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视锐度论文_王翠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立体视锐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锐度,视差,弱视,眼镜,儿童,放射线,斜视。

立体视锐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翠青[1](2018)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远距离融合控制力评估与立体视锐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注视远距离视标评估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融合控制力的研究研究背景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斜视,多在出生后6个月~4岁发病,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外斜视呈间歇性,多发生在生病、疲劳、发呆或者注视远处视标时,尤其是注视户外视标更易出现外斜视。大部分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融合控制力和调节性集合功能逐渐减弱,患者的融合控制能力逐渐下降,外斜视的频率逐渐增加,甚至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既往文献认为,间歇性外斜视的病情进展可以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斜视角度的增大,二是融合控制力的下降,叁是立体视功能的下降。但是,随着人们对间歇性外斜视研究的日渐深入,外斜视角度的增加已经不再被认为是衡量间歇性外斜视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而认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外斜视发生的频率比其斜视度的大小更为重要。间歇性外斜视融合控制力评估的意义是确定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需要手术矫正外斜视。因为对于融合控制力差的患者来说,如不及时进行手术干预,患者的融合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差,随着眼位偏斜频率的增加,其颞侧半视网膜会逐渐发生抑制,而最终导致完全丧失双眼单视功能。鉴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融合控制力反映了间歇性外斜视严重程度,许多学者致力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控制力的研究,并设计出几种融合控制力分级方法。Mohney和Holmes(2006)提出一种在诊室内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融合控制力进行评估的六分级法(office-based 6-point control scale),该分级法采用精确的时间点,能反映不同融合功能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融合控制力,并且可以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看远(3m)和看近(33cm)的融合控制力分别予以评估。由于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注视远处视标尤其在户外时更容易出现眼位偏斜,而Mohney和Holmes诊室内六分级法其看远的距离仅为3m,因此,用该分级法评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看远的融合控制力可能不能真实的反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实际的融合控制力状况。目的在Mohney和Holmes诊室内六分级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户外50m和室内30m两个更远的注视距离来评估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看远的融合控制力,探讨应用该分级法注视远距离视标时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融合控制力进行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前瞻性非干预性研究。对象为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拟行手术治疗的52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纳入标准为:(1)基本型、分开过强型和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配戴矫正眼镜至少2周以上(根据6个月内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和主观试镜结果,≥-0.75D的近视和近视散光、≥1.50D的远视散光或混合散光予以矫正,≤+2.50D的远视不予矫正);(3)看远斜视度≥15叁棱镜度(PD);(4)视力较差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5,且两眼视力相差≤两行;(5)能够配合远立体视锐度的测定和眼位控制力评估检查;(6)未经过集合训练、融合训练、负球镜疗法以及单眼遮盖治疗;(7)无垂直性分离斜视、无眼球震颤;(8)无眼外肌麻痹,无眼球知觉性障碍;(9)无斜视手术史;(10)全身无神经系统疾病、无发育迟缓。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经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研究批准。二、方法融合控制力评估在远立体视锐度测定之后、任何眼位分离检查之前进行。评分采用Mohney和Holmes诊室内六分级法,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分别对受试患儿注视户外50m、室内30m、室内3m(indoor distance,ID)和33cm四个不同距离视标的融合控制力进行评估。户外50m视标为窗外约50m远处飘动的一面旗帜,室内30m视标为病房走廊尽头30m远处的卡通玩具,室内3m视标为检查室内电视机屏幕上播放的卡通视频,室内33cm视标采用Lang近用调节性视标。融合控制力分为6个等级:(1)观察患儿的眼位30秒钟,其眼位一直呈外斜视为5级(恒定性外斜视,融合控制力最差);外斜视的时间>15秒钟为4级;外斜视的时间<15秒钟为3级。(2)如果观察患儿的眼位30秒钟,其眼位一直维持正位,则遮盖其一眼10秒钟(阻断融合功能,眼位呈外斜视),去除遮盖后恢复正位的时间>5秒钟为2级;恢复正位的时间为1~5秒钟为1级;恢复正位的时间<1秒钟为0级(外隐斜视,融合控制力最好)。5-3级是根据最初30秒的观察结果确定的,如果在此观察期间未出现眼位的自发外斜,随后即进行0-2级的测量:遮盖右眼10秒,去除遮盖后观察右眼恢复正位的时间,同样的方法遮盖左眼10秒,去除遮盖后观察左眼恢复正位的时间。然后选择恢复正位时间较长的眼睛进行第叁次遮盖去遮盖试验,观察眼位恢复的时间作为该患儿的融合控制力分级。融合控制力评估由2名医生进行,一人负责观察患儿眼位,同时也要注意患儿是否存在有意识的眨眼、扫视其它视标、改变注视距离、头部运动等有助于重新获得融合的情况12,必要时需重新测试;另一人负责眼位分离时间的计时。对每位受试患儿在同一天内进行融合控制力评估3-4次,2次检查的间隔时间不低于2小时。取3或者4次测得的融合控制力分级的平均值作为该患儿的融合控制力分级。对每位患儿注视不同距离视标的控制力均值进行对比。采用叁棱镜交替遮盖试验,测量患儿戴镜注视6m及33cm调节性视标的斜视度,并且经1小时单眼诊断性遮盖试验后再次测量斜视度。叁、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V.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不同注视距离测得的融合控制力分级进行比较,用Bonferroni校正来抵消多重比较问题,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一般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52人,男26人,女26人;平均年龄7.5岁(范围5~12岁)。单眼诊断性遮盖前看远斜视度为29.3±9.6 PD,看近斜视度为24.8±10.8 PD;单眼诊断性遮盖后看远斜视度为30.2±10.6 PD,看近斜视度为29.8±11.8 PD。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33例,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4例,类似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15例。二、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注视不同距离视标时融合控制力分级的分布:52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中,30.8%(16例)的患儿注视户外5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比注视室内3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差,69.2%(36例)的患儿注视户外5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与注视室内3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相等;63.5%(33例)的患儿注视室内3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比注视室内3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差,36.5%(19例)的患儿注视室内3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与注视室内3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相等;69.2%(36例)的患儿注视户外5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比注视室内3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差,30.8%(16例)的患儿注视户外5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与注视室内3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相等。