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吉峰[1](2021)在《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育强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世界体坛激烈竞争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竞技体育需要实现从“优先发展”、“赶超发展”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突破竞技体育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局,承载新时代赋予竞技体育的历史使命。由于竞技体育以往发展模式过多的关注资金、行政路径等外在因素,未能有效发挥竞技体育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机制,未能激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发展结构、质量与效益并不尽如人意。2020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规划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5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竞技体育迫切需要探索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发竞技体育系统的内生活力,更好的发挥竞技体育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先导作用。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竞技体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自组织的视角,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法、灰色模型预测法、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从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构建了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旨在为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模式借鉴,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框架参考,推动竞技体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由高质量发展观、发展目标、耗散结构条件、竞争与协同动力四部分构成。第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在价值论上,要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多元利益均衡发展、可持续内生动力发展;在认识论上,它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提升“体育强则中国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在方法论上,需要建立自组织发展方式,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走守正创新与融合创新的中国特色之路。第三,我国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三体两元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远离平衡态、发挥好竞技体育系统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抓住竞技体育系统的内外涨落契机。第四,竞技体育建立耗散结构的动力学临界条件是职业体育的发展要远大于专业体育的发展。它要求职业体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方式,专业体育成为其辅助发展方式;职业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要远大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自身与专业体育产生的正熵;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专业体育产生的负熵。第五,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核三体三元”竞争与协同的结构,其中“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度”是主导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第六,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的人才比例满足0.41<R2<1.86时,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能产生良好的协同发展效果,更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七,根据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竞技体育赶超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的协同发展模式、科技支撑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模式,自我造血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模式,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并行发展模式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模式。第八,对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高质量发展”能够作为可参考的新逻辑起点,“自组织学理依据-系统动力学方法-Vensim分析工具”的研究框架更符合竞技体育复杂系统特点,有助于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走向深入。
王思芳[2](2021)在《江苏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及基层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下简称“特色学校)”的建设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随着江苏特色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化,校园足球开展的短板逐渐显露,亟需加强对特色学校的管理与监督,进而促使特色学校审视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和专家访谈法,以江苏省特色学校的复核状况为研究对象,以特色学校、学生、足球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关联分析。厘清江苏省特色学校发展过程存在的成绩与不足,进而为江苏省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提出实证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复核指标体系》包括组织领导、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训练与竞赛、后备人才培养五大维度,能较为全面反映当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主要成效与问题,可以有效检查、评价、指导校园足球各方面的工作,这样的“复核”其目的就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2、江苏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校园足球组织领导机制健全,运行机制完善;2)校园足球发展条件保障明显改善,体现在师资力量、体育教师待遇、场地设施、足球器材、相关保险大为改善;3)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足球课外活动开展有序、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浓厚;4)足球社团组织、课余训练形成规模;高中以下升学通道基本畅通,足球人才输送初见成效。3、当前江苏省的校园足球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薄弱,尤其是足球专项师资匮乏、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足球经费短缺、足球校本教材缺失、足球联赛开展明显不足等问题。(2)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海门市和宝应县总体上好于广陵区和如东县,与各地区重视程度相关。(3)受中高考制度及生长发育阶段影响,小学、初中、高中学段之间发展不均衡。小学阶段要好于初中和高中,校园足球在学段上推进存在瓶颈。(4)校园发展进程过快,体制机制矛盾有待解决,学训矛盾依然突出,升学机制不畅通,政策执行中官本位效应明显。4、江苏省校园足球发展需要强化内生机制,即学生动机兴趣、家长支持度、足球比赛参与度、足球教师奖励与激励制度。
刘雄波[3](2021)在《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定向运动是时代发展潮流推动下传入我国的一项新兴运动,校园定向运动是定向运动的一个分支,是在校园环境下充分结合自然环境,集体力和智力,趣味性较强的定向运动。该运动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高度契合,在上海市普通高校也得以开展和发展,有高校开设了必修课、选修课、训练队、社团、俱乐部等等,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笔者通过对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可能存在的制约因素,在原本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普通高校中接触了解校园定向运动的的35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行业专家进行访谈。从开展校园定向运动高校的学生、教师、器材、设备、专业化程度、发展意愿等等方面进行调查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定向运动在上海市较中国其他城市的传入时间较晚、发展曲折。2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师学历水平较高,在制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大多是在本科阶段接触了解校园定向运动的,了解程度一般。3校园环境、训练、器材设备、重视程度、学业负担、安全考虑在不同程度上制约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发展。4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人本目标、协同发展、资源整合、外界融合、自我管理、规范发展方面进行。
