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铁线莲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线莲属,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遗传多样性
铁线莲属论文文献综述
余伟军,姚红,孙瑞琦,王桂青,钟淮钦[1](2019)在《铁线莲属植物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铁线莲属(Clematis Linn.)植物基因组DNA的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32个铁线莲属植物(包括8个野生种、1个变种和23个品种)及2个近缘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铁线莲属植物基因组DNA 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的总体积为25.0μL,包括40 ng·μL~(-1)模板DNA 1.0μL、0.4μmol·L~(-1)引物1.0μL、0.15 mmol·L~(-1)dNTPs 2.0μL、10×Ex Taq Buffer(Mg~(2+) Plus) 2.0μL、TaKaRa Ex Taq酶0.2μL和ddH_2O 18.8μL。对32个铁线莲属植物及2个近缘属植物基因组DNA的ISSR-PCR分析结果显示:共扩增出172个条带(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3.2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68个,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2.9个多态性位点,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8.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2个铁线莲属植物及2个近缘属植物的遗传距离在0.22~1.21之间。在遗传距离1.02处,将32个铁线莲属植物分为3个大组,‘杰出’(‘Superba’)单独聚为1个大组,‘斯托尔韦克’(‘Stolwijk Gold’)和‘柠檬之梦’(‘Lemon Dream’)聚为1个大组,其余植物聚为第3大组;在遗传距离0.92处,将第3大组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组,第1亚组包括‘阿迪森’(‘Addisonii’)、‘帕斯卡’(‘Pascal’)和‘樱桃唇’(‘Cherry Lip’),第2亚组包括短柱铁线莲(C.cadmia Buch.-Ham. ex Wall.)、灰叶铁线莲[C.canescens(Turcz.) W. T. Wang et M. C. Chang]、毛蕊铁线莲(C.lasiandra Maxim.)、曲柄铁线莲(C.repens Finet et Gagnep.)、‘铃儿响叮当’(‘Jingle Bells’)和‘雀斑’(‘Freckles’),第3亚组包括吴兴铁线莲(C.huchouensis Tamura)等20个铁线莲属植物;在遗传距离0.77处,将第3亚组划分为7个小组。研究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能够应用于铁线莲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艺,王娜,王奎玲,刘庆华,刘庆超[2](2019)在《铁线莲属4种植物的花芽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石蜡切片法对大叶铁线莲(Clematisheracleifolia)、东北铁线莲(C.ternifloravar.mandshurica)、棉团铁线莲(C. hexapetala)和褐毛铁线莲(C. fusca)的花芽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花芽分化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未见明显花萼或花瓣分化或退化现象,各轮花器官为向心式发生,向心式发育。大叶铁线莲、东北铁线莲和棉团铁线莲还存在花序形成期。至各花器官形态分化完全,东北铁线莲及褐毛铁线莲花芽分化过程为10~12 d,棉团铁线莲为12~14 d,大叶铁线莲为15~17 d。(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艺,王娜,马颖杰,王奎玲,刘庆华[3](2018)在《4种铁线莲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转子莲(Clematis patens)、棉团铁线莲(C.hexapetala)、大叶铁线莲(C.heracleifolia)和齿叶铁线莲(C.serratifolia)4种种子为材料,研究激素及浸种温度对其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子莲最适浸种温度为35℃,棉团铁线莲、大叶铁线莲和齿叶铁线莲最适浸种温度均为25℃,其发芽率分别为24.87%、93.24%、80.94%和68.21%。400mg·L~(-1)赤霉素(GA3)有利于转子莲种子萌发,其发芽率为19.17%;棉团铁线莲在5mg·L~(-1)细胞分裂素(6-BA)和500mg·L~(-1) GA3中萌发情况最好,其发芽率为90.56%和90.50%;10mg·L~(-1)6-BA能显着促进大叶铁线莲种子萌发,其发芽率为88.26%;5mg·L~(-1) GA3有利于齿叶铁线莲萌发,其发芽率为53.00%。(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杨启青[4](2018)在《危害林木的几种铁线莲属植物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铁线莲属Clematis植物对林木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初步研究和调查。结果表明:甘青铁线莲Clematis tangutica(Maxim.)Korsh、长花铁线莲C.rehderiana Craib和黄花铁线莲C.intricata Bunge对祁连园柏Juniperus przewalskii、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等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一定危害和潜在影响,可造成林木长势衰弱,严重时导致林木死亡。3种铁线莲属植物在青海省天然林、人工林发生较为普遍,尤以甘青铁线莲分布最广、危害树种最多。(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8年05期)
