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病原菌论文_张云霞,曾莎芮,黄耀华,陈灿钿,程东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疫病病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晚疫病,疫病,病原菌,多样性,鼻疽,霍尔,番茄。

疫病病原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霞,曾莎芮,黄耀华,陈灿钿,程东美[1](2019)在《白掌疫病病原菌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及基于特异性引物Pn1和Pn2扩增的DNA序列分析,对在广州发现的白掌疫病的病原菌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广州白掌疫病的病原菌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研究结果为白掌病害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付静,陈建中,付伟,王更先[2](2019)在《辣椒疫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发生在邯郸地区大名县辣椒大棚中的疫病病原菌。[方法]从辣椒大棚里采集辣椒疫病病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形态学观察、ITS序列分析及致病力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辣椒疫病病原菌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结论]该研究为当地辣椒疫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林敏,王荣波,陈庆河,刘裴清,李本金[3](2018)在《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的作用机理,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显微观察技术研究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释放的影响,并分别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生物化学技术分析亚磷酸钾处理后马铃薯叶片防御基因表达、氧化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24.03μg/mL和5.99μg/mL。接种晚疫病菌并经亚磷酸钾溶液处理的马铃薯叶片防御基因PR1、PR2表达量显着上调,接种8 d时表达量为银法利处理和清水对照的1.97~5.12倍;同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酶活性增强,其峰值分别达534.29、281.13和68.84 U/mg,为银法利处理和清水对照的1.18~3.52倍;可溶性蛋白含量也随之增加,峰值(0.85 mg/mL)分别为银法利处理和清水对照的1.85倍和3.15倍。表明亚磷酸钾可通过直接抑菌作用和诱导植物产生抗病反应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霍行,张耀文,李凤芳,刘晨雨,黎起秦[4](2018)在《白及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化学药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在广西资源和南宁的白及种植地发生一种病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始发,初为水渍状,之后扩展形成不规则形褐色至黑褐色大斑,最后病叶湿腐;病斑也可从茎基部向心叶扩展,造成心腐,病株易拔起;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稀疏白色霉层,镜检为疫霉。条件合适时病情扩展速度很快。目前国内外对白及病害的研究较少,本文对该病病原进行鉴定并开展化学药剂的室内筛选,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不同发病植株上分离获得4株菌株(phy1、phy2、phy3和phy4),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孢子囊卵圆形或球形,有乳突,平均大小为40.61μm×34.9μm,可产生游动孢子,休止孢子球形,直径平均为9.8μm;藏卵器球形,直径平均为19.5μm;雄器近球形或圆筒形,围生,平均大小为11.7μm×9.5μm;卵孢子球形,直径平均为17.2μm,满器或不满器;可产生近球形厚垣孢子,平均大小为18.1μm×17.3μm。对4株菌株的ypt1基因、coxI基因和rDNA-ITS基因序列进行测定(GenBank中登录号为MG765402~MG765413),BLAST比对显示与Phytophthora nicotianae(DQ162981、AY564196、KC248202等)的同源性为99%~100%,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4株菌株均为P.nicotianae。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4株菌株对白及叶片均表现出较强致病性,重新分离又获得同样菌物。结合形态学特征、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结果,确定发生在广西的白及新病害是由烟草疫霉引起的白及疫病。对代表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和化学药剂室内筛选。该病原菌最适培养基为V8培养基,生长温度范围为15~37℃,最适生长温度为28℃;生长pH值范围为2~11,最适生长pH值为7;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淀粉和蛋白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好。用生长速率法初步测定了22种杀菌剂对白及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发现病菌对氟噻唑吡乙酮、申嗪霉素、烯酰吗啉·嘧菌酯和嗯霜锰锌等4种药剂比较敏感。测定了这4种杀菌剂对白及疫病病菌的毒力,氟噻唑吡乙酮的EC_(50)最小,为0.0142μg/mL,嗯霜锰锌的EC_(50)最大,是11.156μg/mL,申嗪霉素和烯酰吗啉·嘧菌酯的EC_(50)分别为1.286μg/mL和4.112μg/mL。(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赵颖,张兰香,岳弘辰,黄金光[5](2018)在《青岛市番茄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山东青岛地区番茄早疫病发生严重,危害较大。为明确引起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以番茄早疫病病叶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菌物形态学特征并结合rDNA-ITS和His基因序列分析等分子检测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青岛市城阳区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为极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此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在室内离体条件下极细链格孢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咪鲜胺4种杀菌剂的EC_(50)值,以期筛选出防治番茄早疫病高效低毒杀菌剂,为番茄早疫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极细链格孢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不同药剂之间存在差异。极细链格孢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咪鲜胺的EC50值分别为1.088、1.684、3.924、0.476mg·L~(-1)。其中以97%咪鲜胺原油抑制效果最佳,97%吡唑醚菌酯原粉、98%戊唑醇原粉次之,97%丙环唑原油抑制效果最差。(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13期)