蔡捷[4](2021)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幼儿体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幼儿体育的开展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积聚基础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活动开展不足、幼儿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幼儿体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幼儿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幼儿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问题,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幼儿体育政策制定部门和幼儿体育教育人员、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体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演化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对幼儿体育的研究分析中,将焦点聚焦于幼儿园体育或家庭幼儿体育,这固然是幼儿体育中两个重要要素,但从幼儿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幼儿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多重要素综合影响幼儿体育效果。发展幼儿体育的效果体现在幼儿身体活动和幼儿身心健康,这是幼儿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幼儿体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幼儿体育成为新的研究议题之后,幼儿体育要素对幼儿体育效果的作用关系路径等,也理应受到重视。生态系统理论为幼儿体育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生态系统是处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生命有机体和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交换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幼儿体育也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多种幼儿体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能组成一定的结构,实现幼儿体育效果,这与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共性。生态系统理论中关于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演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幼儿体育的要素、结构、功能、发展、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基于此,可以提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而借助生态理论进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筛选并建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作用等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在系统实现阶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幼儿体育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鉴于此,将幼儿体育要素构成的系统界定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中有关系统要素构成、关系分析、演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搭建了包含要素筛选、结构构建、要素关系分析、演化仿真和实现路径等环节在内的研究框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包括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五大要素。每个要素内部由多个因子组成,其中,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由政策完善和政策落实组成;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由社区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幼儿体育组织活动组成;幼儿园体育种群由幼儿体育课程、幼儿园场地设施和幼儿体育师资组成;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由服务专业程度和机构硬件设施组成;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由家长心理支持和家长行为支持组成。环境与种群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与幼儿体育效果之间等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第三,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具有提高幼儿体育效果的功能。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内部,其组成因子大多对幼儿体育效果组成因子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和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要素均能够对幼儿体育效果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政策环境与种群之间、各种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特别是家庭幼儿体育发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强化整个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带来的幼儿体育效果。第四,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在不同仿真时期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整体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呈现萌芽、生长、成熟、衰退等曲线状态。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各要素的演化均能够带来幼儿体育效果的提高,其中社区幼儿体育种群演化带来的提升效果最大。据此可以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对于幼儿体育效果的促进功能。第五,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休戚相关、彼此赋能、合作共生、协同共进的生态系统,其实现路径是:明确目标,以幼儿体育政策为引导、以社区幼儿体育为重点、以幼儿园体育为核心、以家庭幼儿体育为关键、以幼体机构体育为补充,实现多元化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加强协同共育,共同实现幼儿体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龙芳[5](2021)在《黔南州民族地区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大力提倡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不断提高,家长们对于少儿的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其中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是绝大多数家长首选的体育与艺术类项目,黔南州隶属贵州民族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该区域的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对于培养新时代民族地区体育舞蹈人才未来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该地区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状况进行实地考察,为落实国家有关体育与美育融合创新教育,培养民族地区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贵州民族地区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教师师资情况、少儿学员情况、培训机构管理者、体育舞蹈教学情况、市场营销及招生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得出如下结论:(1)黔南州民族文化浓厚,具有许多可以“开采”的民族文化元素与体育舞蹈进行融合创新研究,促进当地体育舞蹈的可持续发展;学员中少数民族占据了绝大多数,但是教练融合民族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创新教学的能力不够。(2)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选址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商圈与学校周围较多,而居民区选址较少;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师资力量薄弱,兼职教师较多,非体育舞蹈专业老师占据大多数,而且许多教师的教师资格证等级较低,男性教师比例不足,教师工资待遇低下。(3)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过于集中在传统教学内容模块,没有结合当地民族地区文化进行创新式教学,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急需更新,创造出一套符合当地少儿身心发展需要的趣味教学手段与方式迫在眉睫;课程设置上训练课时短,无法满足体育舞蹈训练常规课时的需要,而且少儿考级、比赛的次数太少,家长们的观念也是急需改变的一大难题。(4)营销渠道单一、营销方式过于传统,没有结合新环境下的其他方式进行组合式营销;培训机构招生渠道较少,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营销策略较为单一,打造民族品牌舞蹈教育连锁产业的意识不强。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1)加大培训机构的规模化发展、培训机构应当进行合作重组、建立品牌化的培训机构,打造一系列的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开展民族体育舞蹈服装产业化发展、举办一系列民族体育舞蹈比赛。借鉴2019年黔南州举办亚洲体育舞蹈节将本地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创新的形式,不断拓展民族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2)高薪引进其他专业院校的高水平、有经验的专职体育舞蹈教师,激发教练创新思维,勇于将自己专业知识与民族地区的舞蹈文化进行相容性比较,创编出属于民族地区的特色体育舞蹈文化;同时,选择一批民族文化元素教学内容融入平常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不断前往发达地区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更新学习,让民族地区学生在能够在新时代的高科技技术上学习到更多先进体育舞蹈技术知识,又能在学习过程中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精髓。(3)扩大男性教师比例,对于男性体育舞蹈教师要给予额外的奖励,弥补现阶段男女教师比例不平衡的现象,对于非专业的兼职教师要多给予外出培训的机会、并鼓励兼职教师进行高级别教师资格证的考核。(4)鼓励孩子进行“课内+课外”训练的模式,增加训练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大课+小课”的训练模式,不断提升机构少儿体育舞蹈技术水平。(5)培训机构要明确民族地区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灵活扩宽营销渠道,采用价格奖励、老带新、团购等模式构建多元化招生渠道,使用“线上下单+线下返现”模式结合的多渠道招生模式,不断为培训机构引流做出相应的策略,扩大招生规模。
