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内网络论文_陈丽伟,郭强,刘建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织内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网络,社会,组织,知识,绩效,资本,工作。

组织内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伟,郭强,刘建国[1](2019)在《组织内科研合作网络的实证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组织内的科研合作网络对于了解学科现状,优化学科发展等学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某科研单位的论文发表信息,以叁千余位科研工作者为节点,合作关系为边,构建科研合作网络。结合作者的年龄、职称等信息,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该单位内的合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实证数据发现科研合作网络中高科研产出者一定有多个合作者;不同年龄段科研人员的度和集聚系数表现出不同的合作形式;职称越高,科研合作形式越单一。(本文来源于《电子商务》期刊2019年04期)

贾云淇[2](2018)在《组织内社会网络研究述评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企业管理的视角,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组织内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成果,将组织内社会网络界定为,员工在组织内部会形成各种联系,这些联系的集合则为组织内社会网络。文章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内社会网络维度、测量题项、前因变量、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组织内社会网络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8年28期)

贾蓉[3](2016)在《网络社群文化对组织内谣言传播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更快速地获取信息。然而伴随着海量信息的传递,谣言也混迹其中得以更快更广地传播。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要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谣言困扰,更要处理内部系统产生的谣言侵袭,否则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人际不合、员工离职等一系列问题,更有甚者会对企业的生存提出挑战。在传统组织中,部门与部门相互独立,部门间信息沟通较少,随着组织内网络社群的兴起,确定及不确定信息在组织内以更快更广更复杂的路径传播开来。网络社群是由人构成的,文化对网络社群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的网络社群文化对组织内的谣言传播就很有价值。本文站在前人研究网络社群、组织文化和谣言传播的基础上,提供了从网络社群文化角度研究组织内网络社群对谣言传播的影响模型及其量化测量工具,以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贯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推导出了一系列结论和观点,力图为我国的舆情研究和企业的平稳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全文共包含六大部分,以先理论后实证再建议的逻辑链条依次进行。第一部分涉及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理论框架和创新点,从全局上对整个研究的价值和方向做了定调和把控;第二部分梳理了网络社群、谣言传播、社群文化、组织认同等核心概念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夯实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也进一步确定了研究视角的独特价值;第叁部分进入研究模型与假设,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辅之以新情境下的网络社群,构建了网络社群文化、网络社群认同、谣言传播的测量量表,并建立了网络社群文化对谣言传播的影响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托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第四部分整理了调研得出的数据,并从统计学的角度得到了数据的分布情况和效度信度,为下一阶段的实证提供有质量的数据支持;第五部分是实证研究,分别从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入手,探寻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验证了网络社群认同在两者间的调节作用,更具体地刻画了研究问题;第六部分是总结,一是用来归纳整个研究得到的科研成果,二是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此次研究,主要解决了以下叁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网络社群文化,有哪些维度,如何测量;第二,网络社群文化的这些维度与谣言传播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第叁,可以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提供哪些遏制谣言的有效建议。在研究基础上得到了叁条结论:第一,网络社群文化的参与性、适应性与谣言传播负相关;第二,网络社群文化的一致性与谣言传播正相关;第叁,网络社群认同在网络社群文化与谣言传播之间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提出了叁点政策建议:营造开放灵活的组织文化氛围;采用多轨并行的媒介传播方式;利用数据资源增强信息准确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邓伟伟[4](2016)在《GR集团非正式网络对组织内信息共享的行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中,信息共享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心态。当员工觉得信息有价值,才会出现信息共享的行为。许多学者研究发现,非正式网络对信息共享影响非常大,因此研究非正式网络如何影响组织内信息共享,就变得十分有必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社会网络理论,它研究的是信息共享对象“场”的感念,认为信息共享是存在于特定的关系网络中,进行共享的。因此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组织内的信息共享成为了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GR集团作为典型的国有企业,拥有许多国有企业相似的管理问题。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网络相比私营企业更加复杂,因此更具有研究意义。研究国有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也很多程度上可以了解非正式网络结构如何影响组织的整理效率,影响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和经验分享,进而如何影响企业的业绩,员工的绩效,以及员工的工作状态和思想情绪。描绘出企业内部的组织非正式网络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企业领导更好的管理企业内部员工,也有利于企业内的信息共享。因此,研究国有企业的非正式网络结构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网络理论方面的研究,总结出情感网络和咨询网络的密度和中心性对组织内信息共享的影响。