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光:对商品交换实质的再思考——《资本论》商品交换理论探析论文

王少光:对商品交换实质的再思考——《资本论》商品交换理论探析论文

摘要:商品交换理论是《资本论》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从形式上来看,商品交换是不同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但就其实质而言,交换的是凝结在劳动产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来说,商品交换实质可分为以下三点:一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实质,这种过程直观表现为不同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而其实质是劳动的物质形态变换;二是商品交换目的的实质,商品交换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其实质是交换蕴含在商品中等量的有用劳动,即等劳交换;三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实质,商品交换从原始的物物直接交换,到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呈现出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态势,而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运动变革,商品交换的发展终将走向湮灭。

关键词:商品交换;劳动;实质;资本论

商品交换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章就是写商品,马克思正是从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最小单元来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和矛盾性之所在,藉此论证“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的。因而研究商品交换的实质对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对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的背景下,切实把握商品交换的实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商品交换过程的实质——劳动的物质形态变换

交换是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关键过程,也是劳动产品与商品二者之间的最本质区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称之为“惊险的跳跃”。〔1〕商品交换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原始的社会分工,人们最初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地域阻隔等诸多因素只能被动地生产较为单一的劳动产品,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及发展的需要,不得不进行劳动产品的交换。这种“人的需要”本质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当旧的需要被满足时,人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以促进生产方式的革新。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人的需要”促使人们将不同的劳动产品进行交换,即产生了商品交换。

姚杨[21]等采用神经网络对冬季运行的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压缩机特性进行了模拟。将该压缩机模型与室内外换热器模型、电子膨胀阀模型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可组成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模型,用于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运行工况的模拟与分析。

首先,商品交换过程是交换使用价值的过程。商品是一种物,其本身不具备主观能动性,不能自己主动去完成交换,因而商品交换是商品所有者的一种主观意识行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其中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决定,正是由于人的各种具体劳动,使得不同商品具有了不同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是商品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商品价值由抽象化的人类一般劳动决定,这种抽象化的人类一般劳动量的多少就决定了商品价值的多少。对于商品所有者来说,商品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而是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物质载体,即价值;对于商品的非所有者来说,才是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商品占有者想要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相应的,想要获取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对应的价值。“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2〕此外,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互为存在的前提,对立统一地包含于商品这个共同体之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每一个商品占有者都只想让渡自己的商品,来换取另一个具有能够满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3〕简单地说,每一种商品都具有一种或多种特定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在商品作为劳动产品产生时就已经具备,商品交换过程就是商品所有者对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进行选择与交换的过程,人们总是趋于交换到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特定商品。

在统整哈拉兰博斯和张茹,以及范良火、吴立建[7],曹一鸣、吴立宝[8],王建波[9]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建立比较框架.其中,横向比较主要关涉教材中“量”的层面,纵向比较主要关涉教材中“质”的层面.其具体比较指标如表1所示.

首先,商品交换的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交换的发展作了详细的论述。商品交换首先源于不同原始部族之间的劳动产品交换,其形式起初主要是以物易物,在这种低级的交换形式中,交换比例主要由人的主观需求性决定,比如甲用一只羊可以交换乙的50公斤小麦,而甲用同样的一只羊只能交换丙的30公斤小麦。其原因可能在于乙和丙对于羊的主观需求程度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言:“它们交换的量的比例起初完全是偶然的。”〔13〕但这种物物直接交换的初始形式,却隐藏着商品交换中最简单的价值特征,即“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1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商品交换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革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商品交换也日益突破地域的阻隔。随着不同商品之间的不断交往碰撞,交换的价值形式也有所发展,产生了扩大的价值形式,即“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15〕在无数的商品交换中,人们发现某一种或多种商品出现的频率极高,更容易为人们所需要,于是在无数商品的不断排挤中,部分商品成了特殊的“幸运儿”,被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比如麻布、金或者其他某种具体的商品)。“通过使用价值的位移,任何一种使用价值都可以通过一般等价物这一特定商品来表示。”〔16〕一般等价物作为各种不同商品价值的实际价值形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起到媒介作用,促使商品完成交换,这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的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产生初期,出现了多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但“一个商品处于一般等价形式(第三种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它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17〕这种排挤的结果最终只剩下一种似乎是“天选之子”的独特商品,那便是黄金,这就是商品交换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阶段的发展过程。

