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等电位连接装置,包括立板,与立板的顶部垂直连接、与立板齐平、且与立板一体成型的卡接板,以及设置在立板的两侧边缘、分别垂直于立板和卡接板共同构成的平面、卡接在安装导轨上、且结构相同的第一导轨卡接板和第二导轨卡接板;所述第一导轨卡接板上设置用于夹持在所述安装导轨上的两个第一印制板引脚,所述第一导轨卡接板上、且两个第一印制板引脚之间设置互相连通的第二U型卡槽和第一V型卡槽;所述第二U型卡槽设置在靠近立板的一端、且所述第一V型卡槽设置在背离所述立板的一端。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节省结构部件等优点,在等电位连接技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等电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板(40),与所述立板(40)的顶部垂直连接、与所述立板(40)齐平、且与所述立板(40)一体成型的卡接板(41),以及设置在立板(40)的两侧边缘、分别垂直于所述立板(40)和卡接板(41)共同构成的平面、卡接在安装导轨上、且结构相同的第一导轨卡接板(42)和第二导轨卡接板(43);所述立板(40)、卡接板(41)、第一导轨卡接板(42)和第二导轨卡接板(43)一体成型、且采用导电材质;所述第一导轨卡接板(42)上设置用于夹持在所述安装导轨上的两个第一印制板引脚(423),所述第一导轨卡接板(42)上、且两个第一印制板引脚(423)之间设置互相连通的第二U型卡槽(421)和第一V型卡槽(422);所述第二U型卡槽(421)设置在靠近立板(40)的一端、且所述第一V型卡槽(422)设置在背离所述立板(40)的一端;所述第二导轨卡接板(43)上设置用于夹持在所述安装导轨上的两个第二印制板引脚(433);所述第二导轨卡接板(43)上、且两个第二印制板引脚(433)之间设置互相连通的第三U型卡槽(431)和第二V型卡槽(432);所述第三U型卡槽(431)设置在靠近立板(40)的一端、且所述第二V型卡槽(432)设置在背离所述立板(40)的一端。
设计方案
1.一种等电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板(40),与所述立板(40)的顶部垂直连接、与所述立板(40)齐平、且与所述立板(40)一体成型的卡接板(41),以及设置在立板(40)的两侧边缘、分别垂直于所述立板(40)和卡接板(41)共同构成的平面、卡接在安装导轨上、且结构相同的第一导轨卡接板(42)和第二导轨卡接板(43);所述立板(40)、卡接板(41)、第一导轨卡接板(42)和第二导轨卡接板(43)一体成型、且采用导电材质;
所述第一导轨卡接板(42)上设置用于夹持在所述安装导轨上的两个第一印制板引脚(423),所述第一导轨卡接板(42)上、且两个第一印制板引脚(423)之间设置互相连通的第二U型卡槽(421)和第一V型卡槽(422);所述第二U型卡槽(421)设置在靠近立板(40)的一端、且所述第一V型卡槽(422)设置在背离所述立板(40)的一端;
所述第二导轨卡接板(43)上设置用于夹持在所述安装导轨上的两个第二印制板引脚(433);所述第二导轨卡接板(43)上、且两个第二印制板引脚(433)之间设置互相连通的第三U型卡槽(431)和第二V型卡槽(432);所述第三U型卡槽(431)设置在靠近立板(40)的一端、且所述第二V型卡槽(432)设置在背离所述立板(40)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等电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板(41)上开设有一第一U型卡槽(411)。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等电位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等电位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等电位连接,是指把建筑物内、附近的所有金属物,如混凝土内的钢筋、自来水管、煤气管及其它金属管道、机器基础金属物及其它大型的埋地金属物、电缆金属屏蔽层、电力系统的零线、建筑物的接地线统一用电气连接的方法连接起来(焊接或者可靠的导电连接)使整座建筑物成为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在电气安全技术不断地发展和更新的进程中,大量电气事故是由过大的电位差引起的。在防雷器、空开、接触器等导轨安装的电气产品中,传统的模块等电位连接均是通过模块上的螺钉压接式或其他形式的紧固装置,将线缆压接好以后再与机箱等需要等电位连接的装置接在一起。其涉及到的零部件较多,安装较为复杂,不利于工程现场安装。甚至一些不具有安装资质的安装人员为节约安装成本,不连接等电位导线,导致电气设备不具备等电位连接功能。
因此,急需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安装便捷的等电位连接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等电位连接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等电位连接装置,包括立板,与所述立板的顶部垂直连接、与所述立板齐平、且与所述立板一体成型的卡接板,以及设置在立板的两侧边缘、分别垂直于所述立板和卡接板共同构成的平面、卡接在安装导轨上、且结构相同的第一导轨卡接板和第二导轨卡接板;所述立板、卡接板、第一导轨卡接板和第二导轨卡接板一体成型、且采用导电材质。
