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左翼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第三届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述要(论文文献综述)
董玲玲[1](2021)在《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它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共青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共产党的未来发展前景。反之,共产党能否吸引越来越多的共青团成员加入到共产党当中,是衡量共产党的感召力、影响力、领导力的重要尺度。研究共青团的发展问题是研究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一个侧面。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其实质是深化和拓展了对西欧共产党和欧洲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矛盾、冲突、运动发展的“前哨”,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已经成为观察各国政治发展的“显微镜”和“风向标”。从西方国家新社会运动以来,青年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运动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已经成为政治参与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并持续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力。在金融危机后爆发的一系列激进抗议运动中(如西班牙“愤怒者”运动、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黄马甲”运动等),青年群体都广泛参与其中,并就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青年失业问题、教育问题、性别平等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诉求。可以说,关注青年群体、重视青年问题、缓和青年矛盾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当前国外共产党普遍面临严重的组织和发展困境,重要表现之一是党员人数持续下降、组织力量持续衰减且呈老龄化、碎片化趋势发展,以及共产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严重不足。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包括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的不足,也包括作为“后备军”的共青团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无法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共鸣,难以吸引青年人加入共青团组织进而加入到共产党当中,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这不仅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进路在于,从西欧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端出发,结合百余年来西欧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主要理论流派等,选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与共产主义政党有着特殊关系的西欧共青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在溯往历史、立足今朝和展望未来这三重意蕴上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宏观把握。第一层面:溯往历史。既从宏观层面厘清了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及发展的历史脉络,又从微观层面梳理了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葡萄牙共产主义青年、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塞浦路斯联合民主青年组织、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希腊共产主义青年、比利时共产主义行动委员会等数十个具体的共青团组织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行动。第二层面:立足今朝。在理论层面剖析了西欧共青团组织的性质、指导思想、党团关系、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中心任务等若干基本问题,具体阐释了西欧共青团组织关于青年问题的社会主义方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展望。在现实层面,提出西欧共青团组织正面临着组织的持续分化、政治地位边缘化和身份认同困境的三重实践困境,并明确了造成困境的三大根源正是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的空间受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然处于低潮。第三层面:展望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主义的复归、日益严峻的青年问题亟待解决以及持续爆发的青年抗议运动都昭示着西欧共青团组织并未“走向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出现了发展的新机遇。面对这种形势,西欧共青团组织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治身份定位、充分运用多元化宣传手段壮大自己,同时争取在青年运动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张娜琦[2](2021)在《阿兰·巴迪欧新共产主义理论研究》文中认为
居睿迪[3](2021)在《论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阿兰·巴迪欧是当代法国具有代表性左翼学者,他的“共产主义假设”“共产主义观念”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在西方重新树立了共产主义的旗帜,使共产主义观念重回人们的视野。其共产主义思想存在学术及实践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我国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提供启示。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巴迪欧经历了法国五月风暴与毛主义运动的革命年代,也经历了新自由主义时期革命退潮的年代,这使他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拉康的主体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方法都对其共产主义思想具有相当影响。巴迪欧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其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一脉相承。巴迪欧的事件哲学以“数学本体论”构建了一个事件、主体、真理的三元结构,以此来确定共产主义的政治真理存在。他通过创造“元政治学”来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共产主义对于他而言是观念上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历史被他划分成两个序列。基于此他提出了共产主义第三个序列及其开启的可能方式。巴迪欧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不同,主要体现在本体论、实现方式和价值指向上。它的积极之处在于拓展了共产主义学说、重视主体性和坚持斗争性;它的消极性在于混淆了共产主义观念与抽象平等观、割裂共产主义与革命政治和开启共产主义第三序列的乌托邦式幻想。巴迪欧的共产主义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第一,我国的共产主义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共产主义理论知识,要在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深化共产主义认识;第二,我国的共产主义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把握共产主义概念,要让大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明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第三,我国的共产主义教育要促进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王庆琦[4](2021)在《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样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已成为各国企业生产运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政府维持社会经济平稳运行、扩大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职工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同时保证了企业在决策方式和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西方国家开展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实践较早,在不同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等因素产生截然不同的参与路径,并且随着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以及配套法律的逐步落实下,职工在企业中享有的决策权和监督权显着提升,企业内部的劳资矛盾也得到了有效缓解。