郑海武[6](2018)在《配伍中药材提取液对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晚疫病能够引起严重的番茄减产,目前常用化学农药的抗药性与农药残留问题不断显现,应绿色食品市场要求本文立足与开发与发展绿色农药,对配伍中药抑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的成分及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如下:(1)中药配伍液,五味子:乌梅:青蒿为4:1:1的比例时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8mg/m 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mg/m L,配伍液与青蒿、乌梅、五味子单独抑菌相比最小杀菌与最小抑菌浓度均得到降低,其抑菌圈相比较大,抑菌效果较好。(2)配伍液与典型化学农药甲霜灵、烯酰吗啉、双缩脲相比较,根据农业建议稀释倍数,在稀释达到500倍时其抑菌率达到75.1%,当稀释达到1000倍时其抑菌率达到67.1%,抑菌率均显着高于典型化学农药。(3)通过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随着配伍液浓度的增加体细胞破坏越来越严重,在浓度达到2MIC时少量细胞表面出现凹陷,细胞边缘轮廓清晰性下降,浓度达到MBC时细胞表面出现严重残缺,细胞内核皱缩显着已经不能够进行自主传代繁殖,浓度达到2MBC时能够直接造成细胞断裂。(4)配伍液对番茄晚疫病原菌生长曲线显着影响,最小抑菌浓度时其对数期菌体分裂受到抑制显着,这可能与抑菌成分发挥杀菌活性,使体系中菌体受到影响,进而引起菌体增殖速度减慢。(5)配伍液对细胞膜影响试验显示随着配伍液浓度的增大电导率越来越大其细胞膜通透性越来越大,当浓度达到最小杀菌浓度31.2mg/m L时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出现外渗现象,细胞膜进一步破坏。(6)配伍液对遗传物质DNA影响试验显示,当配伍液浓度浓度达到MIC时,能够使DNA发生变化,并且显示配伍液对EB-DNA体系的猝灭方式为动态猝灭与静态猝灭相结合的方式。(7)配伍液对细胞代谢影响显示,随着浓度的增加对细胞代谢阻碍的影响表现为不断速度增大、影响增强。当增加到最小抑菌浓度后,阻碍影响随着浓度的增加变化不再明显。通过与呼吸典型抑制剂对比显示出其抑菌途径是EMP途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陈艳梅,高月荣,尹俊梅,牛俊海[7](2018)在《红掌细菌性疫病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和Rep-PC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地毯草黄单胞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疫病是红掌生产中最具破坏性的病害。本研究对来自全国8个省市主产区的93个红掌细菌性疫病菌株,采用RAPD和Rep-PCR(ERIC、BOX、REP)分子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的13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131个清晰、重复性好的条带,而Rep-PCR共扩增出65个条带,所有位点多态性比率为100%。基于RAPD和Rep-PCR结果计算的群体遗传距离显着相关,综合2种标记类型的分型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表明我国红掌细菌性疫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在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0.519 1~0.984 7,在0.63水平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划分为3个组群,分别包括58、28、7个个体,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寄主品种、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为红掌细菌性疫病监测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SADIA,HASSAN[8](2018)在《中国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种群结构及杀菌剂选择下病原菌的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致病疫霉引起的晚疫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马铃薯和番茄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到目前为止,尽管为减轻这种病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大量努力,但病原体的多样性一直是该病害控制失败的关键因素。持续监测病原体特性,如杀真菌剂敏感性和宿主偏好,对选择最佳防治手段至关重要。本论文对西部主要的马铃薯生产省之一的四川省内的致病疫霉群体进行相关研究。关于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的研究对于了解病原体种群可能扩大和改变宿主抗性的潜力十分重要。生物多样性高可能为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新基因型的出现提供依据,其中病原体适应性的变化会使病原菌对某些杀真菌剂的抗性发生变化。鉴于四川省马铃薯生产和晚疫病发病的重要性,本研究旨在:(1)利用12个SSR标记研究四川地区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的变化;(2)揭示P.infestans菌株的遗传多样性;(3)调查A1和A2交配型与自我分离株的比例;(4)关注近年来该病原菌有性繁殖的出现。此外,了解病原菌对杀真菌剂的敏感性,进化和抗性对于确保农业系统中的可持续疾病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还分析了从以前的研究中获得的体外致病疫霉菌的一些已知菌株。该菌株来源于荷兰和中国,根据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选择,以研究其对中国马铃薯田农民最常使用的杀真菌剂的敏感性。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1)P.infestans菌株对杀真菌剂产生的抗性是否可遗传;(2)杀真菌剂胁迫20周后,观察其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3)对经过杀菌剂处理和未处理的P.infetsnas菌株进行SSR分析。该研究的总体结果显示,四川致病疫霉群体以高毒力和抗性克隆谱系Blue-13(13-A2)为主,所选菌株对杀菌剂敏感,并且SSR等位基因的减少表明该菌株处于低水平演化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曹瑞勇[9](2018)在《海南黑山羊六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及两种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种山羊流行病的发生一直困扰着海南黑山羊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首先对海南黑山羊6种疫病进行血清学调查,包括:副结核、羊口疮、布鲁氏菌病、魏氏梭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巴氏杆菌病。研究方法主要应用ELISA检测。结果表明,在海南黑山羊中存在副结核、羊口疮、魏氏梭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巴氏杆菌病,但未检测出布鲁氏菌病存在。本研究根据临床症状,利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分离并鉴定出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海南株。本研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进行药敏实验,发现其对甲氧苄啶一磺胺甲恶唑、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和阿莫西林敏感,对头孢他啶、红霉素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耐药。最后,基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的致病性强及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特点,本研究提取了该菌的全基因组,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结合Pacbio RSII平台的测序手段,成功获得羊源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海南株的细菌全基因组,并对基因组进行功能注释、抗性基因分析及毒力基因分析,这为国内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标准菌株的建立、早日研发有效的疫苗提供基因组信息支持。(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8-05-01)

