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科学的康熙帝

爱好科学的康熙帝

一、酷爱科学的康熙大帝(论文文献综述)

董芹[1](2020)在《二月河“落霞三部曲”的悲剧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二月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历史小说以大量史实为依据,通过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进行加工,迅速形成了一股二月河热。不仅其小说作品一版再版,其作品同名改编电视剧也大受好评。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以描写官场争斗和宏大的战争场面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注重人性的张扬,具有十分浓烈的悲剧美学表达,契合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近几年学界对二月河作品悲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落霞三部曲”上,成果很多,但或者侧重于悲剧性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或者为多作者对比研究,较少有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对二月河“落霞三部曲”的悲剧性进行系统性探讨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二月河“落霞三部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认真阅读作品本身,整理和吸收目前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落霞三部曲”的悲剧主题、“落霞三部曲”悲剧的艺术呈现以及“落霞三部曲”的悲剧成因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主要探讨“落霞三部曲”的悲剧主题。通过研究发现,“落霞三部曲”所表达的历史的悲剧、阶级社会的悲剧、人物命运的悲剧主题与其它历史小说的悲剧主题有相同的共性表达,但是作者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对权谋文化的认同、对因果轮回观念的颠覆以及对传统文化沉重的叹息具有独特之处。第二章主要研究“落霞三部曲”悲剧的艺术呈现。本章从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悲剧氛围的营造、悲剧情景的设置三个方面来对“落霞三部曲”的悲剧性予以呈现。二月河在小说创作中遵循艺术的真实,因此描写封建社会末期的小说作品自然摆脱不了历史颠覆的悲剧;同时由于深受《红楼梦》的影响,二月河很善于对悲剧氛围进行营造,特别是悲剧意象的选择以及悲剧语言的使用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再者作者通过文学的虚构来设置悲剧性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的忧患意识。总之,二月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通过多种艺术手段来呈现作品的悲剧性。第三章对“落霞三部曲”的悲剧性原因进行分析。一方面,二月河深受古今中外文学观念的影响,既吸收了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传统,又借鉴了西方现实主义的写法;另一方面,仕途不畅的人生经历以及通俗文学大行其道的文学环境影响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当然,在这一章还单独探讨了《红楼梦》对二月河创作的影响,《红楼梦》是二月河文学创作的起点,也是其创作的指导,深刻影响了二月河的小说创作。通过对“落霞三部曲”悲剧性的系统性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的洞察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品中的悲剧之美和人性之美。同时,通过作品中上演的一幕幕历史悲剧、社会悲剧以及命运悲剧来反思自我,剖析自我,砥砺自我。

祝勇[2](2019)在《故宫六百年》文中认为第一章王者之城一故宫,意思是过去的宫殿。中国历史悠长,经历过无数次王朝鼎革,也就有了无数座过去的宫殿,因此"故宫"这个词,不是今天才有。《汉书》里写:"公卿白议封禅事,而郡国皆豫治道,修缮故宫。"1"故宫"这个概念,至少在汉代就有了。"故宫"的意象,也在唐诗宋词里出出入入,像唐代刘禹锡曾在《踏歌词》里写:"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