李杨,张伟,赫雪锋,汤海峰[5](2018)在《铁线莲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线莲属(Clematis)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化学成分复杂,含有皂苷、黄酮、木脂素、挥发油、生物碱、甾醇、大环、白头翁素类等多种结构类型。该属植物在民间主要用于风湿风寒、疼痛感染等疾病的治疗。本文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对近6年来国内外关于铁线莲属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总结,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铁线莲属植物药用价值提供了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8年03期)
陈文超,苏琬涵,刘志高,季梦成[6](2017)在《铁线莲属植物叶绿体微卫星引物开发及其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Gene Bank数据库中Clematis fusca var.coreana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设计出11对叶绿体SSR引物,并进一步研究了11对叶绿体SSR引物在铁线莲属其他野生种类和栽培品种中的通用性。结果表明,C.fusca var.coreana叶绿体基因组内共有67个SSR位点,主要分布于1 088~41 445 bp和50 135~127 217 bp,以A/T单碱基重复为主;设计所得11对cpSSR引物在铁线莲野生种类和栽培品种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通用性,在55个铁线莲样本中扩增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10.91,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5.40,主等位基因频率(MAF)平均为0.31,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79。另外,基于cpSSR数据,对55个样本的UPGMA聚类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何健,刘慧杰,谢磊[7](2018)在《铁线莲属灌木铁线莲组(毛茛科)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茛科铁线莲属的植物多数为攀援藤本,并且对环境中的水分条件有一定要求。而灌木铁线莲组却是铁线莲属内非常独特的一个类群,该组植物均为耐旱的直立灌木,对我国北方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分类学上,该组的类群界定存在一定争议,大多数学者是以单一的直立灌木性状来界定该组类群,但也有学者认为应结合灌木性状以及花部特征来界定一个更加自然的类群。另外,该组植物还呈现出间断式地理分布模式,主要的类群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戈壁地区,但在青藏高原东部也有零星分布,并且两个分布区距离较远。笔者从系统分类学、灌木习性起源与耐旱生理学响应、花器官特征、园艺引种栽培情况等方面对灌木铁线莲组植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组植物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张亚梅,慕泽泾,张普照,钟国跃[8](2018)在《中国铁线莲属民族药用植物研究整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我国铁线莲属民族药用植物进行系统整理,为该属药用植物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查阅各种民族医药典籍,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中国地区有约49种铁线莲属植物在29个少数民族作利尿通淋、祛风止痛药物使用,多以全草或根入药,部分用藤茎;(2)这些民族药用铁线莲属植物在植物分类系统中集中在尾叶铁线莲亚属的尾叶铁线莲组和欧洲铁线莲亚属的威灵仙组;(3)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叁萜皂苷、黄酮、木脂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多具有镇痛、抗炎、抗肿瘤、抗关节炎等作用,与传统功效一致;(4)多数无药材标准,部分有药材标准的除历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外,均较粗浅。结论:我国铁线莲属民族药用植物在药效物质基础、药理活性、质量标准、引种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均薄弱,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深入开展上述研究工作,为合理利用铁线莲属植物资源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赵爽[9](2017)在《两种铁线莲属植物的光合适应性与繁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线莲属(Clematis L.)