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脂肪论文_符传艺,赵杰,符媚媚,蔡仁端,黄良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脂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脂,脂肪,体外,甘油,光谱,奶油,纹状体。

乳脂肪论文文献综述

符传艺,赵杰,符媚媚,蔡仁端,黄良珍[1](2019)在《重组人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蛋白对大鼠缺血性癫痫发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人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蛋白(recombinant humanmilk fat globul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8,rhMFG-E8)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后非惊厥性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以戊巴比妥腹腔内注射麻醉后,于大鼠双侧额顶部皮质植入4个电极以及横窦上方至人字线后部置一参考电极用于脑电图监测,并确认为非惊厥性癫痫。饲养2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为:缺血性癫痫组,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假手术组,手术步骤同缺血性癫痫组,但不插入线栓;rhMFG-E8组,在缺血性癫痫模型建立后,立即按160μg/kg静脉注射rhMFG-E8溶液1 mL。所有大鼠均在术前1 h开始监测癫痫波,术后24 h断头取脑组织。采用TUNEL染色检测纹状体神经元凋亡,ELISA法检测纹状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性癫痫组中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加,炎症因子TNF-α、IL-6分泌增加(P <0.05);rhMFG-E8抑制TNF-α、IL-6分泌,减少神经元凋亡,可显着降低大鼠缺血性癫痫发作频率,与缺血性癫痫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hMFG-E8通过抑制炎症,减少神经元凋亡,降低癫痫发作频率。(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王筠钠,李妍,李扬,韩洁,尹未华[2](2019)在《乳脂肪结晶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乳脂肪结晶机理研究进展,阐述其化学组成、同质多晶行为、晶体网络动力学性质、机械性能和分形特性。在乳脂肪中,甘油叁酯的化学组成结构对脂肪结晶起决定性作用。在不同长度脂肪酸碳链中,随着碳链长度增加,熔点升高;在相同碳链情况下,熔点大小排序为:饱和脂肪酸>共轭叁烯酸>单烯酸>双烯酸>非共轭叁烯酸。α晶型熔点低,稳定性差,成形困难。β晶型熔点高,晶粒粗大,成形稳定。β’晶型介于两者之间,有较好的可塑性和口感。由分形理论得知,体系部分结构与整体结构在形态、功能和信息等方面具有极大相似性,通过晶体网络微观形貌分析可推知整体结构性能。总之,脂肪结晶在乳品科学中扮演重要角色,控制脂肪结晶对于改善乳品品质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筠钠,李妍,李扬,尹未华,张列兵[3](2019)在《光谱学技术在稀奶油乳脂肪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脂肪是制备稀奶油的主要原料,不同产地的乳脂肪结构性能差异较大,进而影响稀奶油乳浊液各项性能。利用拉曼光谱动态光散射、近红外光稳定性分析等光谱学技术,研究了不同来源乳脂肪(MF-A,MF-B和MF-C)理化特性,并比较相应稀奶油的稳定性及粒径分布,以说明乳脂肪性能对稀奶油品质的影响。拉曼光谱结果显示:1 303和1 446cm~(-1)—CH_2振动, 2 800~3 000cm~(-1) C—H振动, 1 131cm~(-1) C—C振动的峰信号强弱顺序MF-A>MF-B>MF-C(p<0.05),说明MF-A饱和程度最高; 1 657 cm~(-1) CC振动,信号强弱顺序MF-C>MF-B>MF-A (p<0.05),说明MF-C中顺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叁种乳脂肪均为顺式不饱和脂肪酸,无反式脂肪酸。同时,碘值分析进一步验证MF-A饱和度最高,相应乳脂肪硬度大、稳定性和可塑性佳。在0~40℃范围内,不同温度下固体脂肪含量(SFC)由高到低为MF-A>MF-B>MF-C(p<0.05),说明相应的稀奶油宜在4℃贮藏, 10~15℃打发并裱花。在25℃等温结晶1 h,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叁个样品,发现MF-A冷却时最先形成晶核并诱导周围脂肪不断结晶而聚集形成小而密的结晶网络。MF-B为细微球晶与针状晶组成的晶体簇,晶体数量少,结晶网络不完整; MF-C晶体分布较为稀疏,数量极少,且晶体平均直径小于20μm。分别用叁种乳脂肪制备稀奶油XMF-A, XMF-B, XMF-C,从粒径分布图中看出XMF-A基本为单峰,说明稀奶油乳浊液较稳定,脂肪球没有聚结,而XMF-B, XMF-C为双峰,说明脂肪球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聚结,且XMF-C平均粒径最大,所以XMF-C聚结程度高于XMF-B,平均粒径顺序为XMF-A<XMF-B<XMF-C[即(1.81±0.04),(1.92±0.03),(2.22±0.05)μm]。从透光率分布图可知, XMF-A透光率及其变化范围较小,也说明稀奶油体系没有发生明显的乳析和絮凝,而XMF-B和XMF-C透光率相对较大,特别是XMF-C顶部透光面积窄而尖,乳浊液透光率增加,说明XMF-C在离心过程中不稳定,出现严重的乳析,脂肪上浮。体系的稳定性分别为:XMF-A>XMF-B>XMF-C(p<0.05)。通过研究以连续相与分散相形式存在的乳脂肪理化特性,发现了脂肪组成、结构与结晶行为规律,探索了乳脂肪结晶对稀奶油品质的影响机制,旨在为制备不同需求乳制品提供原料选择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6期)