黄金萍[3](2018)在《唐浩明历史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历史小说是指现代作家根据自身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理解、想象及建构,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审美创造的一种现代叙事形式。现代历史小说因其特有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魅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则是当代历史小说谱系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唐浩明以晚清人物为题材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旷代逸才·杨度》以及《张之洞》。本论文从唐浩明及其创作的小说切入,从社会视角、文化视角、历史视角、心理学视角以及文学视角展开探讨与分析。论文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围绕唐浩明晚清题材历史小说这一特定文学与文化现象,考察论文选题的缘起与意义。论文首先阐述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基本特征、社会功能以及审美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尤其是追溯了在现代以来“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曾国藩、杨度、张之洞这三位一直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百年历史着述中评价标准的变化。同时,通过探讨新时期以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路径以及晚清题材历史小说的独特意义,指出唐浩明晚清题材历史小说所蕴含的主体意识、思想内蕴、传统资源以及价值评判等多方面的意义。其次,通过回顾现代历史小说研究史尤其是新时期唐浩明历史小说研究的历史,指出当前历史小说相关研究的整体情况与存在问题。最后,就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作细致的说明。论文第一章“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主要从三个方面分述唐浩明历史小说创作的动因:社会思想的逐步解放推动了历史敏感题材在文学表现上的进一步松动,“文化热”与寻根思潮的兴起为唐浩明小说创作的民族文化表现提供了借鉴资源,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紧迫性为唐浩明的创作设置了宏阔的世界背景并提供了文化现代转化的文学表现的原动力。论文第二章“史传情结与对话精神”重点阐述唐浩明本人在历史小说创作上主体性的自觉,并将作家的这种主体自觉意识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在敬畏真实的史学态度下进行合理虚构与想象的自由;二是坚持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并将文化担当精神贯穿于三部作品的创作之中;三是坚持对笔下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层面的分析与人性层面的对话。论文第三章“入世追问与文化重构”着重探讨小说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涵,先是分析唐浩明晚清题材历史小说中是如何表现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曲折历程的,继而探讨在本土视野下唐浩明小说是如何弘扬湖湘地域文化的特色的,以及如何表现传统文化应对西方挑战时的近代转化与生存追问的。论文第四章“范式转化与经典传承”主要对唐浩明创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资源多方面借鉴的经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诸如对“史传文学”资源的充分借鉴、对古典小说资源的自觉传承以及对民间文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等,重点是通过细致的文本细读挖掘唐浩明历史小说对于传统文学资源的全面借鉴与创新发展。论文第五章“类型比较与风格异同”主要是基于个案分析与比较研究的视野,将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同当代其他有影响力的典型作家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厘定唐浩明小说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具体内容是通过与二月河历史小说的比较,考察二者在通俗化叙事方面的趣味差异;通过与高阳历史小说的比较,考察二者在晚清题材表现上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别;通过与刘斯奋历史小说比较,考察二者在文人题材历史小说上的异同。在结语部分,主要是立足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大背景,综合上文内容,分析唐浩明晚清题材历史小说的典范性意义与创作经验推广的可能性,同时也正视其创作本身的一些缺陷与不足,包括思想内涵上的某些偏失、部分章节叙事艺术上的薄弱以及语言表达上的拘谨等等,以期为新世纪历史小说的进一步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于诗慧[4](2017)在《《康熙大帝》人文情怀的艺术呈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月河与他的小说《康熙大帝》,凭借平民的视角歌颂一代伟大帝王的业绩,堪称现当代历史小说中的领军之作。本文采用由外及内的研究思路,分别从小说整体构建、人文情怀溯源、文本特色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着手,目的在于以《康熙大帝》小说为研究基础,探寻其人文情怀的深刻蕴藉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概述整部《康熙大帝》小说的故事梗概以及小说的文学史地位。首先分卷介绍小说的基本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其次,概括介绍作者二月河生平,通过对比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和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区别,探析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原因。第二部分采用文本细读法,从小说原文入手阐释人文情怀的主要表现:以忠良之臣深解忠诚、以民贵君轻解读民生、以市井繁华彰显社会和谐、以满汉一家呼吁民族平等,等等。由点及面、由小及大、由部分及整体,充分挖掘其人文情怀的艺术隐喻。第三部分从文学史角度出发,首先论述人文情怀是民族发展历史中自发的先进思想的产物。人文情怀的表述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神话英雄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百姓造福;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提倡仁爱和美善,无不闪耀着人文情怀的光辉;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法律规范——礼乐制度,通过克己复礼实现大同社会;突破贫贵雅俗的界限,探寻千百年来文人雅士推崇的布衣侠气与古雅之风。把握人文情怀发展的历程,以揭示二月河人文情怀灵感的来源。第四部分运用例证法,从多个角度分析《康熙大帝》小说中人文情怀的艺术呈现。首先,从章回体小说的叙述形式、“拟古”化语言的表达形式以及文本现实诉求与主流意识形态同构三个方面论述小说人文情怀的文本特色;其次,以康熙皇帝、太医胡公山和运筹帷幄的周培公为例,分析小说人文情怀人物的塑造;第三,深入研究小说关于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平三藩、立皇储的故事情节建构。第五部分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立足于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着力探讨人文情怀的研究对民族振兴、个人修养以及文学走向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深远的影响。

