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分化论文_张迎秋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位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群落,鼎湖山,物种,宽度,固氮菌,宏基。

生态位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迎秋[1](2019)在《前叁岛海域四种重要经济鱼类的食性组成和营养生态位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胃含物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了海州湾前叁岛海域花鲈、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和斑头鱼四种重要经济鱼类的食性组成和营养生态位。胃含物分析表明花鲈主要摄食鱼类,许氏平鲉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大泷六线鱼主要摄食鱼类、蟹类和虾类,斑头鱼主要摄食蟹类和鱼类。许氏平鲉具有最高的食性宽度。Schoener重迭指数表明四种鱼类不存在显着食性重迭,置换方差分析表明四种鱼类种间食性差异显着,但花鲈和许氏平鲉不存在显着种间食性差异外。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花鲈δ15N和δ13C显着高于其他叁种鱼类,其SEAc中心位置也显着不同。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和斑头鱼SEAc存在种间重迭,其中大泷六线鱼和斑头鱼重迭程度最高,表明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和斑头鱼营养生态位相近;但其种间食物组成具有较低的Schoener重迭指数(<0.6)和显着的种间差异(置换方差分析),两种方法共同表明:叁种岩礁鱼类营养生态位相近,并存在食性分化。本研究揭示了四种重要经济鱼类的食性组成和营养生态位的种间分化,将有利于海州湾海域的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本文来源于《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0-17)