本文以西方国家职工参与管理的不同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早期职工参与的实验探索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各自形成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种形式,摸索出现阶段职工参与的三大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二元制”职工参与模式、以瑞典为代表的工会组织下的职工参与模式以及以西班牙蒙特拉贡联合公司为代表的工人合作制经济下的职工参与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的历史脉络、具体原则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总结和对比出三种不同模式下的职工参与的主要经验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最后为当前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企业治理方面提供可行性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同时回顾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这一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理论梳理。本章从一种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切入,论述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在众多思想源流以及理论研究上的主要观点。具体包括以工人合作工厂理论和劳资关系理论为代表的马克思经济学相关研究、以约翰·穆勒和马歇尔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相关研究、以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和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为代表的国外社会主义相关研究、以施韦卡特和达尔为代表的经济民主理论、以及以弗里曼等人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构成了以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为主题的理论框架。第三章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本章从第一个成功开展的工人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作为探索起点,研究了早期合作社的基本原则、运作模式以及利润分配问题。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因素等原因,进而过渡到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模式在不同国家形成的多元化治理方案,譬如以色列基布兹合作社以及德国“共同决定制”等,以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通过对二战后期多种治理方案的分类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现阶段职工参与管理的三大模式,从而为后文进行逻辑铺垫。第四章为“二元制”模式的职工参与管理。本章论述了以德国为代表的“二元制”劳动者参与管理模式。笔者发现,德国在企业治理方面建立了独具特色并且运行效果良好的劳动者参与管理制度,从早期建立工人委员会的初步设想到相对成熟的法律框架的建立,最终形成了职工通过企业层面和公司层面共同参与管理的基本原则。从具体功能来看,德国“二元制”劳动者参与模式具有维护功能、协调功能和社会福祉功能。同时笔者关于这一模式在理论上的正确性以及实践中的合理性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最后探讨了德国面对后经济危机时代在企业治理方面所作出的调整,充分展示出“二元制”劳动者参与管理模式的生命活力和极强的稳定性。第五章为工会组织主导下的职工参与管理。本章主要分析了以瑞典为代表的工人组织主导下的职工参与管理模式。瑞典作为世界范围内“福利橱窗”的杰出代表,在企业治理方面形成了以工会为主要力量的职工参与模式,而瑞典众多工会的建立离不开社会民主党所推动的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劳工政策。在厘清瑞典工会组织下职工参与模式的演进后,本章分析了当下瑞典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最后借鉴海曼关于工会身份的三重定义来推测这一劳动者参与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第六章为工人合作制经济的职工参与管理。本章分析了以西班牙蒙特拉贡联合公司为代表的工人合作制经济下的职工参与管理模式。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人合作社,蒙特拉贡联合公司从生产资料所有权到重大事项决策,再到收入分配上均体现出了合作社经济的组织原则,尤其在进行合作社重大决策时,全体成员根据“一人一票”的原则来实现表决权和平等权。随后笔者从就业质量、工资差异以及战略选择等方面对蒙特拉贡联合公司进行社会经济绩效分析,进而为蒙特拉贡在国际化扩张背景下存在的主要挑战提供一系列对策建议。第七章为本文的总结和启示。通过对上述三大模式的具体分析,本章总结了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文化共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最后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推进职工更有效地参与企业管理提供可行性对策建议。
郝相赟[5](2020)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对它的科学理解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和评价,而且关涉到如何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长期以来,共产主义“渺茫论”“过时论”“妖魔化”等错误论调不绝于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化、弱化、边缘化,成了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的呼唤和理论的自觉都迫切需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特别是如何从理论认识与理想信念的层面破解和回应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在当下所面临的一系列责难和挑战。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不断追问,本文以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为逻辑主线,以概念辨析、历史生成、理解维度、时代境遇和认同建构为研究思路,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注重史论结合,呈现整体性的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对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乌托邦”等相关概念的考察辨析,界定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研究的基本论域。二是在思想史的视域中梳理共产主义学说发生、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并在同马克思之前共产主义学说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马克思扬弃和超越空想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文本为基础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时空场域、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萌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概括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三是从反思现代性的“理论维度”、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维度”和未来社会设计的“制度维度”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整体性的阐释和解读。从反思现代性的理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从社会现实出发,通过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来探寻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从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入手,通过对资本逻辑和理性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来实现对现代性的内在超越,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重关系的视角透视并展现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解答。从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维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资本主义和剥削阶级压迫,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力图改造现实社会的革命运动。马克思从科学实践观出发,在生产劳动中找到了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钥匙即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基于这一矛盾把共产主义思想置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的深入分析,在总结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条件、实现方式以及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主体、特点和实质。