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玉春: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生命共同体思想探析论文

阮玉春: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生命共同体思想探析论文

[摘 要]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共同体思想。自然界具有优先性和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是生命共同体的客观基础。人类的出现是历史活动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历史前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通过人的劳动实践完成,必须以正确的实践理念为指导,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人的命运与自然界的命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彼此制约,具有共生存同荣损的命运同向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好坏关切人类自身的利益,本质上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解,才能实现生命共同体之和谐共生。马克思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新时代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根源和价值导向。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实践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关系人民的福祉。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倡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思想根源于马克思的自然观,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薪传。本文通过回归经典文本,站在马克思自然观的视域下,解读生命共同体蕴含的哲学依据,深入挖掘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全面把握新时代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

一、生命共同体的自然前提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和优先性。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建立和发展,人的存在相较于整个自然进化史只占其中的一段时间。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自然,首先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他提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8页。马克思承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但他坚持认为人类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的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始终会保持着。”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人类出现之后,自然界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类活动只能改变自然的外部形态或自然物的某种属性,但是人类不可能从无中创造出新的自然,更不可能改变自然界固有的本性和客观规律。

自然界不仅具有客观优先性,还是人类赖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资料,而劳动本身不能单独创造财富,必须与自然界相融合。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2页。在物质实践过程中,人类通过生产与外在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使自然界从属于人,成为人类的无机身体。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的同时,还提供了天然的生活资料(如阳光、空气、水等)和天然的生产资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人类社会形成的不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民情等都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界是人类开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源泉,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占有自然,使外在自然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6-87页。自然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存在,有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尤其是人类出现以后,人类成为主体,自然成为客体,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劳动实践促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人类实践终结了自在自然的发展,自然界不再是与人无关的史前自然,而是处于不断的物质变换过程中的现实自然。马克思反对脱离人类活动抽象地谈论客观的自然,主张把自然放在人的现实活动中理解。自然界被纳入人类社会生产的实践中,成为不断被人改造的属人自然。因此,自然界就获得了两重属性:一方面,它具有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自在属性,另一方面却始终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具有属人的特征。自然界和人具有同一性,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关切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休戚与共。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就是要把自然看作人类自身的机体,如同爱护人类自身一样去爱护外部自然,而不是强制掠夺、无限索取。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危害自然就是危害人类自身。

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为人类生命的延续提供了基本保障,自然界的优先性和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形成生命共同体的客观基础。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作为对象的存在,自然界是人类活动对象化的先决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机的身体。保护生态平衡,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发展,促进自然在社会中和人在自然中的共同前进。

二、生命共同体中人的存在

有生命的个人出现是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首先确认的历史前提就是现实的人的存在,他们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46页。人类的产生是历史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世界中,不仅具有眼睛、耳朵等基本的属人特征,还能够通过劳动生产形成与自然界的联系。

卓时Premier系列Precious月相功能腕表备有配以蓝色砂金石表盘的白18K金款和配以哈瓦那棕色砂金石表盘的玫瑰18K金款。海瑞温斯顿凭借精深艺术造诣,将珍贵材质与璀璨宝石浑然融合,精准描绘月球的运行轨迹。

氯化浸金试验中,稀硫酸的作用是调节溶液pH值,研究表明[AuCl4-] 在溶液pH<3时才稳定。因此,溶液的酸度是影响浸出试验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探究溶液中稀硫酸用量与金浸出效果的关系,本文采用单因子变量原则,考察了不同稀硫酸用量下金的浸出率。稀硫酸(mol/L):1.0、2.0、3.0、4.0;矿浆浓度:25%;氯酸钠:8 g/L;氯化钠:1.0 mol/L;温度:80℃;时间:2 h。不同稀硫酸浓度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

人类从自然界中产生,通过从动物中脱离出去,建立了人类自身的社会。作为自然界本身,人类必须依靠自然界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人的各种需求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再加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深化。人类的现实生活和工业活动反映了人类主体能力对自然界的占有和利用。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两者之间关系的实质内涵于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中。自然、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离开了人和人的社会性活动,对自然界的探讨就失去了意义。

人类作为有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人本身就是自然。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2页。虽然人从自然界中直接产生,但人类的真正形成并非是纯粹自然的结果,更主要来自人的社会性发展。人类的一切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具有社会属性,只有在社会中,人类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人的精神和人类社会是人特有的自然,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历史发展。

河北省被水利部确定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以来,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推手,抓住“三条红线”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科学指标、水资源监控、评估考核三大体系,划红线,定框架,编方案,抓基础,强能力,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黄河特大桥钢栈桥总长为312米,宽度6米,标准跨度为12米。参加栈桥施工的作业人员加班加点施工,争时间抢工期,其间共铺设贝雷片952片、螺旋管296吨、工字钢220吨、钢板387吨。

