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产网络论文-徐坡岭,黄茜

区域生产网络论文-徐坡岭,黄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生产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美尼亚,经济,地缘,区域

区域生产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徐坡岭,黄茜[1](2019)在《地缘与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对亚美尼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美尼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既涉及国家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动力,同时也与该国所处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在目前开放的国际经济循环中,亚美尼亚所处的地缘和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决定着未来一段时间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亚美尼亚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以互补性贸易为主,但在一些产业方向上参与了具有产业内贸易特征的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实证分析表明,亚美尼亚的经济现代化需要最低限度的资本积累和更加专业化的分工经济,选择融入有利的外部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对亚美尼亚经济发展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欧亚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徐海英,周潮[2](2019)在《全球生产网络(GPNs)与区域发展的动态战略耦合——苏南与苏北韩资汽车行业企业价值捕获轨迹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生产网络(GPN) 2.0认为实现从低水平到高水平动态战略耦合是区域发展的动因。该分析框架认为应从垂直(组织)和水平(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企业价值捕获轨迹,从而分析特定区域的战略耦合模式。选取62家江苏省韩国投资汽车行业企业,采用GPN 2.0分析框架分析企业价值捕获轨迹,并对比苏北和苏南GPNs和区域发展战略耦合的模式差异。研究发现:苏北处于"结构性耦合"阶段,苏南处于"功能性耦合"阶段。苏北和苏南应该采取不同发展战略,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战略耦合做好准备。(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9年04期)

刘逸,杨伟聪[3](2019)在《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珠叁角区域经济的战略耦合与产业升级》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全球生产网络(GPN)理论的视角,审视了以珠叁角为代表的后发地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路径。通过阐述GPN框架的理论优势和分析逻辑,明晰了战略耦合概念的4种一般机制,继而以珠叁角产业发展和升级历程为例,说明了战略耦合模式如何影响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当前战略耦合演变的方式和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文章认为珠叁角当前基本已经走出"前店后厂"模式,产业发展的格局已经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其主要原因是战略耦合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了多样化的产业升级路径和成果。文章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个更为平衡的视角,来解析以珠叁角为代表的落后地区的产业升级的动态,揭示了后发地区的产业升级是一个多尺度、多路径的过程。(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19年02期)

杨淳,肖广岭[4](2018)在《“产-学”知识生产网络与区域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0-2015年中国企业与大学在科学知识生产方面的跨区域论文合作数据,文章以地级行政单位为分析单元在构建跨区域"产-学"科学合作网络的基础上,探究了"产-学"知识生产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在实证分析中,文章运用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同时还检验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产-学"知识生产网络中节点的接近中心性和群聚特征越明显,相应区域的创新绩效越突出;而城市中心度与结构洞对区域创新的作用不明显。此外,产学知识生产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因区域经济、社会与制度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后,本文对研究结果的政策意涵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孙瑾,卫平东,王云霞[5](2018)在《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地位和比较优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全球价值链(GVC)测算结果证实了2005年后中国已经取代日本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核心国地位,成为新叁角贸易格局的中心。然而,TPP协议会削弱这一地位,给中国带来贸易转移效应,这主要是由于TPP成员国优势互补,且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存在较强竞争。因此,特朗普重启TPP谈判对中国存在一定威胁。为了找出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本文进一步设立面板模型,细分到不同行业分别研究短期与长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关税、劳动力成本、人均GDP、汇率对比较优势指标的影响显着。不过,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差异,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政策依据。政策制度仅对资源密集型行业短期提升比较优势有正向影响,国家创新和关税降低对一国长期比较优势建立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危机的冲击对一国比较优势水平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区域与全球发展》期刊2018年05期)

周宇,马仁锋,王益澄[6](2018)在《城市与区域创新视域中国企业生产网络拓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主要动力的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生产网络研究成为诸多学科探究城市与区域创新发展的主体、主线和政策抓手。城市与区域创新视角辨析城市/区域创新与企业生产网络的作用机理,理清企业生产网络研究脉络,文献计量识别中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区域。研究发现:(1)近30年来企业生产网络研究文献呈增长趋势、波动性较强,案例集中在民用制造业中小企业,分析方法单一;(2)城市与区域创新视阈企业生产网络拓展存在技术引导模式和合作引导模式,适用于微观(单体企业)、中观(产业集群或产业区)和宏观(城市或地级市)等地理尺度;(3)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企业的生产网络扩展分别存在空间集聚化、规模巨型化、互补化等特征,企业生产网络的拓展能够带动城市/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企业生产网络的创新嵌入与本地根植展望,中国企业生产网络拓展研究应关注创新与网络扩张的目标一致性,重视本土行业内大中小企业及其群落创新环境营造,注重动态演化数据源与方法的拓展。(本文来源于《产业创新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沈佳楠[7](2018)在《亚太区域生产网络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深化,传统的分工模式建立在各经济体的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上,从而形成了产业间、产业内的分工模式,而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使得产品内分工成为可能,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全球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亚太地区作为全球多边、区域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区域内各经济体的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因此能够在不同国家之间形成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本文以亚太区域生产网络的演进为背景,研究中国制造业在区域生产网络内部的分工地位,并且通过实证模型检验参与亚太区域生产网络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本文研究认为在各经济体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过程中,处于价值链中后端的经济体表现出更快的提升速度以及更深的生产网络融入程度;从各产业产值分布来看,我国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值最高,低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产值比重较低,整体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从产业变动趋势来看,我国新兴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与潜力在超过传统制造业,表现出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趋势;实证结果证明,参与亚太区域生产网络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且影响非常显着。(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8-06-10)

