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法治能力,需要从新课改入手,不断实行小学教学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强化实践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通过生活化实践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是新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方向和趋势。这需要相关的教职工人员不断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力度,立足于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新教学理念和手法的引入,来进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各种课外活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外活动;教学质量
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课外活动必须要遵循真实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原则,让学生从活动过程当中体会到教学的真实内涵;不断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研究,并将之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联系,以实践活动来服务于教学的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课外活动,能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与法治意识。
一、 课外活动的基本概念及主要作用
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外教学活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的主要途径,能够对课堂教学中的遗漏和问题进行补充与完善,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意识,指导学生结合教学知识与教学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活动。课外活动根据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不同分为校内及校外活动,分别由学校、教师进行组织或者校外的教育机构领导。我国课外活动的开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教学体系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正如《学记》所言:“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居学”便是课外教学活动的代称。在社会的进步发展之下,课堂教学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育教学及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明显的局限性使得它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急需课外活动进行补充,促进教学系统的发展完善。
由此可以发现课外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首先,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并且将课堂中的所知所学实际应用到生活中,并不断进行新知识的开发和讨论,帮助学生丰富学识水平,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其次,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自主利用充足的课余时间进行能力的开发和提升。最后,课外活动是基于现实生活存在的,间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且社会化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实际生活,从而学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去获得知识、了解社会、认知他人、学会交际,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 体现了教育思路的调整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将原来的传统教学逐渐调整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学,要求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强化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并且,加强法治教学是义务教育环节规范教育的重点,是要将规则教育与法治教育进行整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校视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因此,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强调学生的道德成长,帮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普法的宣传者及执行者的重要途径。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理论和法律规范,更是一种实践方式与行为意识的培养。
(二) 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道德的基础就是文化,是人们在发展过程中所默认的行为准则,对于人类文明的进化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法治作为现实生活的经验积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直接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在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同时结合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以和为贵”“知行合一”“奉公守法”等等传统的思想理念,帮助学生理解为人处世的基本原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想要避免一味比较的习惯,真正有效的办法不是禁止做某事,而是用做另一件事来替代。如果我们要减少有害的比较,就得让自己去做有益的比较。
对于原始数据,选取1986-201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数据,其中地区生产总值(Y)、西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X1)、西藏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X2)、西藏高等学校数量(X3)为解释变量。见表4。
(三) 体现了新教材的原则
课外活动是有别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否有趣、有效,主要依赖于教师和教育机构等组织者的眼界范围和教学手段,取决于现代化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需求。不管是教师还是教育部分,在开展课外活动时都应该充分展示其特性,结合“以生为本”的教学规律,强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就一定要遵守卢梭的名言:“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彬彬有礼》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设备,组织学生开展情景剧表演、古代礼仪动画节目观赏活动等等,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书中知识。
三、 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
想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热爱世界,就必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去了解和认知社会现象。课外活动能够通过灵活的情境创设的方式,直接、有效且真实地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讨论、反思与合作,从而正确、深入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意义与作用,便于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比如在学习《远亲不如近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目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新闻事实,通过多媒体,小品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远亲和近邻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自主的社会调查,了解一下自己身边的远亲与近邻的故事,然后同大家分享,掌握人际交往中地理距离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并且以此来增强社会实际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真切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
我不停地反问自己,如果我们班也遇到了同样的危险,我能像林浩那样挺身而出吗?如果身旁有人需要帮助,我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吗?我沉思着……
道德与法治本就是扎根于生活的一门反映社会现象的学问,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于经验的积累从而约定俗成的一种观念和意识规范。并且小学教育要求打造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要重视学生的基本生活及劳动技能,要熟悉班集体并积极与同学展开合作。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的范畴,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学过程中,都缺乏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师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熟悉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理念,并没有展示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意义和作用,教学流于表面形式。而学生对于理论所反映的事物也受到生活阅历的现实而无法真切地理解和感受,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 理论与实际生活脱节
综合以上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使用在乳腺癌患者中均存在一定效果,但两者差异不显著,需要临床有效联合两种诊断方法,可提升诊断早期乳腺癌的准确率。
四、 课外活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
(一) 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问题决定》中明确指出,应当将法治教育纳入现阶段的国民教育体系中,从青少年入手,在中小学阶段设置道德与法治教学,并根据相关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制定了新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新教材“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健康安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自我选择。作为一种力量约束的底线,道德与法治充分展示了个人内在的自我约束和外界的规范行为。
(二) 利用课外活动创设灵活的教学情景
实际教学调研发现,在新课改已经逐渐普及的今天,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没有完全跟上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观念指导和充足的经验引领。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没有体现言传身教的原则,没有真正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当地的教学环境和教材的教学特点进行灵活的教学,整个课堂教学缺乏开放性、自主性与灵活性。比如教学《认识自己》这一课,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过自我介绍等方式,让学生向同学和教师展示阐述自己的兴趣、特长、生活习惯、思想理念等等。这种自我认识的方式看似简单直接,但其实主观意识较强,而且小学生的思维能够定性不强,并不能充分、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认知。
(三) 利用课外活动促进中华文化的渗透
森谷正规曾说过:“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在人类的历史中,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源远流长,是否能长远发展,都依靠其核心的文化和思想,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构成了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与法治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需要将之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将文化作为衡量国家与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核心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不断强化。比如学习《感恩父母》这一课,教育部门可以组织相关的故事表演汇演,通过传统的皮影戏、戏剧、木偶戏等趣味演出,融合古代故事的相关内容,如“卧冰求鲤”“彩衣娱亲”“怀橘遗亲”等故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人文道德。
(四) 利用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力
道德与法治是一种对社会生存经验和规范的总结与思考,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真实且复杂的环境中展开对人文理念的思考,让学生能够正确且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世界,并且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课外活动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
五、 结束语
综上可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新课改的落实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课外活动与综合实践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同实际生活进行了有效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并将之运用于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化教学的主题,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道德法制意识,增强小学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华琳智.“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华夏教师,2019(14):10-11.
[2]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8(20):74-75.
[3]黄国兵.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19(21):52-53.
作者简介:
王雪,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庐山路小学。
标签:课外活动论文; 学生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小学论文; 文化论文; 科学论文; 教育论文; 体育论文; 初等教育论文; 各科教学法论文; 教学参考书论文; 《考试周刊》2019年第85期论文;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庐山路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