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牛志信[1](2021)在《贸易利益冲突视角下的印度对华贸易保护预测及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中印建交以来,随着两国经贸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日趋紧密,合作领域也获得极大拓展。然而,随着中印双边贸易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各行业的利益冲突也逐渐显现,阻碍着两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的发展,也对中印贸易关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及世界贸易保护重新抬头的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下,印度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推行的最大阻力国,并严重影响到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进程,因而研究和分析中国与印度在各行业的贸易利益冲突及贸易保护实施情况,并提出对应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贸易利益冲突、贸易保护与出口增长趋势变化的关系着手,论证分析了印度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导致贸易趋势变化的内在关系与机理,并预测2020、2021、2022年可能遭受贸易保护的行业。论文先从行业层面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贸易失衡、贸易竞争和贸易依赖三方面测算出各行业贸易利益冲突的程度与类型;然后,利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各行业的贸易利益冲突程度展开预测,再结合行业贸易增长趋势发生改变的门限阈值来判断印度可能会实施贸易保护的行业。研究主要结论表明:第一,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论证了贸易利益冲突、贸易保护和贸易趋势变化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当某行业的贸易利益冲突超出进口国的“承受能力”时,便有可能引发贸易保护直至新的双边贸易趋势形成为止;第二,预测显示在蔬菜和水果、肥料、非塑料初级产品、化学材料及制品、橡胶生产及制品、办公和自动化办公仪器、服装和衣服配件共七个行业在预测期内可能会遭受贸易保护。最后,为应对中印行业贸易利益冲突及寻求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主要政策建议:第一,应实时动态分析中印不同行业的贸易利益冲突程度与类型,预测未来有可能发生贸易保护的行业,并依据冲突类型积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二,积极拓展中印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要开拓其它国家的出口市场以分散风险;第三,加大产业升级力度,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避免出口产品行业过度集中,同时拓展服务贸易的合作,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共同推进两国的合作与发展。
张婷[2](2021)在《印度与日本双边贸易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不断蔓延,这致使全球货物的生产、制造、供应以及物流运输等相关通道都大受限制,全球再次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全球贸易也持续陷入了低迷状态。而国际格局伴随着中美博弈、英国“脱欧”以及RCEP协议的签署等事件而发生变化,这使得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形势加剧以及区域和多边主义合作进一步加强。印度和日本作为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至关重要的两股力量,近年来签署了多项经济、政治、军事等协议,这让印度与日本的关系成为了紧密的“特殊的战略与全球伙伴关系”。印日关系的改善与不断加深的经贸合作,对中国以及世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印度与日本的经贸合作现状、影响因素以及贸易合作潜力,并提出相关建议。首先,本文分阶段梳理了印度与日本的经贸合作历程,对印日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进出口市场、贸易结构以及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印日双边贸易存在的特点以及问题。印度与日本的经贸合作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52-1973年的起步发展阶段、1974-1999年的曲折发展阶段、2000-2011年快速发展阶段以及2012年-至今的徘徊发展阶段。从贸易规模来看,2000-2019年间印日双边贸易规模总体上不断扩大,其年均增幅为6.83%,在2000年印日双边贸易总额为45.33亿美元,而在2019年达至169.96亿美元,其中,当2012年印日全面经济伙伴协定的正式生效后,印日双边贸易额达到186.24亿美元的峰值。同时,印度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也逐步加大,2000年印度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为8.77亿美元,到了2019年已经翻了大约3翻,此外印度对日本的进、出口额分别占印度和日本进、出口额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上升,但该比值依然较小以及变动幅度不大,这说明印日双边贸易的发展还有待提升的空间。从印日的进、出口市场排名情况得知,双方在各自的进、出口市场的排名都不是很高,但两国依旧保持着较稳定的贸易关系。从印日双方的贸易商品可知,印度主要依赖于进口日本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而出口商品类型则从初级产品变为工业制成品。从印日贸易竞争性指数结果看出,印度的SITC-5、SITC-6和SITC-8类产品的世界市场竞争力较强,而日本在SITC-7和SITC-9的竞争力比较强,这表明双方的竞争优势产品有所不同,印度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实力强的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对于日本来说,其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全球竞争力比较强。印度与日本在五大重合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并不激烈,这说明印、日之间的贸易竞争性较弱;从贸易互补性指数结果来看,在印度出口日本的十类产品中,SITC-0、SITC-2、SITC-3、SITC-5、SITC-6和SITC-8类商品的互补性较强,而日本出口印度的十类产品中,SITC-6、SITC-7和SITC-9类商品的互补性极强。此外,从印日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看到,两国商品贸易的形式中产业间贸易居多,而产业内贸易还比较少。在SITC-5、SITC-6类商品的印日的贸易往来较为活跃,这说明双方的贸易方式具有改变的可能性。总体来说,印日双边贸易状况呈现出贸易总量少、贸易结构稳中有变、贸易互补性较强的特点,并存在贸易关系不对称、贸易结构不平衡以及贸易摩擦加大的问题。其次,本文构造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得出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数、贸易自由度以及金融自由度对双边贸易起着促进作用和交通运输成本高以及基础设施水平落后阻碍着双边贸易的发展的重要结论。从印日双边贸易潜力值来看,印度与日本的实际双边贸易额与贸易潜力值的差距保持在400-600亿美元之间,可见双方的贸易潜力并未完全发掘出并且存在着较大的潜力,但是双方的贸易潜力值随时间波动的幅度很小,这说明了双方之间的贸易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预计未来在短时间内印日双边贸易规模依然较小。最后,通过对本项的研究,得出一些有利于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启示:其一,加强政治交流,增进互信水平;其二,针对贸易竞争互补性,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其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外贸易效率;其四,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促进贸易往来便利。