谢子卿[5](2016)在《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的法国(1640-1710):中国天主教史钩沉》文中认为中国礼仪之争是中国天主教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明清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以法国为切入点,深度探讨法国在中国礼仪之争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1692年康熙帝解禁天主教后中国天主教传教发展顺利,但为何罗马教廷会在18世纪初决定禁止中国礼仪,这其中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叙事尚有重大空缺,因此本文的目标就是完善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叙事,这其中礼仪之争在法国的发展是关键和重点。第二,通过研究中国礼仪之争和法国的关系,从中西关系史和中法对比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国天主教传教史,重新审视天主教传入中国对于中国融入早期全球化过程的意义和重要性。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法国传教士和法国的传教团体参与中国礼仪之争的具体过程。这其中包括:第一位进入中国传教的罗历山神父;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创始人陆方济,他将巴黎外方传教会带入中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士阎当,他是中国礼仪之争的主要当事人;巴黎外方传教会在17世纪末取代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成为中国礼仪的主要反对者;法国耶稣会士李明神父和郭弼恩神父支持中国礼仪,他们的着作在法国接受审查,由此法国成为中国礼仪之争的主战场。2.法国各界介入中国礼仪之争。其中,杨森派反对中国礼仪,他们亦是耶稣会一贯反对者。巴黎大主教诺阿耶、莫城主教波絮埃亦反对中国礼仪,康布雷大主教费讷隆同情耶稣会,反对过激处理礼仪问题。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拉雪兹神父支持耶稣会,曼特侬夫人亦同样牵涉入内。索邦大学在1700年审查中国礼仪,由此中国礼仪之争在法国和欧洲成为焦点话题,罗马教廷随机决定禁止中国礼仪。由此可知,礼仪之争在法国是中国礼仪之争历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耶稣会在解释适应政策的时候,承认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圣经》历史久远,承认中国文明可能优于基督教文明,因此不被当时基督教世界的核心价值观所接受,是造成各方反对中国礼仪的一大原因。4.法国教会内部的权力斗争、传教团体间权力斗争、法国和葡萄牙在远东的国家利益冲突等等,都是导致礼仪之争矛盾被激化的重要原因。从中可以看到民族国家的地位上升,传教团体依附国家,而罗马教廷的地位下降。5.通过礼仪之争在法国的研究,可见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和汉学西进对法国的影响大相径庭。法国人积极讨论中国礼仪之争,法国汉学也随之起步,并且影响到启蒙运动。而康熙年间,中国教徒中的文人数量锐减,中国人对于西学的兴趣在降低。以中国礼仪之争为切入点,探讨明末清初东西交往对于双方的影响,并且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东西方历史发展道路上的不同变数。6.有关中国礼仪之争法语原始文献的翻译,为中国天主教研究提供更多的基础史料。

张娅丽[6](2015)在《二月河与《红楼梦》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在《红楼梦》影响下的当代作家中,着名作家二月河无疑是其中的特殊存在。二月河酷爱《红楼梦》,并因此研究《红楼梦》,有十七万字红学论文问世。他虽不以红学专文而名世,却也因结缘《红楼梦》而走上历史小说创作的道路。其所创作的"落霞三部曲"及部分短篇历史小说都明显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本文拟从二月河其人其作及其对《红楼梦》的宏观研究、"落霞三部曲"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同构性研究、"落霞三部曲"对《红楼梦》叙事技法的继承研究、"落霞三部曲"对《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借鉴研究、《红楼梦》对"落霞三部曲"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研究五个方面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作一客观评述,并进行回顾总结,旨在为此题的纵深研究提供参考。