庞子笑[6](2021)在《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4年起,毽球被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已有30多年的光景。在这过程中,高校已经成为毽球运动项目重要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毽球运动员、教练员。近些年来,在世界毽球锦标赛中为国争光、取得奖牌的运动员多数来自天津体育学院、晋中学院等高校优秀毽球队伍。但现阶段,高校优秀毽球队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体育强国的战略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推动我国高校优秀毽球队的可持续发展对提高我国毽球竞技水平、促进毽球项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15-2019年五年间,中国学生毽球锦标赛中,团体总分取得前三名的6所高校优秀毽球运动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特尔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频数统计、访谈方法,初拟了影响我国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运用特尔斐法,筛选出了影响我国高校优秀毽球队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据筛选出的主要因素对作为研究对象的高校优秀毽球队,进行相应的发展现状的调查,通过现状调查找出优秀毽球队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合理化对策。为高校优秀毽球运动队探索出一条健康、长久的发展道路。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我国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招生方式、受重视程度、教练员专业素质、学校运动队经费投入、参赛情况、医疗保障以及场地器材情况。2.毽球项目未建立相应的运动员等级制度,导致高校招生渠道不畅。教练员学历和职称结构整体较好,但科研能力有待提高。3.高校优秀毽球运动队经费有限且来源途径单一,只能满足参赛和训练器材的支出;高校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无法满足毽球队的需要,无相关专业医务人员、无康复手段措施,运动员出现伤情时不能进行及时的诊断和伤后恢复。4.高校优秀毽球队招生的不稳定、每年参赛次数较少、场地数量、受关注程度等因素,是导致我国高校优秀毽球队竞技水平浮动较大和参差不齐的原因。
刘海明[7](2020)在《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等作为理论指导,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基于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诉求,还是我国青少年力求综合发展的现实客观背景下,都需要加以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正是出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迫切需求,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借鉴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中有关的学科理论,以系统论知识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以大量的问卷数据和访谈材料为实证研究素材,从目标设置情况、训练参赛情况、课程教学情况、场馆设施情况、保障条件情况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比较中美两国在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上的差异,旨在能够更为有效的在分析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借鉴美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提出一定的建议和策略,从而优化我国现阶段校园篮球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效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为我国学校体育内容体系的丰富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观察法,以41所各类学校校园篮球负责人、2507名在校学生、377名校园篮球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20名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分管校园篮球项目的校领导、5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30名学校篮球教师、10名美国校园篮球相关人员或研究人员、7名国内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对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设置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因素,大多数学校未将国家层级目标纳入到校园篮球发展目标体系之中,目标设置更多集中在了学校层级目标设置层面,同时也缺乏省市地区性层级目标的设置。但是中国将思政教育放到了校园篮球之中,立德树人始终渗透在篮球课程及课外活动之中,这是中国校园篮球的优势,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从美国层面来看,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商业价值目标、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是校园篮球模式的三个主要目标。(2)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全国统一的校园篮球组织管理部门,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活动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权限与管理范围不匹配的情况。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有效的议事协调机制,“教”、“体”融合机制贯彻力度不够。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是典型的会员制管理机构,其主要是由四年制高等学校和学院式教育机构作为其下属会员,以联合会的形式来进行组织运作,同时NCAA在职能划分和员工的培养方面十分成功,职能划分的清晰。(3)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国家级政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校园篮球尚未得到校方足够的保障性支持,尤其是在财务保障、就业保障以及考试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具体的资金数额来看,学校为校园篮球拨付的资金大约在每年10万元左右,基本能够满足学校校园篮球的发展需要,但是经费使用程序较为繁琐。科研保障服务上,除去一些数额较小的必要科研设施意外,大多数学校在科研人员配置和技术服务上保障力度不够;在医疗保障方面,运动损伤应急类设施配置较为完善,但是恢复类器材设施以及专业化的医务人员配置不足。从美国层面来看,体育教育政策和社会体育参与政策保障了美国青少年课上课下的篮球参与;在经费保障方面,国家给予扶持力度较小,学校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了基本的经费保障。(4)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教学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色,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中,运动技能仍然处于一个主导型地位,教学对学生篮球参与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校园篮球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授课为主,战术学习和规则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练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较为单一。从美国层面来看,中小学全由各州教育法自行规定教育目标,在篮球教学内容方面,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手段多样,注重动作规范化要求,教学考核相对而言比较规范。大学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较大,在宽进严出的学分制管理下,倘若未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业并取得相应学分,可申请延期,在教学管理方面,遵循综合素质与学术水平齐驱并驾的平等原则,鉴于此普遍实施学分制,运动员并不存在特殊照顾。(5)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训练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校园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相对为理想,但是在科研水平和受教育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校园篮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学生对篮球训练的认可度更高。在训练内容方面,体能训练中速度、耐力和力量训练较多,但是柔韧和灵敏训练相对较少。训练方法上,教练员对爆发力训练的认知水平相对较好,训练灵敏协调性的训练办法需要继续学习和提高;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一个组织完善、管理高效的竞技体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大学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的相关事宜。