杨朝辉[3](2021)在《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印度自古就与东南亚国家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在东盟成立初期,双方受制于两极格局而少有往来。冷战结束后,为缓解国内经济压力,拓展自身战略空间,印度很快着手国内经济改革并出台“东向政策”,开始积极谋求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从2003年双方建立“10+1”合作机制,到2012年印度和东盟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在东南亚地区的全面展开,短短30年的时间,印度与东盟的合作可谓是方兴未艾,不断升温。当然,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仍需面对一系列难题。例如经贸关系失衡,战略利益目标迥异,互联互通建设缓慢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是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还是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绩,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双方的合作整体呈现出一种波动上升的趋势。印度与东盟都是我们重要的周边,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对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身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地分析。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这部分将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梳理归纳为三个阶段。分别以印度独立、冷战结束以及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为标志进行划分。第一阶段处于冷战时期,两极格局造成印度与东盟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交流合作水平。第二阶段,冷战的结束促使印度主动调整对外政策,开始实施“东向政策”并积极发展同东盟关系。第三阶段,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标志着印度与东盟的关系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双方在各领域展开广泛合作,同时也伴生出许多新的问题。第二部分,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动因。这部分从不同领域对印度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在政治领域,东盟是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战略支点,而印度是东盟大国平衡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次,在经济领域,印度在借鉴东盟先进经验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也为东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且东盟可以通过与印度的合作弥补自身产业结构的不足。再次,在文化领域,分别从历史、宗教、艺术和移民等方面对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的文化基础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安全领域,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也促使双方不断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第三部分,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这部分就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展开分析。在合作的内容方面,首先,双方通过推进对话机制建设来增强双方的政治互信。其次,促进贸易发展,提升双方的经济合作水平。再次,双方在安全领域拓宽合作渠道,加强防务安全合作。最后,增强文化合作,重视发挥东南亚地区大量印度侨民的作用。在特点方面,通过对资料的整合与分析,总结出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具有地缘政治色彩浓厚、经济合作不平衡以及突出软实力的作用等特点。第四部分,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前景展望。在这部分中,首先,分析了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政治领域,双方战略利益不对称,政治互信不足;在经济领域,印度受制于自身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国内市场的开放水平有限,双方贸易谈判困难重重;在互联互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影响双方合作水平;在国际环境方面,东南亚地区大国博弈激烈,挤压着印度与东盟的合作空间。其次,对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政治领域,双方的政治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将不断深化;在经济领域,双方目前经贸合作遭遇瓶颈,但上行潜力巨大;在安全合作领域,海上安全合作将占据重要地位。总的来看,印度与东盟合作的重点仍集中在经济领域,印度如何更好地进行经济改革,渡过双方经济合作的瓶颈期,这是印度与东盟在经济领域合作能否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从长远看,随着全球形势的变化、印度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以及印度与东盟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印度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仍具有较大潜力,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也将得到不断地提升。
闫亚娟[4](2021)在《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为主体的三大区域板块,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主要继承国,自独立以来就不断加强独联体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努力与独联体国家一道成为世界多极格局中的一极。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2015年1月1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三国共同成立了欧亚经济联盟,随后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加入。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地区重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果,最终目标是发展成为类似于欧盟的欧亚联盟。但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之初正值俄罗斯遭遇美欧等西方国家经济制裁,加之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俄罗斯陷入经济危机。受俄罗斯影响,欧亚经济联盟其他成员国经济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欧亚经济联盟陷入发展困境。在此背景下,欧亚经济联盟提出对外建立自由贸易区,这是欧亚经济联盟各国自独立以来首次宣布同独联体以外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不仅为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会,也为域外国家深度参与独联体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契机。欧亚经济联盟是中国周边最具影响力的区域经济组织之一,是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深入分析欧亚经济联盟对外战略动向对中国深化对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在明确独联体地区、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自由贸易区理论、非传统收益理论、轮轴-辐条理论以及地缘政治经济理论为基础,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与诉求、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思路、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际进展入手,重点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特征、主要影响以及面临的困境,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未来走势进行了研判,在此基础上针对欧亚经济联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出了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是在内部和外部环境都不甚乐观的情况下提出的,目标宏大。为使建设顺利进行,欧亚经济联盟规划了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具体推进思路。第一,以新欧亚主义地缘思想为指导。新欧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它主张东西并重,强调重视欧洲同时,增加亚洲在对外合作中的比重。第二,以广大的亚洲地区为主要发展方向。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欧盟关系恶化,欧亚经济联盟向西发展受阻,在此背景下,欧亚经济联盟选择以广大的亚洲地区作为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第三,以中国、越南、印度、伊朗等为实施中的支点国家。