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晟:《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415页,35万字,ISBN 978- 7- 214- 22306- 7。
沿用了数百年时间的蚀刻剂——荷兰溶液的(Dutch Mordant)存在相当大的危险性,它实际是氯酸钾溶液,主要由氯酸钾、稀盐酸加水配置而成。因其腐蚀效果细腻、平滑,受到古代欧洲印刷作坊与画家的欢迎。它配置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氯有毒烟气,腐蚀过程也释放盐酸气体,需在良好通风环境下操作。同时,这种方法的危害与材料本身相关:氯酸钾有剧毒,属于高敏感度的易爆物品,保存与处理不当皆可能引起爆炸,已列入管制物品,不再用于铜版画的制版。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自然知识的研究,传统的方法大多以西方近代科学体系作为坐标,这对于自成一体的中国古代文化难免有失偏颇。近些年来,有学者借鉴西方“博物学”概念来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知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而运用“理解”的思路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亦不失为一种好的探索。
本文整体悬挂式钢内筒烟囱的设计模型是仅外筒接地,内筒整体悬挂于悬吊平台上,悬吊平台支撑于外筒上,因而计算传给基础荷载的时候只需要考虑外筒底部的荷载数据[4]。整体模型下底部支座荷载数据如表3所示。
图1 《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封面
2018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潘晟教授《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图1)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潘教授接受过系统的历史地理学训练,研究功力深厚。该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修改而成,项目本身以“良好”等级结项,已为不易。全书考证严谨,叙述流畅,分析入情入理。“本书从知识社会史角度,在系统梳理宋代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了宋代地理术数知识类型、传播方式、地域分布,以及与政治、科举、聚落等诸多方面的关联问题,较为全面地复原了宋代地理术数的各个方面,及其与当时社会的互动过程。除了在实证方面纠正一些常见定说之外,在理论上对传统的王朝学术史偏于儒学、诸子的状况提供了很有意义的补充。这些都有助于促进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和认识论的发展,具有原创性,体现了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以及历史文化地理、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的新视角。”(封底)
该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汉唐之间地理术数知识演变的基本线索”,论述宋之前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之间术数的演变过程,即追溯术数历史。第二章以《重校正地理新书》为例,探讨宋代地理术数的知识演变。这既是第一章的延续,也为该书下文即将进行的重点论述做了铺垫。第三、四两章是该书的重点,分别探讨宋代山陵选择与地理术的流播,先后对宋代皇家、民间对术数的利用和认知进行了“理解”性的解读。第五章讲述宋代士人与术数的关系。第六章以常州为个案,研究地理术数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系。全书既关注皇权政治,又涉及民间生活,从两个层面理解地理术数在宋代的存在状态。
第三章小结中说:“两宋山陵与国运的关系,基本属于事后的附会性解释叙事,并不存在各家记载所宣称的与阴阳术数之间的必然联系。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应该重视此类记载,它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反映了当时人的信仰,更是那个时代历史解释与社会解释的一种极为便利的方法与途径,是社会各阶层求得心安理得的一种解脱方式”。(第191页)这可以看作是全书的论点。在具体论述中,作者认为,权术将地理术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其中有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理由就是“地理术数既是解决北宋皇帝后嗣不足烦恼的神秘力量,也是借此掩盖皇室丑闻的最佳借口”(第162页)。而宋代地理术在民间的使用情况,作者指出除一些信仰层面的需求外,“雅趣”也是一种需求(第314页),“地理术与其他术数相比,其信仰体系是通过对祖宗的孝来实现的,且整个过程包含在礼仪的范围内。”(第329页)“地理术被看作是突破天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绝望中给人以希望”(第335页),道出了地理风水术在当时的积极意义。“这既是社会底层改变现状所迫切希望的,也是社会上层维持繁荣所极其期待之所在”。(第337页)
书中首先认为,“居址与墓葬的选择,及其空间安排的知识,是中国古代知识、信仰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客观的长期存在”,这正是中国古代实际存在的情况,也是本书阐释宋代地理术的背景。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将相关的知识解释清楚,更接近历史,也更合理。正像书中介绍的唐晓峰先生提倡的“注重古代地理学的原本体系”,而不是从其他视角来阐释,即对历史的研究是“理解”而不是“释义”。(第11页)而“地理术数是中国古代知识、信仰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社会生活中客观的长期存在。将它放到整个古代知识体系之中进行谈论和观察,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它自身的认识与理解,更有助于深化对古代社会历史其他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第6页)这便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知识值得借鉴的方法。
全书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献掌握全面,使用娴熟。每章节开始都要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然后在前人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论述;在论述过程中,展示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其搜集和使用文献之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该书为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知识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中国古代自然知识中,有很多与“地理术”相类似:它们缺少近代西方科学的特点,但客观存在,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该书突出之处有两点:一是研究对象的选取,二是研究的视角和思路。该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术”,它不只是近代意义的“地理知识”,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术”。从西方科学的视角看,“地理术”缺乏“科学性”,但它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与科学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此为对象,并没有着力探讨其“科学性”,而是将它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探讨其知识社会史。在研究思路方面,作者并没有试图运用现代知识来解释“地理术”现象,而是从“理解”的角度,去“体验”地理术在宋代的朝堂和民间同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为其合理性做出多方面的阐释。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作者在尝试融入当时的情境中,多角度阐述“地理术”存在的意义:民众利用它来解释时事,同时也形成了心理上的依赖。如北宋太宗继位是宋史中重要的史实,作者从“术数”入手,从一个全新但更接近当时生活环境的视角进行诠释,其合理性不言而喻;对于南宋,作者亦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南宋山陵为中心的民俗和国家仪式的互动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探讨,有趣更有意义。作者显然认为“术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但更强调其作为社会解释和历史解释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各阶层求得心安理得的一种解脱方式。如此剖析,更能反映和接近当时人们的精神层面。
书中亦不乏精彩之论,尤其是一些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此处仅举两例:在总结“宋代缓葬其亲”这一现象时作者娓娓道来,“由此形成了礼、术、俗之间的纠缠”(第245页)。其中“纠缠”一词看似轻描淡写,却传神地表达了“礼、术、俗”三者在这一现象中的相互关系。细细把玩,意味深长。第280页说:“当时部分僧徒以地理风水术为业,终日奔走江湖红尘,已蔚然成风”。当时情形,跃然纸上。
其次,加强预算控制管理,根据预算按月制定单位内部各项资金的收支计划,按计划合理安排各项支出,特别是大额资金的使用,要做好预算管理和控制。
该书亦有值得商榷之处。如全书最后缺少一个总结,有些遗憾;第44页有一处“准赤公主”疑为“赤准公主”之误。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段海龙)
标签:地理论文; 宋代论文; 知识论文; 术数论文; 社会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9年第1期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