然后参照这些重要的结论,对GR集团进行问卷调研,目的是找出GR集团内的情感网络和咨询网络的密度和中心性的大小。根据数据的处理结果和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GR集团的情感网络密度低和情感网络中心性低不利于组织内信息共享;GR集团的咨询网络密度低不利于组织内信息共享;GR集团咨询网络中心性较高有利于组织内信息共享。最后本文还对GR集团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管理建议。(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邹宏[5](2015)在《基于超网络的组织内知识转移模型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各类型的组织快速发展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资源。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甚至很多传统产业也都逐步开始通过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来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为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产业或者组织,知识的获取、共享、转移和创造都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助推剂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知识特别是专业性知识、领先性知识以及先进知识的拥有者的地位日益突出,而核心知识的创造、共享、转移和应用创新能力也必然将成为组织、社会乃至国家最关键的竞争优势。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在于利用超网络研究知识转移模型及相关应用方法。首先,主要围绕知识、知识管理和知识转移的基础概念和定义、知识转移的发展现状、复杂网络和知识转移相结合的研究情况、超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概况以及超网络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其次针对超网络模式下的知识转移特性进行分析,分别从个人及群体的知识结构分析方法、知识释放能力、吸收能力、转移渠道、转移情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然后从学习和交流机制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超网络模式下知识转移的运行机制。再分别从叁个方面对论文主体展开深入研究,一是基于社会网络和知识元网络构建组织内知识转移的超网络模型并对其动力学行为进行仿真分析;二是提出了一种超网络模式下知识搜索实现知识定位转移的方法;叁是在超网络模式下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动态系统同步问题,并知识转移的超网络模型上对知识同步的动态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理论探讨以及模型仿真研究,本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在超网络模式下,非正式的学习空间相对于集中、正式的学习空间能够更好地增加个体的平均联系强度。个体的平均联系强度的增大在短时间内可以使得吸收知识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且通过知识吸收促进知识创新的个体数量也会达到更高的水平。同时,增大的结点平均链接数对于加速知识转移后期的知识有效吸收也有着较好的调和作用。初始转移结点对应组织内的知识存量高的个体,也就是知识显着持有者。组织内部应该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且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在这样的情境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可以促使知识存量高的知识拥有者更主动、积极的进行知识的释放和转移。(2)提出并用实例验证了一种超网络模式下组织内知识搜索实现知识定位转移的方法。从例证的实验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可同时将需要查找的知识主体、知识元和知识载体进行检索定位,并且可以对结果进行排序和优选。这种方法优点还在于利于量化处理以及更方便的视觉表达,因而对于主动学习形式的知识转移有着非常好的优势,可以较好的应用到组织内知识转移的实践中去。(3)超网络模式下,个体之间知识交流强度的增加能有效提升知识转移的效果。而这种强度增加到一定范围后个体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也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是知识移过程中的同步是很难达到完全同步的,而只能是无限接近于这个完全同步的峰值,这是由于真实环境下知识学习和吸收存在的现实困难所造成的。(4)组织需要控制各个知识个体的连接和交流在一个合理水平,而不是任由其无限发展,否则反而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而另一个措施就是可以不断扩大组织包括个体的社交网络,这样可以减少内部交流带来的影响,继续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基于相关国内外研究的对比,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组织内知识转移的超网络模型的构建方法。论文分析了基于超网络的知识转移的性质和特点,界定了知识转移的超网络是由社会网络、知识元网络和知识载体网络两者或者叁者所组成的超网络。基于社会网络和知识元网络构建了组织内知识转移的超网络模型法,并通过Netlogo仿真模型分析了超网络模式下组织内知识转移的动态过程,发现了促进非正式知识交流以及营造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心理满足的良好氛围都是组织内知识转移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提高的方面。(2)提出了超网络模式下组织内知识搜索实现知识定位转移的方法。论文在知识转移的超网络模型基础上,通过搜索算法在超网络中快速定位需要进行转移的知识元及其相关的知识主体和知识载体。操作过程的结果形成一个子网形式的超网络,根据网络中的知识权重对结果排序,可以将需要进行转移的知识元相关权重最高的知识主体或者知识载体检索和优选,这样就可以快速地进行知识定位,且结果比较准确,为组织内的知识转移活动建立快速直连的转移途径奠定了良好基础。从例证的实验中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可同时将与待检索知识相连接的知识主体和知识载体检索出来,实现快速定位并建立起知识转移通道。方法的操作也比较简单易行,因此可以较好的应用到组织内知识转移的管理实践中去。(3)构建了超网络模式下基于知识同步的组织内知识转移模型。论文基于网络同步的概念,构建了超网络模式下基于知识同步的知识转移模型。在超网络模式下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动态系统同步问题,基于知识转移的超网络模型对知识同步的动态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在超网络模式下,为了提升知识转移中的知识同步效果,从而提升整个知识转移的效率,就需要加强以下措施:提升知识主体的知识交流强度,并使之控制在一定的强度范围内;控制员工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密度,以免给知识转移带来副作用;当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强度比较强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知识主体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增加关联的知识主体数量和关联网络的范围。(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5-06-01)