从未来社会设计的“制度维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种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规律的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并依据这一基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在自身基础上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马克思自觉运用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体性概括,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诉求,并具体阐释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实现方式。四是通过分析当前共产主义面临的时代困境及其原因,全面审视并客观审慎评价了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解读和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阐明当代中国对共产主义的坚守与扞卫。五是在阐释理想与信念、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关系问题的基础上,着力从情感、理论、政治、话语和价值五个层面出发,系统建构了新时代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同的实践路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对它的研究必将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继续深入挖掘原着,充分利用好文本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巩固基础研究;要努力就共产主义问题与西方左翼学者进行思想交流,在论辩中回应各种时代挑战,进一步增强比较研究;要坚持走进社会现实,把共产主义思想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场域,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升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实践研究。
杨天宇[6](2020)在《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赫德利·布尔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在1977年出版以来,全球秩序理论研究就成为了国际关系学界的新关注点。它可以理解为是关于国际体系如何运行与管理的一种整体性安排。全球秩序的沿革反映了国际体系的运行方式、价值规范和治理路径的新变化与新趋势。当代全球秩序的基本框架由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在二战之后塑造和建立。它历经七十余年的国际政治时代变革不断演进,一度被西方学界视为一种“完美”的全球秩序版本。然而在冷战结束近30年后的今天,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却相继涌现出严重的领导权威危机、合法性认同危机和全球治理失灵等问题。对此,在大国权力政治复兴的背景下,西方学界开始认真反思全球秩序出现的问题和如何有效应对新现实和新变化。因而,本文研究一个核心问题是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对于全球秩序现状、挑战与前景的新观点与新看法。它关注的是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全球秩序范式在全球大变局的背景下能否与如何进行自我修正和调适以及研判中国与全球秩序的关系互动。对此,不同理论学派也展开了丰富的争鸣。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兴起源于两方面。一方面,中国等新兴大国的集体性崛起标志着新一轮权力转移趋势在不断加快。继而,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出现了新的竞争者,自由主义价值规范认同也受到他者崛起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的竞争。另一方面,布什主义、特朗普主义、反全球化运动、全球化失衡与全球治理失灵等一系列政治问题严重削弱了西方全球秩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内涵和要素指向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关注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在全球秩序框架下将如何互动,自由主义价值与多元主义价值的割裂将如何弥补,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将如何迈向更高水平以及新的领导权威、价值规范和治理模式如何发挥作用。在扞卫自由主义价值基础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是对于全球秩序安排进行的一种功能性修正,以有效应对危机与挑战。在领导主体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强调全球秩序的领导权威要向新兴大国开放,它寻求跨越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的价值和文化分界线建立的一种新的领导方式。在价值目标上,包容的自由主义是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它支持一种为不同的价值理念表达提供空间的地区主义新范式。在合法性问题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提出通过培育全球共性规范和增强国家自主性作为重塑合法性的新来源,以调适西方和非西方在全球秩序视域下的紧张关系。在有效性问题上,不同行为体承担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多元利益攸关方模式被西方新全球秩序观视为能够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实现涵盖不同行为体的全球合作的新路径。在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关注的众多议题中,以国际体系权力转移向全球秩序施加的结构性压力的影响最为深远,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组变量是中美关系的互动与走向。自此,全球秩序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评介大国权力转移视域下全球秩序的前景,即它是和平稳定导向的还是冲突对抗导向的,它会是自由主义全球秩序范式的延续,还是中国等新兴大国会贡献新的全球秩序版本或价值观念。对于这一问题,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回应是尽管在短期内全球秩序的稳定将面临着来自大国政治复兴压力的严峻挑战,但总体而言,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等规范性因素能够帮助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实现彼此紧张关系的调适和避免霸权战争的历史宿命。中美关系不必然是历史上崛起国与守成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翻版。双方若能构建出一种相互尊重与理解、共同管控与应对全球风险的良性关系,全球秩序的前景将是稳定与有序的。在未来展望上,西方新全球秩序观认识到尽管自由主义范式仍是全球秩序的重要支柱,但它不再是唯一的价值路径,非西方国家将成为重要领导者和参与者,全球秩序将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全球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在一个后西方化的世界里,全球秩序的最终面貌将是由西方主导转向为新兴大国和西方大国共同主导的新形式。围绕“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研究主题,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全球秩序及西方理论论争”,它对全球秩序的概念进行了探析以及梳理了不同理论学派关于全球秩序的论争。第二章为“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内涵”,通过比较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观和美国治下秩序观的异同,它分析了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在全球性与国家性、普遍性与差异性、自由性和保守性方面展现的新内涵和新特征。第三章为“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要素”,分别从领导主体、价值目标、合法性与有效性四个维度对于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具体内涵予以了论述。第四章为“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兴起的动因”,指出全球化进程对于全球秩序的重构、美国政治变迁的内在驱动和大国权力转移的结构性压力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催生了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兴起。第五章为“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思考”,评介了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合理性因素和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中美竞争新态势对于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冲击以及一些关于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威斯特伐利亚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民族主义、现实主义和后西方全球秩序观的辨析。