蒋文笛[4](2019)在《人乳脂肪球的微观结构随泌乳过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脂类消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乳脂以叁层磷脂膜包裹甘油叁酯内核的脂肪球结构存在,人乳脂肪球(Human milk fat globules,HMFGs)特殊的微观结构是影响脂肪吸收代谢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不同泌乳期HMFGs与结构相关的粒径、脂质组成等理化特性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其微观结构及对乳脂消化的影响还不明确。为此,本论文研究了泌乳过程中HMFGs结构相关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微观结构在模拟婴儿体外消化过程中对脂质消化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多种荧光探针对母乳脂质组分进行标记,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叁维立体结构。结果证实了HMFGs具有由脂肪球膜包裹内部甘油叁酯的空间结构,磷脂非均匀分布于脂肪球膜上,存在鞘磷脂富集的液相有序区域(也称脂筏域)与液相无序区域,并观察到HMFGs上含有一定比例的细胞质残余物(也称新月区),由此支持了存在“脂筏域”与“新月区”的观点。其次,研究了泌乳过程中HMFGs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泌乳期包括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共计134个母乳样本中HMFGs的粒径、表观电位和脂肪酸组成等指标。结果显示,HMFGs的粒径从3.77±0.95μm增加到5.09±0.88μm,伴随Zeta表观电位值由-6.23±1.14 mV降至-7.32±0.63 mV。初乳的脂肪含量较低(3.07±1.03%),同时,中链脂肪酸(12.21±3.87%)、超长链脂肪酸(4.09±1.07%)及饱和脂肪酸含量(39.36±3.65%)相对较高。随后测定了12个前乳(单次泌乳的前5 mL)和后乳(婴儿吮吸后泌乳的5 mL)样本的粒径和脂质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乳脂含量由3.13±0.95%显着增加至4.73±0.38%,粒径由4.00±0.59%增至4.25±0.56%。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泌乳过程的推进,HMFGs的一些与其结构相关的理化指标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最后,利用优化了的模拟婴儿体外脂肪消化体系,研究了HMFGs的粒径及膜结构对脂质在胃部和小肠中消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新鲜母乳在胃相消化过程中保持脂肪球结构,在肠相中脂肪球结构逐渐被破坏;同样时间内新鲜母乳在胃部和小肠的脂解程度分别为9.84±3.00%与65.64±4.76%,而通过高压均质制备得到的粒径较小(0.77±0.12μm)、膜结构破坏的母乳在胃部和小肠的脂解程度更高(分别达到15.77±1.66%与77.04±2.70%),其脂肪球在消化过程中更易聚集;模拟母乳的大粒径婴儿配方乳液的脂解程度、胃相消化的粒径分布与脂质形态更接近于新鲜母乳,这主要源于其结构上与HMFGs类似;与新鲜母乳的脂肪酸组成类似的标准婴儿配方奶粉的脂解程度较低,粒径分布也极不稳定。由上述结果显示,HMFGs微观结构的变化对脂质消化过程中的粒径分布、脂解程度、脂质形态等将产生影响。本论文对HMFGs进行了更直观的叁维结构表征,研究了HMFGs在泌乳过程中与结构相关的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以及HMFGs的粒径及膜结构对脂类消化的影响,为未来新型婴儿配方奶粉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冯西娅,张玉,索化夷,王洪伟[5](2019)在《青海牦牛乳脂肪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采自青海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的牦牛乳脂肪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仪及薄层层析法测定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的组成,并研究不同海拔高度的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组成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青海牦牛乳脂肪的甘油叁酯的总脂肪酸共有12种,含量较高的为棕榈酸(31.35%~36.48%),油酸(24.91%~30.99%)和硬脂酸(9.82%~13.87%)。青海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组成为:己酸(0.66%~1.02%),癸酸(2.46%~3.98%),月桂酸(2.43%~4.88%),十四烷酸(14.66%~20.68%),十五烷酸(1.19%~1.76%),棕榈酸(39.91%~46.23%),棕榈油酸(2.81%~5.35%),硬脂酸(4.75%~8.31%),油酸(17.42%~20.81%),亚油酸(0.00%~~1.72%),亚麻酸(0.00%~1.71%)。显着性分析显示:随着海拔的升高,结合在牦牛乳甘油叁酯Sn-2位上的饱和脂肪酸(SFA)占比先逐渐升高,后显着降低(P<0.05)。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占比先逐渐降低,趋于平缓后显着升高(P<0.05)。(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07期)