王美萃,闫瑞华[6](2014)在《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组织内非正式网络知识扩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复杂网络视角,通过组织内员工网络关系数据,研究组织内非正式网络特征及其与知识扩散效果的关系。研究发现该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网络的度服从幂律分布,网络中员工的度值高并不意味着该点具有较高的集聚系数,网络中度值小的员工倾向于与度值大的员工连接;接近中心性在评价知识扩散能力方面优于度数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中心性与扩散效果具有显着相关性;在员工非正式网络中,当具有同样的知识扩散和吸收能力时,接近中心度高的员工引发的知识扩散速度较快;而对于某选定员工,知识扩散意愿和知识吸收能力比率越大则知识扩散速度越快。(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刘燕,胡晓真,于桂兰[7](2013)在《组织内社会网络中心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知识分享的中介视角,研究组织内社会网络中心性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Ucinet6.0和SPSS17.0软件对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知识分享在任务绩效和工作流网络中心性、任务绩效和咨询网络中心性之间、工作奉献和工作流网络中心性之间、工作奉献和咨询网络中心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知识分享在人际促进和工作流网络中心性、人际促进和咨询网络中心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3年16期)

孙立新,余来文[8](2013)在《组织内网络结构位置对员工知识资本的影响——员工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与过去从企业层次上研究知识资本不同,以员工个体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资本的结构视角,采用社会网络方法探讨企业员工知识资本的形成机制,经多阶段整群抽样得到3个群体150份有效问卷,通过回归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员工的网络结构位置会影响社会资本、知识资本的获得;员工所获得社会资本的多少会影响其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是网络结构位置影响知识资本的中介变量。(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刘文彬,林志扬,李贵卿[9](2013)在《组织内社会网络对个体工作绩效的影响机理——人际公民行为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个体工作绩效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本文认为,个体在组织内建构的社会网络与人际公民行为不仅能够分别对其工作绩效产生影响,而且由于它们都非常强调个体间的交互作用,所以可以被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因此,在借鉴SCP分析范式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一个中介效应模型,对个体在组织内建构的社会网络、人际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这叁个分别代表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整合性研究,并利用306个有效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人际公民行为在组织内社会网络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员工在组织内建构的社会网络影响其个体工作绩效的机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3年02期)

高世威,刘文彬,林志扬[10](2012)在《组织内社会网络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机理——基于角色外行为视角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关于个体工作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都聚焦于个体特征和态度层面的微观变量,却忽视了组织特征层面的宏观变量。从角色外行为的视角分析组织内社会网络对个体工作绩效的影响,并提出社会网络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机理,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组织内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企业管理的视角,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组织内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成果,将组织内社会网络界定为,员工在组织内部会形成各种联系,这些联系的集合则为组织内社会网络。文章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内社会网络维度、测量题项、前因变量、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组织内社会网络的未来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织内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丽伟,郭强,刘建国.组织内科研合作网络的实证分析研究[J].电子商务.2019

[2].贾云淇.组织内社会网络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国集体经济.2018

[3].贾蓉.网络社群文化对组织内谣言传播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4].邓伟伟.GR集团非正式网络对组织内信息共享的行为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5].邹宏.基于超网络的组织内知识转移模型与方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

[6].王美萃,闫瑞华.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组织内非正式网络知识扩散研究[J].人文杂志.2014

[7].刘燕,胡晓真,于桂兰.组织内社会网络中心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

[8].孙立新,余来文.组织内网络结构位置对员工知识资本的影响——员工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

[9].刘文彬,林志扬,李贵卿.组织内社会网络对个体工作绩效的影响机理——人际公民行为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13

[10].高世威,刘文彬,林志扬.组织内社会网络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机理——基于角色外行为视角的理论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2

论文知识图

知识资本结构方程模型图研究架构图海外子公司网络学习与组织内学习的互...组织内的知识共享网络5 涂层与基体界面 SEM 背散射形貌照片及...1小微企业社会网络动态演进模型小微企业...

标签:;  ;  ;  ;  ;  ;  ;  

组织内网络论文_陈丽伟,郭强,刘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