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共混论文_龙美辰,李文君,夏珂,李朝晖,肖启振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合物共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合物,结构,共聚物,疏水,效应,表面,纺丝。

聚合物共混论文文献综述

龙美辰,李文君,夏珂,李朝晖,肖启振[1](2019)在《具有叁维离子迁移通道的共混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及其电化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合诱导相分离法,通过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在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溶液中原位聚合生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合成共混凝胶聚合物电解质(BGPE)。对共混聚合物膜的微观结构、形貌和结晶性能,BPGE的热稳定性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在BGPE中,P(VDF-HFP)相起骨架支撑作用,PVP相则形成叁维Li~+迁移通道。当P(VDF-HFP)∶NVP质量比为2∶1时,所得样品BGPE-3的室温离子电导率为0.712×10~(-3) S/cm,而且具有339℃的热分解温度和4.9 V(vs. Li~+/Li)的阳极稳定电位。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增塑的半互穿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可由聚合诱导相分离法简易制备,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纪凡策,刘向东,盛德鲲,杨宇明[2](2019)在《反应共混制备光触发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羧基和环氧基的高反应活性,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与乙烯共聚物(PE-GMA),甲基丙烯酸与乙烯共聚物(EAA)为原料,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交联聚烯烃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研究了其热力学性能及其形状记忆效应。结果表明,材料具备很宽的熔融温度范围(40~110℃)和很宽的晶体尺寸分布。利用材料晶体温度记忆的特性,成功地实现了材料的双重形状记忆效应,多重形状记忆效应和双向形状记忆效应。利用石墨烯材料的光热效应,研究了材料的光触发形状记忆效应。我们提出设计材料本体"温度梯度"的策略,实现了材料在无外力条件下的双向形状记忆效应。(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郑介明,文新博,周家东,郑楠,解增旗[3](2019)在《共轭聚合物在多组分共混体系中的聚集结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本体异质结的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与相分离结构特别是聚合物的聚集结构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一些典型共轭聚合物聚集结构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基于齐聚噻吩、二噻吩、苯并二噻吩及噻吩衍生物的D-A共聚物、二维共轭聚合物以及嵌段共聚物等体系的聚集结构特点,系统总结了一系列共轭聚合物在不同共混物、处理溶剂、退火温度、共混比例、分子量、侧链原子或基团等条件下相应的聚集结构变化规律.在众多共轭聚合物中,研究最多的是D-A共聚物,故作重点介绍,而二维共轭聚合物、嵌段共聚物作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志杰,刘睿[4](2019)在《聚合物限域共混纳米沉淀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限域共混纳米沉淀作为聚合物纳米材料的新型自组装制备技术,具有快捷、连续、高转化率、可重复性等优点,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并不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扩展。文中首先简述了限域共混纳米沉淀的自组装原理及其装置,然后,基于聚合物的制备类型,对聚合物纳米微球、疏水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聚合物负载纳米金属颗粒、Janus聚合物颗粒、反应型纳米沉淀等类型的聚合物限域共混纳米沉淀进行了概述。最后,对限域共混纳米沉淀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吕承锟[5](2019)在《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在共轭聚合物共混薄膜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当今能源问题的方法除了优化化石能源的开采和使用工艺外,寻找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点,而太阳能一直是人类不断研究开发的重点对象。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由于复杂的工艺和过高的生产成本,不利于进一步地开发和应用。有机电子学的兴起使有机太阳能电池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价廉、质轻、柔性、溶液制备、可roll-to-roll工艺生产等优点无疑使有机太阳能电池成为替代硅基太阳能电池成为主流光伏器件的新星。基于有机材料的设计、器件工艺的改善、有效的界面工程等优化手段,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迎来了新的突破。目前,单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已突破16%,迭层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也已超过17%。石墨烯被称作二维材料中的“明星材料”,而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的氧化物,是石墨烯最常见的衍生物。很多文献中都报道了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在有机电子学领域的诸多应用,比如透明电极、电子或空穴传输层以及作为电子受体材料与共轭聚合物给体结合等。由于氧化石墨烯具有很多含氧基团,这些含氧基团在赋予了氧化石墨烯优异的亲水性以及带隙可调、可溶液加工的性质外,也使其难以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分散。在有机电子学领域的大多数材料只能在有机溶剂中被加工处理,因此需要特殊手段对氧化石墨烯进行功能化修饰,使其有效地分散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这是将氧化石墨烯掺入有机光伏器件活性层中的前提关键。而在已有的报道中,氧化石墨烯作为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普遍不高,因此我们需要转换思路,将功能化氧化石墨烯作为第叁元掺入光活性层中,对共轭聚合物共混薄膜的形貌、结晶性、相分离、电荷转移及传输特性等性质进行深入表征并制备经氧化石墨烯功能化调控的高效有机光电功能器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功能化小尺寸氧化石墨烯优化PTB7:PC71BM共混薄膜的结晶度和相分离。我们使用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DAB实现了离子键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并通过Sono-Fenton反应降低了氧化石墨烯的相尺寸。将功能化小尺寸氧化石墨烯(DDAB-sGO)掺入到活性层PTB7:PC71BM混合物中,探究了 DDAB-sGO诱导的光活性层薄膜的相分离以及光激发下的电荷转移特性,并且制备了性能显着提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2.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助力高效的大厚度本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我们利用PTB7辅助的氧化石墨烯相转移方法,制备了PTB7 π-π作用修饰的功能化氧化石墨烯(P-GO),成功地转移到非极性溶剂氯苯中,并研究了PTB7在氧化石墨烯上的结晶性增强机制。将P-GO作为第叁元掺入有机光伏器件的活性层(PTB7:PC71BM)薄膜中,研究了P-GO的掺杂对光活性层薄膜分子取向和电荷传输特性的改善机制并获得了性能稳定的大厚度活性层的有机光伏器件,推动了有机光伏产业的卷对卷大规模工艺生产和商业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3)