中国和越南为俄罗斯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国,印度为俄罗斯的优先战略伙伴关系国,伊朗为俄罗斯的“特殊关系”国,欧亚经济联盟选取四国依次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支点国家,以点带面,进行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第四,以“5+1”为基本合作模式。“5”这里是指欧亚经济联盟五个成员国,分别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1”这里是指第三国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5+1”即为欧亚经济联盟+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越南等。第五,以市场、能源和技术合作为推进手段。欧亚经济联盟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丰富的能源储备以及先进的军工技术,借助巨大的潜在市场、开展能源外交和进行军事技术合作成为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手段。按照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路线图,2015年5月29日,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16年10月5日,《欧亚经济联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该协定是欧亚经济联盟对外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是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样板。2018年5月17日,欧亚经济联盟与伊朗签署临时自由贸易协定,2019年10月27日,《欧亚经济联盟-伊朗临时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之后,2019年10月1日及2019年10月25日,欧亚经济联盟又分别与新加坡和塞尔维亚两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截止到2020年底,欧亚经济联盟对外已签署4个自由贸易协定。除此之外,欧亚经济联盟与印度、以色列、埃及等国也分别进行了多轮自由贸易谈判。从其现有实践看,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表现出了如下四个特征:第一,在地域范围上以亚洲国家为主;第二,在谈判对象上优先选择盟友及战略伙伴国;第三,在协议内容上采取灵活的自由化标准;第四,在建设目标上兼顾传统与非传统收益。经过多年努力,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对独联体地区、欧洲地区、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至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系列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盟各成员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不一致延缓了谈判进程;第二,联盟各国产业结构畸形与贸易结构单一影响贸易伙伴国的选择范围;第三,联盟对外贸易伙伴国整体贸易规模偏小制约了经济收益;第四,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经济压力挤压了发展空间。未来欧亚经济联盟依然会把小型贸易伙伴作为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点对象,同时逐步推进与东盟和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并最终实现与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欧亚经济联盟现已与中国签署经贸合作协定,但距双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双方自由贸易区建设还存在很大障碍。为此,中国可以借鉴欧亚经济联盟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功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杨常建[5](2020)在《中印双边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虽经过中美双方经贸磋商,两国贸易冲突告一段落,但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会止步于此。为了减小美国贸易限制的影响,中国要做好防范。一方面要在国内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提供更多优质产品满足国民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开拓海外市场,分散风险。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和世界上第二大发展中国家,虽然两国的贸易水平已取得不小的成绩,但印度在中国贸易伙伴中的地位与其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导致的市场规模不相匹配,印度理应成为中国拓展贸易的重要目的地。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国和印度贸易的影响因素,测算两国的贸易潜力。本文以中印贸易为研究对象,将中印贸易实际情况与相关贸易理论相结合,对中印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选取相关变量对中印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测算中印贸易潜力,本文在中印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变量,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以及贸易非效率模型,根据回归结果得到的中印贸易效率,计算两国的贸易潜力和可拓展的贸易潜力。最后结合中印贸易现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如下:首先,本文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从中印贸易、中印贸易影响因素、贸易潜力、中印贸易潜力四个角度进行综述,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评述,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寻找本文研究的切入点。然后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介绍,本文梳理了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以及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其次,本文通过相关的贸易数据,对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历程、目前的贸易现状特点进行梳理,分析中印贸易存在的问题。本文发现中国和印度的经贸往来与双边政治关系有很大的关联,大致表现为“政冷经冷,政热经热”。在分析中印贸易现状时发现:中国和印度的双边贸易发展虽取得的了不小的成绩,但仍与两国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两国贸易失衡严重,贸易摩擦不断;分析两国贸易结构发现,两国贸易集中于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并正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发展;在中印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上,两国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并且主要表现为互补性。第三,本文从经济和非经济角度,选取经济发展水平、需求差异、经济开放水平、贸易壁垒等经济因素和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双边政治关系、语言文化背景等非经济因素,对中印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度量性,本文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拓展,构建了中印贸易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实证回归,发现回归结论基本与理论契合。对中印双边贸易影响因素采用定性分析与实证回归相结合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第四,为了测算中印贸易潜力大小,本文选取了中国二十大贸易伙伴国作为研究样本,结合对中印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选择2001—2018年的相关变量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在实证分析影响贸易潜力和贸易非效率的因素同时,测算出了中印贸易效率,结合中印实际贸易额计算出中印贸易潜力及可拓展的贸易潜力。本文还选取了中印主要贸易商品以及存在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商品,借助对总贸易潜力测算的模型,从细分商品角度测算了中印贸易潜力。本文单独对中印总体和主要商品的贸易效率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并测算中印总体和主要商品的贸易潜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最后针对中印贸易现状以及对中印贸易影响因素、测算贸易潜力时实证回归的结论,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挖掘贸易潜力、促进两国经贸发展的政策建议。两国应在政治上加强沟通,增进互信,以政治交流推动经贸往来;继续推进双边贸易规模的提高,提升中国自印度的进口水平,缩小中印贸易之间的差额以提升贸易水平,缓解贸易摩擦;针对两国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优化贸易结构和提升贸易效率,在扩大产业间贸易的同时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推动两国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加强经济合作,以“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契机来推动基础设施水平建设,以RCEP谈判为契机推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
