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境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境,主义,学派,剑桥,正义,霍布斯,施特劳斯。
语境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川[1](2019)在《语境主义的文本解释观念以及斯金纳的滥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斯金纳的语境主义无论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史观念,还是作为一种经典政治学文本解释方法,在我国人文学界都方兴未艾。本文将重构并反思语境主义的文本解释观念,首先阐述语境主义的基本思想、价值以及根据,再通过检讨《霍布斯与共和主义自由》,揭示斯金纳对于语境主义的滥用,以提醒语境主义解释论着的存在风险,即观念史家关于经典作家立意及书写语境的说辞可能只是自说自话。(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4期)
徐文秀,刘学智[2](2019)在《语境主义认识论视角下的教师知识发展理论及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知识研究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产出丰硕的成果,在此期间教师知识概念的内涵不断拓宽,教师知识分类与发展理论频出,但同时也造成教师知识概念的模糊和混乱以及教师知识发展路径"非此即彼"的争论,对教师知识发展的研究造成很大的障碍。语境主义认识论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认识论和知识观,主张知识判定标准的多元化,认为知识的产生和分类具有语境性和文化性,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观。从语境主义认识论视角分析统合各类教师知识理论,重构教师知识发展的立体化、多元化框架,对于探寻教师知识发展规律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海英[3](2019)在《语境主义的分歧丢失难题及其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歧在当前关于个人口味谓词的语义学争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种反语境主义的分歧论证认为,由于无法解释分歧直觉,一种语境主义的语义学是不完备的。这一反对意见得到了很多回应。回应之一是诉诸语义盲点假设对分歧直觉本身进行质疑,但这一回应策略算不得成功。第二个回应始于对分歧蕴含了相冲突的内容这一预设的质疑,进而走向一种分歧概念多样性的理解。通过将口味争论中的分歧理解为一种语境分歧或非信念分歧,一种语境主义的语义学有望能够回应来自分歧的挑战。(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杨舒婷[4](2019)在《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语境主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审美人类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在西方逐渐受到重视,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在近叁十年也获得了较大发展。其中,范·丹姆提出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为国内审美人类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论。范·丹姆在《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中提出了“语境主义”理论,主张用人类学方法进行美学问题研究,在社会或文化语境内对审美问题进行调查时,采用民族志的方法记录当地的审美现象,并将该现象融入更大的社会文化语境整体中进行研究,注意该族群的社会文化理想与审美观念的联系。范·丹姆指出社会文化理想是随时空而变化的,受之影响的审美偏好也随之产生细微的文化差异。首先,范·丹姆提出的“语境主义”理论主张将收集到的审美实证资料置于更大的社会文化母体中,通过在这些资料间发展出系统性联系,对不同审美偏好在当地语境中进行跨文化比较,解释一些潜在的模式或重复性的原则,进一步讨论它们如何在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系统地产生偏好差异。这种自下而上的理论模式一反传统上对美学意义形而上的思辨方式,从人类学和进化论的角度切入,将“语境”从以往理论的研究背景转换为研究对象,消解了传统美学中艺术与社会的对立关系,强调美在语境中建构,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范·丹姆提出的“语境主义”理论由文本观、语境观和审美观构成。“语境主义”理论中的“文本”指存在于异文化中的审美现象及现象中所体现的该族群的审美偏好,主要以民族志的方式进行记录,是“语境主义”研究进行的起点。语境观包括社会生产语境层与社会文化价值理想语境层两个维度,强调语境为审美现象制造了意义与边界,审美现象在语境中获得身份定位。范·丹姆“语境主义”的审美观强调了异文化中日常审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特征。在普遍性中,范·丹姆首先反驳某些“非西方文化不具有审美活动”的错误论调,证实在异文化中存在着与东西方主流美学观念不同的、相对独特的审美现象,且生成了一系列被广泛分享的视觉上的审美形式特征,如光滑、平衡等。在日常审美的特殊性特点中,范·丹姆指出了每个族群中存在着独特的感官审美现象,可能是嗅觉的、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或是表演意义上的,指出对异文化的审美研究中要注意当地审美客体的功用价值、自然属性与当地社会文化价值的联系,将当地审美现象置于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研究,才能发现不同族群中的审美特性与偏好。再次,范·丹姆提出的审美人类学方法是一个交互循环的整体,在叁种方法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一次审美人类学对异文化的研究闭环,具有方法间性。其中,实证性经验作为研究基础,通过民族志方法进行审美活动记录。范·丹姆将通过口头表达的审美观点视为第一层级的实证性资料。