叁、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注视不同距离视标时融合控制力分级的比较:52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注视户外5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范围为1-5级,中位数为3.42;注视室内3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范围为1-5,中位数为2.38;注视室内3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范围为1-5,中位数为2;注视室内3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范围为0-4,,中位数为1。注视户外5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与注视室内3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比较(P =0.002)、注视室内3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与注视室内3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比较(P<0.001)、注视户外5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与注视室内3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比较(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部分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注视更远距离视标时其融合控制力会下降。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注视户外50m视标与注视室内30m视标的融合控制力分级比较(P =0.002)、注视室内30m视标与注视室内3m视标的融合控制力分级比较(P<0.001),注视户外50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与注视室内3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比较(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应用Mohney和Ho1mes诊室内6分级法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融合控制力进行评估时,增加注视户外及室内更远距离的视标可以提高6分级法的敏感性。我们推荐在临床上应用增加注视户外及室内更远距离视标的方法评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融合控制力。第二部分: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远立体视锐度与看远融合控制力相关性的研究研究背景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最常见的外斜视类型,占所有外斜视类型的50%-90%。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在发病初期表现为仅在看远时出现间歇性外斜视,看近时可通过融合机制控制眼位正位而维持正常的立体视觉。随着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病情的进展,患儿颞侧视网膜会逐渐发生抑制,在视皮层形成抑制性暗点,其远立体视觉首先丧失,但可以保留看近的立体视觉;如患儿病情继续进展,可能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而最终完全丧失双眼单视功能。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融合控制力下降和远立体视锐度降低是其病情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目前已有多种方法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控制力的评估。Mohney和Holmes(2006)提出一种在诊室内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融合控制力进行评估的六分级法(office-based 6-point control scale),该分级法采用精确的时间点,能反映不同融合功能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融合控制力,并且可以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看远(3m)和看近(33cm)时的融合控制力分别予以评估。我们采用该六分级法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注视户外50m、室内30m和室内3m不同远距离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进行了研究,发现部分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注视户外50m和室内30m视标时比其注视室内3m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差,因此认为增加注视户外或室内远距离视标可以提高六分级法评估的敏感性。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远立体视锐度与注视不同远距离视标时融合控制力分级的相关性。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前瞻性、非干预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为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拟行手术治疗的52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纳入标准为:(1)基本型、分开过强型和类似分开过强型IXT;(2)配戴矫正眼镜至少2周以上(根据6个月内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和主观试镜结果,≥-0.75D的近视和近视散光、≥1.50D的远视散光或混合散光予以矫正,≤+2.50D的远视不予矫正);(3)看远斜视度≥15叁棱镜度(PD);(4)视力较差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5,且两眼视力相差≤两行;(5)能够配合远立体视锐度的测定和眼位控制力评估检查;(6)未经过集合训练、融合训练、负球镜疗法以及单眼遮盖治疗;(7)无垂直性分离斜视、无眼球震颤;;(8)无眼外肌麻痹,无眼球知觉性障碍;(9)无斜视手术史;(10)全身无神经系统疾病、无发育迟缓。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经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研究批准。二、方法:对52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远立体视锐度测定和看远融合控制力分级评分。采用基于偏振光立体视镜和随机点原理设计的Randot远立体视觉检查图DRS(Distance Randot Stereotest,Stereo Optical Co.,Inc.,Chicago,IL)进行远立体视锐度测定。远立体视锐度测定在未做任何眼位分离检查之前进行。测定前医生先向患儿展示DRS远立体视检查图的黑白示教图片,教其正确命名图片中的圆形、叁角形、正方形和五角星四个图形,然后再进行远立体视锐度测定。患儿戴专用偏振光眼镜,如伴有屈光不正同时戴矫正眼镜。在良好的光线下,检查者在距离患儿3m远处持DRS远立体视觉图,并使立体视觉图与患儿眼睛等高。DRS远立体视觉图的立体视锐度阈值从低到高进行测定(400、200、100、60秒弧),每级立体视锐度阈值有A和B两张图,受试患儿必须正确识别A和B两张图后才被认定通过该立体视锐度阈值的测定。如果受试患儿立体视锐度测定值低于60秒弧则重复测量一次,取两次测量的较佳值作为测定结果;如果受试者不能识别400秒弧的立体视图像,则立体视锐度记录为nil。对每位受试患儿在同一天内进行远立体视锐度检查3-4次,2次检查的间隔时间不低于2小时。融合控制力分级采用Mohney和Holmes六分级法,按照由远距离视标到近距离视标的顺序,分别对受试患儿注视户外50m、室内30m、室内3m不同远距离视标时的融合控制力进行评估。采用叁棱镜交替遮盖试验,测量患儿戴镜注视6m及33cm调节性视标的斜视度,并且经1小时单眼诊断性遮盖试验后再次测量斜视度。叁、统计学处理: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受试儿童在同一次检查时间的远立体视锐度与注视叁个不同远距离视标的融合控制力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统计方便,本文将无远立体视患儿的立体视锐度在散点图中标记为nil,按照每相邻两个立体视锐度阈值的刻度间距相等,nil相当于800秒弧。结果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远立体视锐度与注视户外50m(r=0.489,9999%CI,0.318-0.639)、室内30m(r=0.472,99%CI,0.290-0.619)、室内3m视标(r=0.282,999%CI,0.083-0.469)时的融合控制力分级均呈正相关,两者的相关性在注视户外50m视标和室内30m视标时更强。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远立体视锐度与注视户外50m、室内30m、室内3m叁个不同远距离视标的融合控制力分级均呈正相关,但在注视户外50m视标和室内30m视标时远立体视锐度与融合控制力分级的相关性更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10-05)