文淑惠,苏周,张志远[8](2017)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制造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由"产业内"向"产品内"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门槛"不断降低。但是,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GMS地区,制造业在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同时容易受到发达国家主导型企业的俘获,陷入"低端锁定"。在测度GMS地区全球价值链和地区价值链指数的基础上,通过面板数据建立模型,讨论GMS地区内生性影响因素对其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影响。研究发现:GMS地区价值链(SVC)对全球价值链(GVC)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就影响该地区嵌入的内生性因素看,国有资本比率和利税率对GMS地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嵌入产生阻碍作用;开放性的提高抑制该地区的产业升级,出现"低端锁定"趋势;而资本劳动比率的提升会推动其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嵌入进程并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并。为此,该地区应促进要素配置优化、重视技术进步。(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7年10期)

杨伟聪,王长建[9](2017)在《全球生产网络、价值捕捉轨迹与区域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目前,全球生产网络(GPN)理论可分为2个发展阶段:2001―2011年的GPN1.0,强调跨国主义、团队协助、超越小范围地理空间的联系。这一时期,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理解区域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主要包括:1)区域升级(Regiona upgrading)——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如何影响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2)全球―地方互动(Global-loca interaction)——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背景下,区域(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17年05期)

郑学党,华晓红[10](2017)在《全球价值链、东亚生产网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生产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环节的全球分解,进而形成全球价值链,促使国际贸易由传统货物贸易向任务贸易转变。国际资本追逐效率和市场的天性,进一步加速了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和复杂化,推动任务贸易和世界制造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互为因果关系,影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国际贸易的传统统计方法也逐渐受到挑战。中国处在东亚生产网络的核心位置,若要在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掌握主动权,从长期看应重点推动价值链升级,从中短期看应鼓励企业参与国际供应链,主动回应减少供应链壁垒的国际倡议并提出中国主张。(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区域生产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生产网络(GPN) 2.0认为实现从低水平到高水平动态战略耦合是区域发展的动因。该分析框架认为应从垂直(组织)和水平(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企业价值捕获轨迹,从而分析特定区域的战略耦合模式。选取62家江苏省韩国投资汽车行业企业,采用GPN 2.0分析框架分析企业价值捕获轨迹,并对比苏北和苏南GPNs和区域发展战略耦合的模式差异。研究发现:苏北处于"结构性耦合"阶段,苏南处于"功能性耦合"阶段。苏北和苏南应该采取不同发展战略,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战略耦合做好准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生产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徐坡岭,黄茜.地缘与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对亚美尼亚经济发展的影响[J].欧亚经济.2019

[2].徐海英,周潮.全球生产网络(GPNs)与区域发展的动态战略耦合——苏南与苏北韩资汽车行业企业价值捕获轨迹的比较[J].人文地理.2019

[3].刘逸,杨伟聪.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珠叁角区域经济的战略耦合与产业升级[J].热带地理.2019

[4].杨淳,肖广岭.“产-学”知识生产网络与区域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8

[5].孙瑾,卫平东,王云霞.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地位和比较优势研究[J].区域与全球发展.2018

[6].周宇,马仁锋,王益澄.城市与区域创新视域中国企业生产网络拓展研究进展[J].产业创新研究.2018

[7].沈佳楠.亚太区域生产网络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D].外交学院.2018

[8].文淑惠,苏周,张志远.大湄公河次区域制造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J].学术探索.2017

[9].杨伟聪,王长建.全球生产网络、价值捕捉轨迹与区域发展[J].热带地理.2017

[10].郑学党,华晓红.全球价值链、东亚生产网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兰州学刊.2017

标签:;  ;  ;  ;  

区域生产网络论文-徐坡岭,黄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