沈丹丹[6](2020)在《“印太战略”背景下澳大利亚平衡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美国“印太战略”的出台,澳大利亚作为其忠实的盟友,对新出台的这一战略表示欢迎和支持。在“印太战略”的推动下,澳大利亚以期利用大国关系平衡与两洋战略平衡的综合性平衡战略实现国家利益和目标,欲成为印太地区的重要领导力量。在大国关系平衡中,澳大利亚加快与美国、日本和印度的合作,以维护美国建立起来的地区秩序,强调协同建设一个安全、稳定以及繁荣的印太地区,保障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印太战略”意图对冲中国,但中国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对其国家经贸发展影响巨大,尽管近几年来因为澳大利亚国内“中国威胁论”多次出现,使得澳中关系发展颇为坎坷,澳中关系摇摆不定已然成为短期内不会改变的事实,但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中等国家仍需平衡好与华关系,增进双边政治互信,努力创造双赢局面。与大国关系平衡同时开展的还有两洋战略平衡,“印太战略”使得印度洋地位提升,澳大利亚的海洋战略空间不再局限于太平洋,而是不断将战略注意力转向印度洋地区。澳大利亚地处两洋,部署好太平洋与印度洋战略对于其实现地区中等强国有所助益。澳大利亚在面临新的地区挑战的同时,也需要为平衡战略的实施付出巨大精力,但可以做出推断的是,短期内澳大利亚的平衡战略将集中更多精力投入到与印太地区国家的安全防务合作中去,以提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缓解澳大利亚面对日益复杂的印太地区所产生的焦虑与不安,但不可避免的是澳大利亚的战略观原本就从属西方,因此其实施平衡战略过程中发生“不平衡”现象实属正常。
迪丽努尔·穆塔力甫[7](2020)在《新世纪以来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印美关系经历了双边关系改善、密切合作、成为全球性战略伙伴等前所未有的升温过程。本文梳理了新世纪以来印度与美国双边关系发展的动因、双边关系的发展内容及特点,以及双边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印美双边关系发展的因素,进而对印美双边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对印美双边关系未来的走向进行思考。总体来看,在新世纪初,印度极需发展本国经济来提升综合国力,并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印度欲借助美国的力量,增强其在南亚地区甚至亚太地区的地位及影响力,加上与巴基斯坦的冲突问题,必须有一个域外强国给予国际声援,印度便积极响应与配合美国的各项对外政策。美国根据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其南亚政策,重新评估印度在南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便对其更加以重视。另外,中国在新世纪以来的迅速崛起,让印美两国感受到了“威胁”,两国为了制衡中国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总之,基于印美两国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追求和国际格局变化的认知,使得双边关系开始改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未来,印美两国关系将在不和谐因素中持续向前,虽不会呈快速升温发展态势,但基于各自核心利益和战略目标整体发展方向,两国关系发展将继续向好,表现出“机会型盟友”的关系。印度也将利用与美国的关系,寻求大国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
王杨[8](2020)在《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度是南亚地区大国,人口和国土面积居南亚地区首位,也是印度洋上海军力量最为强大的南亚国家。作为21世纪新兴经济体之一,印度一直秉持“大国”的梦想,积极发展本国政治、经济、军事、国防、外交、科技、教育等领域对外合作。进入21世纪,印度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利益需求,积极出台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重新建立和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本文以2000年为起始点,从印度和俄罗斯签订的《印度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入手,梳理瓦杰帕伊总理、辛格总理和莫迪总理三届政府对俄罗斯签订的外交政策,以描述、解释和评析为主线,研究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内容,总结其特点、成效和挑战。第一章,引言。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阐述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国内外背景。就国际背景来看,主要从国际格局的变化、国际反恐合作形势、经济全球化和俄罗斯亚太战略这四个方面展开;国内背景主要是古印度考底利耶思想对印度的影响、印度领导者对现实主义的继承、国内军事亟待外部力量输入、印度政局稳定为外交奠定基础和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向上向好共计五个方面。第三章,主要阐述新世纪印度政府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主要内容从八个方面做了阐述,包括:外交、政治、军事、经贸、能源、反恐、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交流等。通过分析政策内容,总结出印度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呈现具有非军事同盟性、现实主义色彩浓厚、保持稳定并持续推进和意愿合作贯穿始终的特点。第四章,主要阐述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评析。首先,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所取得成效,包括军事领域合作日成熟和稳定、高层互访推动经贸合作取得佳绩、能源及核能合作取得良好进展和印度成功转为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其次,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实施也面临挑战。印度武器进口市场逐渐多元化,俄罗斯所占的市场份额减少;印度经贸投资和规模上升空间大和印美发展对印俄政策实施的阻力和冲击。最后,本文认为印度和俄罗斯两国双边发展虽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印度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总体还是呈现着稳定中逐步推进和落实的现状。
黄小桃[9](2020)在《冷战后印越双边关系的变化及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印度和越南的双边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印度和越南都是中国的邻国,中国和印度以及越南有长期友好的交往历史,印越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较快,对印越双边关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印度和越南2007年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16年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之后,双边关系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机制化、双边与多边共同驱动等特点。两国战略利益和外交政策的契合推动印越双边关系的发展,同时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对地区规范、机制的构建产生影响。印越双边关系的阶段性变化、成因及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双边关系的阶段性变化上,本文将印越双边关系依据不同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91年之前的印越关系,这一时期印越关系处于发展的初期;第二个时期是冷战结束后到2007年,印越两国关系发展较快;第三个时期是2007年到2016年,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第个四时期是2016年印越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至今。