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稳性团聚体论文-何绍浪,黄尚书,钟义军,黄欠如,成艳红

水稳性团聚体论文-何绍浪,黄尚书,钟义军,黄欠如,成艳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稳性团聚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耕作深度,红壤坡耕地,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稳定性

水稳性团聚体论文文献综述

何绍浪,黄尚书,钟义军,黄欠如,成艳红[1](2019)在《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耕作深度对第四纪红黏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依托2015年设置的红壤坡耕地合理耕作深度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免耕(NT)、翻耕10 cm(P_(10))、翻耕20 cm(P_(20))和翻耕30 cm(P_(30))共4种试验处理,利用湿筛法测定了土壤2~8 mm,0.25~2 mm,0.25~0.053 mm和<0.053 mm粒径的团聚体的百分含量,并计算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R_(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WD)和分形维数(D)。结果表明:4种试验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含量均以0.25~2 mm粒径最高,其次是0.053~0.25 mm粒径。与NT相比,2~8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含量在P_(10),P_(20)和P_(30)处理下均显着下降(p<0.05),微团聚体(<0.25 mm)含量在P_(10)和P_(30)处理下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而微团聚体(<0.25 mm)含量在P_(20)处理下变化较小。土壤团聚体的R_(0.25),MWD,GMD值在NT和P_(20)处理下整体上高于P_(10)和P_(30)处理,且土壤团聚体的D值在NT和P_(20)处理下低于P_(10)和P_(30)处理,表明NT和P_(20)处理的土壤性团聚体稳定性比P_(10)和P_(30)处理更好。此外,耕作扰动下(P_(10),P_(20),P_(30))花生产量与0.25~2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土壤团聚体的R_(0.25)和GMD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表明红壤坡耕地0.25~2 mm粒径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能为土壤肥力的表征提供物理性诊断指标,而土壤团聚体的R_(0.25)和GMD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土壤肥力的水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王灿,胡海波,范真,连经纬[2](2019)在《麻栎林龄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林龄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探求各级团聚体中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17、26和65 a的麻栎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林地0~4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林龄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水稳定性影响显着,影响效果随林龄增加而增强,随土层加深而减弱;②林龄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显着,影响程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强;③<0.25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各级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也是影响团聚体水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5期)