张琳琳,蒋日进,印瑞,徐开达,方芳[2](2019)在《乐清湾主要游泳动物空间生态位及其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在乐清湾进行的4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计算乐清湾主要游泳动物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迭值(Q_(ik)).结果表明:乐清湾全年主要游泳动物(IRI>100)共27种,季节间更替率较高,生态位宽度值差异较大,相对重要性指数与生态位宽度值呈极显着正相关.全年游泳动物的生态位重迭值总体较低,秋季生态位重迭值最高,Q_(ik)>0.6的种对有14对,占总种对数的15.4%;春季最低,Q_(ik)>0.6的种对有5对,占总种对数的7.6%.冗余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浑浊度是影响乐清湾主要游泳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主要游泳动物在这些环境因子上存在生态分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方梦超[3](2019)在《生态位进化在两种鬣蜥科蜥蜴谱系分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谱系分化过程中生态位是趋于保守或是分化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谱系分化初期生态位保守性的研究对深入了解这一过程至关重要。本研究结合生态位模型和物种遗传信息,以鬣蜥科的两个物种(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和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为研究对象,评估了生态位进化对物种谱系分化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物种已有的谱系信息,构建生态位模型模拟各谱系的生态位空间,研究每个物种内谱系间的生态位差异(用Schoener’s D值和Hellinger’s I值估算)和地理分布区差异(用地理重迭指数和相互预测指数估算)。Schoener’s D值和Hellinger’s I值用两种方法来计算:生态位一致性检验和背景检验。结果显示蜡皮蜥的两个谱系之间存在部分相似的生态位空间,而变色树蜥谱系间的生态位空间存在显着差异。地理重迭指数和相互预测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蜡皮蜥和变色树蜥A支的潜在分布区均包含了B支的潜在分布区。蜡皮蜥A支的潜在分布区覆盖面积广,包括北部湾沿岸的部分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和越南等地区,B支的潜在分布区域仅局限于五指山和鹦哥岭山脉以南的沿海地区。变色树蜥A支的潜在分布区覆盖了整个研究区域的全部沿海地区,B支的潜在分布区仅分布于海南省的中部和南部。本项研究结果支持生态位空间差异导致异域物种形成的假说,即物种的遗传分化过程中伴随着生态位的分化。研究结果还表明,气候环境特化在推动蜡皮蜥和变色树蜥谱系分化和生态位分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结合物种遗传信息,生态位模型使物种进化的分析得以实现。(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旺明,梅水珍,邹发生[4](2019)在《亚热带林下混种群鸟巢生态位分化与共存》一文中研究指出鸟类混种群在热带、亚热带森林普遍存在,华南地区的集群鸟类以画眉科鸟类为主,这些集群种大小类似,食性相近,它们的生态位如何分化、共存机制如何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于2016—2017年繁殖期,用鸟巢统计法对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林下鸟类繁殖生态位进行调查,通过筑巢林地、筑巢基质和筑巢高度3个生态维度,比较7种林下鸟的生态位宽度和重迭程度。结果表明: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在3个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均最大,这可能是它成为混种群优势种的原因;在鼎湖山和同乐大山,筑巢林地的生态位重迭值分别为0.85±0.01(n=10)和0.76±0.02(n=10),筑巢基质生态位重迭值分别为0.20±0.08(n=10)和0.23±0.12(n=10),筑巢高度生态位重迭值分别为0.26±0.09(n=10)和0.35±0.20(n=10);虽然鸟类在筑巢林地上的生态位重迭较高,但在筑巢基质和筑巢高度上有较大的生态位分离,生态位的分离促使鸟类可以在混种群共存而避免竞争。(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婧如[5](2018)在《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生态位分化的生理生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即没有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杂交物种形成过程,多见于被子植物,而裸子植物中鲜有。杂交物种与亲本种生态位分化的产生是该物种形成发生的重要前提,且前者超亲性状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是最近发现的同倍体杂交针叶物种,分子证据表明其起源于丽江云杉(P.likiangensis)和青扦(P.wilsonii)的自然同倍体杂交作用,且占据了青藏高原东北部高纬度高海拔极端生境。与低海拔相比,高海拔具有低温、低CO_2浓度和短波光比率增大的特点。冬季低温常造成叶片脱水并引发木质部栓塞化的形成,低CO_2浓度和短波光则直接影响了植物的气体交换和气孔发育。迄今,关于此类生理生态过程在同倍体杂交物种中是否发生超亲分离并促进其对极端新生境的占领仍然缺乏研究。本文以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和其亲本种为材料,量化了叁者的生态位差异,预测了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分布区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亦从叶片光系统耐低温能力、水分关系和茎与叶(即一年生枝条和当年生枝条)的木质部抗栓塞化能力、在不同光质和CO_2浓度下的气体交换响应和气孔解剖等方面系统地比较了紫果云杉与亲本种间的生理和形态差异,以期揭示紫果云杉占领高海拔极端生境的生理生态学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位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紫果云杉生境的水热条件与亲本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对水分条件而言,尽管紫果云杉生境的最冷季与最暖季降雨量居于亲本种之间,但其生境土壤湿度显着高于两亲本种;对热量条件而言,紫果云杉生境的最冷月最低温显着低于两亲本种,且地面结霜频率显着高于两亲本种。对叁个云杉物种的未来潜在分布区模拟显示,紫果云杉仅在RCP2.6下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与当前相比略有缩减(约5%),而在此情景下2050年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和其余两个情景下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高于当前分布区面积,表现出扩张趋势。(2)水分生理研究结果表明紫果云杉的饱和膨压渗透势、膨压丧失点水势、茎丧失12%导水率时的木质部水势和茎最大导水率皆显着低于其亲本种。此外,紫果云杉的茎和叶丧失50%导水率时的木质部水势以及茎叶的导水安全范围与青扦相近,且都显着低于丽江云杉。针叶低温响应实验显示引起紫果云杉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下降50%的温度显着低于其亲本种。光质光合响应实验表明,紫果云杉在蓝光和红光下的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光合效率远高于其亲本种,且在所有叁种光质下都表现出高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低CO_2浓度时高的气孔导度值。其他性状中,与亲本种相比,紫果云杉亦表现出高的叶片叶绿素含量、长的保卫细胞长度和低的气孔线密度。综上,本研究明确了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与其亲本种生态位的环境差异,即高土壤湿度和冬季低温是紫果云杉与其亲本种产生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子;且在未来温度显着增加背景下,紫果云杉在未来2050s和2080s潜在分布区面积将显着增加,推测其在未来将发挥更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同时,紫果云杉的光系统耐冻性、细胞耐脱水能力、对不同光质和低CO_2浓度的气体交换以及气孔解剖特征等皆呈现了超亲分离现象,这些性状的超亲作用促进了紫果云杉对高海拔生境的成功侵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12-01)