刘庆[7](2014)在《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文中认为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特色鲜明,在“仿古”、“仿西洋”等仿烧过程中,阐变新法,创造新奇。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传至中国的西洋文化等,有选择地吸收到瓷器装饰的表现中,使之成为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风尚艺术品”。无论是造型装饰,还是釉、彩装饰以及纹样的装饰,就其工艺精湛的程度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对此,本文对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的特色内容以及特色中隐含的文化渊源进行研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课题开展讨论:第一章主要讲开展这项课题的意义和清代官窑瓷器装饰所采用的基本工艺方法,并对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的概况加以回顾。在对清代官窑烧造概况进行介绍的同时,还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文中所涉及的部分研究内容、表述方法进行了几点说明。第二章清代自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明朝御器厂的基础上开始恢复官窑瓷器的生产,所造瓷器以仿烧明代官窑为主。进入康熙时代,以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界,官窑瓷器的装饰出现了前、后两期的变化。康熙十九年后,由当时的刑部主事刘源呈献“瓷样”,御窑厂烧造出了富于装饰特色的“臧窑”,从清代官方文献的记载上看,臧窑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康熙三十二年,康熙在清朝内廷造办处组织人员尝试以画珐琅技法用于瓷器装饰,并于康熙五十年前后获得成功。可以说,康熙十九年、康熙三十二年在官窑烧造方面出现了求变创新的现象,康熙官窑瓷器装饰在求变与创新中体现出特色。第三章雍正于雍正五年在训诫内廷匠人的谕旨中提出:“不可失其内廷恭造之式”。这其实就是雍正对包括御窑瓷器在内,所有的宫廷活计制造提出的一个装饰标准。具体到御窑瓷器的装饰问题,不但实行严格的“呈样送审”制度,而且雍正还通过“蠢”、“雅”、“秀气”等评语不断传达出宫造活计“标准”的意象。雍正官窑的装饰特点是“标准”在实践中的验证结果。第四章乾隆官窑仍是在雍正所提出的“标准”下进行烧造生产。从乾隆官窑瓷器的装饰特点上明显地可以看出乾隆帝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品位。乾隆朝中前期的官窑烧造达到了清代官窑发展史上的顶峰。乾隆朝晚期至宣统退位,清代官窑的发展逐渐萎缩,最后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冲击下,转型为“江西瓷业公司”。第五章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形成特色,是基于文化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呈现的是宫廷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可以说清代官窑是在仿烧中形成装饰特色。在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上,既反映出一定的“文人化”倾向,又可以看到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同时还有对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体现。而一些“巧做”瓷器的出现,则体现出时代文化的特色。第六章在官样制度的约束下,清代官窑瓷器在装饰上以画珐琅彩瓷的成就最高。其装饰特色的形成是由康熙、雍正二帝一手缔造的。由画珐琅彩瓷装饰技术衍生出洋彩装饰、粉彩装饰。后代常混淆以珐琅彩、洋彩、粉彩定名的瓷器,此种情况为当代学者留下了新的研究课题。第七章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因皇帝之“赏”而成就,因赏赐王公大臣、少数民族贵族、外国公使而成为“风尚艺术品”,并对贵族士大夫的生活产生影响。由于收藏官窑瓷器之风盛行,促使民窑大量仿烧官窑瓷器,带动了民窑瓷器装饰风格的发展。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亦对西洋工艺品的装饰风格有所影响。并对后世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总之,清代官窑瓷器是社会文化的物质体现,它的装饰题材深受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宗教观念影响,从它的装饰风格上可以领略到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价值。为我们今天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文化交流以及以帝王为核心的宫廷生活状态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可以说清代官窑瓷器装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其装饰特色反映出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

刘庆[8](2014)在《浅议画珐琅彩瓷在清朝盛世时期的兴衰》文中提出清代是我国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制瓷业在清朝康乾盛世时期蓬勃发展。其内因是政治上的稳固带来的社会发展,促进了国力增强,带来了经济、文化繁荣兴盛。而从表象上看,主要是皇帝的喜好,督陶官的尽心操办,以及制瓷技术在景德镇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可以承接高难度的官样御用瓷——官窑瓷的烧制。而画珐琅彩瓷堪称清朝盛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官窑杰作。

骆利红[9](2014)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文中研究说明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国首次正式接触"西学"。从16世纪末开始直到18世纪末告一段落,前后约延续了近两个世纪。前期,在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共同努力下,"西学"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许多西方书籍被介绍到中国。以礼仪之争为转折点,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等多方面因素,"西学东渐"终归于失败。

冯尔康[10](2014)在《康雍乾三帝天主教非“伪教”观与相应政策》文中认为康熙帝对天主教政策有着由允许到基本禁止传教的转变,雍乾二帝发展为全面禁教政策。这种变化,出于对天主教认识的改变。禁教后传教士申诉,说天主教不是"伪教",雍乾二帝认同此说(应当说康熙帝亦然)。传教士的非"伪教"说,意思是天主教不是伪装正派,是真正宗教,不同于邪教。康雍乾之认可,是将之视作与佛道回教相同,是宗教,相对于儒学是异端,但与白莲教、斋教之类煽动造反的邪教不是一回事。乾隆帝在观念上容或有邪教之意,然未出诸口,仍有分寸。基于非伪教的认识,又因它是外国人信仰的宗教,康雍乾禁教之后仍允许在华技艺人员信仰,而禁止他们传教和国人信教。在康熙帝容教令实行的近30年间,天主教在中国大发展,促成清朝前期中西文化交流高潮,禁教之后大退潮。而禁教之发生,是因罗马教廷实行禁约令,向中国皇帝的权威挑战、挑衅,康熙帝予以回击。禁教后西方传教士非法潜匿、潜入传教,为清朝驱逐、惩治,此种不幸之事的出现,是禁约令无可避免的后果,咎在教廷。