GUPTA,Monika,闫东,沈福刚,徐建中,詹传郎[6](2019)在《苝二酰亚胺:有机膦盐基双组份共混电子传输层及其开路电压接近1.0 V的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电池(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电池的电子传输层(cathode interlayer,CIF)要求具备多种性质以利于实现高性能的电子传输与收集,这些性质包括可以与活性层形成优异的欧姆接触、高电子传输能力、低密度缺陷、高空穴阻挡能力等,而使用合适的双组份共混电子传输层可能更好地实现这些功能。本文中,我们选取苝二酰亚胺和四苯基溴化膦(PDINO:TPhPBr)来制备双组份共混的小分子CIF,并选取PBDB-T:IDTBR制备活性层。受体IDTBR的高分子空轨道(LIMO)能级、给体PBDB-T的低最高占据轨道(HOMO)能级以及小的给受体间的HOMO-HOMO能级差有利于得到高的开路电压(Voc),更主要的是,与单组份CIF相比,PDINO:TPhPBr所具有的更优异的性能使得所制备的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更高的Voc、短路电流(Jsc)和填充因子(FF)。最终,得到了8.27%的光电转换效率和1.0 V的Voc。这些结果说明了苝二酰亚胺和膦盐基双组份共混小分子CIF在提升电池性能方面所具备的巨大潜能。(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星遥[7](2019)在《基于共混聚合物相分离的纳米图案化技术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反射表面及其制备技术可以解决诸多新兴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具有相当大的应用前景,如降低硅衬底表面的反射率可以大幅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等。目前工业上所使用的抗反射技术大多采用多层膜工艺,成本昂贵且制备耗时,而且很难满足超薄厚度的要求,具有极大的弊端;而表面修饰工艺大多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常需要复杂的设备,难以投入生产。因此,多层膜工艺和表面修饰工艺都无法同时满足厚度小、对入射角不敏感(无彩虹色)、宽带等要求,不能很好地投入使用。抗指纹或疏水-疏油性能在光学镜片、交互系统等应用领域中,目前已成为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新兴指标,尤其是需在玻璃表面实现这一性能。现在许多研究已成功制备出具有抗指纹或抗污迹特性的表面,但大多数都采用氟化涂层,其机械强度差且具有毒性,少数引入微结构的研究几乎没有直接对玻璃衬底进行加工,而是在衬底上附加了透明涂层,制备工艺繁琐,且耐磨性较差。不同于硅基材料,玻璃表面对大多干法刻蚀方法来说,刻蚀速率较慢,而且工艺复杂,难以大面积生产,不适用于小型显示器等低成本应用。本文基于聚苯基倍半硅氧烷/聚苯乙烯(PPSQ/PS)共混聚合物相分离的技术和刻蚀等相关工艺,制备出无序的纳米柱和纳米线结构。共混聚合物相分离带来的无序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周期结构带来的对光的干涉效应,不仅不会带来彩虹效应,而且可以获得优异的宽频减反的性能,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PPSQ是一种含硅的聚合物,而PS是一种不含硅的聚合物,对O2的刻蚀选择性比较大,利用等离子体刻蚀去除PS相后可得到较大深宽比的纳米图案。PPSQ/PS相分离体系中的原料无毒易获得,组分相容性合适,易发生相分离,且容易调控参数,制备工艺简单低成本,加工周期短。我们通过控制干法刻蚀的刻蚀时间和刻蚀液浓度、催化剂厚度等湿法刻蚀参数,可以调控获得特定尺寸的纳米柱或纳米线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可见光区域获得了低于0.2%的宽频减反性能。论文中通过改变相关工艺参数,获得了不同尺寸与形貌的无序纳米结构,并研究了该结构高度、占空比、团聚情况对减反性能的影响。同时发现高长径比的硅纳米线,由于其独特的表面结构和化学性质,具有良好的疏水疏油性能,可以在实际的户外场景中实现表面的自清洁功能。共混聚合物相分离的技术另一优势在于可以应用于透明柔性的塑料表面上进行纳米结构的制备。利用相分离技术,并结合相关刻蚀工艺、镀膜工艺和举离工艺等,首先制备获得了纳米孔状阵列结构的硅模板,然后应用热纳米压印方法在聚碳酸酯(PC)衬底表面上获得了特定尺寸的纳米柱结构。由于硅模板质地硬而脆,虽然具有高分辨率、高保真性的优点,但是热压印工艺的高温、高压过程,容易造成模板损坏,不利于重复利用,因此热纳米压印中常用镍模板代替硅模板和石英模板。随后我们利用相似的方法制备出硅纳米柱结构,并结合电镀工艺制备得到了镍模板,同时在PC衬底上获得了与模板结构互补的结构。我们测试了 PC样品在200-800nm波段的反射率和透射率。本文还利用相分离技术和刻蚀等工艺,表面纳米结构化大猩猩(GG3)玻璃,制备出了无序纳米柱状和纳米孔状结构。探究结构化的玻璃样品,发现其在200-1000nm波段都有较高的透射率。