再者,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依然是劳动的物质形态变换。随着货币的出现,这种直接的劳动的物质形态变换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包括商品的第一形态变换(或卖)和商品的第二形态变换(或最终的形态变换或买)。在商品的第一形态变换中,商品价值从具体的某一种商品体上转移到货币这个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上。例如甲用150公斤小麦在市场上换取1克黄金,小麦对甲而言不具备直接的使用价值,只是一种商品的价值承担者;交换之后,小麦的价值体现在黄金这种货币形态上,黄金便成为小麦这种商品实际的价值形态,本质上这仍然是劳动的两种不同物质形态之间的变换。进一步来看,甲在商品的第一形态变换中获得1克黄金并非他的最终所需,甲想获取的是另一种与150公斤小麦价值相等且对他有用的另一种商品。在商品的第二形态变换中,代表某种商品实际价值形态的货币转化为对货币持有者有用的某种具体的商品价值形态。例如甲用第一次形态变换中换取的1克黄金交换了乙的50尺麻布,黄金作为货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转换形态,交换后,1克黄金作为50尺麻布的实际价值形态即变换成50尺麻布这个具体的商品存在形式。由此可见,“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5〕这种商品交换过程的实质仍是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即社会劳动的物质形态不断变换的过程。

如式(6)~式(9)所示:在相关后的每路信号中包括一次谐波或二次谐波的倍频分量,以及一次谐波和二次谐波的和频和差频分量等高频信号,以及经过甲烷气体吸收相位移动引起的低频信号[7],将上述4路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分量后,则只剩下对应谐波的同相和正交低频分量,以及部分低频噪声[8],可表示为下式:

总而言之,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不同商品所有者为了满足自身生存或发展的需要对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进行选择和交换,其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的“等劳交换”,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初衷,而商品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体现商品中所凝结的人类有用劳动的量,是交换的标准。

二、商品交换目的的实质——等劳交换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新事物孕育在旧事物的胎胞里,旧事物为新事物的产生提供基础,当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界限便会引起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又会产生新的量变的积累,因而事物总是呈现一种周期性的发展变化。同样,商品交换的发展也是如此。由以上论述可知,商品交换的显著特征是“等劳交换”,商品交换围绕着“等劳交换”这一核心特征,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衍生出多种形式。

其次,“等劳”是商品交换的核心与前提,“等价”只是商品交换过程和结果的特征与表现。在商品交换中有一个重要原则,即“等量交换原则”。“产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8〕在起初的偶然和习惯中,这些交换比例渐渐趋于一个稳定的值,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劳动产品本身的天然属性,实际上则是通过凝结在劳动产品中的有用劳动的量而确定的。衡量两种不同的商品是否满足“等量交换原则”就必须确定某种衡量标准,“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可比较,难以量化,因而不能作为商品交换的依据”,〔9〕而价值作为抽象化的人类一般劳动,则可以用劳动时间予以量化。因而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了一种度量衡的作用,即在交换过程中提供了一种标准,这种标准观念上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在具体形式上则由一般的商品等价物逐步演化为货币又发展到现在的电子货币。在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这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特征被很多人称之为“等价交换”。其中,“等价交换”的“价”,通常是指商品的“价值”,实际上这种提法与马克思商品交换理论不相一致,马克思认为一个劳动产品不具有价值,只有在经过“惊险的跳跃”摇身一变成为商品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因而一个劳动产品在没有完成交换之前不能称之为商品,即无价值可言,商品价值在交换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所以商品价值并非交换的前提或原则。故而劳动产品在交换之前无法体现自身的“商品价值”,“等价交换”并非商品交换的实质特点,准确地来说是“等劳交换”。“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劳动交换基础上的,它的本质要求就是供求动态平衡,而实现动态平衡的基础就是等劳交换。因此,市场经济核心原则或市场经济规律的核心内容,就是保持或恢复等劳交换,使商品交换得以持续运行。”〔10〕因此,“等劳”才是商品交换的核心与前提,而“等价”只是商品交换过程和结果的一种特征与表现,所谓“等价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等劳交换”。不论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或者是电子货币,所体现的都是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量,具体表现为劳动时间。商品实际上是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作为商品,它的价值只是观念地存在于价格中,这个价格丝毫不改变它的现实使用形态”。〔11〕因而从形式上来看,商品交换的标准是商品的价值或者是体现商品价值的价格,但实际上这种价值或价格的实质指的是商品中内含的抽象化的人类一般劳动的量。

归根结底,商品是一个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载体,是一个物,自己不能主动去完成交换,因而商品交换过程的实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是一种社会劳动的物质形态变换过程,这也正是揭开“商品拜物教”神秘面纱的关键之所在。