杨晶[7](2019)在《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古巴的绿色发展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探索历程引起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西方左翼学者的关注。殖民破坏、大国依赖、单一种植等因素是导致革命胜利前古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美国长期封锁和苏东剧变加剧古巴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脆弱的生态系统、短缺的资源供给等困境,工业化程度尚且不高的古巴果断放弃传统的工业化农业模式,历经基础铺设、框架建立以及自我转型等发展过程,探索出一条自给自足的绿色发展之路。古巴在绿色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包括:在农业方面,打造具有古巴特色的永续栽培模式;在工业方面,实施石油替代计划并对垃圾及废弃物进行可再生处理;在劳动关系方面,重建粮食生产体系中的劳动关系;在社会发展方面,重视绿色医疗、绿色教育和绿色旅游的建设。古巴的绿色发展具有如下特色: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三是以政府为主导。经过多年努力,古巴的绿色发展实践取得显着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普遍改善,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古巴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就,也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但古巴仍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领导层更迭、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不够协调、与美国复杂且不稳定的外交关系等,这些都是古巴当前需要应对的困境。古巴的绿色发展既是基于本国实际进行的生态环境治理,也是一种促进国家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向国际社会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径,也为不同制度国家提供一种生态环境治理范式。不过,古巴的绿色发展模式并不稳定和成熟。古巴现有的经济水平限制了绿色发展的进一步转型,古巴的绿色发展尚缺乏深度的理论思考与制度建构。古巴的国情及其社会主义发展程度与我国差异不小,绿色发展水平不同,但其在都市农业、永续栽培模式、公众环境意识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农业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郭潜深[8](2019)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创立和发展的方向标和动力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强大支柱,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述并大力弘扬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理想缺失、信念动摇,对共产主义思想知之甚少是重要原因。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不可能有信仰上的坚定。因此,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解决“知”的问题,就成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来源相关理论、主要内容和特征,研究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当代价值、在当代中国最新发展成果。论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章探究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及其影响,分析了共产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主义三个维度来梳理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概括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以“自由”为线索探讨了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摆脱自然的奴役、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剥削,社会管理机构代替国家、消灭了压迫,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消灭了宗教,实行计划经济、消灭了经济危机,每个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人成为社会的主人;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不仅从自然界获得物质需要,也能从社会获得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人成为自身的主人。第三章研究共产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实践性、崇高性和革命性的特征。科学性表现在科学的理论基础、成功的实践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性表现在共产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共产主义运动是实践、共产主义制度是实践的结果。崇高性表现在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人类最艰巨的事业和能够实现的理想;革命性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消灭私有制。第四章研究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行动指南、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当代价值表现为人们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行动指南和引领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第五章研究共产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共产主义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不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新时代、中国梦、四个全面;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忘初心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郭云霞[9](2019)在《英国新共产党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英国新共产党成立于1977年,是从英共老党中分裂出来的一个规模较小的马列主义性质的政党,也是英国国内主要的社会主义政党之一。成立四十多年来,该党一直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努力奋斗,但由于深处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国内环境恶劣,加之苏东剧变的影响,该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尽管如此,英国新共产党仍然坚持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坚持扞卫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为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本文以英国新共产党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分析方法和文献研究方法对英国新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综合性研究,试图厘清英国新共产党的历史发展阶段,探索英国新共产党的理论主张、政策目标、实践活动和其未来发展前景和挑战。本文分析认为,英国新共产党在40多年的发展中,深刻认识到民主的重要性,在党的历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提出了具有民主性的主张,旨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国际问题上,该党化身正义的使者,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予以强烈的谴责。该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党的政策,提出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核心策略,即“拒绝走议会道路和有条件支持工党”。另外,该党还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注重党的社交媒体的发展,积极参与党纪活动和国际会议,领导和参与劳工运动。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影响,英国新共产党的发展仍面临着困难和挑战。英国新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和意义。该党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地进行政策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目前对其未来的走向还不明确。英国新共产党仍需直视自身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调整理论和政策,以健全党的建设。