郑姗,于景华,刘晓辉,骆志刚[6](2019)在《乳脂肪球膜中的脂类及其在婴儿配方乳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母乳被认为是新生婴儿早期所需营养的黄金标准。改善婴儿配方乳粉的最好办法除了模拟母乳的成分外,越来越多的关注点集中在乳脂肪球的结构上,并且对乳脂肪球膜(milkfatglobulemembrane,MFGM)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综述MFGM的结构与组成以及近年来在婴儿配方乳粉中补充MFGM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得到近期临床研究的支持。基于啮齿动物的研究表明,在婴儿配方乳粉中添加MFGM对肠道消化、生理健康和炎症保护有好处,同时,大量人体实验表明,补充MFGM对婴儿的神经认知发育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婴儿配方乳粉中MFGM的添加量及安全性问题仍是不确定的。(本文来源于《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刘婷婷,张国芳,刘丽波[7](2019)在《乳脂肪球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脂肪球膜(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MFGM)是包裹乳脂肪球的薄膜,由于其含有蛋白质和极性脂质的特殊组成被广泛用作食品或非食品领域中的乳化剂、稳定剂及营养物质载体等。此外,MFGM被证明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本文综述MFGM的结构、组成成分、分离制备及营养功能的研究进展,介绍MFGM制备脂质体包埋生物活性物质的新技术,为开发利用MFGM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陈建勇,姜秀敏,黄丽俊,金惠萍,宓晓黎[8](2019)在《乳脂肪分析仪检测乳及乳制品中脂肪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乳脂肪分析仪测定乳与乳制品中脂肪的含量,并与国家标准方法比对。方法以国家标准GB5009.6-2016的第叁法碱水解法为依据,对样品进行在线碱水解,再用无水乙醚和石油醚抽提样品的水解液,通过蒸馏去除溶剂,最后测定溶于溶剂中的抽提物的质量,用乳脂肪分析仪测定乳及乳制品中脂肪的含量。结果本方法可检测不同食品中脂肪含量,平均回收率为97.5%,其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值(n=6)分布在0.08%~1.24%之间。用仪器法和国标法同时检测质控样品,其回收率和RSD结果显示仪器法优于国标法。结论乳脂肪分析仪集在线恒温水解、搅拌、分层、抽提于一体,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准确,适用于乳与乳制品中脂肪的测定。(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梁丽[9](2019)在《乳脂肪球的体外消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哺乳动物乳汁作为天然乳液,其中的脂质以乳脂肪球(MFG)形式存在,乳脂肪球膜(MFGM)的组成和结构赋予其所包被的甘油叁酯(TAG)特殊的消化行为。现有婴幼儿配方粉中脂质界面与天然形式存在很大差距,近几年有厂商通过添加由牛乳提取的MFGM组分来开发新型婴幼儿配方奶粉,使其更接近母乳脂的微观结构,但MFG的消化特性及影响因素目前还不清楚,为此,本文进行如下研究:首先,研究了均质和加热所得不同结构MFG的胃肠道消化特性。以新鲜生牛乳为原料,制备均质乳和以高温短时(HTST)与超高温瞬时(UHT)两种加热方式的均质杀菌乳,构建口腔、胃、小肠叁阶段体外模拟消化模型,分析消化前和消化各阶段MFG的稳定性变化和游离脂肪酸(FFA)释放动力学,探讨MFG结构变化对乳脂生物可及性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MFG的粒径大小和表面性质受加工处理显着影响,进而对其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物理稳定性造成影响。生牛乳经模拟口腔和胃消化后,虽然粒径有所增加,但仍保持稳定均匀分散,而加工牛乳絮凝明显,且形成肉眼可见凝块沉淀。最终经小肠阶段完成后,生牛乳消化产物的粒径为7.21μm,显着高于其他叁种加工乳(~0.30μm)。ζ-电位除在初始阶段差异显着,加工乳较生乳绝对值有所增加,其他消化阶段差异不显着(P>0.05)。FFA释放动力学显示初始水解速率大小为:均质乳>HTST均质乳>生乳>UHT均质乳,最终水解程度大小为:生乳≈均质乳>HTST均质乳>UHT均质乳。对于乳脂初始水解速率和最终水解程度而言,均质和加热两种加工方式的作用效果不同。均质增加了表面积,促进初始水解速率提高,不影响最终水解程度;而乳脂初始水解速率和最终水解程度随着加热程度的增强而显着降低。其次,对比研究了不同TAG类型对脂肪球消化特性的影响。以提取自牛乳脂肪球膜的磷脂(MPL)为乳化剂,选取四种类型乳粉常用油脂(油酸亚油酸型玉米油、油酸型菜籽油、中碳链型椰子油和长碳链多不饱和型藻油)为芯材分别构建不同模式乳液,对比研究其脂肪球消化特性。结果显示,同样均质条件下,制备乳液初始粒径大小为:玉米油>菜籽油>椰子油>藻油(P<0.05)。除了玉米油在小肠阶段消化时粒径稍有下降,平均粒径随着消化进行均有所增加。从初始到胃消化结束,脂肪球都均匀分散在水相中,但小肠阶段显示出显着聚集。ζ-电位变化受油种类影响较小,除在胃阶段接近电中性外,其他阶段都呈强负电性。所制备乳液初始含油质量相同,若以摩尔单位计,椰子油乳液释放的FFA最终累积摩尔量显着高于另外叁种乳液。经各自相对分子质量修正后,各自最终水解程度无显着性差异,均被完全水解。初始水解速率大小为:玉米油≈椰子油>菜籽油>藻油,分析消化前后各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发现初始水解速率受脂肪酸组成和位置分布影响。再次,研究了初始粒径和界面组成对脂肪球消化特性的影响。制备MPL稳定的不同粒径乳液和由四种乳源乳化剂乳铁蛋白、酪蛋白酸钠、乳清分离蛋白和MPL分别稳定的乳液,探讨初始粒径和界面组成对脂肪球消化过程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MPL稳定的不同乳液的粒径随消化阶段而改变,但仍保持初始粒径大小顺序,ζ-电位随消化阶段而改变。FFA释放初始速率和最终程度随粒径增大而减小,初始大粒径(10.73μm)和初始中等粒径(2.69μm)乳液的最终脂质水解程度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同种乳化剂时,初始粒径在一定范围内对脂质最终水解程度影响不大,而对初始水解速率影响显着。对比四种乳源乳化剂,在小肠的初始消化阶段,乳源蛋白乳液存在显着的初始消化延滞期,且以酪蛋白酸钠最为明显,而MPL乳液在小肠初始阶段持续线性地释放FFA。MPL和乳源蛋白稳定的脂肪球在胃消化阶段的物理稳定性差异可以部分解释该延滞期的存在。在模拟胃消化期,前者相对稳定均匀分散,而后者形成大的凝乳块,影响进入小肠阶段脂肪酶的初始可作用位点。最后,研究了界面结构对脂肪球消化特性的影响。利用静电沉积作用构建两种不同膜结构的乳铁蛋白-MPL复合乳液,优化pH、浓度和添加顺序。结果表明,在pH 5.0条件下,向2%乳铁蛋白乳液中添加2%MPL脂质体,搅拌混合30 min并于70°C超声分散5 min;或者在pH 7.0条件下,向2%MPL乳液中添加2%乳铁蛋白溶液,搅拌混合30 min,可以形成两种相对稳定的复合膜结构乳液,复合膜结构乳液降低了各自对应单一乳化剂稳定乳液的最终脂质水解程度,其值分别为64.02%和82.29%。说明复合膜结构抑制了脂酶的水解TAG作用,且以将MPL脂质体吸附到乳铁蛋白乳液表面更为明显。MPL脂质体的添加和吸附可以抑制乳铁蛋白乳液在模拟胃消化阶段的絮凝,保证其均匀分散。两种复合膜结构乳液之间相比,发现界面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对脂质水解程度的影响力界面结构大于粒径大小。综上所述,MFG的消化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影响脂肪球的胃肠道消化行为。模式乳液研究结果表明,界面因素对脂肪释放动力学的影响大小为界面结构>界面组成>初始粒径。因此,在配方乳粉生产过程中,除了考虑内在TAG类型,应优先考虑界面结构的影响。本论文为配方乳粉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1-01)