首先,商品交换的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其实质是交换有用劳动。商品交换的目的是商品所有者为了获取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其实质是用耗费一定量有用劳动的产品去交换耗费一定量有用劳动的另一种产品,以此满足商品所有者自身的生存及发展需要。这种有用劳动之间的交换在原始部落诞生之初是一种直接的形式。原始部落之中的所有制是一种特殊的集体所有制,所有部落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占有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如甲为乙收集食物,乙则为甲缝制衣服,甲的有用劳动凝结于所收集的食物之中,乙的有用劳动凝结于所缝制的衣服之中,这实际上是人类有用劳动的直接交换。值得说明的是,这种交换指的是有用劳动之间的交换,并不包括劳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无用劳动,如甲在收集食物的过程中错误地收集到一些非食物的物质所耗费的劳动,乙在缝制衣服的过程中因缝制失误而必须将其拆开所耗费的劳动等,有用劳动使得劳动产品具有了使用价值,而无用劳动则没有价值可言。随生产力的不断革新发展,所有制出现了多种形式,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换的商品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无论是哪一种具体的物质存在形态,都只是人类有用劳动的单纯凝结,其本质同最直接的劳动交换是一致的,即人类有用劳动之间的交换。比如裁缝用自己缝制的衣服去交换木匠制作的椅子,且不论交换的比例如何,裁缝想要获得椅子和木匠想要获得衣服的直接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获得衣服或椅子这种商品的直接使用价值。而“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7〕故而商品交换目的的实质是人类有用劳动之间的交换。

再者,“等劳交换”是不以人主观意识决定的客观规律。以上述的裁缝和木匠进行商品交换为例,具体地来看裁缝和木匠之间的一次交换无法得出其交换规律。因为个体间的一次交换具有较大的主观偶然性,比如木匠可能非常中意裁缝缝制的衣服,所以愿意用更多数量的椅子去交换衣服;又或者裁缝对木匠制作的椅子不是十分满意,因而只愿意用较少数量的衣服去交换椅子。“两个消费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是在他们之间的商品交换互动中形成的,如果他们通过讨价还价的协商达成一个共同的商品交易量和商品交换价格,那么他们就可实现商品交换。”〔12〕因此,在研究这种交换比例时,我们必须考虑商品价值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是商品交换关系本身的产物,体现着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把这种商品交换问题放到社会中来看,裁缝们缝制一件衣服所需要耗费的平均有用劳动的量(即制造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的;同样,木匠们制作一把椅子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一定的。在无数交换中,这两种不同商品所包含的有用劳动的量的总和总是相等或趋于相等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比例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此观之,商品交换比例关系的确定就是以商品中所包含的有用劳动的量作为依据,故而,商品交换目的的实质是“等劳交换”。

茫崖兴元一处卤渠出现裂缝,所有在厂管理人员迅速拿着工具赶到现场抢修。公司海拔较高,紫外线照射强烈,裸露的皮肤经一下午暴晒就会灼伤。现场人员站在高出地面10米的卤渠上,全身处于暴晒之中。站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不干活头都会眩晕,更别说进行重体力活,但现场没有一个人抱怨,一心只想尽快把卤渠修好。晚上6点,大风骤起,在飞扬的尘土下,伸手不见五指。正在工作的挖机司机和员工不惧困难,继续工作。细盐土混合着汗水,一层一层地黏结在他们身上,脸上也被细盐土覆盖。

身体活动作为健康促进的一种手段正在被大众所认可,其作用效果也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但是身体活动仅仅是健康促进手段的一种,通过读书、看报、健康教育等认知活动或交友、聚会等社会活动也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46]。这些手段对于促进成功老化的作用如何?他们与身体活动在促进成功老化的效果量上是否有差异?实施综合干预手段(身体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结合,或身体活动与社会活动结合,或三者结合)是否优于实施单一干预?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未来研究来回答。

三、商品交换发展的实质——从低级到高级,从发展到湮灭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马克思提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6〕商品交换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直接目的是商品所有者为了获取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来满足自身生存及发展的需要,在形式上体现为不同具体商品之间的交换;本质上则是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人类有用劳动之间的交换,在无数商品交换中都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即“等劳交换”。

其次,交换使用价值实质是劳动的物质形态变换。在马克思看来,使用价值和价值不仅是相互对立的,同时也是辩证统一的。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体现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商品对人的有用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具有无差别的同一性,它体现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在阐释商品交换理论时,就曾明确指出商品交换过程的实质就是劳动的物质形态变换。“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就这一点说,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一种有用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劳动方式的产品。”〔4〕例如在最初的物物交换之中,甲用一定量的小麦交换了一定量的乙的麻布,小麦和麻布形式上是两种不同的商品价值形态,本质上则是劳动的两种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在交换中,对于甲而言,小麦的商品价值形态转化为对其有用的麻布的商品价值形态;对于乙来说,麻布的商品价值形态转化为对其有用的小麦的商品价值形态,因而这是一种直接的劳动的物质形态变换。