兰俏枝[10](2018)在《基于不同视角的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关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垄断、主导产业、工业技术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划分。采用不同视角划分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各有其价值,但根本目的是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在对现有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同观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市场扩张理论的新视角。通过该视角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是生产虚假市场阶段,并指明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西方左翼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第三届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述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方左翼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第三届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1)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主要概况 |
2.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关系理析 |
2.1.1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青年运动的关系 |
2.1.2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 |
2.1.3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共产党的关系 |
2.2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 |
2.2.1 20 世纪初苏俄影响下建立的早期共产主义青年组织 |
2.2.2 二战爆发后西欧共青团的发展壮大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建立 |
2.2.3 20世纪60年代“五月风暴”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由盛转衰 |
2.2.4 苏东剧变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重建与转型 |
2.2.5 欧洲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区域联合的新动向 |
第3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代表组织 |
3.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基本原则 |
3.1.1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 |
3.1.2 坚持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独立的组织地位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
3.1.3 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未来的共产党员 |
3.2 西欧共青团的主要代表性组织 |
3.2.1 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2 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 |
3.2.3 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4 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5 希腊共产主义青年 |
第4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探索 |
4.1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问题的认识 |
4.1.1 青年问题的具体表现 |
4.1.2 青年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
4.1.3 青年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
4.2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思考 |
4.2.1 当代资本主义陷入持续的衰退与危机 |
4.2.2 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危机 |
4.2.3 对冷战后欧盟和北约的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一体化实质的新认识 |
4.3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认识 |
4.3.1 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源的剖析 |
4.3.2 对实现社会主义不同道路的分析 |
4.3.3 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方案的探析 |
第5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及未来前景 |
5.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困境的主要表现 |
5.1.1 组织的持续分化及其碎片化发展 |
5.1.2 政治力量衰减及其地位的边缘化 |
5.1.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分野及特色不足 |
5.1.4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身份认同困境 |
5.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困境的根源 |
5.2.1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处于低潮 |
5.2.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 |
5.2.3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空间受限 |
5.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前景 |
5.3.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机遇 |
5.3.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策略 |
5.3.3 西欧共青团组织在左翼阵营中的新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西欧共青团及其他政党组织中外文对照 |
附录二 当代世界共产党党章党纲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
附录三 西欧共青团章程纲领选编选译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3)论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 |
一、时代背景 |
(一)法国五月风暴 |
(二)法国毛主义运动 |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革命的“冬月” |
二、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 |
(二)拉康的主体理论 |
(三)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
(四)阿尔都塞科学和意识形态划分的思想 |
第二章 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
(一)数学本体论 |
(二)事件、主体、真理的三元结构 |
二、巴迪欧共产主义的政治学要素 |
(一)反政治哲学 |
(二)元政治学 |
三、巴迪欧的共产主义观念 |
(一)观念上的共产主义 |
(二)共产主义的序列 |
(三)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 |
第三章 马克思与巴迪欧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比较及评价 |
一、马克思与巴迪欧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比较 |
(一)存在论基石:实践本体论与数学本体论 |
(二)社会变革逻辑:唯物史观与事件哲学 |
(三)价值指向:人的解放与纯粹平等 |
二、对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评价 |
(一)积极意义 |
(二)局限性 |
第四章 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的启示 |
一、在理论学习中深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识 |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
(二)学习共产主义发展的历史 |
二、在比较分析中明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
(一)把握科学的共产主义信仰 |
(二)把握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 |
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一)确立共产主义的实践观 |
(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样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内涵与依据 |
1.2.2 职工参与的实现形式与法律界定 |
1.2.3 职工参与在民主管理层面的外延 |
1.2.4 职工参与的影响因素与定量分析 |
1.2.5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理论梳理 |
2.1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 |
2.1.1 工人合作工厂理论 |
2.1.2 劳资关系理论 |
2.2 西方经济学相关研究 |
2.2.1 约翰·穆勒对合作制经济的研究 |
2.2.2 马歇尔关于合作社的分析 |
2.3 国外社会主义的相关研究 |
2.3.1 空想社会主义 |
2.3.2 无政府主义 |
2.3.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
2.3.4 霍尔瓦特工人管理型企业理论 |
2.3.5 西方左翼学者的理论探索 |
2.4 经济民主理论 |
2.4.1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理论 |
2.4.2 达尔经济民主理论 |