二、酷爱科学的康熙大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酷爱科学的康熙大帝(论文提纲范文)

(1)二月河“落霞三部曲”的悲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对象
        一、选题背景
        二、二月河小说创作概况与本选题研究范围
    第二节 本选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落霞三部曲”的悲剧主题
    第一节 历史小说悲剧的共同表达
        一、历史发展的悲剧
        二、阶级社会的悲剧
        三、人物命运的悲剧
    第二节 “落霞三部曲”悲剧主题的独特表达
        一、权谋文化的表达
        二、因果轮回观念的颠覆
        三、对传统文化的叹息
第二章 :“落霞三部曲”的悲剧艺术呈现
    第一节 历史的回光——历史的真实表达
        一、忠于历史脉络
        二、忠于人物命运
    第二节 红学情节——悲剧氛围的营造
        一、悲剧意象的选择
        二、悲剧语言的使用
    第三节 忧患意识——悲剧情景的设置
        一、虚拟的艺术批判
        二、平民视角下的民间悲喜
第三章 :“落霞三部曲”的悲剧成因
    第一节 悲剧艺术的文学形式
        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传统
        二、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个人经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仕途不畅的“悲剧”经历
        二、通俗文学迎合市场的文学环境
    第三节 红楼梦对作者创作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故宫六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王者之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二章天地之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三章午门以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四章太和千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五章文华风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六章内阁长夜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七章乾清疑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八章后宫芳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九章一座书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十章天府永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十一章养心垂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二章寻延书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第十三章宁寿孤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四章永别神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3)唐浩明历史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现代历史小说:从“演义”到“小说”
    二、现代历史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论文研究意义及思路方法
第一章 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
    第一节 社会思想解放的推动
    第二节 文化热与寻根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召唤
第二章 史传情结与对话精神
    第一节 历史求真与文学自由
    第二节 敬畏传统与文化担当
    第三节 沟通心灵与对话意识
第三章 入世追问与文化重构
    第一节 近代知识分子的救亡图景
    第二节 本土视野与地域文化坚守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生存勘探
第四章 范式转化与经典传承
    第一节 传统史传资源的充分借鉴
    第二节 古典小说资源的自觉传承
    第三节 民间文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五章 类型比较与风格异同
    第一节 大众视域:唐浩明与二月河的通俗化叙事
    第二节 晚清风云:唐浩明与高阳晚清历史叙事
    第三节 名士风范:唐浩明与刘斯奋的古代文人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4)《康熙大帝》人文情怀的艺术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康熙大帝》概述
    (一)《康熙大帝》故事梗概
    (二)《康熙大帝》的文学价值
二、《康熙大帝》的多重人文情怀
    (一)时危见臣节,世乱方能识忠良
    (二)人事以为本,天道则需以为末
    (三)市井显喧嚷,社会安定方和谐
    (四)倡导大团结,反对汉族为中心
三、《康熙大帝》人文情怀溯源
    (一)史前神话,生生不息
    (二)诸子百家,仁爱美善
    (三)礼乐教化,天下大同
    (四)贫贵兼容,雅俗同在
四、《康熙大帝》人文情怀的艺术呈现
    (一)充满人文情怀的文本特色
    (二)塑造了具有人文情怀的典型人物
    (三)构建人文情怀故事情节
五、《康熙大帝》人文情怀的现实意义
    (一)人文情怀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根本
    (二)人文情怀是提升个人修养的基础
    (三)人文情怀是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的法国(1640-1710):中国天主教史钩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中国礼仪之争历史的基本线索
    1.2 近年来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中国礼仪之争研究中的困境和问题意识
    1.4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法国介入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背景
    1.5 研究中国礼仪之争和法国关系的意义
    1.6 法文原始文献的初步探索
第2章 中国礼仪问题初入法国
    2.1 中国礼仪问题初入法国
        2.1.1 17 世纪初法国人对于中国和中国宗教的认识
        2.1.2 第一位入华法国传教士耶稣会士罗历山神父
    2.2 杨森主义和中国礼仪问题
        2.2.1 帕斯卡反对中国礼仪