在双边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上,本文认为两国外交战略和政策的调整是两国双边关系发展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意识形态和历史因素也影响着两国关系,两国不存在历史恩怨,这有助于两国关系的稳定;基于地缘政治和地区均势的考量是两国不断靠拢的重要原因;同时,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地区和全球大国也深刻地影响着印越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印越两国在政治和防务领域的合作都有大国影响的影子;最后,东盟为两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外交舞台,作为两国关系发展的加强因素不断促进印越两国关系向前发展。印越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外溢效应,两国关系发展的动因之一是基于外部因素的考量,同时两国互动又会对外部周边产生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影响有利于加强地区规范和机制的构建。亚太地区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庞大,地区发展极具活力,导致力量分化与排布的周期变短,多层次、多领域的区域合作机制可能会加快形成。政治和防务合作是印越合作的重点方向,这将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可能会加剧地区局势的紧张。中国的周边外交形势可能会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增加。最后,印度和越南未来有加强合作的趋势,印度实施东进战略的步伐可能加快。近年两国合作如火如荼展开,政治、经济、防务等多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且两国重视发展双边关系,高频率的互访为两国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国家利益的交汇,外交战略的互相需要是印越两国开展双边合作的根源。只要亚太地区各国实力对比差距依旧明显,地区力量加速分化组合的趋势没有改变,印度和越南的双边关系就有长期向好的可能。
张可可[10](2020)在《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的中印关系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11月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战略以来,经过美国政府大力倡导和推动,印度、日本、澳大利亚、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组织都分别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回应,美国“印太”战略对印太地区的影响日益凸显。“印太”战略将传统意义上的印度洋和亚太地区进行地缘政治上的整合,一方面将使印度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印太”战略具有明显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中国和印度将分别成为该战略的施压对象和拉拢对象,这无疑会给中印关系的发展带来影响。在“印太”战略背景下,印度与美、日、澳等国频频互动,域外大国对中印关系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同时印度希望借助美国推出“印太”战略的契机,降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洋地区不断扩大的影响力;此外中印两国在印度洋上的安全困境也对两国关系也造成了一定挑战,这些都加深了中印之间的战略互疑。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美国“印太”战略的影响下,印度依旧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这就使得中印关系仍将维持稳定的大局,这也符合两国的根本战略利益;同时由于美国“印太”战略存在着重政治轻经济的天然短板,经贸关系将成为稳定中印关系的压舱石。文章主要研究了美国“印太”战略及其可能对当前中印关系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美国“印太”战略,梳理了“印太”由地缘概念到现实战略的发展历程以及美国“印太”战略出台的背景和目标,同时对于美国印太战略的主要内容从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新时期的中印关系发展从政治、经贸、民间三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分析,包括美国“印太”战略提出以后中印关系发生的一些变化。第三章对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中印两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阐述,包括在印度洋地区存在的安全困境,域外大国因素的干扰以及两国在传统领域内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阐述了中国当前在发展对印关系时可以采用的战略措施,分别从政治、经贸、人文三个领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举措。从短期来看,美国“印太”战略的不断推进可能会给中印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增加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但是从长远来看,保持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符合中印双方的战略利益,同时中印两国都有着坚持战略自主的外交传统,因此中印关系在总体上依然会保持一定的稳定,当然这也需要中印两国的共同努力。
二、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贸易利益冲突视角下的印度对华贸易保护预测及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贸易利益冲突的研究 |
1.2.2 中印贸易关系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中印贸易失衡的研究 |
1.2.4 中印贸易保护、贸易摩擦的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2.2 贸易利益冲突下的贸易保护理论 |
2.2.1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2.2.2 公平贸易论 |
2.2.3 保护就业论 |
2.3 贸易利益冲突引发贸易保护的影响机制分析 |
2.3.1 贸易利益冲突引发贸易保护的基本条件 |
2.3.2 贸易利益冲突引发贸易保护的模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印双边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3.1 中印双边贸易发展历程 |
3.2 中印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
3.2.1 印度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 |
3.2.2 中印贸易额逐年递增但不平衡问题愈渐突出 |
3.3 印度对中国贸易保护现状与特点分析 |
3.3.1 印度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现状与特点 |
3.3.2 印度对中国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印双边贸易行业贸易利益冲突综合测算 |
4.1 实证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说明 |
4.2 中印行业贸易利益冲突测算指标选取与方法说明 |
4.2.1 贸易利益冲突测算指标选取说明 |
4.2.2 主成分分析法测算行业贸易利益冲突程度与类型方法说明 |
4.3 中印行业贸易利益冲突测算与特征分析 |
4.3.1 时间维度上的贸易利益冲突测算与特征分析 |
4.3.2 行业维度上的贸易利益冲突测算与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印度对中国贸易保护行业预测实证研究 |
5.1 印度对华贸易保护行业预测方法说明 |
5.1.1 门限回归与贸易利益冲突门限阈值获取方法说明 |
5.1.2 ARIMA模型与贸易保护行业预测方法说明 |
5.2 中印行业贸易利益冲突门限阈值测算与趋势突变分析 |
5.3 印度对中国出口贸易保护行业预测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印度与日本双边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印日双边贸易合作研究 |
二、其他双边贸易合作实证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难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要素禀赋理论 |
第二节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节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第三章 印度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分析 |