运动队是运动训练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每周不得超过20小时,每天不得超过4小时,而且必须保证每周有2天的空暇时间,不参加任何运动训练与竞赛。(6)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场馆设施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我国校园篮球所配备的篮球场馆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不同学校的篮球课程教学和课余篮球训练需要,但是从教学训练优化方面来看仍需进一步提升;在功能性场馆配置方面,大多数学校在康复理疗、数据分析和运动员个人放松方面的功能性场馆有待于改善;在训练设施方面,训练监控分析设施、康复理疗器材的配置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在场馆设施管理上,主要是由后勤部门管理,这对于校园篮球场馆的使用来看在便捷度上可能会受到影响。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高校大型篮球场馆的融资、规划和运营的一体化水平较高,大型篮球场馆和赛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赛事是大型篮球场馆运营的主要内容。(7)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竞赛体系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部分学校将参赛目标完全局限在了获得理想成绩上,在锦标主义的影响下校园篮球赛事的参赛目标发生了异化;大多数球队在校园篮球参赛目标上都设置了成绩要求,同时参赛成绩是运动员个人奖惩机制的主要标准。从CUBA赛事来看,大多数教练员对赛事的满意度不高,赛事运作质量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赛事根据学校篮球队的比赛成绩、项目设置以及社会影响力将不同学校划分在三个不同的赛事联盟之中,NCAA每年11月开始比赛,全国64强球队分别以自动晋级和获邀晋级的方式进入到下一轮的比赛之中,各个比赛联盟的冠军能够直接晋级下一轮赛事。参加NCAA赛事的运动员必须遵守大学生竞技体育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1)美国校园篮球目标设置对中国的启示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对中国的启示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3)美国校园篮球保障措施对中国的启示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4)美国校园篮球教学对中国的启示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5)美国校园篮球训练对中国的启示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体构建特色训练方案;优化校园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优化训练结构,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6)美国校园篮球场馆设施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7)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中国的启示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镜昆[9](2020)在《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从教育部推行校园足球活动,2016年便开始在全国实施校园篮球试点。短短时间内便实现从局部到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遴选,再到全国各地重视开展,可谓发展迅猛!而惠州市不仅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有着一定的地理、经济、人文地位的优势,还举行过一系列各级篮球赛事、大型篮球活动,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篮球底蕴文化。但惠州的校园篮球开展并不广泛,至今也没有一所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因此为了促进青少年身心康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落实教育部新举措,促进校园篮球的全面开展,对惠州校园篮球开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本文以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现状与对策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惠州市21所高级中学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惠州市高级中学篮球教学具有一定的普及性,教学内容总体依据《标准》制定。上课以传统分班为主,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接受,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也较为浓厚,篮球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自主参与运动时间通常在节假日,没能完全做到每天参与运动,但学生乐于参加课外篮球活动。2.惠州市高级中学每学年定期举办校内系列课外篮球活动,形式相对丰富,师生较满意。但经济与教育资源不足区域的几个学校赛事的规模和效果较差。半数学校缺乏校内篮球竞赛体系,竞赛形式单一。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赛事数量偏少,缺乏奖励制度,竞赛体系不健全。3.惠州市高级中学教师年龄结构较合理,但部分学校需年轻化。教师队伍学历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少,科研能力水平较弱。体育教师多为中级职称,无职称的人数过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机会多,较满意,但对职业总体满意度一般。4.惠州市高级中学篮球场地设备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但学生课外篮球活动场地不足。篮球活动经费仅能满足常规篮球活动,经费筹集渠道少,与社会合作不足。5.惠州市高级中学篮球氛围不够浓厚,对篮球氛围的营造不重视,宣传途径少,篮球知识传授途径单一。校园篮球的开展主要受制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经费两个方面。6.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影响因子重要性排序从高到低为:1.政策和学校层面因子、2.篮球课程层面因子、3.教师层面因子、4.家庭社会层面因子、5.场地器材层面因子、6.学生层面因子。政策和学校层面因子对校园篮球开展的影响作用最大。在六个层面中分别以“学校领导重视程度”、“篮球课堂内容”、“教师专业能力”、“父母支持程度”、“篮球场地数量”、“学生体质水平”等因子对校园篮球开展的影响程度最高。
杜喆昕[10](2020)在《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后世界杯时代”的来临,使得中国篮球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高校篮球运动则是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自1986年至今我国试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姚明当选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后提出:“希望将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打造成职业篮球人才后备基地,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为了提高高校篮球运动整体的竞技水平,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组织形式也随之做着更新和调整,但要想加快高校篮球运动改革的步伐,重中之重在于球队建设。江苏省作为篮球项目传统试办省,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体育强省”的口号,使得我省高校篮球运动的实践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都受到较大的关注,而如何促进我省各高校球队建设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周期长且繁杂的过程,必须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协同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本文将江苏省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就南京大学在内的8所高校篮球队建设现状加以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办队目标定位准确,阶段规划目标明确,但缺乏球队的总体规划,普遍采取协同管理球队的方式,便于球队的协调发展,总体效果不错。2.江苏省高校高水平球队的整体竞技能力发展不高,运动员生源分布不均匀,缺乏阶梯生源,球员配备的合理性低,教练员专业素质较高,培训机会不足,缺乏综合执教能力评定标准,专职化程度低,是影响球队建设的重要内因。3.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参赛机会较少,高校篮球联赛的赛程存在缺陷,不利于良性竞争,需要更新竞赛制度,营造竞赛氛围,促进相互提高,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此为影响球队建设的重要外因。4.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学训矛盾依然存在,球员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高,阻碍球队的稳定发展。大学生球员的综合素质发展程度不高,一定程度影响球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后勤保障主要表现在经费来源单一,各学校制定的竞赛奖励政策脱离球队建设的需要,直接影响球队建设可持续发展。6.江苏各高校在完善人才输送制度,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方面,存在输送渠道不畅通,制度执行力不强,就业指导走过场的现象,是影响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学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思路 |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竞技体育 |
2.1.2 模式 |
2.1.3 发展模式 |
2.1.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
2.2 自组织理论基础 |
2.2.1 自组织理论概述 |
2.2.2 耗散结构理论 |
2.2.3 协同学理论 |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现实问题与转型方向 |
3.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 |
3.1.1 集权提高阶段(1949-1978 年) |