        2.2.2 阿诺德反对中国礼仪
        2.2.3 耶稣会在法国的“道德败坏”和在华传教适应政策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3章 17 世纪下半叶法国传教士入华
    3.1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成立和入华始末
        3.1.1 罗历山神父、教廷传信部以及远东的宗座代牧制
        3.1.2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成立
        3.1.3 陆方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远东之行
        3.1.4 陆方济的第三次远东之行和入华始末
    3.2 巴黎外方传教会和葡萄牙保教权的争斗
        3.2.1 巴黎外方传教会帮助法国进行海外扩张
        3.2.2 远东传教士向宗座代牧宣誓的问题
    3.3 17 世纪法国耶稣会士入华
        3.3.1 17 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士入华过程
        3.3.2 葡萄牙耶稣会士和法国耶稣会的内讧
        3.3.3 法国耶稣会士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在暹罗的合作与冲突
    本章小结
第4章 巴黎外方传教会和法国耶稣会士将中国礼仪问题带入法国
    4.1 巴黎外方传教会和中国礼仪问题
        4.1.1 巴黎外方传教会初入中国的困境
        4.1.2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福建宗座代牧阎当代牧主教发布《阎当训令》
        4.1.3 巴黎外方传教会全力支持阎当向罗马教廷申诉中国礼仪问题
    4.2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士将中国礼仪问题带入法国
        4.2.1 17 世纪末中国和中国礼仪问题在法国的传播
        4.2.2 柏应理神父《中国哲学家孔子》和礼仪问题在法国的转向
        4.2.3 李明神父《中国近事报道》和郭弼恩神父《1692 年康熙宽容天主教传教诏令史》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礼仪问题在1700年的法国达到最高潮
    5.1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在中国礼仪问题上的支持者
        5.1.1 1700 年法国耶稣会士在宫廷的地位和拉雪兹神父对礼仪问题的态度
        5.1.2 费讷隆和耶稣会的亲密关系
        5.1.3 费讷隆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
    5.2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在中国礼仪问题上的反对者
        5.2.1 曼特侬夫人反对中国礼仪
        5.2.2 巴黎大主教诺阿耶反对中国礼仪
        5.2.3 莫城主教波絮埃反对中国礼仪的观点和现实因素
        5.2.4 巴黎外方传教会向罗马教廷申诉中国礼仪问题的过程
    5.3 中国礼仪问题在1700年的法国被谴责
        5.3.1 波絮埃等人1700年全国教士大会上提出中国礼仪问题
        5.3.2 波絮埃等人试图让巴黎大学神学院审查中国礼仪问题
        5.3.3 巴黎大学神学院审查中国礼仪问题过程的三个问题
        5.3.4 巴黎大学神学院审查中国礼仪问题的辩论要点
    本章小结
第6章 尾声:中国礼仪问题传回中国
    6.1 1704 年罗马教廷禁止中国礼仪的过程
    6.2 多罗出使中国失败的经过
第7章 结论
    7.1 法国在中国礼仪之争历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7.2 中国礼仪问题争论的三个层面
    7.3 从中国礼仪之争和法国的关系看待明清之际东西方不同的发展方向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一):《阎当主教训令》
    译者按
    阎当阁下的训令,索邦大学博士,中国福建省宗座代牧
    提交至圣职业部的问题集 由教宗英诺森十二世确定训令中所有条款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二):阎当主教1699年 1 月11日致信夏尔莫的信
    译者按
    致读者
    阎当主教1699年1月11日致信夏尔莫的信 1700年4月抵达巴黎 此信揭示李明神父关于中国古代宗教观之谬论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三):法国耶稣会士郭弼恩神父《1692 年康熙宽容天主教传教诏令史》译文
    译者按
    上卷
    下卷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四)《一位索邦大学博士的日记》(节译)
    译者按
    编者M.A.Gazier导读(节选)
    1700 年日记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五):《维基百科法文条目:杨森主义(Jansénisme)》
    译者按
    1.杨森主义的定义问题
    2.杨森主义的起源
        2.1 特兰托会议中的圣宠问题
        2.2 法国的奥古斯丁主义:圣西昂和阿诺德家族(Les Arnauld)
    3.在法国发生关于《奥古斯丁》的论战
    4.五个命题
    5.杨森派和莫利纳派的论战
    6.帕斯卡与外乡人运动
    7.杨森派在政治上的对立
    8.教会大和解时期
    9.大和解时期结束后的新迫害
    10.《论上帝独子》和大申诉时期
    11.杨森运动的普及
    12.高等法院中的杨森派
        12.1 杨森派和高等法院的联合
        12.2 18 世纪高等法院暴动中杨森派的因素
    13.杨森主义和法国大革命
        13.1 杨森派在《教会公民组织法》中扮演的角色
        13.2 杨森派被明显夸大的历史角色
    14.法国之外的杨森派
        14.1 鲁汶
        14.2 荷兰
        14.3 意大利
    15. 19 世纪的杨森主义?
主要人物事件编年表
参考文献
    一.外文档案和报刊索引
    二. 外文原始文献和研究专着
    三.古籍和原始文献
    四.中文译着、中文研究专着以及学位论文
    五.中文期刊、集刊以及论文集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二月河与《红楼梦》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月河其人其作及其与《红楼梦》的宏观研究
二、“落霞三部曲”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同构性研究
三 、“落霞三部曲 ”对《红楼梦》叙事技法的继承研究
四、“ 落霞三部曲”对《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借鉴研究
五、《红楼梦》对“落霞三部曲”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研究