花型独特,花色多变,素有“藤本皇后”的美誉,是极具观赏价值的园林绿化植物材料,然而该属植物的耐热适应性普遍不佳,也成为其在我国江南地区园林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原产浙江的山木通(Clematis finetiana)和扬子铁线莲(Clematis ganpiniana)花期长、花量大、攀爬能力强,同时存在叶色、花色的自然变异类型,是观赏品种选育的优良材料,具有较高的园林应用价值。本文以这两种铁线莲属植物的3年生实生植株为试材,对其在引种地的光合适应性进行观测和评价,为园林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同时,拟通过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的方法,扩大山木通和扬子铁线莲在园林园艺中的应用,为铁线莲属植物观赏新品种的选育积累种质材料。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春季5月与夏季8月,山木通光饱和点在1100-1200μmol·m~(-2)·s~(-1),光补偿点在18-20μmol·m~(-2)·s~(-1)之间;扬子铁线莲光饱和点与山木通相似,光补偿点差异显着,5月光补偿点为24.78μmol·-2·s-1,8月光补偿点为61.35μmol·m~(-2)·s~(-1)。5月与8月,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且没有光合午休现象发生,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Cond)变化与Pn相似,胞间CO2浓度(Ci)变化趋势与其相反,呈“V”型曲线变化,净光合速率Pn的下降主要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8月,两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除F0外,Fv/Fm、Fvˊ/Fmˊ、ФPSⅡ、qP和NPQ值均较5月有所下降,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扬子铁线莲较山木通下降更显着。综合分析可知,山木通与扬子铁线莲对光照适应性较强,8月高温对山木通叶片光合作用无明显影响,对扬子铁线莲影响较显着,表明山木通对高温适应性优于扬子铁线莲。(2)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处理时间、扦插基质对山木通插穗生根性状均有极显着影响,各因素的主次效应为激素种类>激素浓度>扦插基质>处理时间。本次试验山木通扦插最佳组合为:选用100 mg/L IBA浸泡插穗2 h,扦插于河沙中。山木通扦插以皮部生根为主,属于皮部生根型。(3)在山木通插穗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随着生根进程发生变化,均在不定根形成期含量下降。淀粉含量在整个生根中呈持续下将趋势,激素处理的插穗淀粉降解速度大于清水对照组。插穗生根过程中POD、IAAO、PPO均在不定根诱导期上升,根系的形成期下降,IAAO在整个生根过程中酶活变化幅度较小。生根剂处理的插穗酶活性高于对照组插穗。山木通扦插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与生根关系密切,处理组与对照组内源激素含量除ZR外变化趋势均相同。内源IAA含量与IAA/ABA比值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在不定根诱导期上升,表达期下降,伸长期回升;ABA与GA3含量与IAA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即诱导期下降,表达期升高,伸长生长期又下降;ZR含量在不定根形成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定根诱导阶段和伸长生长阶段需要较高含量的IAA和低浓度的ABA、GA3,IBA处理能够提高插穗内IAA含量,降低ABA、GA3、ZR的含量,对山木通插穗生根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4)扬子铁线莲带芽茎段、不带芽茎段及叶柄以5min 0.1%升汞消毒效果最佳,叶片以0.1%升汞消毒3min效果最佳。扬子铁线莲带芽茎段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1+NAA 0.1 mg﹒L-1,萌发率达到56.70%。在以扬子铁线莲不带芽茎段和叶柄为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中,诱导率较低,愈伤组织状态较差,不适宜增殖培养。两种外植体均以MS+6-BA 1.0 mg﹒L-1+NAA 0.5 mg﹒L-1+2,4-D 0.1 mg﹒L-1为最佳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16.70%和10.00%。(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7-06-05)
