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海域论文-杜文,张霄宇,葛冰

邻近海域论文-杜文,张霄宇,葛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邻近海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锑元素,潜在生态风险

邻近海域论文文献综述

杜文,张霄宇,葛冰[1](2019)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锑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锑是一个可长距离输送的全球性有毒元素,但锑在河口不同环境要素中的迁移、转化以及其地球化学行为特征最近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了揭示锑元素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富集程度、物质来源及其潜在生态环境影响,本次研究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9. 5°~32. 5°N,121°~124. 5°E区域内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沉积物全样Al、Ca、Si、Ni等主量元素,以及Cd、Cr、Cu、Pb、Sb、Sr、Zn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检测分析,并采用地积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展开了锑元素在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累积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中的锑含量范围为0. 44~4. 41μg/g,平均值为1. 15μg/g;已达到了偏中度污染水平,并且具有着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尤其是在长江入海口南支与杭州湾内锑元素具有很高的潜在生态风险。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认为锑元素的主要物质来源为长江径流输入以及人为活动输入。(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尹洁,王晶,张崇良,徐宾铎,薛莹[2](2019)在《利用two-stage GAM研究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深入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补充机制,本研究基于2015年、2017年、2018年5月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产卵场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two-stag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研究了小黄鱼鱼卵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黄鱼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较大,鱼卵高丰度区集中分布在33.5°N~34.5°N、水深10~20 m的近岸河口区。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小黄鱼鱼卵分布重要的因素。鱼卵集中分布区表层温度为17℃,表层盐度为29.5~30.5;底层温度为16~18℃,底层盐度为29。水温的年际变动也影响了小黄鱼鱼卵丰度,在水温较高的年份鱼卵丰度明显较高。本研究揭示了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小黄鱼产卵场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杨琴,赵峰,宋超,张涛,庄平[3](2019)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生境履历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技术(EPMA)对长江口崇明和邻近吕四凤鲚(Coiliamystus)耳石Sr和Ca的微化学进行了分析。定量线分析和Sr含量面分布图谱显示,凤鲚耳石核区的Sr/Ca比值存在Sr/Ca<3、3<Sr/Ca<7和Sr/Ca>7这3种类型,分别对应的耳石核心面分布同心环区域颜色为蓝色、绿色和黄-红色,据此推断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孵化场存在3种,即淡水孵化场、河口半咸水孵化场及海水孵化场。凤鲚个体耳石从核心到边缘的Sr/Ca比值变化波动极为显着,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阶段(Sr/Ca<3,最小为2.04±0.87),也有对应海水生活的高值阶段(Sr/Ca>7,最大为7.81±0.91),可将凤鲚的生境履历类型分为4种类型: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半咸水定居型、河口半咸水–海水型和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长江口邻近海域吕四凤鲚有淡水和河口半咸水孵化个体,其生境履历类型包括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半咸水–海水型和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而长江口崇明岛海域有海水及河口半咸水孵化个体,其生境履历类型包括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定居型及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这反映了长江口崇明岛及邻近海域吕四2个海域凤鲚个体间的共性以及差异性。通过本次研究,首次证明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存在3种孵化场及4种生境履历类型,准确反映了凤鲚个体组成及其生活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马刚,邓孟真[4](2019)在《DOT2008A海面地形模型在我国邻近海域的精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首先介绍了DOT2008A模型建立的原理和方法,利用我国48个长期验潮站19 a连续观测数据验证DOT2008A模型的精度,其均方差为0.118 m,残差的标准偏差为0.086 m;联合多源测高卫星建立的海面地形模型数据验证DOT2008A的精度,均方差为0.106 m,残差的标准偏差为0.099 5 m,且其残差分布图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实验结果来看,DOT2008A模型在我国周边海域精度较高,其建立方法较为合理,转化应用价值较高;同时与多源测高卫星建立的海面地形比较结果来看,验证了自主建立的海面地形模型的正确性,对建立我国高精度海面地形模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锋,李瑞杰,孙杰,罗锋[5](2019)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两定点周日海流观测的准调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2016年7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两个连续站的表、中、底3层海流数据进行准调和分析,计算得到两站点的O_1、K_1、M_2、S_2、M_4、MS_4等6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并绘制了各层各分潮的潮流椭圆。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潮流流速由表及底逐渐降低,潮流为旋转流且为顺时针,潮流性质以不正规半日潮为主,分潮流主要为北分量大于东分量,且M_2分潮占绝对优势。余流垂向表现为从上至下逐渐减小,方向指向东北向,且东分量大于北分量。结果可以为同期观测的其他悬浮物分布及物质输运提供动力解释。(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耿浩博,张洪生,洪扬斌,胡国栋[6](2019)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风浪场的数值模拟与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WAVEWATCH III和SWAN模型嵌套数值模拟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连续28年的风浪场。为了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提高计算效率,通过比较台风和寒潮期间的显着波高,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从而选取了合适的计算范围和计算网格大小。选取了叁个具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风场和风浪场的特征统计分析。风浪特性分析的结果既体现了季节的影响,又体现了地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期刊2019-10-11)

石鑫,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7](2019)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海水pH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2015—2016年长江口邻近海域现场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其海水pH的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四季pH在7.76—8.32之间,其中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夏季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冬季水体pH垂直分布相对均一。长江冲淡水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水体pH的影响是局域性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是影响春、夏、秋季海水pH区域分布的重要过程。春、冬季节表层海水pH分布受海-气界面CO2交换的影响较大。温度、生物作用及长江冲淡水扩展是导致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海水pH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5期)