其对水和正十六烷的接触角测试表明,纳米结构化的玻璃表面具有良好的疏水疏油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陈薪宇[8](2019)在《基于共混聚合物相分离制备柔性透明金属导电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透明导电电极作为触摸屏显示、太阳能电池、OLEDs等许多光电器件的基本元件,在科学和工业领域都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目前在该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透明导电材料是传统的氧化铟锡(ITO),它具有很好的光电性能,但由于ITO存在供应稀缺、价格昂贵、脆性和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下一代柔性光电器件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的研究和进展,许多新兴的透明导电材料,如导电聚合物、碳纳米管、石墨烯、金属纳米线和纳米图案化金属薄膜等,被广泛研究并有望成为传统ITO的替代材料。这些透明导电材料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如何简单、低成本地制造表面电阻低、光学透射率高、机械柔性好、稳定性强且可以大规模生产的透明导电材料用于下一代柔性光电器件中仍是富有挑战的难题。在上述的几种透明导电材料中,纳米图案化金属薄膜同时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导电性、稳定性和柔韧性,因此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目前的制造方法通常涉及到常用的微纳米加工技术,如光刻,纳米压印和纳米球阵列等,这些方法制备成本较高,制造的纳米图案化金属薄膜一般具有周期性微纳米结构,当改变观察角度或入射光角度时,会观察到薄膜随角度的颜色变化,这即是周期性结构的光学衍射所带来的明亮的彩虹色现象。这种随角度变化的颜色限制了纳米图案化金属薄膜在需要高质量宽视角显示的光电器件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制造具有非周期性图案结构的金属薄膜来消除光学衍射,这可以通过分子自组装来实现。目前文献已经报道的方法包括喷涂单分散胶体颗粒,液滴浇铸胶体纳米粒子的混合物以及在胶体溶液中添加氯化钠等。共混聚合物相分离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组装技术,还未被报道用于制备无序图案的金属薄膜。实验中选取聚苯基倍半硅氧烷/聚苯乙烯(PPSQ/PS)共混聚合物相分离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两组分相容性的差异,可以采用简单快捷的旋转涂膜方式使混合体系发生相分离,形成无序分散的PPSQ纳米柱密集分布于PS连续相中。利用这两相对O2等离子体刻蚀选择比的较大差异有选择性地去除PS相,即得到PPSQ无序纳米柱阵列。我们研究了影响相分离形貌的实验因素,包括共混聚合物溶液浓度、组分比例以及旋涂转速。还通过改变PPSQ残余层的刻蚀时间确保图形的顺利传递,同时对形貌进行了修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节上述的实验参数来获得所需的无序纳米柱形貌。基于对PPSQ/PS共混聚合物相分离体系的研究,我们利用PMMA/SiO2/PPSQ纳米柱叁层胶结构,结合了刻蚀、镀膜、举离等常用的微纳米加工工艺,发展了一种新型无掩模的无序金属纳米网络的制备技术。该技术将自下而上的自组装技术与自上而下的微纳米加工技术相结合,操作简单、成本低、能实现大面积的制备。金属纳米网络的结构主要决定于共混聚合物相分离的形貌结构,我们通过调节不同的实验参数,成功在不同基底上制备了不同金属种类、厚度、不同平均孔径的无序纳米孔金属薄膜。其中,柔性PET基底上制备的的透明金属导电薄膜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和透明度(Rs=41Ω/sq,T=71.9%;Rs=8.9Ω/sq,T=61.5%),同时其无序纳米孔结构消除了光学衍射导致的宏观彩虹效应。此外,金属纳米网络的分辨率高,机械柔性好,稳定性强,可实现大面积制备。这些性能表现使得我们的柔性透明金属导电薄膜有望作为透明导电电极并进一步应用于高质量宽视角显示的柔性光电器件中。(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刘雷艮,沈忠安,林振峰[9](2019)在《氨基聚合物共混改性聚乳酸超细纤维膜的制备及染料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聚乳酸超细纤维(PLA)对染料的吸附性能以制备高效染料吸附材料,将含有氨基活性基团的双氨基乙二醇(NH_2—PEG—NH_2)和壳聚糖(CS)分别与PLA共混静电纺丝制备超细纤维膜,研究NH_2—PEG—NH_2和CS质量分数对共混超细纤维膜的表面形貌、耐水性和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H_2—PEG—NH_2质量分数增加,NH_2—PEG—NH_2/PLA共混超细纤维表面微孔结构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耐水性逐渐下降,对酸性黄染料的吸附量均较小;随着CS质量分数增加,CS/PLA共混超细纤维表面光滑,耐水性下降,对酸性黄的吸附量增加。当CS质量分数达到12.5%时,CS/PLA共混超细纤维膜对酸性黄染料的吸附量显着增加,为39.8 mg/g。(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9年05期)