3.1.2 集权赶超阶段(1979-1991 年) |
3.1.3 有限分权赶超阶段(1992-2011 年) |
3.1.4 转型探索阶段(2012 年至今) |
3.2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现实问题 |
3.2.1 发展成就 |
3.2.2 现实问题 |
3.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 |
3.3.1 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
3.3.2 向自组织发展方向转型 |
3.3.3 向多主体协同方向转型 |
4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 |
4.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 |
4.1.1 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 |
4.1.2 追求多元利益均衡发展 |
4.1.3 追求可持续内生动力 |
4.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论 |
4.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
4.2.2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 |
4.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体育强则国家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 |
4.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
4.3.1 竞技体育自组织发展方式 |
4.3.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
4.3.3 创新发展 |
5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
5.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立依据 |
5.1.1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 |
5.1.2 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 |
5.1.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演化的逻辑要求 |
5.1.4 世界体坛发展格局的竞争要求 |
5.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
5.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 |
5.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分层目标 |
5.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观测目标 |
6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研究 |
6.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自组织条件 |
6.1.1 竞技体育形成全面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 |
6.1.2 竞技体育系统要远离平衡态 |
6.1.3 竞技体育系统要发挥非线性相干效应 |
6.1.4 竞技体育要抓住系统涨落契机 |
6.2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Brusselator模型 |
6.2.1 Brusselator模型的构成 |
6.2.2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的转译 |
6.2.3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分析 |
6.2.4 我国竞技体育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动力学判断 |
7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研究 |
7.1 竞争与协同: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7.1.1 竞争是推动竞技体育非平衡发展的力量 |
7.1.2 协同是推动竞技体育有序发展的力量 |
7.1.3 竞技体育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 |
7.2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 |
7.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与慢变量 |
7.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识别与确定 |
7.2.3 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融合度的内涵 |
7.2.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演化 |
7.3 序参量役使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
7.3.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 |
7.3.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
7.3.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役使动力机制 |
8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 |
8.1 建模目的与系统边界 |
8.1.1 建模目的 |
8.1.2 建模原则 |
8.1.3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边界 |
8.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8.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回路图 |
8.2.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存量流量图 |
8.2.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方程 |
8.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模拟仿真 |
8.3.1 数据来源与确定 |
8.3.2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测 |
8.3.3 基于仿真结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分析 |
8.3.3.1 发展模式Ⅰ:原有发展模式 |
8.3.3.2 发展模式 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行发展模式 |
8.3.3.3 发展模式 3:自身造血发展模式 |
8.3.3.4 发展模式 4: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 |
8.3.3.5 发展模式 5:科技支撑发展模式 |
8.3.3.6 模式对比与分析 |
9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建议 |
9.2.1 竞技体育要树立高质量发展观,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 |
9.2.2 举国体制要加快融合市场机制,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
9.2.3 切实壮大职业体育,搞活竞技体育表演市场 |
9.2.4 实现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 |
9.2.5 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 |
9.2.6 提高竞技体育系统的创新驱动能力 |
9.2.7 发挥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的杠杆作用 |
9.3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江苏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及基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如火如荼进行 |
1.1.2 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正在推进落实 |
1.1.3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亟待完善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2.1.1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概念 |
2.1.2 复核概念 |
2.1.3 评价概念 |
2.2 学校体育评价相关研究 |
2.3 国内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相关研究 |
2.3.1 校园足球的现状研究 |
2.3.2 校园足球的文化建设研究 |
2.3.3 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 |
2.3.4 校园足球评价方面的研究 |
2.4 国外校园足球相关研究 |
2.5 综述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实地考察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特色学校复核政策内涵与方案解读 |
4.1.1 政策内涵 |
4.1.2 复核方案 |
4.2 江苏省特色学校复核结果分析 |
4.2.1 江苏校园足球发展概述 |
4.2.2 江苏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情况分析 |
4.2.3 不同地区差异性分析 |
4.2.4 不同学段差异性分析 |
4.3 江苏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层评价分析 |
4.3.1 学生评价分析 |
4.3.1.1 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
4.3.1.2 不同学段对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情况的差异分析 |
4.3.1.3 足球喜爱度与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情况的回归分析 |
4.3.2 足球教师评价分析 |
4.3.3 综合分析 |
5 结论 |
6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录2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指标体系 |
附录3 学生问卷 |
附录4 足球教师问卷 |
附录5 江苏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状况研究访谈提纲 |
(3)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层面支持 |
1.1.2 上海市的地域特点 |