第一节 印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
一、起步发展阶段(1952-1973) |
二、曲折发展阶段(1974-1999) |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0-2011) |
四、徘徊发展阶段(2012-至今) |
第二节 印日双边贸易发展的现状 |
一、贸易规模分析 |
二、进出口市场分析 |
三、商品结构分析 |
第三节 印日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
一、印度与日本贸易竞争性分析 |
二、印度与日本贸易互补性分析 |
第四节 印日双边贸易的特点与问题 |
一、印日双边贸易的特点 |
二、印日双边贸易的问题 |
第四章 印日双边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实证 |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
一、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介绍 |
二、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
三、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模型适用性检验 |
二、模型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贸易潜力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 |
(一)冷战期间关系冷淡(1967-1991 年) |
1. 1967-1980 年印度与东盟关系发展缓慢 |
2. 1980-1990 年印度与东盟关系冷淡 |
(二)冷战后关系发展迅速(1991-2012 年) |
1.印度“东向政策”的提出 |
2.印度-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关系的确立 |
(三)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2012 年-至今) |
1. 《印度-东盟纪念峰会愿景声明》的签署 |
2.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
二、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的动因 |
(一)战略利益诉求 |
1.东盟是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战略支点 |
2.印度是东盟大国平衡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 |
(二)经济利益驱动 |
1.印度借鉴东盟先进经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
2.东盟利用印度的优势产业,弥补自身发展不足 |
(三)历史文化渊源深厚 |
1.源远流长的人文交流提升了双方的文化认同 |
2.相似的历史遭遇增强了彼此的亲近感 |
(四)共同的安全关切 |
1.共同打击国家分裂势力等传统安全威胁 |
2.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和海盗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
三、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一)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 |
1.推进对话机制建设,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
2.促进贸易发展,提升经济合作水平 |
3.增强文化合作,重视侨民作用 |
4.拓宽合作渠道,加强防务安全合作 |
(二)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特点 |
1.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 |
2.经济合作的不平衡性 |
3.突出软实力的作用 |
四、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前景展望 |
(一)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
1.战略利益不对称,政治互信不足 |
2.印度开放水平有限,贸易谈判困难重重 |
3.互联互通建设缓慢,影响合作水平 |
4.大国博弈激烈,挤压合作空间 |
(二)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前景展望 |
1.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将不断深化 |
2.经贸合作遭遇瓶颈,但上行潜力巨大 |
3.海上安全合作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4)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研究 |
1.2.2 关于欧亚经济联盟自身一体化问题的研究 |
1.2.3 关于欧亚经济联盟对外经济合作的研究 |
1.2.4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独联体地区 |
2.1.2 欧亚经济联盟 |
2.1.3 自由贸易区 |
2.2 理论基础 |
2.2.1 自由贸易区理论 |
2.2.2 非传统收益理论 |
2.2.3 轮轴-辐条理论 |
2.2.4 地缘政治经济理论 |
第3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与诉求 |
3.1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 |
3.1.1 乌克兰爆发危机 |
3.1.2 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 |
3.1.3 独联体地区向心力下降 |
3.1.4 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 |
3.2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诉求 |
3.2.1 推动联盟各国经济增长 |
3.2.2 改善联盟外部政治环境 |
3.2.3 维护联盟各国地区安全 |
3.2.4 提升联盟地区及国际影响力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思路 |
4.1 以新欧亚主义地缘思想为指导 |
4.1.1 新欧亚主义地缘思想的形成 |
4.1.2 新欧亚主义地缘思想的核心内容 |
4.1.3 新欧亚主义影响下联盟成员国的对外合作战略 |
4.2 以广大的亚洲地区为主要发展方向 |
4.2.1 联盟成员国的欧洲观 |
4.2.2 联盟成员国的亚洲观 |
4.2.3 乌克兰危机后亚洲在联盟对外合作中的地位 |
4.3 以中国、越南、印度、伊朗为实施中的支点国家 |
4.3.1 东亚的支点国家:中国 |
4.3.2 东南亚的支点国家:越南 |
4.3.3 南亚的支点国家:印度 |
4.3.4 西亚的支点国家:伊朗 |
4.4 以“5+1”为基本合作模式 |
4.4.1 “5+1”合作模式的内涵 |
4.4.2 “5+1”合作模式的优点 |
4.4.3 “5+1”合作模式的难点 |
4.5 以市场、能源、技术合作为推进手段 |
4.5.1 借助巨大的潜在市场 |
4.5.2 开展能源外交 |
4.5.3 进行军事技术合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际进展 |
5.1 与越南、伊朗的《自由贸易协定》已分别生效 |
5.1.1 《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背景 |
5.1.2 《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 |
5.1.3 《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效果 |
5.2 与新加坡、塞尔维亚的《自由贸易协定》已分别签署待生效 |
5.2.1 《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背景 |
5.2.2 《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 |
5.2.3 《自由贸易协定》的潜在效果 |
5.3 与印度、以色列、埃及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在分别谈判中 |
5.3.1 《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背景 |
5.3.2 《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展 |
5.3.3 《自由贸易协定》的预期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特征及影响 |
6.1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
6.1.1 在地域范围上以亚洲国家为主 |
6.1.2 在谈判对象上优先选择盟友及战略伙伴国 |
6.1.3 在协议内容上采取灵活的自由化标准 |
6.1.4 在建设目标上兼顾传统与非传统收益 |
6.2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影响 |
6.2.1 推动了独联体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
6.2.2 加剧了俄罗斯与美欧的地缘政治竞争 |
6.2.3 提升了亚洲国家在联盟空间的经济地位 |
6.2.4 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困境及走势 |
7.1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