(7)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的基本工艺方法
        1.2.1 造型工艺
        1.2.2 彩饰工艺
    第三节 古陶瓷装饰研究的概况及回顾
    第四节 清代官窑烧造概况
        1.4.1 顺治朝十一年御窑厂建立,恢复生产瓷器
        1.4.2 康、雍、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官窑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1.4.3 从嘉庆朝至宣统朝官窑烧造走向衰落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2 相关说明
第二章 恢复中的求变与创新——顺、康官窑装饰特点
    第一节 恢复生产时期的顺治官窑及其特点
        2.1.1 顺治朝官窑瓷器的造型工艺及其特点
        2.1.2 顺治官窑的彩饰工艺及其特点
        2.1.3 顺治时期的官窑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
    第二节 康熙官窑的分期及臧窑的历史地位
        2.2.1 康熙十九年是康熙官窑分成前后两期的时间节点
        2.2.2 康熙官窑若以求变、创新为原则,有两个时间节点
        2.2.3 臧窑在康熙官窑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对釉彩装饰的贡献
    第三节 “官样”的出现与顺治、康熙官窑的装饰
        2.3.1 “官样”的出现与御窑产造有关
        2.3.2 顺治官窑的装饰及其特点
        2.3.3 康熙官窑的装饰及特点
    第四节 求变、创新中呈现的康熙官窑装饰特色
        2.4.1 康熙官窑在釉、彩装饰中寻求变化
        2.4.2 康熙官窑在造型装饰上寻求创新
        2.4.3 康熙官窑产造的瓷器类型富于特色
第三章 “内廷恭造之式”的建立与实践——雍正官窑装饰特点
    第一节 “标准”提出的具体时间
    第二节 “标准”形成的原因及内涵
    第三节 “秀气”、“甚好”等评语传达出的“标准”意象
    第四节 唐英监造时期的雍正官窑装饰及特点
第四章 从辉煌到衰败——乾隆至清末官窑装饰特点
    第一节 乾隆皇帝的思想、文化政策与艺术品位
    第二节 唐英督陶的实践活动与乾隆朝官窑的创新
    第三节 乾隆朝晚期以后官窑的发展及衰败原因
第五章 不同文化因素影响下的清代官窑装饰及特色
    第一节 宫廷文化对清代官窑装饰效果的影响
        5.1.1 突出表现皇帝的至尊地位
        5.1.2 追求精美绝伦
        5.1.3 仿古创新、无所不包
    第二节 仿烧中形成的“特色”
        5.2.1 针对清代以前瓷器的釉、彩装饰进行仿烧
        5.2.2 清代官窑在仿烧中形成的釉、彩装饰创新
        5.2.3 也是仿制,也是创新
    第三节 “文人化”倾向的官窑装饰特色
        5.3.1 康熙官窑中的文具类、案头类瓷器,在造型装饰上多有特色
        5.3.2 以诗、书、画、印装饰的雍正官窑精品
        5.3.3 乾隆官窑瓷器上的“御制诗”纹样装饰
        5.3.4 清代官窑中的斋堂款瓷器
    第四节 中西合璧的官窑装饰特色
    第五节 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在清代官窑装饰中的特色体现
    第六节 清代官窑中的“巧做”瓷器及其装饰特色
第六章 “官样”装饰特色之形成分析——以画珐琅彩瓷为例
    第一节 清代官窑生产中的官样与制度
        6.1.1 清代官窑生产中的官样
        6.1.1.1 画样
        6.1.1.2 实物样
        6.1.1.2.1 木样
        6.1.1.2.2 以宫中旧藏瓷器为实物样
        6.1.1.2.3 以新拟瓷器为实物样的官窑产造
        6.1.1.2.4 以其它工艺品为实物样的官窑产造
        6.1.2 清代官样制度的具体呈现
        6.1.2.1 呈样审核制度
        6.1.2.2 依样烧造制度
        6.1.2.3 官样回收制度
    第二节 画珐琅彩瓷的兴衰
        6.2.1 画珐琅彩瓷的出现是康熙帝政治心理的需要
        6.2.2 画珐琅彩瓷的艺术成就得益于雍正皇帝“务要精细”的指示
        6.2.3 乾隆皇帝的兴趣转移是画珐琅彩瓷的烧造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
    第三节 官样制度与画珐琅彩瓷装饰特色形成的关系
    第四节 画珐琅彩瓷派生的装饰品种及相互关系
        6.4.1 珐琅彩(本文指瓷胎画珐琅或画珐琅彩瓷)
        6.4.2 洋彩
        6.4.3 粉彩
        6.4.4 关于珐琅彩、洋彩、粉彩之间关系的讨论
第七章 清代官窑装饰特色的影响
    第一节 因“赏”而成的风尚艺术品
        7.1.1 皇帝之鉴赏
        7.1.2 皇帝之“赏赐”
        7.1.3 社会人等之欣赏
    第二节 清代官窑对贵族士大夫生活的影响
        7.2.1 收藏
        7.2.2 陈设
    第三节 清代官窑对民窑产造及装饰风格的影响
    第四节 清代官窑对西洋工艺品装饰风格的影响
    第五节 清代官窑对后世陶瓷烧造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7.5.1 收藏概况
        7.5.2 对后世瓷造技术的影响
        7.5.3 学术研究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浅议画珐琅彩瓷在清朝盛世时期的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一、画珐琅彩瓷的出现是康熙帝政治心理的需要
二、画珐琅彩瓷的艺术成就得益于雍正皇帝
三、画珐琅彩瓷在乾隆朝走向衰落