在拥有客观实证经验基础上,运用跨文化比较的视角进行审美特征剖析,整个研究过程中应以语境研究为中心,结合当地社会文化理想特点,将收集到的民族志资料由表述层面上升至解释层面。范·丹姆认为在跨文化研究中通过对语境的把握来努力消解主位与客位的对立关系,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特征视为在某一特定文化及其所赖以产生的变化着的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系统的、有效的、跨文化联系中形成,这种语境性研究方法具有一种解释性的价值。其中,实证经验是研究的基础与起点,语境主义强调给研究提供了研究边界以及理论终端,跨文化视角则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比较平台。范·丹姆提出了语境主义研究的叁个步骤,第一步,把握异文化的世界观,对其基本生存环境与人文背景进行挖掘;第二步,从民族志记录中把握当地的审美偏好现象,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把握当地人对审美对象的选择,了解其审美判断的原因与评价;第叁步,由审美人类学家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并进行反思,总结出当地审美现象体现出的审美偏好特点,以及审美活动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抽象出代表当地审美特色的美学观点。通过对非洲芳族社会的语境主义考察,范·丹姆认为艺术是介于社会现实层面与文化理想层面之间的中介层面,艺术体现的是当地的社会文化价值理想,而不是社会现实本身。目前,中国美学面临着一些问题:中西方语境与都市乡土语境的多重交流造成了多元语境迭合的现状,复杂的语境情况使传统美学或西方美学无法恰当地回答生活中出现的美学问题。中国学者们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如何构建的问题也进行了热烈讨论。范·丹姆提出的“语境主义”理论对实证资料的强调以及对社会语境的重视为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便于中国美学在自我构建中回归“中国经验”。具有中国经验特征的审美人类学建设需要打破以往对边缘文化的单向度关注转化为对都市文化、边缘文化的双向研究。在对每一类文化中的审美内核把握之下,将其放置在中国各类语境的关系网络中,在关系中把握中国美学的现代性特征,真正建构出属于中国的美学叙事话语。范·丹姆的审美人类学语境主义研究以民族志的经验性把握为起点,通过探讨社会文化理想语境与当地审美偏好的联系,进一步进行跨文化的审美现象比较,从而揭示审美普遍性的奥秘,即审美偏好文化多样性背后的一致性。范·丹姆提出的研究方法冲破了传统美学哲学的形而上的思辨方法,力图构建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这对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林啸[5](2018)在《语境主义视角下《老子》之“道”的理解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道"被《老子》当作哲学概念加以使用后,这一概念便被此后的诸子百家接受,进而成为整个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论基石,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道"的传播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新篇章。但由于"道"不仅是被用来解释各种现象和事物之依据的概念,而且它的内涵却又为每一个时代的思想所丰富与发展,因而,"道"之内涵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思想变迁。鉴于此,本文从语境主义的视角试图通过对分析"道"之内涵在历史上的演变,分析其与时代思潮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思想和中国古典文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庄鹏涛[6](2018)在《激进语境主义视野下的文化研究——评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齐泽克在《事件》一书中援引拉姆斯菲尔德的话:"世上有已知的已知,也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已经知晓的东西;此外还有已知的未知,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然而除了二者之外,还有未知的未知,亦即那些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对其一无所知的东西"~([1]),以此引申出认知的可能和限度问题。他认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8年12期)
李星[7](2018)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人类正义的新秩序——从“语境主义”化解马克思正义难题引入》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内在地要求公平正义。马克思是否追求正义,相关争论形成了"塔克—伍德命题"及其反对派。"塔克—伍德命题"存在着理论症结,尼尔森提出的语境主义是对其的破解。它主张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是兼容的,正义有法权正义与人类正义之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追求的是人类正义;马克思的人类意义上的正义、自由与平等内在一致,它们作为整体也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类的类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整体利益,追求人类的尊严和幸福,是对被遮蔽的人类本质的复归。(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李星[8](2018)在《马克思语境主义正义观——基于美德伦理范式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是否追求正义?"塔克-伍德命题"及其反对派给出了针锋相对的回答。尼尔森的"语境主义"质疑"塔克-伍德命题",并破解了其所存在的诸多理论症结。