王纯,陈晓旋,陈优阳,牟晓杰,万斯昂[3](2019)在《水盐梯度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水盐梯度对河口湿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对闽江河口不同淹水环境和盐度下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闽江河口半咸水湿地和淡水湿地0~30 cm土壤粉+黏团聚体、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的含量分别为63.12%~77.49%、6.82%~31.64%、4.38%~22.63%.除20~30 cm土层外,高潮滩0~20 cm土壤粉+黏团聚体和大团聚体含量均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幅分别为8.74%~9.85%和105.54%~144.40%;0~20 c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均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高潮滩降幅为59.56%~65.20%,低潮滩降幅为55.65%~60.92%.②高潮滩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盐度对微团聚体、大团聚体含量(DR_(0.25))和平均重量直径(MWD)的作用力在不同土层均影响显着,盐度和淹水的交互作用对各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均不显着.③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TC含量呈倒"U"型关系.综上,淹水环境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较小,盐度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重要限制性参数.(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华,向仰州,郭颖,何季[4](2019)在《间作对刺梨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广适宜的刺梨间作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刺梨-玉米、刺梨-辣椒2种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刺梨清耕单作为对照,分析间作对刺梨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单作相比,间作玉米、辣椒的刺梨园土壤≥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增加27.31%~121.82%,不稳定团粒指数(ELT)降低5.91%~17.30%,平均质量直径(MWD)增加14.10%~68.97%,几何平均直径(GMD)增加13.95%~61.11%,分形维数(D)降低1.75%~7.24%,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48.74%~108.17%。刺梨园间作玉米、辣椒有助于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梁世鹏[5](2019)在《耕作与外源碳对草甸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研究耕作与外源碳对草甸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以及水稳性的影响,确定科学合理耕作施肥方式,为东北草甸黑土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裂区定位试验,为期两年,以两种耕作方式下增施不同碳源肥料为基础,其中耕作方式分为深耕(D)与旋耕(S),施肥方式分为常规施肥(CF)、常规施肥增施有机肥(M)以及常规施肥增施生物炭(B),共设6个处理:DCF、DM、DB、SCF、SM、SB。采样深度为0-20cm、20-40cm、40-60cm,通过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并计算其稳定指标。测定各处理叁个土层中的腐殖质(HF)、胡敏酸(HA)、富里酸(FA)碳含量和自由形式铁氧化物(Fe~(DCB))、自由形式铝氧化物(Al~(DCB))、无定形态铁氧化物(Fe~(OXA))以及无定形态铝氧化物(Al~(OXA))的含量并分析其与草甸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耕作与外源碳施入后水稳性团聚体在0-60cm土层主要集中在5-2mm、1-0.5mm两个粒级,其中SM处理在0-20cm土层中5-2mm粒径组分含量最高,为40.1%。而DCF处理在20-40cm以及40-60cm土层拥有最高的5-2mm粒径组分含量,分别为45.6%、36.2%。(2)耕作与外源碳施入后0-20cm土层的SM处理,20-40cm土层的DB、SB处理以及40-60cm土层的DCF、SB处理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水稳性大团聚体百分比(WSA)、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得到了显着提升,同时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破坏度(PAD)、分形维数(D),说明上述处理在各自土层中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高,促进了草甸黑土中水稳性大团聚体的转化,增强了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3)0-20cm土层各处理有机质组分碳含量均小于下层土壤。深耕促进了0-20cm土层有机质组分碳含量的提升,相较于施用相同肥料的旋耕处理其有机质组分碳含量提升率在15.66%~175.00%之间。