所述第一导轨卡接板上设置用于夹持在所述安装导轨上的两个第一印制板引脚,所述第一导轨卡接板上、且两个第一印制板引脚之间设置互相连通的第二U型卡槽和第一V型卡槽;所述第二U型卡槽设置在靠近立板的一端、且所述第一V型卡槽设置在背离所述立板的一端。
所述第二导轨卡接板上设置用于夹持在所述安装导轨上的两个第二印制板引脚;所述第二导轨卡接板上、且两个第二印制板引脚之间设置互相连通的第三U型卡槽和第二V型卡槽;所述第三U型卡槽设置在靠近立板的一端、且所述第二V型卡槽设置在背离所述立板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板上开设有一第一U型卡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巧妙地采用等电位连接装置替换传统的导轨卡接结构,将导轨卡接结构和等电位连接装置合二为一,在安装导轨的同时实现等电位连接,杜绝了不规范施工、偷工减料等带来的安全隐患,保证安装后等电位连接可靠。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导轨卡接板和第二导轨卡接板,在安装的同时自动实现等电位连接,简化了安装流程,提高了安装效率。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节省结构部件等优点,在等电位连接技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卡脚,2-弹簧,3-安装导轨,4-等电位连接端子,5-防雷器,40-立板,41-水平卡接板,42-第一导轨卡接板,43-第二导轨卡接板,50-安装口,411-第一U型卡槽,421-第二U型卡槽,422-第一V型卡槽,423-第一印制板引脚,431-第三U型卡槽,432-第二V型卡槽,433-第二印制板引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等电位连接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序号用语仅用于区分同类部件,不能理解成对保护范围的特定限定。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底部”、“顶部”、“侧边缘”等方位性用语是基于附图来说明的。
在本实施例中,等电位连接装置包括立板40,与所述立板40的顶部垂直连接、与所述立板40齐平、且与所述立板40一体成型的卡接板41,以及设置在立板40的两侧边缘、分别垂直于所述立板40和卡接板41共同构成的平面、卡接在安装导轨上、且结构相同的第一导轨卡接板42和第二导轨卡接板43。其中,所述第一导轨卡接板42上设置用于夹持在所述安装导轨上的两个第一印制板引脚423,所述第一导轨卡接板42上、且两个第一印制板引脚423之间设置互相连通的第二U型卡槽421和第一V型卡槽422。所述第二U型卡槽421设置在靠近立板40的一端、且所述第一V型卡槽422设置在背离所述立板40的一端。所述第二导轨卡接板43上设置用于夹持在所述安装导轨上的两个第二印制板引脚433;所述第二导轨卡接板43上、且两个第二印制板引脚433之间设置互相连通的第三U型卡槽431和第二V型卡槽432。所述第三U型卡槽431设置在靠近立板40的一端、且所述第二V型卡槽432设置在背离所述立板40的一端。本实施例中,在卡接板41上开设有一第一U型卡槽411。
下面以防雷器的等电位连接为例,其他导轨安装的产品的安装方式相同,在此就不予赘述。
该防雷器5的底部设置卡脚1和弹簧2,传统的防雷器还设有导轨卡接结构,安装时,将导轨卡接结构卡在安装导轨3的上边缘,并挤压弹簧2,使防雷器5安装在安装导轨3上。然后另设一个等电位连接线将防雷器5与安装导轨3连接。而在本实施例中,将安装在防雷器5的安装口50内的导轨卡接结构替换成等电位连接端子4。其中,水平卡接板41插入安装口50内,并利用第二U型卡槽、第一V型卡槽、第三U型卡槽和第二V型卡槽卡在安装导轨的上边缘。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既能满足等电位连接,又能节省产品部件。可以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的特点和进步,在等电位连接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0706.0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056636U
授权时间:20190702
主分类号:H01R 11/05
专利分类号:H01R11/05;H01R4/28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成都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成都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西南航空港开发区空港一路一段483号
发明人:李才;杨威
第一发明人:李才
当前权利人:成都兴业雷安电子有限公司
代理人:尹志敏
代理机构:51266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佳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