人靠自然界生活,而人类本身又是有需求的,人类产生以后的一切实践活动无不受到需要的支配。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5-356页。需要是人类开展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自然界不能完全自主地满足人的需要,人类必须借助劳动实践来改造自然。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主要目的。人类的需要激发了人的实践活动,在需要被满足后又会引发新的需要。如在基本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后,人类会有提高生活质量和优化生存条件等新的需求。因此,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促使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外部自然,使自然界与人的发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人在进行对象性活动时,必然在自然界中展开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生活,即参加自然界的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03页。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人们的全部生命活动都要以自然为基础和前提。在人类身上体现的需要、激情和欲望,恰恰是对自然依赖性的表现。人类作为普遍的存在者,在自然面前拥有比动物更强的主体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不是纯粹主观的。人类在依赖自然的同时,还要受自然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人类不是与自然毫无关系的独立存在,也不是自然界的绝对主体。作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体,人类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理解自然、改造自然。

三、人与自然通过实践生成生命共同体

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建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生成生命共同体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完成。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9页。客观的自然界、有生命的人类,以实践劳动为中介交织在一起,构成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以实践活动为中介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生命共同体。实践是现实世界的本体,是人的生存的本体,人在实践中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除了考虑人自身的利益,自然界本身的价值也不容忽视。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天然对立的,也不是天生和谐的,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发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实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必须以正确的实践理念为指导,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

2.正确分析溶质的组成。与水反应的物质,其溶质发生变化,如SO3溶于水后变为H2SO4且水量减少;含结晶水的物质,如CuSO4·5H2O溶于水,水的量会增加;溶质发生变化,如弱酸、弱碱和可水解的盐,溶质的离子组成会发生变化,如NaHCO3溶液中含碳物质有三种:;再如1molNaHSO4溶于水电离出离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

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体现了人的本性。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指出人与动物虽然都能按照客观事物的外在尺度进行活动,但人类还能依据自身的目的和需要提出内在尺度,并在实践活动中把这两个尺度自觉结合起来。同时,马克思并没有把人的意识活动绝对化,他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受自然界固有规律的制约和限制。人类在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和先在性的前提下,必须接受自然界对人类生活的限制,并有意识地遵守和利用自然规律。人类既不是受自然控制的动物,也不是站在自然之上的主人,而是与自然共生存同发展的生命统一体。

在节点之间传播数据时,采用加密网络和传输协议(RLPx)加密握手协议。该协议在网络层的上层,在以太坊网络中新的节点建立后,首先进行端口监测侦听、节点间连接及通信交互,当节点间都建立了连接,将会通过Msg的格式进行通信。每次在通信的过程中,都会做出如图7所示的判断,以确保握手协议运作正常,如果运作不正常,将会失去对该节点的连接。

马克思认为,人类活动除了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对自然的作用上。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同时,往往不自觉地干扰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打乱了自然界本身的运行规律,导致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动植物遭到大量屠杀灭绝等。生态系统的损毁和断裂,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乃至生存。只有正确发挥人类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对自然产生正面的和积极的影响。马克思把劳动当作“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208页。不仅说明物质生产能够引起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还强调人类的实践劳动能够合理地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实践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类能够不断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物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其二,人类还能正确面对和科学预见自身行为对外在自然造成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进而合理调节实践活动保护自然。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人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人在自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但人类本身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限制了人的主体能力,人与自然之间处于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状态。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是主动性与受动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通过人的实践劳动来实现,劳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与外部自然建立关系的实践活动。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类从来都没有脱离自然,自然界仍然是整个人类社会长存发展的基础。现实的自然界也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如果没有人的作用和影响,自然界就退回到最初的受自然力支配的自在状态。自然界有了人类实践力量的合作,才能够使自身保持稳定和再生。在不断的实践劳动过程中,外部自然已被打上人类意志活动的烙印,成为属人的自然或人化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也构成了人类的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人化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是一切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否定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否定。

四、人与自然彼此制约的历史发展与归宿

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在历史进程上表现为人类史和自然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马克思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46页脚注①。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人类历史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展开过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中形成,不仅包括人的发展,还表现为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的发展。马克思把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②阮玉春:《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9期,第82-88页。:第一阶段是人类产生以后到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三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在历史发展中呈现休戚与共、命运同向的趋势。

回溯物流行业发展,从2009年开始,物流业逐渐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和重视,多项行业鼓励政策先后颁布,逐步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日益提升的产业地位使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顺畅。尤其是今年国办一号文的发布,确认智能快递柜公共属性,快递末端的重要性正在变大。在政策、市场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物流智能化时代到来的步伐难以阻止,走在前列的中邮速递易等先行军则占据了先发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重资产、重场景的行业,仅仅靠资本运作的泡沫数据最终只会被用户抛弃。在未来发掘更多延伸价值过程中,先行兵们要想打赢这场时代战,仍需踏实苦干,砥砺前行。