陈洋[2](2017)在《利用3D快门眼镜测量立体视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立体视觉是双眼辨别物体深度、距离、凹凸的能力,是双眼视觉完善的重要标志。评估立体视觉采用的是立体视锐度,其大小是通过测量双眼所能觉察的最小视差来确定,视差的阈值越小,表明立体视锐度越好。测量立体视锐度的传统设备是Howard-Dolman立体视力测定仪,但此方法繁琐,不适合常规应用。常用的测量方式是基于偏振光镜片或红绿滤色片的立体图检测,这些方法测量方式虽然简单,但存在精度差、易出现误差、测量范围有限等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3D快门眼镜技术的计算机辅助立体视锐度测量系统,进行了以下叁部分工作:(1)采用定距测量和变距测量两种系统,评估不同大小、形状以及类型的视标对立体视锐度测量结果的影响。(2)评估基于计算机显示的立体视锐度测量的屏幕对比度容许范围,判断对比度大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探索环境亮度对计算机辅助立体视锐度测量的影响。受试者30名,年龄20-28岁。采用的设备包括3D笔记本(ASUS G750Y47JX)和3D快门眼镜、激光测距仪、色彩校正仪、屏幕亮度计和照度计测量等。程序由C#语言编写。本研究测试包括(1)在定距测量系统中,测试距离设定为4.1m,设计了36套测量方案,包含了叁种形状(“C”,“E”,“□”)、交叉和非交叉视差,以及代表0.5、0.4、0.3、0.2、0.1和0log MAR视力大小的视标。变距测量系统中,采用包含叁种形状的交叉和非交叉立体视标共6套方案。(2)采用变距测量系统,对灰度对比度分别为100%,90%,80%,70%,60%,50%,40%,30%,24%,20%,18%,16%,14%,12%,10%,8%,6%,4%和2%的19张测试页进行测量。(3)采用变距测量系统,分别在环境亮度不超过3lux,以及约150lux、800lux和10000lux的情况下进行测试。所有数据经PASW Statistic 18.0软件处理。结果显示:(1)定距测量系统中,受试者均完成了所有36套测试。采用Kruskal-Wallis test,各组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Chi-square=29.844,P=0.715)。即视标的大小(0.5到0 log MAR)、视标的形状(“C”,“E”,“□”),和视差的类型(交叉或非交叉)均不影响立体视锐度测量结果。变距测量系统研究发现视标的形状和类型均不影响立体视锐度测量结果。(2)19组灰度对比度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F=39.750,P<0.001)。Bonferroni测验显示在前12个组间(灰度对比度100%–16%,实际对比度99.8%-36.4%)并无显着差异。(3)环境亮度分析结果显示,4个组的立体视锐度值并无显着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F=0.773,P=0.512)采用3D快门眼镜进行立体视锐度的测量,方便而有效。视标的大小、形状,以及视差类型对于立体视觉测量并无显着影响;图像对比度和环境亮度对于正常状态下的立体视锐度检查也无显着影响。3D笔记本立体视锐度测量系统因其便携、灵活等特点,将逐渐展现出其在临床与科研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4-01)