1.1.3 定向运动优势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普通高校 |
2.1.2 定向运动、校园定向运动 |
2.1.3 定向运动的特点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户外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 |
2.2.2 定向运动的开展现状 |
2.2.3 关于定向运动的训练、选材、课程、教学的研究 |
2.2.4 关于定向运动的价值、意义的研究 |
2.2.5 关于上海市定向运动研究 |
2.2.6 关于校园定向运动的研究 |
2.2.7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户外运动 |
2.3.2 国外定向运动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发展概况 |
4.1.1 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的发展历程 |
4.1.2 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可持续发展总体情况 |
4.1.3 上海市普通高校定向运动教师总体专业化情况 |
4.1.4 上海市校园定向赛事和激励机制总体情况 |
4.2 在上海市普通高校校园定向运动专业教师角度调查分析 |
4.2.1 教师基本情况 |
4.2.2 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专业化情况、获取知识的途径分析 |
4.2.3 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师所用教材、高校拥有器材情况分析 |
4.2.4 上海市普通高校校园定向运动开设形式、场地选择以及安全保障措施分析 |
4.2.5 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师对校园定向运动价值的认知、各级部门对校园定向运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分析 |
4.2.6 校园定向运动参加人数以及赛事举办次数变化分析 |
4.2.7 上海市普通高校校园定向运动可持续调查分析 |
4.2.8 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师对于校园定向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调查分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4.3 在上海市普通高校校园定向运动参与学生角度调查分析 |
4.3.1 学生基本情况 |
4.3.2 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生接触定向运动的时间、程度及途径分析 |
4.3.3 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生接触形式,参与情况,参与动机以及积极影响调查分析 |
4.3.4 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校园定向运动的费用来源、消费金额调查分析 |
4.3.5 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发展的制约因素调查分析 |
4.3.6 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生对校园定向运动的满意情况调查分析 |
4.3.7 上海市普通高校学生对校园定向运动发展意愿调查分析 |
4.4 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分析 |
4.4.1 关于人本体育发展目标分析 |
4.4.2 关于多种层次结构协同发展分析 |
4.4.3 关于多种资源整合发展分析 |
4.4.4 关于融合外界组织的发展分析 |
4.4.5 关于学生自我管理该运动的分析 |
4.4.6 关于校园定向运动规范发展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4)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幼儿体育中文文献 |
2.1.1 幼儿体育的概念 |
2.1.2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2.1.3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2.2 幼儿体育外文文献 |
2.2.1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2.2.2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 |
3.1 幼儿体育的现实困境 |
3.1.1 幼儿体育的困境审视 |
3.1.2 幼儿体育的困境归因 |
3.2 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
3.2.1 生态系统理论 |
3.2.2 生态系统理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
3.2.3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幼儿体育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3 其他相关理论 |
3.3.1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 |
3.3.2 社会认知理论 |
3.3.3 生命历程理论 |
3.4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述 |
3.4.1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
3.4.2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特征 |
3.4.3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
4.1 构成要素筛选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选择 |
4.1.2 研究过程 |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4.2 构成要素确定与关系构建 |
4.2.1 基于开放性编码的要素提炼 |
4.2.2 基于关联性编码的主范畴确定 |
4.2.3 构成要素内涵 |
4.2.4 基于选择性编码的要素关系构建 |
4.2.5 要素信效度检验 |
4.3 构成要素权重排序 |
4.3.1 专家确定与数据收集 |
4.3.2 一致性检验 |
4.3.3 要素权重确定 |
4.4 结构模型与系统功能 |
4.4.1 要素层次结构 |
4.4.2 与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比较分析 |
4.4.3 结构模型 |
4.4.4 系统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1.1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假设 |
5.1.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
5.2 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
5.3 问卷题目设计 |
5.3.1 社会人口学的测量 |
5.3.2 变量的测量 |
5.4 预调查及问卷修改 |
5.4.1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5.4.2 预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5.5 正式调查 |
5.5.1 描述性统计及信效度检验 |
5.5.2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检验 |
5.5.3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 |
5.6 分析讨论 |
5.6.1 幼儿体育政策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2 社区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3 幼儿园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4 幼体机构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5 家庭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仿真分析 |
6.1 因果关系分析 |
6.1.1 基本前提假设 |
6.1.2 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6.1.3 整体因果关系分析 |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 |
6.2.1 系统流图设计 |
6.2.2 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 |
6.3 模型检测 |
6.3.1 模型直观检测 |
6.3.2 模型运行检测 |
6.3.3 模型历史检测 |
6.3.4 模型灵敏度检测 |
6.4 演化仿真分析 |
6.4.1 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的演化仿真 |
6.4.2 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3 幼儿园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4 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5 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5 演化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
7.1 目标定位 |
7.2 多元化发展 |
7.2.1 健全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
7.2.2 培育壮大社区幼儿体育 |
7.2.3 巩固与完善幼儿园体育 |
7.2.4 促进支持家庭幼儿体育 |
7.2.5 鼓励扶持幼体机构体育 |
7.3 资源共享 |
7.3.1 人力资源共享 |
7.3.2 场所资源共享 |
7.3.3 信息资源共享 |
7.4 协同共育 |
7.4.1 构建支撑平台 |
7.4.2 推动一体化发展 |
7.5 实现路径图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1 |
附件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黔南州民族地区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层面对少儿体育运动的不断重视 |
1.1.2 体育舞蹈特有的价值属性 |
1.1.3 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改革迫在眉睫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族地区 |
2.1.2 体育舞蹈 |
2.1.3 少儿体育舞蹈 |
2.1.4 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 |
2.1.5 可持续发展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性质及开办类型分析 |
4.1.2 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教练员现状分析 |
4.1.3 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管理员现状分析 |