求锦津,王咏雪,李铁军,孙鹏,张苗苗[6](2018)在《舟山长白海域主要游泳动物生态位及其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6年10月(秋季)和2017年4月(春季)舟山长白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迭及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种间生态关系及生态位分化。结果显示:春、秋季主要游泳动物分别11种与8种,两季生态位宽度值差异均较大,其中春季广生态位种、中生态位种均为3种,而秋季均为2种,窄生态位种分别为5种与4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与生态位宽度值(Bi)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生态位重迭程度不均衡,秋季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重迭程度较高,Oik>0.6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42.86%;春季的重迭程度较低,仅占总种对数的21.82%。RDA分析得出温度、盐度为影响主要游泳动物分布的直接因素,而溶解氧、悬浮物和p H等则为重要因素,主要游泳动物在这些资源维上存在生态分化现象。综上,分布在毗邻杭州湾口且位于着名的岱衢洋的主要游泳动物种类总体营养级较低却生态宽度值较大,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等一些传统的高营养级、典型特色经济种类却沦为生态位宽度极小的一般种或少有种,群落种类显着减少,资源量下降,群落结构与功能退化,稳定性下降。因此,加强游泳动物资源修复、保护与管理十分迫切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宋威[7](2018)在《Accumulibacter新类群的发现及不同类群Accumulibacter的生态位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化生物除磷技术是基于特定微生物在胞内积聚大量聚磷颗粒作为能量物质的高效除磷方法。Accumulibacter被认为是强化生物除磷过程中发挥最主要功能的聚磷菌,但是迄今未能在实验室获得该属的任何一株纯菌菌株。已知Accumulibacter存在至少14个类群,但除硝酸盐呼吸等少量代谢特征外,目前对于不同类群Accumulibacter生态位分化知之甚少。本课题在研究强化生物除磷反应器的过程中,发现反应器内有多株高丰度的不同类群的Accumulibacter同时存在,这为我们研究不同类群Accumulibacter的代谢特征和生态位分化问题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我们对上述具有多个类群Accumulibacter的富集体进行了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分析,同时以不同碳源、是否存在好氧厌氧切换以及是否增加脱氮过程等条件培养该富集体,检测Accumulibacter类群间的不同与变化,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通过PPK1基因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我们发现在所检测样品中存在至少7个聚磷菌类群并获得了它们较高质量的基因组9个,确定了其中3个为迄今未被描述的类群;2)丙酸盐作为主要碳源的反应器对cladeIIC Accumulibacter具有明显富集作用,而乙酸盐作为主要碳源的反应器对clade IG Accumulibacter具有富集作用,但是后者的富集效应可能与接种体本身有关;3)以好氧和厌氧阶段具有显着表达差异的核心基因的表达量,以及五株Accumulibacter在厌氧和好氧阶段所有代谢通路的基因表达量为参考,发现不同类群的聚磷菌的表达模式与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具有相关性;4)以FtsZ基因的表达作为聚磷菌细胞分裂的潜在标记,筛选出与细胞分裂具有同步表达特征的基因。本研究基于同一体系内不同类群聚磷菌的代谢和富集条件差异,讨论分析不同类群聚磷菌的生理特征,暗示了不同类群间的核心代谢差异,同时也为富集乃至最终分离特定聚磷菌类群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王婧如,王明浩,张晓玮,孙杉,赵长明[8](2018)在《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的生态位分化及其未来潜在分布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我国特有的同倍体杂交树种紫果云杉为对象,研究其与亲本树种丽江云杉和青杄间环境生态位的差异,并预测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21世纪50年代(2050s)和80年代(2080s)潜在分布区的变化。【方法】在收集紫果云杉及其亲本种地理分布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技术获取相应生境的环境变量,通过Kruskal-Wallis多重秩和检验、判别式分析(DFA)和主成分分析(PCA)等统计方法量化分析云杉属3个树种的生态位差异,并利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结合3种大气环流模型(BCC-CSM1-1、CCCma_Can ESM2和CSIROMk3.6.0)模拟3个树种在3种气候变化情景(即温室气体最低排放,RCP2.6;中度稳定排放,RCP4.5;高度排放,RCP 8.5)下未来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结果】Kruskal-Wallis检验、DFA和PCA结果均表明紫果云杉生境的水热条件与亲本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对水分条件而言,尽管紫果云杉生境的最冷季与最暖季降雨量居于亲本种之间,但其生境土壤湿度显着高于2个亲本种;对热量条件而言,紫果云杉生境的最冷月最低温显着低于2个亲本种,且地面结霜频率显着高于亲本。