵌压症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二) 前跖管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七、胫神经嵌压性疾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八、股外侧皮神经嵌压性疾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九、胸廓出口综合征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十、颈神经根和腰骶神经根嵌压性疾病 |
1.神经根与相应椎间孔、椎间盘、支配肌的关系 |
2.临床表现 |
3.电生理表现 |
第三节周围神经损伤 |
一、腋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二、桡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三、正中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四、尺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五、肌皮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六、坐骨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七、腓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八、股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九、闭孔神经损伤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十、臂丛神经损伤 |
(一) 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二) 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步骤 |
(三) 臂丛神经损伤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步骤 |
(四) 臂丛神经损伤的神经电生理诊断 |
1.定性诊断 |
2.定位诊断 |
(五) 臂丛神经损伤诊断的注意事项 |
第四节运动神经元疾病 |
一、运动神经元病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3.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价值和诊断方法 |
二、脊髓灰质炎 |
1.临床表现 |
2.电生理表现 |
(7)高频超声引导桡神经解剖参数测量与体表定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超声引导桡神经定位与神经解剖参数测量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上臂桡神经位置参数的影响因素探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8)臂丛上干卡压征合并同侧上臂桡神经鞘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 |
2 讨论 |
(10)闭合性上臂桡神经损伤的原因及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
1.对象: |
2.手术进路: |
3.手术所见及手术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1.闭合性桡神经损伤原因及手术治疗的时机: |
2.手术方法的选择: |
3.桡神经修复后手术疗效及原因分析: |
四、上臂术后桡神经受压征的诊断及治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的价值[J]. 刘艾琳,陈为民,彭峰,张莉,贾潇天,虞聪,陈琳.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7)
- [2]中国胸廓出口综合征研究进展[J]. 崔树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02)
- [3]火针刀松解术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肖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16例非外伤性桡神经病损的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特点分析[J]. 张铁英,常明则,张格娟,殷艳玲,李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16)
- [5]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D]. 李卫.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神经电生理诊断技术规范(续)[J]. 王心刚.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8(02)
- [7]高频超声引导桡神经解剖参数测量与体表定位的应用研究[D]. 刘徐妹.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8]臂丛上干卡压征合并同侧上臂桡神经鞘瘤1例报告[J]. 钱辉,刘宗宝.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4(06)
- [9]疼痛门诊注意事项[A]. 裘卫东. 2012年浙江省疼痛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 [10]闭合性上臂桡神经损伤的原因及手术疗效分析[J]. 崔红旺,李中锋,王俊波,聂兴国.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15)
标签: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