从这个发展过程来看,商品交换的“等劳性”渐渐脱离了人的主观需求,建立起了以价值规律为标准的客观“等劳性”。这种客观“等劳性”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支配着商品生产、交换和流通的方式。商品交换从个别人或原始公社间相互交换劳动产品开始,其发展是“人的需要”不断发展扩大的结果,而“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正是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因而商品交换形式随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而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特点。

其次,随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展终将走向湮灭。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货币关系将随着私有制的灭亡和联合起来的个人对生产资料的统一占有而随之消亡。当生产力发展到高度发达的层次时,人类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会走向终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提出商品价值的一般规律:“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所耗费的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18〕当生产力高度发达趋近于无穷大时,商品所包含的价值便趋近于零,商品没有价值,便不能称之为“商品”,因而商品交换会随着商品的消逝而一同消逝,从这一数学上的逻辑推导中就能有力说明商品交换最终必然湮灭的发展规律。

此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劳动活动本身是一种异化,劳动并非人们生活的第一基本需要,而是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的活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本身也是一种异化,劳动者制造出劳动产品,却又受到劳动产品的束缚。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9〕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即便在更高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初期,这种劳动的异化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不够完善的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将之明确区分为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之中,社会的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而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为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应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分工,实行按劳分配,一定量的劳动换取与之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20〕这种交换方式本质上和商品交换中的“等劳交换”是一致的,因社会分工的存在,此时的劳动仍然是异化劳动。直到生产力有了较为巨大的发展,社会主义跨入高级阶段,生产资料可以逐步实现为全民所有制,在那时商品将退出历史舞台,商品交换也将被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故而商品交换发展的实质可以总结为从低级到高级,由发展到湮灭。

最后要说明的是,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生产力欠发达的条件下,当前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是指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这种报酬体现为货币或者商品(生活消费品),这时的劳动仍然是异化劳动,这种分配方式体现的仍然是商品经济的分配法则。当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时,商品经济将不复存在,社会的分配方式将转化为按需分配。劳动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必然会一直存在,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也依然会存在,但它将不再具有商品交换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的特点。届时,劳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真正体现人是人的本质,这是一种由内心自发的自由自愿的行为,人们在劳动中得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劳动将直接转换为社会劳动,不再需要通过商品的形式交换,劳动的成果会进行统一的再分配,以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用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我们必须把握商品交换规律,正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防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的侵蚀,大力保障劳动者应有权益,努力做到以人为本。物质决定意识,在当下的物质水平条件下,我们很难想象共产主义这种高级生产方式社会中的美好生活,但不予置否,这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方向且终有一天会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2][3][4][5][7][13][14][15][17]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7、104、105、125、126、55、107、62、78、86.

[6][8][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4、125、42.

[9]谭顺.使用价值对商品交换的影响分析[J].商业时代,2005(30):12.

[10]杨曾宪.商品交换价值规律——“价值学视域中的劳动价值论与市场规律”系列研究之十五[J].社会科学论坛,2011(7):22.

[11]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3.

[12]李邵荣.商品交换与市场之形成[J].经济科学,2000(5):26.

[16]仰海峰.商品交换与社会的同质化[J].哲学动态,2007(4):12.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3.

Rethinking the Essence of Commodity Exchange——Analysis of Commodity Exchange Theory on Das Capital

Wang Shaoguang,Zhang Yonghong

Abstract:The theory of commodity exchange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Capital.Formally,the exchange of goods is an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labor products, but in its essence, the exchange of undifferentiated human labor is condensed in labor products.Specifically,the commodity exchang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Firstly,the essence of the commodity exchange process,which is visually represented by the exchange of different labor products,and its essence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form of labor.Secondly,the essence of commodity exchange purpose,the direct purpose of commodity exchange is to obtain the use value of goods.The essence is to exchange the same amount of useful labor contained in the commodity,that is, the exchange of labor.Thirdly, it is the essence of commodity exchange development.The commodity exchange is directly from the original object exchange to the emergence of general equivalents and currencies,which presents a low-to-high-level development trend.With the continuous movement and change of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xchange will eventually come into annihilation.

Key words:commodity exchange,labor,substance,Capital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9)07-0007-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株洲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株洲市社会科学院立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ZSK19177)。

[作者简介]王少光,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永红,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阿 莽

标签:;  ;  ;  ;  ;  ;  ;  ;  ;  ;  ;  ;  ;  ;  ;  

王少光:对商品交换实质的再思考——《资本论》商品交换理论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