4.1.4 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学员现状分析 |
4.2 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教学现状分析 |
4.2.1 教学目标制定及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
4.2.2 教学方法选择及教学手段情况分析 |
4.2.3 参加考级及比赛情况分析 |
4.3 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市场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
4.3.1 培训机构场地选址情况及场地面积情况分析 |
4.3.2 培训机构投入状况及市场营销策略情况分析 |
4.3.3 培训机构收费标准与盈亏情况分析 |
4.3.4 培训机构宣传方式及促销方式情况分析 |
4.4 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4.1 培训机构布局数量区域性不均衡、投入规模普遍偏小 |
4.4.2 师资力量薄弱,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员 |
4.4.3 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 |
4.4.4 学生比赛、考级次数偏少,训练课时有待增加 |
4.4.5 机构收费标准不合理、相关规则管理制度不健全 |
4.4.6 营销策略渠道单一、营销方式需多元化发展 |
4.5 黔南州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对策 |
4.5.1 加大投入规模,实现产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创新发展 |
4.5.2 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强相关管理制度 |
4.5.3 教学内容民族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完善课程设置 |
4.5.4 增加集训课时,鼓励进行“大课+小课”模式训练 |
4.5.5 营销策略多元化,拓宽招生渠道,科学合理定价,提高服务水平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选题依据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强国 |
2.1.2 高校优秀毽球队 |
2.1.3 可持续发展 |
2.1.4 高校运动队可持续发展 |
2.2 相关现状研究分析 |
2.2.1 毽球的发展现状 |
2.2.2 高校毽球发展现状 |
2.2.3 高校毽球队发展现状 |
3.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4.1 研究方法 |
4.1.1 文献资料法 |
4.1.2 访谈法 |
4.1.3 特尔斐法 |
4.1.4 .问卷调查法 |
4.1.5 逻辑分析法 |
4.1.6 数理统计法 |
4.2 研究对象 |
5.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与体育强国的契合性分析 |
5.2 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与体育强国的契合点 |
5.2.1 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华传统项目的推广 |
5.2.2 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的推进 |
5.2.3 小结 |
5.3 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5.3.1 促进我国毽球竞技水平的发展 |
5.3.2 促进高校毽球运动队的发展 |
5.3.3 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
5.3.4 小结 |
5.4 体育强国背景下影响我国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主要指标的确立 |
5.4.1 理论指标的初选 |
5.4.2 专家指标的筛选 |
5.5 体育强国背景下影响我国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分析 |
5.5.1 招生方式分析 |
5.5.2 毽球项目重视程度分析 |
5.5.3 毽球教师专业素质分析 |
5.5.4 赛事参与情况分析 |
5.5.5 毽球队运动经费分析 |
5.5.6 医疗保障分析 |
5.5.7 场地器材现状分析 |
5.6 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的解决策略 |
5.6.1 建立毽球运动员等级制度,加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
5.6.2 加大政府支持发展毽球运动的力度,发挥自媒体的宣传力量 |
5.6.3 完善毽球教师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增加毽球教师激励措施 |
5.6.4 鼓励支持单项协会和社会力量举办形式多样的比赛 |
5.6.5 拓宽高校优秀毽球队运动经费的渠道 |
5.6.6 多形式解决我国高校毽球队医疗保障问题 |
6.结论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参考文献 |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2 |
附件3 毽球教师问卷 |
附件4 |
致谢 |
(7)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
1.1.2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
1.1.3 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水平提升的现实需要 |
1.1.4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成效显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的局限 |
1.2.4 研究趋势分析 |
1.3 相关概念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界定 |
1.3.1 青少年 |
1.3.2 校园篮球 |
1.3.3 发展模式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假设与创新之处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思路 |
2.2.1 以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所有组成环节为参考的全面分析 |
2.2.2 宏观背景与微观环节思路下的综合对比 |
2.2.3 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
2.2.4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2.3 研究步骤与分析路径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资料法 |
2.4.2 个案研究法 |
2.4.3 访谈法 |
2.4.4 问卷调查法 |
2.4.5 实地观察法 |
2.5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
2.5.1 研究假设 |
2.5.2 创新之处 |
3 研究理论基础 |
3.1 系统科学理论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 中美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4.1 中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4.1.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启蒙期(1895-1949) |
4.1.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发展期(1949-1995) |
4.1.3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改革创新期(1996-至今) |
4.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历史的解读 |
4.2.1 发展导向规模扩大为主 |
4.2.2 现阶段对发展速度的体现 |
4.2.3 符合初级阶段的发展导向 |
4.2.4 校园篮球发展是国家改革思想的缩影 |
4.3 美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5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对比分析 |
5.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
5.1.1 国家层面目标 |
5.1.2 学校层级目标设定 |
5.1.3 学生层级目标设定 |
5.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
5.2.1 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 |
5.2.2 商业价值目标 |
5.2.3 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 |
5.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设置的经验与启示 |
5.3.1 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 |
5.3.2 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 |
5.3.3 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6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组织管理对比分析 |
6.1 中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 |
6.1.1 组织结构现状 |
6.1.2 制度构建现状 |
6.2 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以NCAA为例 |
6.2.1 组织机构情况 |
6.2.2 运行机制情况 |
6.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6.3.1 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 |
6.3.2 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 |
6.3.3 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 |
6.3.4 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 |
7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
7.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
7.1.1 政策保障情况 |
7.1.2 资金保障情况 |
7.1.3 科研保障情况 |
7.1.4 安全保障情况 |
7.1.5 医疗保障情况 |
7.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
7.2.1 政策保障情况 |
7.2.2 经费保障情况 |