7.1.1 联盟成员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不一致延缓了谈判进程 |
7.1.2 产业结构畸形与贸易结构单一影响伙伴国选择范围 |
7.1.3 对外自由贸易伙伴国整体贸易规模偏小制约了经济收益 |
7.1.4 美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压力挤压了发展空间 |
7.2 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走势 |
7.2.1 继续推进与小型贸易伙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
7.2.2 努力推进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
7.2.3 逐步推进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
7.2.4 长期致力于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欧亚经济联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障碍与对策建议 |
8.1 欧亚经济联盟-中国经贸合作现状 |
8.1.1 双方已签署《经贸合作协定》 |
8.1.2 《经贸合作协定》的主要内容 |
8.1.3 《经贸合作协定》与《自由贸易协定》的关系 |
8.2 欧亚经济联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障碍 |
8.2.1 俄罗斯担心中国会削弱其在联盟的影响力 |
8.2.2 联盟其他成员国警惕对中国经济形成过度依赖 |
8.2.3 联盟成员国地区安全隐患困扰中国与其深化合作 |
8.3 中国深化对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8.3.1 坚持以经济为导向,积极引导去政治化 |
8.3.2 深化实体项目合作,逐步扩大产业投资 |
8.3.3 借助上合组织平台,加强安全领域合作 |
8.3.4 秉持先易后难原则,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印双边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 |
1.3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1.3.1 可能的创新点 |
1.3.2 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于中印贸易的研究现状 |
2.1.2 关于中印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2.1.3 关于贸易潜力的研究现状 |
2.1.4 关于中印贸易潜力的研究现状 |
2.1.5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资源禀赋理论 |
2.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2.4 重叠需求理论 |
2.2.5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第3章 中国与印度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3.1 中印贸易发展历程 |
3.2 中印贸易现状分析 |
3.2.1 中国和印度贸易总量分析 |
3.2.2 中国和印度贸易结构分析 |
3.2.3 中印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
第4章 中印贸易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
4.1 影响中印贸易主要因素 |
4.1.1 经济因素 |
4.1.2 非经济因素 |
4.2 中印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2.1 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 |
4.2.3 平稳性检验 |
4.2.4 实证结果 |
4.2.5 结果分析 |
第5章 中印双边贸易潜力分析 |
5.1 中印双边贸易潜力测算方法与模型 |
5.1.1 模型选择 |
5.1.2 模型构建 |
5.1.3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5.1.4 模型适用性与具体形式检验 |
5.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回归分析 |
5.2.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
5.2.2 贸易非效率模型回归结果 |
5.2.3 实证结论 |
5.3 中印双边贸易效率和潜力分析 |
5.4 中印具体产品的双边贸易效率和潜力分析 |
5.4.1 非食用原料的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测算 |
5.4.2 矿物燃料的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测算 |
5.4.3 化学品的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测算 |
5.4.4 制成品的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测算 |
5.4.5 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测算 |
5.4.6 杂项制品的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测算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印太战略”背景下澳大利亚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澳大利亚的“印太战略” |
第一节 澳大利亚参与“印太战略”的背景 |
一、“印太战略”的提出 |
二、“印太战略”的发展 |
第二节 澳大利亚参与“印太战略”的目标 |
一、解决身份困境 |
二、北部大开发的需要 |
三、追求地区强国梦 |
第三节 “印太战略”下澳大利亚的战略部署 |
一、澳大利亚与大国关系 |
二、“印太战略”下澳大利亚的平衡战略选择 |
第二章 澳大利亚的大国关系平衡 |
第一节 对美关系:澳美同盟关系强化 |
一、政治方面:互信加深 |
二、军事方面:深化合作 |
三、外交方面:遏制中国崛起 |
第二节 对中关系:摇摆中追求稳定 |
一、经济方面:对华贸易依赖加深 |
二、政治方面:对华态度趋于保守 |
三、公共外交方面:加强与中国的人文交流 |
第三节 对日关系:安全与防务关系的加强 |
一、加强安全与防务合作的动因 |
二、安全与防务合作的成果 |
第四节 对印关系:双边合作日渐重视 |
一、重视双边合作的动因 |
二、双边合作的成果 |
第三章 澳大利亚的两洋战略平衡 |
第一节 南太平洋地区:澳方强化“后院” |
一、强化南太政策的动因 |
二、强化南太政策的举措 |
第二节 印度洋地区:新战略中心 |
一、重视印度洋战略的动因 |
二、重视印度洋战略的举措 |
第四章 对澳大利亚平衡战略的评估 |
第一节 平衡战略的实施效果 |
第二节 平衡战略实施的未来走向 |
一、平衡战略存在的不足 |
二、平衡战略的未来发展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世纪以来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中的难题 |
1.5.2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世纪以来印美双边关系发展的动因 |
2.1 印度的国际战略需要 |
2.1.1 追求世界性大国地位 |
2.1.2 维护印度的国家利益追求 |
2.2 美国的国际战略需要 |
2.2.1 维护全球霸权的国家追求 |
2.2.2 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共识 |
2.2.3 从“重返亚太”到“印太战略” |
2.3 印美关系促进印美实现各自的国际战略目标 |
2.3.1 印度寻求成为国际大国的战略选择 |
2.3.2 美国维护全球霸权地位的战略选择 |
第3章 新世纪以来印美双边关系的发展及特点 |
3.1 双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加深 |
3.1.1 印美关系转型(2000年-2003年) |
3.1.2 印美建立“全球伙伴关系”(2004-2008年) |
3.1.3 印美形成“21世纪全球战略伙伴关系”(2009年-至今) |
3.2 双边军事安全领域全面加强 |
3.2.1 双边深入反恐合作 |
3.2.2 双边军事安全合作升级 |
3.2.3 双边战略防务合作不断强化 |
3.3 双边经贸合作不断增长 |
3.3.1 印美经贸合作进程 |
3.3.2 印美双边贸易和投资领域发展迅速 |
3.3.3 高新技术和新能源领域合作成为特色 |
3.4 双边战略合作持续深化 |
3.4.1 “印太”战略的缘起及内容 |
3.4.2 “印太”背景下印美关系发展动向 |
3.4.3 印美欲发展百年战略关系 |
3.5 印美双边关系的特点 |
3.5.1 全面性 |
3.5.2 战略性 |
3.5.3 不平衡性 |
第4章 印美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
4.1 印美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印度大国梦”与“美国优先”的战略矛盾 |
4.1.2 经贸关系的不平衡性 |
4.1.3 印度展开多元外交以求平衡 |
4.1.4 印美两国矛盾分歧不断 |
4.2 印美双边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
4.2.1 印美战略认识的差异 |
4.2.2 巴基斯坦因素 |
4.2.3 中国因素 |
4.2.4 俄罗斯因素 |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的影响分析 |
5.1 对中、印、美三国的影响 |
5.1.1 给中国的发展制造麻烦 |
5.1.2 印度获得国际力量的支持 |
5.1.3 提升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 |