(9)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
二、利玛窦与西学东渐
三、礼仪之争与“西学东渐”的中断
四、结语

(10)康雍乾三帝天主教非“伪教”观与相应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官民对天主教性质的认识及其与皇帝态度的关系
二、康雍乾三帝对天主教的基本态度与政策
    ( 一) 康熙帝的容教令
        1. 康熙三十一年( 1692) 容教令缘起
        2. 容教令内容
        3. 容教令内涵与对天主教传播的意义
        4. 康熙帝晚年基本上禁止传教
    ( 二) 雍正帝的禁教与认可传教士的天主教不是“伪教”说
    ( 三) 乾隆帝的厉行禁教政策
三、对天主教留有余地的政策与三帝之识见高于极端邪教论者
    ( 一) 任用天主教修士与允许其宗教信仰
    ( 二) 将天主教区别于中国民间宗教与慎用刑法
    ( 三) 为清明政治,防范禁教中吏民胡作非为
    ( 四) 康雍乾对西方科技及产品有所差异的态度及乾隆帝对宫廷修士传教的某种容忍
    ( 五) 康雍乾三帝对天主教之认知高于反教激进官员
四、余论: 略谈中西文化交流高潮消退之原因与影响
    ( 一) 可以理解教皇的禁约抉择,但不能不考虑它的后果
    ( 二) 禁约令挑衅中国皇帝权威必有恶果
    ( 三) 传教士潜匿潜入中国传教遭到刑法处治和驱逐,咎在教廷禁约
    ( 四) 禁约令导致中西文化交流高潮消退

四、酷爱科学的康熙大帝(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月河“落霞三部曲”的悲剧性研究[D]. 董芹. 长江大学, 2020(02)
  • [2]故宫六百年[J]. 祝勇. 当代, 2019(06)
  • [3]唐浩明历史小说研究[D]. 黄金萍.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4]《康熙大帝》人文情怀的艺术呈现研究[D]. 于诗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5]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的法国(1640-1710):中国天主教史钩沉[D]. 谢子卿.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6]二月河与《红楼梦》研究述评[J]. 张娅丽. 红楼梦学刊, 2015(03)
  • [7]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D]. 刘庆. 南开大学, 2014(07)
  • [8]浅议画珐琅彩瓷在清朝盛世时期的兴衰[J]. 刘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9]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J]. 骆利红. 黑龙江史志, 2014(08)
  • [10]康雍乾三帝天主教非“伪教”观与相应政策[J]. 冯尔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标签:;  ;  ;  ;  ;  

爱好科学的康熙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