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5.1 爱德华·弗里曼 |
2.5.2 玛格丽特·布莱尔 |
2.5.3 罗纳德·米切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 |
3.1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最初实验 |
3.2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探索 |
3.2.1 瑞典共享型劳资协调机制 |
3.2.2 以色列基布兹合作制经济 |
3.2.3 西班牙蒙特拉贡工人合作制经济 |
3.2.4 日本三支柱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3.2.5 德国“共同决定制” |
3.3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对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探索 |
3.3.1 南斯拉夫工人自治经济 |
3.3.2 新中国“鞍钢宪法” |
3.4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元制”模式的职工参与管理 |
4.1 职工参与管理的发展脉络 |
4.1.1 起步阶段:未形成有效的法律规定 |
4.1.2 发展阶段:“二元制”模式的生成 |
4.1.3 巩固阶段:法律框架的搭建 |
4.2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 |
4.2.1 企业职工委员会 |
4.2.2 监事会与董事会 |
4.3 职工参与管理模式的功能与挑战 |
4.3.1 职工参与管理的三大功能 |
4.3.2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学理辩论 |
4.3.3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实践困境 |
4.4 “二元制”参与模式的进一步调整:后经济危机的再平衡 |
4.4.1 《最低工资法》的调整 |
4.4.2 企业职工委员会与工会的合作 |
4.4.3 外包业务及外资机构的策略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会组织主导下的职工参与管理 |
5.1 瑞典工会主导下职工参与模式的演进 |
5.1.1 历史起点:社会民主主义 |
5.1.2 劳资双方力量的短暂平衡 |
5.1.3 职工参与地位的确立 |
5.1.4 新自由主义雇主势力的崛起 |
5.1.5 政府协调下劳资力量的新发展 |
5.2 瑞典工会主导下职工参与模式的基本构成 |
5.2.1 企业职工委员会 |
5.2.2 董事会级别代表 |
5.3 瑞典工会主导下职工参与模式的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人合作制经济的职工参与管理 |
6.1 蒙特拉贡联合公司的发展进程 |
6.2 社员广泛参与:职工参与管理的内在逻辑 |
6.3 蒙特拉贡工人合作制经济的社会经济绩效 |
6.3.1 就业质量与规模的提升 |
6.3.2 工资差异与X效率 |
6.3.3 “多本地化”国际战略选择 |
6.4 国际化扩张下蒙特拉贡工人合作社的挑战与对策 |
6.4.1 主要挑战 |
6.4.2 解决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启示 |
7.1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管理的主要经验 |
7.2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管理的差异性比较 |
7.3 推进我国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
7.3.1 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 |
7.3.2 完善企业董事制、监事制 |
7.3.3 增强工会组织职能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和问题 |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问题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嬗变 |
第一节 共产主义概念溯源 |
一、共产主义概念内涵的多维审视 |
二、共产主义相关概念辨析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马克思之前共产主义学说的历史演进 |
一、古典共产主义 |
二、十六至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
三、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
第三节 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 |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缺陷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 |
第二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生成 |
第一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出场 |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时空场域 |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萌发 |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成熟 |
第三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前提——哲学批判 |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场域——市民社会 |
四、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线索——人的解放 |
第三章 超越现代性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
第一节 现代性危机的诊断 |
一、当代社会现代性危机及其表现 |
二、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对于现代性的反思 |
三、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 |
第二节 “历史之谜”的沉思 |
一、对“历史之谜”经济根源的批判 |
二、对“历史之谜”政治桎梏的批判 |
三、对“历史之谜”文化迷障的批判 |
第三节 “历史之谜”的解答 |
一、人与自然的和解 |
二、人与社会的和解 |
三、人与自身的和解 |
第四章 消灭现存状况的共产主义运动 |
第一节 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 |
二、发展物质生产的实践 |
三、变革社会现实的实践 |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尝试 |
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立与发展 |
二、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与影响 |
三、巴黎公社的尝试与贡献 |
第三节 人的解放的实现——共产主义革命运动 |
一、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实现条件 |
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实现方式 |
三、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主体、特点和实质 |
第五章 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蓝图描绘 |
第一节 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规律 |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自然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
二、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逻辑 |
三、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
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三、阶级消灭,国家消亡 |
四、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诉求 |
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 |
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方式 |
第六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当代境遇与扞卫 |
第一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面临的当代困境 |
一、“共产主义失败论” |
二、“共产主义庸俗化” |
三、“共产主义乌托邦论” |
四、“共产主义渺茫论” |
第二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面临困境的原因 |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本身的深刻性、复杂性 |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 |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
第三节 当代西方左翼的共产主义回归 |
一、阿兰·巴迪欧:“共产主义的假设” |
二、斯拉沃热·齐泽克:“共产主义观念” |
三、安东尼奥·奈格里、迈克尔·哈特:“共有的共产主义” |
第四节 当代中国对共产主义的坚守与扞卫 |
一、实践探索:开辟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新阶段 |
二、理论创新:拓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 |
三、制度完善:谱写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新篇章 |
第七章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逻辑 |
第一节 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