张瑞明,刘梦霞,王祎,刘晓辉,于景华[10](2019)在《不同均质工艺处理对巴氏杀菌乳脂肪球膜蛋白质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脂肪球大小和膜蛋白组分的变化决定了脂肪球稳定性,从而影响巴氏杀菌乳在贮藏期内的品质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不同预热温度(50、60、70℃)和不同均质压力(20、30、40、45 MPa)对脂肪球膜蛋白的影响,并通过稳定性分析仪探究脂肪球膜蛋白变化与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均质工艺对脂肪球膜蛋白种类无显着影响,但对脂肪球膜蛋白的含量有一定影响: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oxidase,XO)、嗜乳脂蛋白(butyrophilin,BTN)、脂肪滴结合蛋白(adipophilin,ADPH)在预热60℃时的含量最低,黏液素(mucin 1,MUC1)在预热60℃时的含量最高,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组织糖蛋白高碘酸烯夫6/7(periodic acid Schiff 6/7,PAS6/7)的含量随着预热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组织糖蛋白高碘酸薛夫IV(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CD36)的含量随着预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多;XO、PAS6/7、BTN、ADPH、FABP在均质压力40 MPa时含量最低,CD36的含量随均质压力的增加而减少;脂肪球膜蛋白构成中,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αs1-酪蛋白(casein,CN)和β-CN含量增加,其中BSA含量增加最明显。综上,推测均质工艺导致αs1-CN、β-CN和BSA组分参与了脂肪球膜的构建,并对脂肪球稳定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乳脂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综述了乳脂肪结晶机理研究进展,阐述其化学组成、同质多晶行为、晶体网络动力学性质、机械性能和分形特性。在乳脂肪中,甘油叁酯的化学组成结构对脂肪结晶起决定性作用。在不同长度脂肪酸碳链中,随着碳链长度增加,熔点升高;在相同碳链情况下,熔点大小排序为:饱和脂肪酸>共轭叁烯酸>单烯酸>双烯酸>非共轭叁烯酸。α晶型熔点低,稳定性差,成形困难。β晶型熔点高,晶粒粗大,成形稳定。β’晶型介于两者之间,有较好的可塑性和口感。由分形理论得知,体系部分结构与整体结构在形态、功能和信息等方面具有极大相似性,通过晶体网络微观形貌分析可推知整体结构性能。总之,脂肪结晶在乳品科学中扮演重要角色,控制脂肪结晶对于改善乳品品质意义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脂肪论文参考文献