郑介明[10](2019)在《有机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在单结器件中的功率转换效率已突破15%。形貌调控作为有机太阳电池技术中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聚焦于有机共轭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讨论了不同外界条件下对有机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UV-vis、GIWAXS和AFM等表征手段,分别讨论了共轭聚合物P3HT、PTB7、PBDB-T和受体组分ITIC在不同外界条件下的聚集规律。研究发现,退火处理有利于促成P3HT链聚集的形成;当退火温度高于玻璃化转变温度时,会发生结晶取向的重排,由原先的face-on取向转变为edge-on取向。我们发现PTB7在溶液中的聚集对浓度不敏感,溶液与薄膜中的聚集行为类似,但在薄膜中聚集更为强烈。共轭聚合物PBDB-T和受体组分ITIC也有同样的规律。PBDB-T在溶液中具有很强的聚集能力,但在温度高于90℃时可以解聚集。ITIC薄膜在退火过程中显示出比初始薄膜更强的结晶和更有序的排列。高温退火所产生的结晶在降温后依然存在,表明了高温退火对ITIC的结晶性具有不可逆的影响。2.总结了富勒烯体系P3HT:PC_(60)BM、非富勒烯体系PBDB-T:ITIC和PTB7:ITIC体系在不同外界条件下的一些聚集态结构的规律。结果发现,P3HT:PC_(60)BM共混薄膜的聚集态结构主要是P3HT的贡献;退火处理后,P3HT:PC_(60)BM共混薄膜会有一定的自组装堆积,有利于促成P3HT链聚集的形成。与此同时,退火后薄膜中排列较为有序,π-π堆积更加紧密。我们还发现PBDB-T:ITIC和PTB7:ITIC溶液的聚集都对浓度不敏感。不同在于,对于PBDB-T:ITIC体系,在10~(-3) M时,溶液足够浓以致于开始出现聚集,且在该浓度下共轭效应增强;而对于PTB7:ITIC体系,即使在10~(-3) M浓度下也没有出现聚集。在PBDB-T:ITIC和PTB7:ITIC体系中,face-on取向微晶相可以用热退火、ITIC含量和DIO的引入来调控。无论是本体还是共混薄膜,热退火都能提高face-on取向特征。ITIC的含量对于共混体系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变量,因为需要同时考虑ITIC自身的聚集和与聚合物链段的相互作用。DIO的引入不利于微晶的生长,但后退火处理能够改善薄膜形貌。(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1)