人类生命共同体发展的第一阶段始于人类的诞生,那时人和动物一样只能听从自然的安排,“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页。人从自然界中产生,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赖。面对自然界的威力,人们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把自然神秘化和权威化,由此形成了早期的自然宗教。马克思认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这种特定关系是由社会形势决定的。原始社会里人的无知和生存欲导致人的天然结合,人的发展处于人的依赖状态。人类的生产活动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进行,劳动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随着人的主体能力的提升和自然科学水平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和了解自然,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增强了人的主体自信。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关系开始削弱。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关系不仅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物的占有,还表现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早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简单,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纯粹的自然生产,对自然的影响较小。在生命共同体发展的第一阶段,虽然人类改造自然的主体能动性已经发挥出来,但是劳动只是自给自足的求生行为,人与自然之间处于最初的和谐统一状态。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资本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机器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加深,狭隘的自然关系被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进。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和占有使自然界下降为有用物。“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页。在私有资本的驱使下,人们以普遍的物质交换为目的,对自然界进行大肆掠夺。原始的和谐统一状态被打破,自然界沦为人类牟取利益的工具,成为被控制和支配的对象。人的依赖关系变为人对物的依赖,对物的占有成为体现人主体能力的标志。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普遍拓展,但资本的发展对人的控制,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出现异化。人们在利用自然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不仅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形成对自然本身的破坏,还无法控制其背后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因而,在人类生命共同体发展的第二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同时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对自然界进行大肆掠夺,打乱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对立中。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已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反证了自然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阶段,私有制被消灭,人们不再受自然的统治和物的奴役,控制人的外在必然性消解,人类本身得到解放。同时,“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共同的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8-929页。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类更加注重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并在自然和社会这两个方面都实现了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消除,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得到真正显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不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自然界的价值和地位重新得到确立。人们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更加注重对自然的保护与和谐相处,实践活动限制在生态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自然界的生命力不断增强。自然界的客观性和优先性得到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发挥到最佳状态,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得到最终解决。人类自身的自然与外在自然融为一体,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达到真正的和谐共生的状态,这是人类生命共同体发展的最终归宿。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体现生命共同体中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了生命共同体的自觉前进。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73页。人类生命共同体发展的第一阶段奠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基调,人与自然处于狭窄范围内的浑然统一状态;资本的力量拓宽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社会处于全面异化的状态,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第三阶段的实现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得到和解,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最终归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命共同体的发展路径内在地包含着不断扬弃的因素,其最终目的是消除一切异化状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五、马克思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人又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一切存在的守护者。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不仅确证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还满足了人的主体需求,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从人类长远发展来看,维护自然界基本的生态平衡是人类活动的底线。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共生共存共荣,对自然的保护就是维系人类自身的生存。马克思的自然观正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揭示,是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时代构建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价值导向作用。

(一)马克思自然观中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来源。人类出现以后,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自然界的脱离,人与自然便作为两个独立的要素处于对立统一状态。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确定了人与自然命运发展的共同性,为合理解决和有效预防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模式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十九大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重新恢复了自然界的价值和地位,有效维护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无论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强调,还是对自然的回归与尊重,都把人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作为最终归宿。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回归与当代传承,体现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马克思自然观中的生命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和维护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融合又不断调整的过程。当人们从某一方面索取自然界原有资源的同时,就会在另一方面失去自然界提供的天然优势;当人们合理利用自然、遵从自然、保护自然时,就会得到自然的回馈并获得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根源于需要支配下的人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有赖于调整和变革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克难时期,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和生态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引人的需要和行为,勇敢面对并妥善处理当前的环境问题,合理规划、有效预防人与自然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在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而,必须坚持以马克思自然观为指导,为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马克思自然观中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牢笼,建立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双向关系与和谐发展。长期以来,自然与社会二元分割的思想普遍存在,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控制,忽略了自然界对人的本源性关系,自然界的地位下降。虽然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主张上各有分歧,但两者都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自然界只是人们实现利益的工具,人的利益被视为一切行为的首要目标;非人类中心主义坚持自然界的优先性,反对人类对自然的任何改造和利用,否认或者压抑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对自然的维护走向原始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试图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但都否认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也就不可能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马克思的自然观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非此即彼的牢笼,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确立了人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在历史过程中的一致性。马克思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然界的全面复活。

新时代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核心是自然界,关键在人,目标是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人类福祉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以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为理论根基,融合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路径,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传承。构建生命共同体是对现存的生态问题和可能发生的生态危机的理性回应,使中国社会的发展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同时为世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

An Analysis of Thought of Life Community in Marx ’s View of Nature

RUAN Yu⁃Chu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Man and nature constitute a life community,and this thought of life community is abundant in Marx’s view of n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Nature,with its priority and diversity,provides means of labor and livelihood,which lays objective foundations for life community.The emergence of man is necessary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ctivities,which constitutes the historical premise for life community.The material and energy transform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man’s la⁃bor practices,which must be guided by the correct practical ide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 fate of man and that of nature restrict each other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enjoying the common destiny of co⁃existence and prosper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volves the interests of human beings,and in essence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Only by reaching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between man and man can the harmonious symbiosis of life community be achieved.Marx’s thought of life community reveals the dialectical and unifi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constructing a life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kind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Marx’s view of nature;life community;man and nature;practice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19)02-0086-06

[收稿日期]2018-1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5JJD710009);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重大委托课题(2018GZWTZD34)

[作者简介]阮玉春(1988-),女,河南信阳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唯物主义。

[责任编辑:张文光]

标签:;  ;  ;  ;  ;  ;  ;  ;  ;  ;  ;  ;  ;  ;  ;  

阮玉春: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生命共同体思想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