[1].符传艺,赵杰,符媚媚,蔡仁端,黄良珍.重组人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蛋白对大鼠缺血性癫痫发作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9

[2].王筠钠,李妍,李扬,韩洁,尹未华.乳脂肪结晶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9

[3].王筠钠,李妍,李扬,尹未华,张列兵.光谱学技术在稀奶油乳脂肪研究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4].蒋文笛.人乳脂肪球的微观结构随泌乳过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脂类消化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9

[5].冯西娅,张玉,索化夷,王洪伟.青海牦牛乳脂肪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J].食品与机械.2019

[6].郑姗,于景华,刘晓辉,骆志刚.乳脂肪球膜中的脂类及其在婴儿配方乳粉中的应用[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9

[7].刘婷婷,张国芳,刘丽波.乳脂肪球膜的研究进展[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9

[8].陈建勇,姜秀敏,黄丽俊,金惠萍,宓晓黎.乳脂肪分析仪检测乳及乳制品中脂肪含量[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9].梁丽.乳脂肪球的体外消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9

[10].张瑞明,刘梦霞,王祎,刘晓辉,于景华.不同均质工艺处理对巴氏杀菌乳脂肪球膜蛋白质组成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乳脂肪中磷脂的高效液相色谱图人乳(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奶牛...经过Rh-DOPE荧光探针标记的HMFGM在4℃...脂肪乳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及肝脏Apo...不同来源的HMFS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1 72~75 ℃处理 15 s 的巴氏奶在不同贮...

标签:;  ;  ;  ;  ;  ;  ;  

乳脂肪论文_符传艺,赵杰,符媚媚,蔡仁端,黄良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