相栋,代万安,巩文峰,杨杰,尼玛玉珍[10](2016)在《西藏设施番茄晚疫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具典型晚疫病症状的番茄病叶为试材,采用薯片夹叶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测定了不同培养基、pH、温度、碳源、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通过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期为西藏设施番茄晚疫病发生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引起设施番茄晚疫病的病原菌为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RS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及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最适生长pH 6~7;菌丝对碳源的利用,以可溶性淀粉最好,麦芽糖最差;在氮源利用方面,菌丝在以脯氨酸为氮源的查氏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精氨酸、胱氨酸和氯化铵上不生长。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55℃,15min。(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6年19期)

疫病病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明确发生在邯郸地区大名县辣椒大棚中的疫病病原菌。[方法]从辣椒大棚里采集辣椒疫病病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形态学观察、ITS序列分析及致病力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辣椒疫病病原菌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结论]该研究为当地辣椒疫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疫病病原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云霞,曾莎芮,黄耀华,陈灿钿,程东美.白掌疫病病原菌的鉴定[J].热带作物学报.2019

[2].付静,陈建中,付伟,王更先.辣椒疫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林敏,王荣波,陈庆河,刘裴清,李本金.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的作用机理[J].植物保护学报.2018

[4].霍行,张耀文,李凤芳,刘晨雨,黎起秦.白及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化学药剂筛选[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5].赵颖,张兰香,岳弘辰,黄金光.青岛市番茄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J].北方园艺.2018

[6].郑海武.配伍中药材提取液对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7].陈艳梅,高月荣,尹俊梅,牛俊海.红掌细菌性疫病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和Rep-PCR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8

[8].SADIA,HASSAN.中国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种群结构及杀菌剂选择下病原菌的敏感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9].曹瑞勇.海南黑山羊六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及两种病原菌的分离鉴定[D].海南大学.2018

[10].相栋,代万安,巩文峰,杨杰,尼玛玉珍.西藏设施番茄晚疫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6

论文知识图

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病原菌X.ax...白掌疫病病原菌的菌落及显微形态...不同浓度辣椒疫病病原菌粗毒素对...1.2根球壳孢菌形态特征(摘自任伟Ku...选择性培养基对山西省岢岚县菜豆田...晚疫病病原菌侵染循环(vanDamme...

标签:;  ;  ;  ;  ;  ;  ;  

疫病病原菌论文_张云霞,曾莎芮,黄耀华,陈灿钿,程东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