DM、DB、DCF处理分别在0-20cm、20-40cm、40-60cm土层拥有最高的土壤腐殖质和富里酸碳含量,而DM、SCF、DB处理则促进了0-20cm、20-40cm、40-60cm土层土壤胡敏酸碳含量的提升。(4)在0-60cm土层中自由形式铁铝氧化物含量均高于无定形铁铝氧化物含量,无定形铁铝氧化物在0-60cm土层中对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聚集与稳定的相关性均高于自由形式铁铝氧化物。耕作与外源碳施入对40-60cm土层DCF处理Fe~(DCB)含量有显着促进作用,相较其他处理提升了20.53%~52.70%,同时也促进了0-60cm土层DCF处理Al~(DCB)、Fe~(OXA)含量的提升以及0-20cm土层DCF处理、20-40cm土层SB处理Al~(OXA)含量的提升。(5)经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耕作与外源碳施入及其交互作用与0-20cm土层有机质组分(HF、HA、FA)碳含量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对0-60cm土层部分水稳性团聚体粒级组分和各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由此可知,在本试验中设计的耕作方式与外源碳施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中团聚体的粒径分布以及有机无机物质的含量,从而改变了不同深度草甸黑土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6)经冗余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组分及铁铝氧化物对0-20cm、20-40cm、40-60cm土层草甸黑土水稳性大团聚体总贡献率分别为57.1%、59.1%、55.0%,均高于各因素单独作用贡献率。>5mm、5-2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是促进团聚体水稳定性提升的最相关粒级,其中Fe~(OXA)、Al~(DCB)、Al~(OXA)通过促进>5mm、5-2mm两个粒级团聚体的形成从而有助于0-20cm土层团聚体水稳定性的提升。Al~(DCB)、Al~(OXA)以及HA通过促进>5mm、5-2mm粒径团聚体的形成从而有助于20-40cm土层团聚体水稳定性的提升。而各环境因子均可通过促进>5mm、5-2mm粒径团聚体的形成从而有助于40-60cm土层团聚体水稳定性的提升。综上所述,不同耕作方式与外源碳施入通过有机-无机胶结作用改变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分布,从而对不同深度东北草甸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产生影响,土壤结构及其理化性状也因此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宋涛[6](2019)在《延边地区苹果梨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延边地区是苹果梨生产的优生区,其气候条件的独特性以及梨品种的特有性与国内其它地方果园生态系统有所不同,使延边地区果园土壤的质量成为研究的重点,本论文针对延边地区苹果梨园土壤,于2015年秋季和2016年春季在延边州龙井市选取栽植年限为11年、25年、40年和63年的代表性苹果梨园土壤,布置剖面点,分别挖掘剖面,按0-20 cm、20-40 cm和40-6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采用湿筛法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并结合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结构破坏率和团聚度等指标,综合土壤氧化铁、有机质、pH与粘粒含量的变化趋势,全面分析了水稳性团聚体随栽植年限、层次和季节变化的分异规律和演化趋势,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弥补北方果园水稳性团聚体研究的不足,对指导北方果园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秋季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随着果树栽植年限的增加,小团聚体向大团聚体和中等团聚体转化,以0-20 cm 土层最为显着,随土层深度增加,不同粒级团聚体指标的变幅逐渐减小。2.与果园土壤相比,荒地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与几何平均直径较大,分形维数较小,但随着果园栽植年限与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与几何平均直径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分形维数逐步减小。3.季节性冻融作用对栽植年限较低的果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影响较小,栽植年限较高的40年和63年果园,冻融后的水稳性团聚体表现为平均重量直径的变化加大,结构破坏率上升,团聚度降低。4.土壤游离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晶质氧化铁、有机质、pH和粘粒含量都是引起水稳性团聚体变化的重要因素,经过季节性冻融,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与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相一致。综上可以得出果树的栽植有利于大团聚体和中间团聚体的形成,栽植时间越长形成的水稳性团聚体越多,土壤结构愈加稳定;季节性冻融作用对栽植年限较低的果园影响较小,对栽植年限较高的果园土壤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冻融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变差,抗侵蚀能力减弱。(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27)