郑冠雯,邓向冬[3](2016)在《立体电视不同视差平面上的立体视锐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生理感知试验,研究了双路立体电视不同视差平面上的立体视锐度。根据试验结果,人眼在0°视差平面上有最佳的立体视锐度,且随着画面中物体视差逐渐增大,人眼在观看该出/入屏物体时的立体视锐度将逐渐下降。此外,相比入屏物体而言,人眼在观看具有相同大小视差的出屏物体时具有更佳的立体视锐度。(本文来源于《电视技术》期刊2016年06期)

杨旭东[4](2016)在《儿童弱视与立体视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儿童弱视与立体视锐度的关系。方法对346例正常及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采用颜少明定量随机点Ⅱ体图进行检查。比较弱视组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 346例中,168例正常儿童中获得正常视锐度为122例(72.62%),178例弱视儿童中获得正常视锐度为8例(4.49%),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间比较,其中形觉剥夺性弱视立体视锐度最差,其次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结论弱视儿童立体视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立体视,弱势程度越重,立体视越差。(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02期)

唐安舒[5](2015)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立体视锐度测量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常的双眼视觉是将左、右眼的视觉信息融合为单一图像的过程,其中双眼深度感知是视觉系统基于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对外界图像进行叁维重构的过程。对于立体视觉发育成熟时期,虽然目前仍存在争议,但九岁儿童的立体视已经达到正常成人的立体视觉水平的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认可。O1ge等人研究表明统计学上95%正常人群的立体视阈值水平为40”已经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双眼深度视觉感知存在异常,从而导致测得的立体视锐度的阈值偏高(显着高于40”),而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视觉信息处理系统存在紊乱。目前对于患有其它类型精神疾病的人群的视觉探究领域,更多的研究集中在眼动,视觉注意和视错觉等方向的研究,而尚未有研究对这一群体的立体视锐度水平进行普遍调查。对患有精神与行为障碍的人群的立体视觉进行测定与统计,首先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精神疾病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实际状况,其次有利于我们发现患者们早期视觉信息处理系统的一些共同的损伤区域。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主要调查了叁类精神疾病患者的立体视觉感知状况,分别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我们采用Titmus立体视图对患有的立体视锐度进行统一的测量。虽然现在使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点立体式图谱可以很好的降低单眼线索对双眼深度感知的影响,但是Titmus立体视图检测因具有视差较小,立体感易被感知,被检者易于理解等优点,仍然被普遍应用于各项研究中。在比较了随机点图检查法和Titmus检查法的实际使用效果之后,我们最终选择了Titmus检查法测量患者的立体视锐度水平。本研究的设计旨在确定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人群95%置信区间的立体视锐度阈值。在比较患有不同类型精神和行为障碍的人群之间的立体视觉阈值差异后,研究中还采集了正常人群的立体视锐度阈值数据进行对照分析。最后我们对量化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定量表分数与患者立体视阈值水平值进行了线性分析,探究患者的Titmus立体视锐度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叁组精神疾病患者的立体视阈值的均值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组,且病人的立体视阈值和量表分数之间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了除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中也存在双眼深度感知功能缺陷的现象。我们的研究为精神疾病患者双眼深度视觉感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最为基础的道路,也为立体视觉形成机制的理论提供了更多的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10-01)