聚合物共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羧基和环氧基的高反应活性,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与乙烯共聚物(PE-GMA),甲基丙烯酸与乙烯共聚物(EAA)为原料,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交联聚烯烃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研究了其热力学性能及其形状记忆效应。结果表明,材料具备很宽的熔融温度范围(40~110℃)和很宽的晶体尺寸分布。利用材料晶体温度记忆的特性,成功地实现了材料的双重形状记忆效应,多重形状记忆效应和双向形状记忆效应。利用石墨烯材料的光热效应,研究了材料的光触发形状记忆效应。我们提出设计材料本体"温度梯度"的策略,实现了材料在无外力条件下的双向形状记忆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合物共混论文参考文献

[1].龙美辰,李文君,夏珂,李朝晖,肖启振.具有叁维离子迁移通道的共混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及其电化学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2].纪凡策,刘向东,盛德鲲,杨宇明.反应共混制备光触发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J].应用化学.2019

[3].郑介明,文新博,周家东,郑楠,解增旗.共轭聚合物在多组分共混体系中的聚集结构研究进展[J].高分子学报.2019

[4].张志杰,刘睿.聚合物限域共混纳米沉淀技术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5].吕承锟.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在共轭聚合物共混薄膜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D].山东大学.2019

[6].GUPTA,Monika,闫东,沈福刚,徐建中,詹传郎.苝二酰亚胺:有机膦盐基双组份共混电子传输层及其开路电压接近1.0V的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电池(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9

[7].陈星遥.基于共混聚合物相分离的纳米图案化技术及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9

[8].陈薪宇.基于共混聚合物相分离制备柔性透明金属导电薄膜[D].南京大学.2019

[9].刘雷艮,沈忠安,林振峰.氨基聚合物共混改性聚乳酸超细纤维膜的制备及染料吸附性能[J].丝绸.2019

[10].郑介明.有机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一3队N(8)P/MMA(406/0)共混断面刻蚀前后...基团在改性PCU膜表面的分布(a)表...一1聚合物共混纺丝法制备纳米碳纤...聚合物共混炭化法制备的...生物基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碳循环示...隔膜与PE支撑的不同溶剂制得的聚合...

标签:;  ;  ;  ;  ;  ;  ;  

聚合物共混论文_龙美辰,李文君,夏珂,李朝晖,肖启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