郭灵辉,张文旭,高江波,郝成元,张博[7](2019)在《太行山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演变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土壤质量好坏与土壤抗侵蚀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太行山南麓不同恢复年限(33、45和49 a)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 25 mm)为主,大团聚体含量在80%以上,但恢复49 a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在0~50 cm各土层中均低于恢复33 a油松人工林,且在10~40 cm土层差异显着.随着油松人工林的逐步恢复,> 2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下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破坏率(PAD)波动增加,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在0~40 cm深度范围内明显减小,2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可以作为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度量阈值.土壤黏粒会促使小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而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砂粒等能够促进小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向大粒级转化,从而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研究显示,油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状态良好、稳定性强、分散性弱,但恢复到一定阶段会引起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降低,这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以及机械组成变化等有直接关系.(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朱梅珂,孔范龙,李悦,仙旋旋,郗敏[8](2019)在《不同水盐条件下胶州芦苇盐沼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土壤水分和盐分对山东省胶州市东端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选取粒径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分形维数4种指标,研究不同水、盐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16种水、盐条件下,土壤中粒径小于0.25 mm团聚体含量最大,为33.90%~66.6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粒径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总体增加;随着土壤含水率增大,粒径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都呈单峰型变化,当土壤含水率为30%时最大;随着土壤含盐量增大,粒径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都在减小;分形维数与粒径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两者显着负相关。土壤不同水、盐含量对芦苇盐沼土壤中的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影响显着,相对于高水、高盐(土壤含水率为60%、土壤含盐量为2.4%)条件,土壤含水率为30%、土壤含盐量为0.9%更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结构的稳定。(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美佳,王沣,苏思慧,苏业涵,孙悦[9](2019)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东北旱作区作物生产及秸秆还田制度提供参考。田间试验始于2015年,设置旋耕秸秆还田(RT)、旋耕秸秆不还田(CK1)、翻耕秸秆还田(PT)及翻耕秸秆不还田(CK2) 4个处理,分别对2017年收获后土壤的样品不同粒级团聚体质量分数、稳定性、有机碳(SOC)分布以及近3 a的玉米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提高土壤表层各粒径团聚体的SOC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在0~10 cm土层中,相同耕作措施下,RT处理SOC含量比CK1处理的提高13. 90%(P <0. 05),PT处理比CK2处理提高9. 29%(P <0. 05)。不同耕作措施下,RT处理与PT处理相比,大团聚体质量提高22. 0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提高7. 78%,粉+黏团聚体含量降低16. 81%(P <0. 05)。比较不同年份玉米产量发现,降水量不同产量不同,2017年降水量低于2016年,2017年各处理产量均低于2016年,但处理间降幅不同,RT和PT处理降幅(8. 57%、9. 72%)低于CK1和CK2处理(10. 84%、12. 13%),说明秸秆还田处理有稳产作用,其中RT处理趋势较明显。因此,在东北春玉米旱作区秸秆全层还田条件下,旋耕秸秆还田促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提高土壤SOC含量,可为玉米生产在不同降水年份提供稳产保障。(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何冰,李廷亮,栗丽,李顺,张杰[10](2019)在《复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对施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不同培肥措施下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氮分布的变化规律,依托山西省潞安煤矿复垦土壤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研究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配施(MCF)和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CFB)5种培肥措施对不同复垦年限(4年,8年)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复垦年限各处理均以0.053~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多,占团聚体总量的35%~50%;随复垦年限增加,M、MCF、MCFB处理提高了土壤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2 mm、1~2 mm)含量,而降低了微团聚体(0.053~0.25 mm)含量;与未复垦生土(RS)相比,不同复垦年限各处理均有助于>2 mm、1~2 mm、0.5~1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的提高,而与农田熟土(US)相比,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1~2 mm,0.5~1 mm和0.25~0.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与CK相比,各培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其中以单施有机肥(M)效果最好,有机碳、氮含量分别增加了5%~94%、58%~114%;各处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均高于RS但低于US。不同复垦年限各处理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储量均以0.053~0.25 mm粒径所占比例最高;复垦4年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以及复垦8年全氮的总储量均以单施有机肥处理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而复垦8年有机碳总储量以MCF处理最高,与M和CF处理差异不显着,叁者均显着高于MCFB和CK。由此可见,5种培肥措施中单施有机肥较其他处理更有助于提高复垦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及其总储量。(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水稳性团聚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林龄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探求各级团聚体中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17、26和65 a的麻栎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林地0~4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林龄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水稳定性影响显着,影响效果随林龄增加而增强,随土层加深而减弱;②林龄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显着,影响程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强;③<0.25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各级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也是影响团聚体水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稳性团聚体论文参考文献

[1].何绍浪,黄尚书,钟义军,黄欠如,成艳红.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王灿,胡海波,范真,连经纬.麻栎林龄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土壤.2019

[3].王纯,陈晓旋,陈优阳,牟晓杰,万斯昂.水盐梯度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

[4].王华,向仰州,郭颖,何季.间作对刺梨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9

[5].梁世鹏.耕作与外源碳对草甸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宋涛.延边地区苹果梨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9

[7].郭灵辉,张文旭,高江波,郝成元,张博.太行山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演变机制[J].环境科学研究.2019

[8].朱梅珂,孔范龙,李悦,仙旋旋,郗敏.不同水盐条件下胶州芦苇盐沼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J].湿地科学.2019

[9].王美佳,王沣,苏思慧,苏业涵,孙悦.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分布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9

[10].何冰,李廷亮,栗丽,李顺,张杰.复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对施肥的响应[J].天津农业科学.2019

标签:;  ;  ;  ;  

水稳性团聚体论文-何绍浪,黄尚书,钟义军,黄欠如,成艳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