语境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的多元视角,它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允许一种语境主义阐释模式。马克思视阈中的正义也是敏于语境的,正义在他那里隐含着法权正义与人类正义之区分。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是能够兼容的,语境主义承认的是一种美德伦理意义上的正义,是解答马克思"正义难题"的方法论上的创新,它使事实与价值很好地沟通了起来。不过,尼尔森没有指明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主要是基于历史语境的,正义还要以自由和平等等其它价值对其进行补充,马克思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对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正义分配。(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李林峰,邓新星[9](2018)在《剑桥学派对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革——以斯金纳历史语境主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剑桥学派"经过叁代学者(一般认为第一代学者指的是波考克、斯金纳及邓恩;第二代学者指的是理查德·塔克、詹姆斯·塔利和马克·戈尔迪等人;第叁代学者指的是贾斯廷·钱平与约翰·马歇尔等人)的努力,已经成为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流学派,以斯金纳之名命名的研究方法,即"斯金纳革命"是该学派对传统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重大变革,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传统的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历史主义和文本中心主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研究生》期刊2018年08期)
李林峰,邓新星[10](2018)在《论剑桥学派对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革——以斯金纳历史语境主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主义和文本中心主义是传统的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虽然这些传统研究方法在很多层面上行之有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对此,剑桥学派对传统研究方法提出了系统性的批评,其中斯金纳的历史语境主义最具代表性,而且该方法论确实也为思想史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不过,斯金纳的历史语境主义研究方法自身也存在语境本身的有效性和价值性问题,同时也忽视了文本产生之后所具有的独立性问题,并且专断地排除了其他可能可行的研究方法,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者质疑与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语境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师知识研究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产出丰硕的成果,在此期间教师知识概念的内涵不断拓宽,教师知识分类与发展理论频出,但同时也造成教师知识概念的模糊和混乱以及教师知识发展路径"非此即彼"的争论,对教师知识发展的研究造成很大的障碍。语境主义认识论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认识论和知识观,主张知识判定标准的多元化,认为知识的产生和分类具有语境性和文化性,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观。从语境主义认识论视角分析统合各类教师知识理论,重构教师知识发展的立体化、多元化框架,对于探寻教师知识发展规律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境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川.语境主义的文本解释观念以及斯金纳的滥用[J].现代哲学.2019
[2].徐文秀,刘学智.语境主义认识论视角下的教师知识发展理论及模式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王海英.语境主义的分歧丢失难题及其回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4].杨舒婷.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语境主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5].林啸.语境主义视角下《老子》之“道”的理解与传播[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8
[6].庄鹏涛.激进语境主义视野下的文化研究——评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未来》[J].中国图书评论.2018
[7].李星.“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人类正义的新秩序——从“语境主义”化解马克思正义难题引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李星.马克思语境主义正义观——基于美德伦理范式的考察[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
[9].李林峰,邓新星.剑桥学派对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革——以斯金纳历史语境主义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8
[10].李林峰,邓新星.论剑桥学派对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革——以斯金纳历史语境主义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