陈洋,孙莹,杨良,吴凡,姜喜超[6](2015)在《基于3D快门眼镜的立体视锐度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立体视觉是双眼协同工作的高级功能,作用是精确判断物体距眼的距离。立体视觉越好,精细判断距离的能力就越强,越容易发觉距离上的细微差别。对于汽车驾驶、精密仪器操作、航空航海等职业,良好的立体视觉是出色完成工作的重要条件。评估立体视觉采用的是立体视锐度(stereoacuity),单位常用角秒(arcsec,"),其大小是通过测量双眼所能觉察的最小视差(disparity)来确定,视差的阈值越小,表明立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5年08期)

李晨光,李丽娟,张伟[7](2014)在《弱视儿童的立体视锐度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屈光性质的弱视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方法对182名弱视儿童利用立体视检查图表进行立体视锐度检查,从不同类型及不同屈光性质的弱视对立体视锐度影响进统计学分析。结果绝大多数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未达正常水平,异常立体视者占75.82%。屈光不正远视性弱视立体视锐度较差。结论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明显低于立体视锐度正常值。对弱视儿童进行弱视训练同时,应进行立体视训练。(本文来源于《疾病监测与控制》期刊2014年04期)

亓昊慧,洪德健,朱菲[8](2013)在《叁种立体视检查方法检测儿童近立体视锐度的临床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Titmus立体视检查图、颜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和金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叁种立体视检查法进行儿童立体视检查的差异。方法: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对81例5~7岁正常视觉发育的儿童分别运用金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颜氏立体图、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颜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与Titmus立体视检查图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正常立体视与异常立体视结果差异无显着性(χ2=0.2282,P=0.6329);金氏立体图检查法与其余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差异有显着性(χ2=58.1692,P<0.01)。结论:颜氏随机点立体图与Titmus立体视检查结果相近,金氏立体图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在临床应用中应尽量使用多种方法评价立体视,使检测结果更准确。(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张夏薇,李丛林[9](2013)在《放射工作人员立体视锐度改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从事放射诊断工作对工作人员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名医务工作者立体视锐度进行对比检查,其中22例为从事放射诊断工作者,作为放射组;16例为一般临床工作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工龄均为8年以上。两组立体视锐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放射组收录的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立体视锐度降低。放射组中,立体视锐度40″者15/22人;100″者3/22人;140″者0/22人;200″者1/22人;600″者1/22人;800″者2/22人。对照组中,40″者14/16人;100″者1/16人;140″者1/16人;200″者0/16人;600″者0/16人;800″者0/16人。经过秩和检验,放射组和对照组立体视锐度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1.45,P>0.05)。结论从事放射工作的医务工作者立体视锐度较一般临床科室工作者降低,值得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5期)

韩爱军,孙卫锋,赵平[10](2011)在《静态立体图视差图形与立体视锐度相关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视差图形与立体视锐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远距离立体视检查软件,通过改变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受试者视差图形面积、周长,观察静态立体图视差图形与立体视锐度相关关系。结果立体视锐度随视差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增加而减小;在视差图形周长不变的情况下,立体视锐度随视差图形面积增加而减小;视差图形面积相同时,长方形视差图形比正方形视差图形测得更大的立体视锐度。结论视差必须超过一定域值,视差图形才能感知。立体视锐度随视差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1年26期)