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 |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特征 |
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路径 |
一、深化情感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感染力 |
二、深化理论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说服力 |
三、深化政治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力 |
四、深化话语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亲和力 |
五、深化价值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凝聚力 |
参考文献 |
一、经典着作 |
二、外文译着 |
三、中文着作 |
四、外文文献 |
五、期刊论文 |
六、学位论文 |
七、报纸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难点 |
第一章 全球秩序及西方理论论争 |
第一节 全球秩序的概念 |
一、国际秩序 |
二、世界秩序 |
三、全球秩序 |
第二节 西方全球秩序观的理论论争 |
一、自由主义学派的观点 |
二、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 |
三、建构主义学派的观点 |
四、西方左翼和激进理论的观点 |
五、比较与评价 |
小结 |
第二章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内涵 |
第一节 西方全球秩序观的演变 |
一、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观 |
二、美国治下秩序观 |
三、西方新全球秩序观 |
第二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争鸣 |
一、西方全球秩序持续论 |
二、西方全球秩序终结论 |
第三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特质 |
一、全球性与国家性的辨析 |
二、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辨析 |
三、自由性与保守性的辨析 |
小结 |
第三章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要素 |
第一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领导主体 |
一、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的领导权再分配 |
二、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 |
第二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价值目标 |
一、包容的自由主义 |
二、地区主义新范式 |
第三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合法性 |
一、全球秩序的合法性 |
二、全球共性与合法性 |
三、国家自主性与合法性 |
第四节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有效性 |
一、新有效性路径:多元利益攸关方模式 |
二、现实案例:巴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
小结 |
第四章 西方新全球秩序观兴起的动因 |
第一节 全球化进程对于全球秩序的重构 |
一、全球秩序与全球化、全球治理 |
二、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治理失灵 |
三、反全球化浪潮与民粹主义 |
第二节 21世纪美国政治变迁的内在驱动 |
一、布什主义与单边主义政策 |
二、奥巴马主义与多边合作策略 |
三、特朗普主义与反全球化政策 |
第三节 大国权力转移的结构性压力 |
一、新一轮国际体系权力转移 |
二、中国崛起与西方策略选择 |
三、新兴大国的全球秩序观表达 |
四、西方学界的回应:走向地区主义新范式的多样化世界 |
小结 |
第五章 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思考 |
第一节 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评介 |
一、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合理性因素 |
二、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不足之处 |
第二节 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几点辨析 |
一、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威斯特伐利亚主义 |
二、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西方中心主义 |
三、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民族主义、现实主义 |
四、西方新全球秩序观与后西方全球秩序观 |
第三节 中美竞争新态势对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冲击 |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实质 |
二、中美竞争关系的走向 |
三、对于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的冲击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起缘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相关概念阐释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
第一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二、资本扩张与生态的对立 |
三、城乡物质变换思想 |
四、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解”的设想 |
第二节 古巴共产党领导人的绿色思想 |
一、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绿色思想 |
二、劳尔·卡斯特罗的绿色思想 |
第二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当代世界生态环境问题 |
一、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问题 |
二、社会主义国家生态环境问题 |
第二节 古巴探索绿色发展的历史原因 |
一、古巴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
二、造成古巴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原因 |
第三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探索历程 |
第一节 基础铺设时期 |
一、社会主义初期政治建设 |
二、社会主义初期经济建设 |
三、社会主义初期社会文化建设 |
第二节 框架建立时期 |
一、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框架确立 |
二、生态领域科技研发获得发展 |
三、公民环境意识教育持续推进 |
第三节 自我转型时期 |
一、“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 |
二、科技领军发展阶段 |
三、转型发展的意义 |
第四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主要经验与成效 |
第一节 建立本土化的永续绿色农业 |
一、引入都市农业的栽培模式 |
二、实施有机替代的生态实践 |
三、整合养分循环的空间体系 |
四、恢复粮食生产的劳动关系 |
第二节 注重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利用 |
一、寻求石油替代等可再生能源 |
二、可再生系统和清洁能源利用 |
第三节 绿色因素融入社会服务行业 |
一、绿色医疗 |
二、绿色教育 |
三、绿色旅游 |
第四节 古巴绿色发展取得的显着成效 |
一、生态环境得到普遍改善 |
二、国内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
三、国际社会普遍赞誉认可 |
第五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二、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
三、注重资源内源式发展 |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 |
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
三、社会主义党建思想 |
第三节 以政府为主导的古巴特色绿色建设 |
一、搭建绿色理念框架 |
二、制定系列法律法规 |
三、设置奖惩监管机制 |
第六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不足及应采取的时代应对 |
第一节 古巴绿色发展的不足 |
一、古巴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古巴绿色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
第二节 古巴绿色发展应采取的时代应对 |
一、找准发展中的定位 |
二、结合新时期的特色 |
三、注重多元化的运用 |
第七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当代价值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古巴绿色发展的当代价值 |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建设的绿色治理 |
二、向国际社会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径 |
三、为不同制度社会提供生态治理的新范式 |
第二节 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借鉴 |
一、都市农业对绿色城市建设的借鉴 |
二、永续栽培实践对农业发展的借鉴 |
三、环保意识与民众生态素养的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 |
二、部分党员理想信念状况堪忧 |
三、研究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共产主义思想的现状 |