7.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
7.3.1 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 |
7.3.2 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
7.3.3 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
8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对比分析 |
8.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
8.1.1 教学目标分析 |
8.1.2 教学组织形式 |
8.1.3 教学内容 |
8.1.4 教学方法 |
8.1.5 教学考核评价 |
8.1.6 教师情况 |
8.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
8.2.1 中小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
8.2.2 大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
8.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在教学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
8.3.1 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 |
8.3.2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 |
8.3.3 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 |
8.3.4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
8.3.5 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
9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比分析 |
9.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 |
9.1.1 训练动机情况 |
9.1.2 训练内容情况 |
9.1.3 训练方法情况 |
9.1.4 训练课频率与时长 |
9.1.5 训练激励机制 |
9.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以犹他大学为例 |
9.2.1 训练组织管理机构设置 |
9.2.2 训练时间 |
9.2.3 训练课实地观察情况 |
9.2.4 训练特点 |
9.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
9.3.1 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 |
9.3.2 以校园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 |
9.3.3 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 |
9.3.4 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 |
10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
10.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
10.1.1 篮球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情况 |
10.1.2 篮球训练功能性场馆配置情况 |
10.1.3 篮球训练设施配置情况 |
10.1.4 场馆管理主体 |
10.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以高校篮球场馆为例 |
10.2.1 美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历史 |
10.2.2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位置规划 |
10.2.3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功能规划 |
10.2.4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资金来源 |
10.3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给我国的启示 |
10.3.1 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 |
10.3.2 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 |
10.3.3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 |
11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竞赛体系对比分析—以CUBA和 NCAA为例 |
11.1 中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CUBA为例 |
11.1.1 CUBA赛事参赛目的 |
11.1.2 CUBA赛事成绩要求 |
11.1.3 CUBA赛事奖励机制 |
11.1.4 CUBA赛事满意度 |
11.2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NCAA为例 |
11.3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11.3.1 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 |
11.3.2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 |
11.3.3 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
12 研究结论与建议 |
12.1 研究结论 |
1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篮球教师/教练员问卷) |
附录Ⅱ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Ⅲ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校园篮球负责人问卷) |
附录Ⅳ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阐述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归纳法 |
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开展现状分析 |
3.1.1 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教学 |
3.1.2 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课外活动 |
3.1.3 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竞赛体系 |
3.1.4 惠州市高级中学体育师资 |
3.1.5 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基础设施与经费 |
3.1.6 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文化氛围 |
3.1.7 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现存问题 |
3.2 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3.2.1 问卷设计 |
3.2.2 调查数据的收集 |
3.2.3 信度检验 |
3.2.4 校园篮球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
3.2.5 校园篮球影响因素分析 |
3.3 推动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开展的对策 |
3.3.1 转变学校家庭观念,丰富规范教学内容 |
3.3.2 积极开展篮球课外活动,建设学校篮球代表队 |
3.3.3 构建完善的校园篮球竞赛体系 |
3.3.4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关注教师工作满意度 |
3.3.5 拓宽筹资渠道,改进场地设施 |
3.3.6 营造篮球氛围,培养篮球兴趣 |
4 结论与研究的不足 |
4.1 结论 |
4.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理论依据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文献综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国内相关研究 |
3.3 国外相关研究 |
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情况分析 |
5.2 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
5.3 影响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
6 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
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 解决思路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四、学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赵吉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江苏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及基层评价研究[D]. 王思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3]校园定向运动在上海市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雄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4]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 蔡捷. 山东大学, 2021(11)
- [5]黔南州民族地区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D]. 龙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高校优秀毽球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 庞子笑. 天津体育学院, 2021(11)
- [7]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 刘海明. 山西大学, 2020(03)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惠州市高级中学校园篮球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镜昆.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10]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杜喆昕.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