5.2 对地区局势的影响 |
5.2.1 使南亚地缘政治形势趋于复杂 |
5.2.2 增加了印太地区安全的不确定性 |
5.3 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
5.3.1 发展新的国际战略支点 |
5.3.2 影响现有国际格局 |
第6章 对印美关系发展走向的思考 |
6.1 印美两国战略合作持续增强 |
6.1.1 印美之间仍存的共同战略目标 |
6.1.2 印美两国战略合作将持续增强的表现 |
6.2 印美或将进行“选择性合作” |
6.2.1 印美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犹存 |
6.2.2 印美将“选择性合作”的体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校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形成的国内外背景 |
2.1 国际背景 |
2.1.1 国际格局的变化带给印度机遇 |
2.1.2 多边合作的反恐国际合作形势 |
2.1.3 经济全球化为印度提供合作平台 |
2.1.4 印度成为俄亚太战略的重要国家 |
2.2 国内背景 |
2.2.1 考底利耶思想对印度的影响 |
2.2.2 印领导者对现实主义的继承 |
2.2.3 国内军事亟待外部力量输入 |
2.2.4 政局的稳定为外交奠定基础 |
2.2.5 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向上向好 |
第3章 新世纪印度政府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内容及特点 |
3.1 新世纪印度政府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内容 |
3.1.1 外交上建立和提升战略伙伴关系 |
3.1.2 政治上建立会晤机制增进互信 |
3.1.3 军事上以武器购买和军事技术合作为主 |
3.1.4 经贸上不断深入全方位合作 |
3.1.5 能源上核能、油气合作紧密 |
3.1.6 反恐上以印俄联合军演为主 |
3.1.7 科学技术上创新合作领域 |
3.1.8 教育和人文交流上推进“软实力”合作 |
3.2 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特点 |
3.2.1 明显的非军事同盟性 |
3.2.2 现实主义的色彩浓厚 |
3.2.3 保持稳定并持续推进 |
3.2.4 意愿合作贯穿始终 |
第4章 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评析 |
4.1 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取得的成效 |
4.1.1 军事领域合作日渐成熟和稳定 |
4.1.2 高层互访推动经贸合作取得佳绩 |
4.1.3 能源及核能合作取得良好进展 |
4.1.4 印度成功转为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 |
4.2 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实施所面临的挑战 |
4.2.1 印度武器进口市场逐渐多元化,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减少 |
4.2.2 印度经济贸易投资和规模上升空间大 |
4.2.3 印度平衡俄美两国外交存在一定挑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冷战后印越双边关系的变化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主要概念和理论 |
1.2.1 地缘政治理论的运用 |
1.2.2 现实主义分析模式的运用 |
1.2.3 自由制度主义分析模式的运用 |
1.2.4 均势理论的运用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结构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及不足 |
第2章 印越关系的阶段性变化 |
2.1 1991 年前的印越关系 |
2.2 苏联解体后至2007 年的印越关系 |
2.3 战略伙伴阶段的印越关系(2007-2016) |
2.4 全面战略伙伴阶段的印越关系(2016-2020) |
第3章 现阶段印越关系的主要特征 |
3.1 双边关系的机制化程度高 |
3.2 合作步伐加快、领域拓宽 |
3.3 双边与多边合作并行驱动 |
第4章 印越关系阶段性变化的原因 |
4.1 印越外交战略的调整和外交政策的实施 |
4.2 意识形态和历史因素影响印越关系 |
4.3 地缘政治的考量 |
4.4 地区大国对印越关系的影响 |
4.5 东盟影响印越关系 |
第5章 印越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
5.1 印越关系的发展趋势 |
5.2 对地区规范与机制建构的影响 |
5.3 对印度推进东进战略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的中印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0.3.1 文献分析法 |
0.3.2 历史研究法 |
0.4 创新点和难点 |
0.4.1 创新点 |
0.4.2 难点 |
1 美国“印太”战略综述 |
1.1 “印太”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
1.1.1 “印太”概念的缘起 |
1.1.2 “印太”战略的发展 |
1.2 美国“印太”战略提出的背景 |
1.2.1 印太地区战略地位日益显着 |
1.2.2 美国政府认为自身面临严峻战略压力 |
1.2.3 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持“遏制”心理 |
1.3 美国“印太”战略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
1.3.1 美国“印太”战略的目标 |
1.3.2 美国“印太”战略的内容 |
2 美国“印太”战略提出后中印关系发展状况 |
2.1 政治关系发展现状及趋势 |
2.1.1 战略互疑有所上升 |
2.1.2 传统问题“悬而未决” |
2.1.3 印度对华政策矛盾性凸显 |
2.1.4 高层互访成为稳定两国政治关系的重要途径 |
2.2 经贸关系发展特点 |
2.2.1 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 |
2.2.2 不均衡性日益凸显 |
2.2.3 政治因素对经贸关系的影响上升 |
2.3 民间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3.1 两国民间交流途径有待拓展 |
2.3.2 印度媒体对中国的形象塑造缺乏客观性 |
3 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中印关系面临的挑战 |
3.1 中印在印度洋的安全困境日益突出 |
3.1.1 两国在印度洋有着各自战略利益 |
3.1.2 印度对中国发展与南亚国家关系存在认知偏差 |
3.2 域外大国因素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
3.2.1 美国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加强 |
3.2.2 “四边对话”的重启对中印关系造成潜在挑战 |
3.3 传统问题对中印关系的新挑战 |
3.3.1 边界问题的解决难度上升 |
3.3.2 印度在达赖问题上采取“模糊政策” |
4 中国的战略选择与应对措施 |
4.1 政治安全领域保持两国关系稳中有升 |
4.1.1 加强两国高层互访 |
4.1.2 对传统问题以稳定为主 |
4.1.3 对两国关系可能出现的倒退情况做好充分预案 |
4.2 经贸领域推动两国实现合作共赢 |
4.2.1 加强两国经贸发展中的均衡性 |
4.2.2 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纽带促进两国互联互通 |
4.2.3 以新兴国际金融机构为平台深化中印经济合作 |
4.3 人文领域推动两国实现互通有无 |
4.3.1 积极拓宽两国民间交流途径 |
4.3.2 改善印度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偏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贸易利益冲突视角下的印度对华贸易保护预测及应对研究[D]. 牛志信. 河北大学, 2021(02)
- [2]印度与日本双边贸易潜力研究[D]. 张婷.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研究[D]. 杨朝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欧亚经济联盟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D]. 闫亚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5]中印双边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D]. 杨常建.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6]“印太战略”背景下澳大利亚平衡战略研究[D]. 沈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7]新世纪以来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研究[D]. 迪丽努尔·穆塔力甫. 新疆大学, 2020(07)
- [8]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研究[D]. 王杨. 新疆大学, 2020(07)
- [9]冷战后印越双边关系的变化及影响研究[D]. 黄小桃.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的中印关系研究[D]. 张可可. 辽宁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