二、近年来国外左翼学者共产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 |
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共产主义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重点 |
三、研究难点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及影响 |
第一节 共产主义思想创立的历史背景 |
一、共产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根源 |
二、共产主义思想创立的阶级基础 |
第二节 共产主义思想创立的思想渊源 |
一、德国古典哲学 |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三、英法空想主义 |
第三节 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以来的世界影响 |
一、从理论到实践 |
二、从一国到多国 |
三、从曲折到新发展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意蕴 |
第一节 自然界的主人 |
一、摆脱动物生存状态 |
二、摆脱自然的奴役 |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二节 社会的主人 |
一、消灭剥削: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
二、消灭压迫:社会管理机关代替国家 |
三、消灭宗教: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
四、消灭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
五、消灭经济危机:计划经济 |
第三节 自身的主人 |
一、满足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 |
二、满足快乐劳动的需要 |
三、满足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的精神需要 |
四、按需分配 |
五、自由发展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特征 |
第一节 科学性 |
一、科学的理论基础 |
二、成功的实践证明 |
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第二节 实践性 |
一、共产主义理论来自实践 |
二、共产主义运动是实践 |
三、共产主义制度是实践的结果 |
第三节 崇高性 |
一、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
二、最艰巨的事业 |
三、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
第四节 革命性 |
一、彻底的批判精神 |
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
三、消灭私有制 |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 |
第一节 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 |
一、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 |
二、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提供了行动指南 |
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
第二节 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观察分析当今世界的认识工具 |
二、指导当今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
三、引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 |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
第二节 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
一、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 |
二、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
三、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
第三节 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
一、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 |
二、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
三、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英国新共产党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五)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一、英国新共产党源起与曲折发展 |
(一) 源起初建阶段 |
(二) 巩固发展阶段 |
(三) 路线调整阶段 |
(四) 新探索发展阶段 |
二、英国新共产党的目标和组织建设 |
(一) 党的目标 |
(二) 党的组织建设 |
1. 党的组织状况 |
2. 规定入党资格 |
3. 党的纪律建设 |
(三) 党的经费筹集与管理 |
三、英国新共产党对国际国内问题的分析及民主要求 |
(一) 经济民主 |
1. 债务危机严重 |
2. 分配差距悬殊 |
3. 就业矛盾突出 |
(二) 政治民主 |
1. 支持英国脱欧 |
2. 保护移民权利 |
3. 反对种族歧视 |
(三) 对国内社会问题分析 |
1. 弱势群体处于劣势地位 |
2. 支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
(四) 对国际形势热点问题的分析 |
1. 反对美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 |
2. 支持核裁军并维护世界和平 |
3. 支持巴勒斯坦维护合法权益 |
四、英国新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一) 英国新共产党开展斗争的核心策略 |
1. 拒绝走议会道路 |
2. 有条件地支持工党 |
(二) 英国新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 |
1. 重视社交媒体的发展 |
2. 领导和参与劳工运动 |
3. 积极参加党际活动 |
五、英国新共产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 英国新共产党发展的机遇 |
1. 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 |
2. 新社会运动的蓬勃发展 |
(二) 英国新共产党面临的挑战 |
1. 来自国内的挑战 |
2. 面临的外部风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不同视角的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传统视角的当代资本主义阶段论 |
二、基于现代视角的当代资本主义阶段论 |
(一) 工业技术视角的阶段论 |
1、后工业社会。 |
2、信息社会。 |
3、马尔库塞的“发达工业社会”和“技术资本主义”。 |
(二) 组织管理视角的阶段论 |
1、后福特主义。 |
2、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 |
(三) 文化视角的阶段论 |
1、后现代社会。 |
2、詹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 |
3、景观社会。 |
(四) 社会生活视角的阶段论 |
1、消费社会。 |
2、日常生活被设计与符号化时代。 |
(五) 综合视角的阶段论 |
1、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 |
2、全球资本主义。 |
3、后资本主义。 |
4、社会资本主义 (5) 。 |
(六) 特殊特征视角的阶段论 |
三、总结 |
(一) 20世纪70年代前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二) 不同视角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不同特征, 有利于整体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 |
(三) 一种可能更接近本质认识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市场扩张视角 |
四、西方左翼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第三届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述要(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董玲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2]阿兰·巴迪欧新共产主义理论研究[D]. 张娜琦. 华侨大学, 2021
- [3]论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的启示[D]. 居睿迪. 扬州大学, 2021(09)
- [4]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样性问题研究[D]. 王庆琦. 吉林大学, 2021(01)
- [5]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D]. 郝相赟. 兰州大学, 2020(01)
- [6]西方新全球秩序观研究[D]. 杨天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晶.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郭潜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英国新共产党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D]. 郭云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不同视角的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研究[J]. 兰俏枝. 东岳论丛, 2018(08)
标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