柴小平,魏娜,任世军,母清林,胡序朋[8](2019)在《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分区及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7年春季和2018年春季,分两个航次,在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对其粒度组成及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的粒级组成以砂和粉砂为主,平均占比分别为38.0%和55.4%。根据粒级组成的区域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域分为长江河口现代沉积区(Ⅰ-1)、钱塘江河口现代沉积区(Ⅰ-2)、长江羽状锋面积聚区(Ⅱ-1)、长江次级锋面积聚区(Ⅱ-2)、岛屿风化影响区(Ⅲ)、残留砂混合沉积区(Ⅳ)等4大类6个亚区。通过比较不同区域重金属含量发现,总体分布趋势为Ⅱ-1区和Ⅱ-2区含量较高,Ⅰ-2区和Ⅳ区含量较低,Ⅰ-1区和Ⅳ区相对居中。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Ⅱ-1区和Ⅱ-2区的Cu、Pb、Zn、As、Cd、Hg已呈现出污染态势,需引起关注;Cr则未呈现出污染态势。(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邵魁双,巩宁,曲翊,李珂[9](2019)在《陆源排污对邻近海域底栖海藻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海域富营养化日趋严重。为了明确富营养化对底栖海藻群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选择了与大连凌水河口(污水河)毗邻的海藻床作为野外观测点,研究底栖海藻群落对营养盐自然衰减梯度的响应规律;在实验室内,选择了在排污口附近优势分布、营r-生态策略的绿藻缘管浒苔和仅在寡营养区域分布、营k-生态策略的红藻柔质仙菜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了营养吸收动力学和生长动力学研究。通过二者在营养盐吸收、利用和繁殖策略方面的比较研究,剖析了底栖海藻群落对不同营养环境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随着海水中营养盐浓度的降低,底栖海藻群落呈现种类数增加、优势种覆盖度降低的趋势。根据底栖海藻在群落水平对氮源营养的响应,认为现行海水水质标准中无机氮一类水质标准的限值应该由目前的14.29μmol/L降低为6.69μmol/L。在富营养环境中,营养盐浓度的上升促进了r-策略海藻幼体的竞争力和种群繁殖力,使其占据了大量的生态位,形成优势种群,导致底栖海藻多样性较低;在寡营养环境中,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盐供应,r-策略海藻幼体的竞争力和种群繁殖力都受到制约,占据的空间生态位有限,为其他种类的生存提供了条件,而那些对营养盐需求较低但利用效率高的k-策略海藻则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能快速突破早期环境筛的限制,形成成体,因此,在寡营养海域,底栖海藻的多样性比较丰富。(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包毅楠[10](2019)在《美国军舰擅闯我国南海岛礁邻近海域的国际法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5年10月的"拉森"号事件以来,美国频繁派遣军舰擅闯我国南海岛礁邻近海域,开展其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挑战我国南海的海洋权利和主张,严重侵犯我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法,通过对近年来美舰擅闯行动进行数据统计、分类,归纳出美舰擅闯行动主要挑战的叁类事项,即"军用船舶在领海的无害通过须获事先批准"、"西沙群岛的直线基线"、"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领海主张"。通过分析美舰挑战这叁类事项的原因及意义,可得出这叁类事项在短期内仍然是美舰擅闯行动挑战的重点,且该行动的挑战重心正转变为西沙群岛与南沙群岛并重。经过分析可以预判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美舰针对我国南海岛礁邻近海域的擅闯行动不会停止。据此,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有效的对策应对美舰的擅闯行动。(本文来源于《太平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邻近海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深入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补充机制,本研究基于2015年、2017年、2018年5月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产卵场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two-stag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研究了小黄鱼鱼卵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黄鱼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较大,鱼卵高丰度区集中分布在33.5°N~34.5°N、水深10~20 m的近岸河口区。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小黄鱼鱼卵分布重要的因素。鱼卵集中分布区表层温度为17℃,表层盐度为29.5~30.5;底层温度为16~18℃,底层盐度为29。水温的年际变动也影响了小黄鱼鱼卵丰度,在水温较高的年份鱼卵丰度明显较高。本研究揭示了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小黄鱼产卵场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邻近海域论文参考文献

[1].杜文,张霄宇,葛冰.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锑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通报.2019

[2].尹洁,王晶,张崇良,徐宾铎,薛莹.利用two-stageGAM研究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水产科学.2019

[3].杨琴,赵峰,宋超,张涛,庄平.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生境履历重建[J].中国水产科学.2019

[4].马刚,邓孟真.DOT2008A海面地形模型在我国邻近海域的精度评估[J].海洋技术学报.2019

[5].张锋,李瑞杰,孙杰,罗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两定点周日海流观测的准调和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19

[6].耿浩博,张洪生,洪扬斌,胡国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风浪场的数值模拟与特征分析[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19

[7].石鑫,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长江口邻近海域海水pH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与湖沼.2019

[8].柴小平,魏娜,任世军,母清林,胡序朋.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分区及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J].海洋科学.2019

[9].邵魁双,巩宁,曲翊,李珂.陆源排污对邻近海域底栖海藻群落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9

[10].包毅楠.美国军舰擅闯我国南海岛礁邻近海域的国际法实证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9

标签:;  ;  ;  ;  

邻近海域论文-杜文,张霄宇,葛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