进一步对云杉属3个树种的未来潜在分布区模拟显示,紫果云杉仅在RCP2.6下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与当前相比略有缩减(约5%),而在此情景下2050s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和其余2个情景下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高于当前分布区面积。综合分析所有情景及时间段后发现,紫果云杉未来潜在分布区面积平均增加17%以上,且分布区明显呈现由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向内部扩张的趋势。而其亲本种青杄受气候变暖威胁严重,其潜在分布面积(综合所有情景及时间段)平均减少了21%以上,丽江云杉除在RCP4.5和RCP8.5下2080s的潜在分布面积稍高于当前(不到2%)外,其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面积也都低于当前,其潜在分布面积平均减少5%左右(综合所有情景及时间段)。【结论】明确了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与其亲本种生态位的环境差异,即高土壤湿度和冬季低温是紫果云杉与其亲本种产生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子;且在未来温度显着增加背景下,基于MaxEnt模型预测表明紫果云杉在未来2050s和2080s潜在分布区面积将显着增加,推测其在未来将发挥更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兰鸿珠[9](2018)在《艾比湖湿地建群植物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位分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比湖湿地被众学者称之为荒漠与绿洲共轭演进的中心,长期以来在维持北疆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艾比湖湿地地处于阿拉山口的风道区,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地带。一旦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必定会影响到周边环境,对整个天山以北的生态平衡产生巨大影响。本研究通过构建艾比湖湿地叁种不同的植物群落区的根际和非根际固氮基因nifH克隆文库的方法对不同生境固氮基因nifH系统发育进行研究,并利用荧光定量的方法研究根际和非根际固氮微生物数量,分析土壤环境对根际和非根际固氮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目的在于揭示艾比湖湿地盐碱性土壤中根际非根际固氮微生物结构和数量的环境异质特性。为了研究夏季艾比湖湿地的土壤质量指标,在保护区内选取叁种不同的植物覆盖区(盐角草群落区、盐节木群落区和芦苇群落区),对叁种植物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量。对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发现,(1)叁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pH值均为8.0以上,属于碱性土壤;对比叁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pH值发现非根际土壤的pH均高于根际土壤的pH,且S>H>R,HN>SN>RN,pH范围在8.12-9.46之间。(2)对比叁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NO_3~--N、NH_4~+-N、TN、AN、TP的含量发现,在根际土壤中NO_3~--N、NH_4~+-N、TN、AN、TP各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3)对比叁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EC、OM、AK值发现除芦苇群落区土壤外,其余两种植物群落区皆为根际土壤中EC、OM、AK各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4)对比叁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含水量发现除芦苇群落区为根际土壤含水量显着大于非根际外,其余两种植物群落区皆为非根际土壤含水量大于根际土壤的含水量。(5)对比叁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AP、TK、AK值发现,除盐角草群落区土壤外,其余两种植物群落区皆为根际土壤中AP、TK、AK各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通过构建叁种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固氮菌nifH基因文库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来研究不同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固氮微生物的功能基因nifH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固氮菌的丰度,同时通过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来揭示根际和非根际两种不同生境固氮菌群落结构和丰度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由分析可知(1)叁种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固氮基因nif H文库的多样性指数大小:HN>SN>S>R>RN>H,盐节木、盐角草非根际土壤固氮基因nifH文库的丰富度、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均高于根际土壤中的指数,而芦苇非根际土壤中固氮微生物功能基因nifH文库的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丰富度均低于芦苇根际土壤中的指数。