立体视锐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立体视觉是双眼辨别物体深度、距离、凹凸的能力,是双眼视觉完善的重要标志。评估立体视觉采用的是立体视锐度,其大小是通过测量双眼所能觉察的最小视差来确定,视差的阈值越小,表明立体视锐度越好。测量立体视锐度的传统设备是Howard-Dolman立体视力测定仪,但此方法繁琐,不适合常规应用。常用的测量方式是基于偏振光镜片或红绿滤色片的立体图检测,这些方法测量方式虽然简单,但存在精度差、易出现误差、测量范围有限等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3D快门眼镜技术的计算机辅助立体视锐度测量系统,进行了以下叁部分工作:(1)采用定距测量和变距测量两种系统,评估不同大小、形状以及类型的视标对立体视锐度测量结果的影响。(2)评估基于计算机显示的立体视锐度测量的屏幕对比度容许范围,判断对比度大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探索环境亮度对计算机辅助立体视锐度测量的影响。受试者30名,年龄20-28岁。采用的设备包括3D笔记本(ASUS G750Y47JX)和3D快门眼镜、激光测距仪、色彩校正仪、屏幕亮度计和照度计测量等。程序由C#语言编写。本研究测试包括(1)在定距测量系统中,测试距离设定为4.1m,设计了36套测量方案,包含了叁种形状(“C”,“E”,“□”)、交叉和非交叉视差,以及代表0.5、0.4、0.3、0.2、0.1和0log MAR视力大小的视标。变距测量系统中,采用包含叁种形状的交叉和非交叉立体视标共6套方案。(2)采用变距测量系统,对灰度对比度分别为100%,90%,80%,70%,60%,50%,40%,30%,24%,20%,18%,16%,14%,12%,10%,8%,6%,4%和2%的19张测试页进行测量。(3)采用变距测量系统,分别在环境亮度不超过3lux,以及约150lux、800lux和10000lux的情况下进行测试。所有数据经PASW Statistic 18.0软件处理。结果显示:(1)定距测量系统中,受试者均完成了所有36套测试。采用Kruskal-Wallis test,各组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Chi-square=29.844,P=0.715)。即视标的大小(0.5到0 log MAR)、视标的形状(“C”,“E”,“□”),和视差的类型(交叉或非交叉)均不影响立体视锐度测量结果。变距测量系统研究发现视标的形状和类型均不影响立体视锐度测量结果。(2)19组灰度对比度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F=39.750,P<0.001)。Bonferroni测验显示在前12个组间(灰度对比度100%–16%,实际对比度99.8%-36.4%)并无显着差异。(3)环境亮度分析结果显示,4个组的立体视锐度值并无显着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F=0.773,P=0.512)采用3D快门眼镜进行立体视锐度的测量,方便而有效。视标的大小、形状,以及视差类型对于立体视觉测量并无显着影响;图像对比度和环境亮度对于正常状态下的立体视锐度检查也无显着影响。3D笔记本立体视锐度测量系统因其便携、灵活等特点,将逐渐展现出其在临床与科研中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体视锐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翠青.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远距离融合控制力评估与立体视锐度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陈洋.利用3D快门眼镜测量立体视锐度[D].吉林大学.2017

[3].郑冠雯,邓向冬.立体电视不同视差平面上的立体视锐度研究[J].电视技术.2016

[4].杨旭东.儿童弱视与立体视锐度[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5].唐安舒.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立体视锐度测量与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6].陈洋,孙莹,杨良,吴凡,姜喜超.基于3D快门眼镜的立体视锐度测量方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

[7].李晨光,李丽娟,张伟.弱视儿童的立体视锐度的临床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

[8].亓昊慧,洪德健,朱菲.叁种立体视检查方法检测儿童近立体视锐度的临床应用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3

[9].张夏薇,李丛林.放射工作人员立体视锐度改变的研究[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

[10].韩爱军,孙卫锋,赵平.静态立体图视差图形与立体视锐度相关关系探讨[J].山东医药.2011

论文知识图

实验组A与对照组A矫正近立体视锐度巩固治疗前后近立体视锐度比较...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关系图立体视锐度与戴镜后冉J分C不等...立体视锐度与ATBC不等像值关系...手术组和框架眼镜组手术前后立体...

标签:;  ;  ;  ;  ;  ;  ;  

立体视锐度论文_王翠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