刘莹[10](2017)在《上海地区适生性—观赏型铁线莲属植物杂交育种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在20个新优品种适应性与抗逆性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出适宜上海地区栽培的6个铁线莲品种作为杂交亲本;并以其花粉为试验材料,通过观察花粉超微结构与萌发率测定确定最佳采集时间;对比研究自然干燥处理后4℃、-20℃和液氮(-196℃)超低温保存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并对杂交F1种子的形态和繁育系统做了初步探究。主要结论如下:(1)20个铁线莲品种的观赏性与适应性综合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观赏性与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求得的权重系数计算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在评价铁线莲观赏性与抗逆性的各因子中,萼片特征的权重系数最大,为0.30,其次为抗枯萎病能力,为0.24。根据综合得分及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选择出综合分数较高的5个早花大花组铁线莲品种‘爱莎’、‘蓝龙’、‘亨利’、‘第一夫人’、‘冰美人’和1个晚花大花组品种‘如梦’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和花粉保存的试验材料。(2)以铁线莲品种‘亨利’和‘如梦’为例,通过杂交指数(Outcrossing Index,OCI)计算和人工授粉试验,结果表明,铁线莲的杂交指数为3,与山茶相同。柱头可授性自开花前2天持续至开花后第4天。繁育系统为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其异交亲和,需要传粉者;自交部分不亲和。(3)铁线莲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对铁线莲患病植株进行观察,利用组织分离法对菌株进行分离和纯化后,对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初步确定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提取菌丝体DNA,对病原菌的ITS序列进行了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并通过BLAST在线软件与已知序列进行比对,认定互隔交链孢霉为铁线莲枯萎病的致病菌。(4)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6个铁线莲杂交亲本品种的花粉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6个品种的花粉均以单粒形式存在,等极,具多数萌发孔,表面具小刺,在形态上无显着差异。(5)在开花前3 d,‘蓝龙’花粉萌发率呈上升趋势,在开花后第3 d达到最高,为30.1%;其余5个品种‘爱莎’、‘第一夫人’、‘冰美人’、‘亨利’和‘如梦’花粉萌发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开花后第2 d达到最高,最高的品种‘亨利’为48.5%,最低的品种‘如梦’仅为13.4%。6个品种的花粉粒直径呈升高趋势。(6)与对照的新鲜花粉相比,3个品种‘第一夫人’、‘爱莎’和‘蓝龙’的花粉经过干燥处理12 h、24 h和48 h后4℃保存,其相对存活率最高,分别为87.86%、71.27%和67.24%;而‘亨利’、‘冰美人’和‘如梦’花粉分别干燥处理24 h后超低温保存的相对存活率最高,分别为59.65%、78.74%和69.33%;在-20℃保存后的相对存活率仅为0~56.85%。(7)利用4℃和超低温保存后的花粉进行品种间杂交育种试验,10个杂交组合的平均坐果率为83.3%。(8)铁线莲杂交F1种子形态观察发现,表面呈褐色至黑色,花柱宿存,表面具绒毛,种子千粒重为15.40 g,以上特征表明种子的传播方式为风力及动物传播。种子含水量为7.59%,较低的含水量有利于保存。TTC法测得种子活力为72.67%,种子活性较高,保证了铁线莲的物种延续。(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1-01)
铁线莲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大叶铁线莲(Clematisheracleifolia)、东北铁线莲(C.ternifloravar.mandshurica)、棉团铁线莲(C. hexapetala)和褐毛铁线莲(C. fusca)的花芽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花芽分化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未见明显花萼或花瓣分化或退化现象,各轮花器官为向心式发生,向心式发育。大叶铁线莲、东北铁线莲和棉团铁线莲还存在花序形成期。至各花器官形态分化完全,东北铁线莲及褐毛铁线莲花芽分化过程为10~12 d,棉团铁线莲为12~14 d,大叶铁线莲为15~17 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线莲属论文参考文献
[1].余伟军,姚红,孙瑞琦,王桂青,钟淮钦.铁线莲属植物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2].杨艺,王娜,王奎玲,刘庆华,刘庆超.铁线莲属4种植物的花芽分化研究[J].园艺学报.2019
[3].杨艺,王娜,马颖杰,王奎玲,刘庆华.4种铁线莲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J].草业科学.2018
[4].杨启青.危害林木的几种铁线莲属植物初步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8
[5].李杨,张伟,赫雪锋,汤海峰.铁线莲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8
[6].陈文超,苏琬涵,刘志高,季梦成.铁线莲属植物叶绿体微卫星引物开发及其遗传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7
[7].何健,刘慧杰,谢磊.铁线莲属灌木铁线莲组(毛茛科)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张亚梅,慕泽泾,张普照,钟国跃.中国铁线莲属民族药用植物研究整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
[9].赵爽.两种铁线莲属植物的光合适应性与繁殖技术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
[10].刘莹.上海地区适生性—观赏型铁线莲属植物杂交育种技术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