(2)芦苇非根际土壤、盐节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土壤固氮菌所共有的优势种属主要是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芦苇根际土壤固氮菌的优势种属为节球藻属(Nodularia);盐角草根际土壤固氮菌的优势种属Kosakonia属;盐角草非根际土壤固氮菌的优势种属为地杆菌(Geoalkalibacter)。(3)叁种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固氮微生物nifH基因的丰度大小均为:H>S>SN>HN>R>RN。叁种植物根际土壤nifH基因的丰度均大于非根际土壤固氮基因nifH的丰度,其中盐节木根际样地中固氮基因nifH的丰度是芦苇根际样地固氮基因nif H丰度的9.69倍;而非根际样地中,叁个样地丰度相差较小。(4)相关性分析显示,叁种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各固氮菌优势种群和固氮基因nifH丰度与TN、AN、AP、NH_4~+-N、NO_3~--N、pH等因子相关。影响叁种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分化位特征的因素为含水量、pH、NH_4~+-N、NO_3~--N、TN、AN。通过研究可知,不同的土壤环境特性会对艾比湖湿地的不同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固氮基因nifH丰度产生不同影响,对艾比湖湿地的固氮功能菌群和丰度的研究可以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杨扬[10](2018)在《艾比湖湿地建群植物根际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位分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比湖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温带干旱区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在调节新疆北部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构建艾比湖湿地叁种不同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反硝化微生物nirS基因克隆文库,并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结合不同植物根际非根际环境特点,研究艾比湖湿地盐碱性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的环境异质性差异,揭示植物根际非根际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数量的生态位的分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土壤环境特性的测定来了解不同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环境的状况。根据测得的土壤理化因子数据显示,叁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的p H值均在8.0以上,均为碱性土壤。含水量为:芦苇>盐角草>盐节木;电导率(EC)即含盐量,盐节木的根际土壤中含盐量最高,与非根际存在显着差异,在盐角草的非根际土壤中最低。普遍表现为根际高于非根际。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有机质的范围为3.29-5.77 g/kg,盐节木根际土壤中所含的有机质的含量较高,盐角草中所含的有机质含量较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土壤全氮的范围为0.47-0.62g/kg。全氮、铵态氮含量在芦苇根际土壤中最高。碱解氮的含量在芦苇非根际土壤中表现为最高;盐节木与芦苇根际土壤中所含硝态氮的含量最高。根际与非根际中,全磷、全钾含量均表现为根际中大于非根际。除了芦苇中的速效钾和盐角草中的速效磷外,速效钾、速效磷均表现为根际大于非根际。克隆文库的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存在差异,除了盐节木根际土壤中nirS文库的丰富度、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文库的多样性指数低于盐节木非根际,其余两个文库(芦苇、盐角草)均是根际的多样性指数大于非根际。对比叁种植物根际的多样性可知,芦苇>盐角草>盐节木;对比叁种植物非根际的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可知,盐角草>盐节木>芦苇。所有植物根际与非根际中,芦苇根际的多样性最高,芦苇非根际的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最低。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叁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的共有的反硝化微生物为变形菌门的γ纲的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以及一些来源于河口沉积物等的不可知的未培养反硝化微生物。盐单胞菌属为盐节木根际的优势种群,假单胞菌属为芦苇非根际土壤优势种群。少量固氮螺菌属及(α-Proteobacteria)的副球菌属出现在盐节木根际与非根际及芦苇根际和盐角草非跟根际土壤中。在盐节木根际和芦苇根际也得到很少量与固氮弧菌属聚为一类的反硝化微生物,Sulfuricaulis在盐节木、芦苇根际以及盐角草非根际中存在。芦苇根际、盐节木非根际、盐角草根际、盐角草非根际的主要为γ-Proteobacteria的反硝化微生物,其中样地中大部分的序列都是不可培养并且尚未确定分类水平。qPCR结果表明,nirS的丰度(2.35×10~6分子拷贝数/g)在芦苇非根际土壤中最高,在盐节木根际中最低(2.77×10~5分子拷贝数/g)。在盐节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nirS丰度为:盐节木非根际大于根际且存在显着差异。在芦苇中根际与非根际丰度差异不显着。在盐角草根际与非根际中根际的的nirS丰度:根际大于非根际。对比叁种植物根际的反硝化微生物的丰度为S>R>H:对比叁种非根际的反硝化微生物丰度为RN>SN>HN。RDA分析表明,p H、电导率、有机质、全氮、铵态氮等与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相关。结论:艾比湖湿地土壤的为盐碱土壤,含水量较低,土壤营养较为贫瘠。除盐节木根际多样性小于盐节木非根际以外,芦苇和盐角草根际均大于非根际。叁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的共有的反硝化微生物为变形菌门的γ纲的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以及一些来源于河口沉积物等的不可知的未培养反硝化微生物。芦苇非根际的nirS的丰度最高,盐节木与非根际nirS丰度差异较大。由此可知不同植物根际与非根际以及每种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丰度各有不同。电导率,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pH等可能会影响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丰度。(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生态位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在乐清湾进行的4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计算乐清湾主要游泳动物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迭值(Q_(ik)).结果表明:乐清湾全年主要游泳动物(IRI>100)共27种,季节间更替率较高,生态位宽度值差异较大,相对重要性指数与生态位宽度值呈极显着正相关.全年游泳动物的生态位重迭值总体较低,秋季生态位重迭值最高,Q_(ik)>0.6的种对有14对,占总种对数的15.4%;春季最低,Q_(ik)>0.6的种对有5对,占总种对数的7.6%.冗余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浑浊度是影响乐清湾主要游泳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主要游泳动物在这些环境因子上存在生态分化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位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迎秋.前叁岛海域四种重要经济鱼类的食性组成和营养生态位分化[C].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2].张琳琳,蒋日进,印瑞,徐开达,方芳.乐清湾主要游泳动物空间生态位及其分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方梦超.生态位进化在两种鬣蜥科蜥蜴谱系分化中的作用[D].杭州师范大学.2019

[4].李旺明,梅水珍,邹发生.亚热带林下混种群鸟巢生态位分化与共存[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5].王婧如.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生态位分化的生理生态机制[D].兰州大学.2018

[6].求锦津,王咏雪,李铁军,孙鹏,张苗苗.舟山长白海域主要游泳动物生态位及其分化研究[J].生态学报.2018

[7].宋威.Accumulibacter新类群的发现及不同类群Accumulibacter的生态位分化研究[D].厦门大学.2018

[8].王婧如,王明浩,张晓玮,孙杉,赵长明.同倍体杂交物种紫果云杉的生态位分化及其未来潜在分布区预测[J].林业科学.2018

[9].兰鸿珠.艾比湖湿地建群植物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位分化特征[D].石河子大学.2018

[10].杨扬.艾比湖湿地建群植物根际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位分化特征[D].石河子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南宁种群中M和L有着一定的生态位分不同水鸟生态位的分化在温室气体高度排放情景(RCP8.5)下...芦苇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固氮菌克隆文库...环境筛选和生态位分化对生物多...梭梭和白梭梭的生态位分化分析Fi...

标签:;  ;  ;  ;  ;  ;  ;  

生态位分化论文_张迎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