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柱:《报学季刊》: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学镜像论文

陈孝柱:《报学季刊》: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学镜像论文

摘 要: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新闻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闻学术刊物,其中包括著名报人张竹平主编的新闻学术刊物——《报学季刊》。通过对《报学季刊》的研究和挖掘,以及对《报学季刊》的创办与旨趣、报纸的社会功能、新闻法制与媒体伦理、新闻业务与媒体经营、新闻史料等问题的探讨,旨在观察和再现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闻学发展镜像。

关键词:《报学季刊》;报业经营;新闻业务;新闻法制;媒体伦理

新闻学术史研究一直是新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为研究民国新闻学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文以民国时期著名报人张竹平主编的《报学季刊》杂志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和资料,以深入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新闻学研究为目标,对《报学季刊》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探讨和挖掘,以此来折射出民国时期新闻学和新闻事业发展镜像,以期对民国新闻学术史以及新闻事业的研究有所助益。

一、《报学季刊》的创办与旨趣

经过了三次国人办报高潮,民国时期的新闻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报刊和杂志,中国新闻界不仅在报刊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实现了质的飞跃,新闻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为3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学季刊》作为民国时期一份重要的新闻学术刊物,创刊于1934年10月10日,由著名报人张竹平担任主编并以申时电讯社的名义出版。目前仅能见到第一卷的四期,停刊的具体时间不详。杂志包括专著、插图、讨论、译述、调查与统计、史料集珍、文艺、附录、补白、广告索引等多个版块,内容丰富,在其发行期间,萨空了、梁士纯、马星野、郭步陶、成舍我、曾虚白、陆梅僧等新闻界和教育界名人都曾经为其撰稿。

张竹平创办《报学季刊》的原因是由于当时新闻业的发展状况,“专门研讨新闻学术同新闻事业的定期刊物,可以说是绝无仅有。”[1]缺少可供新闻从业人员讨论和交流意见、辩论是非的杂志,新闻业的发展十分不健全。所以,迫切需要这样一份能够满足新闻从业人员这种要求的报刊。亦期通过研究或介绍中外新闻界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为中国新闻界的协作运动提供交流和联合的平台。

本人希望能够经过此次分析调查,发现泰国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致歉语的问题、研究其中的原因,并探求合理的解决方式,更顺利地让泰国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致歉语的表达,让汉语学习者了解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与时俱进,更精准使用汉语中的致歉语。

中国报界在清宣统二年,由《上海时报》和《神州日报》发起,在上海《申报》、《北京日报》、《京津时报》等多家报纸的响应下,全国报界俱进会就已成立。[2]民国时期,在上海、北京等多家报纸的支持下,全国报界联合会宣布成立,实现了报界的联合协作。各地报界的协作运动,应该要因地制宜,适合各地新闻界的需要,给予各地新闻业实际的帮助和支持,为各地报界提供便利,从而促进各地报界的发展。

新闻界如何进行协作才能让协作的利益发挥到最大化,是报界协作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可以“创设新闻合作银行”[3],新闻界发展的环境要求新闻界联合创办合作银行,为新闻业的各项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同时,可以通过连续经营法实现报界的合作,优势在于“(一)以经营首脑部,同为一人,可互相供给消息,无须向多处另派访员,较为经济。(二)各处有关新闻之推销亦可互相协作进行。(三)人才与经济可互相调派或支援,比较少危险性。(四)广告为现代新闻最大收入,各地工商界之广告,可互相供应,营业收入得以增进。”[4]最后,通过“合作化的推广方法”[5],避免竞争、态度一致的进行协作,克服各地新闻界互不相通的缺点,谋报界的精诚协作,这也是张竹平创办《报学季刊》的初衷和目标所在。

二、《报学季刊》对报纸社会功能的探讨

报纸的内容从大体上可以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和社会新闻三大类,相应的报纸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政治新闻的宗旨是要做到上传下达,作为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一方面将政府的各项政策、决定传达给人民大众,另一方面,反映人民的需要和心声。政治新闻的这种作用体现了报纸具有政治功能。曾虚白曾为《报学季刊》撰写了一篇《报纸与政治》的文章,谈到“报纸的天职是散布新闻和指导舆论,可是新闻的散布和舆论的酿成,却是形成现代政治的唯一基本要素。”[6]阐述了报纸不畅销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教育不普及,国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另一方面在于普通民众对政治缺乏兴趣,这又归结于不知道政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和对于现行政治不满和失望。并且提出获得这两种读者的方法是让新闻趣味化和准确化,使读者认为有阅读新闻的必要和有阅读新闻的兴趣。

阿尔贝·加缪并不是一个纯思辨型的哲学家,他从来都没有像萨特那样写过砖头一样厚的哲学著作,他是以自身经历、以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的行为,来推导出时代的哲学命题的带有哲学思想的小说家。

从报纸的内容上看,先有政治新闻后有经济新闻,但并不代表经济新闻不重要。经济上发生的一切变动都将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顾高扬在《经济新闻与其读者》中提出读者阅读经济新闻的困难在于经济新闻的专业性高,内容广泛,对读者的文化素质要求高,因此阅读经济新闻的读者十分有限。要解决这种状况,根本方法是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他把我按在店里的桌椅上,笑得很开心:“林林,你坐着,爸爸给你炸一根油条,很香很松软的,现在技术好了,油也用好的,很干净的。”他的动作娴熟极了,三两下,一排油条就放在我眼前。

在新闻业务方面,白话文、新式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及报刊版面的改进等对于新闻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新闻传播更加的方便快捷。同时,在新闻题材上,经过五四时期,新闻题材更加多样化,出现了新闻时评、新闻通讯、新闻特写等文体,丰富了早期新闻的政论题材。《报学季刊》中针对新闻业务方面,刊登了很多有关新闻业务的文章,如彭革陈的《新闻编排的方法论》、项远村的《编辑国际新闻的一得》、潘君健的《报纸评论和社会舆论》等,探讨了包括评论、编辑、排版、印刷在内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独特见解。

唐忍安在其为《报学季刊》撰写的《地方报纸》一文中对地方报纸的概念作了定义,“报告本地方新闻而发行于本地方为其主要目的,以发展本地方的文化与促进本地方的建设,为其唯一志愿。”对于地方报纸以及国家报纸进行了区分,同时他还提出了地方报纸与国家报纸并重说。国家报纸无法满足各地读者的需要,具有陈义过高、材料过繁、价值过高,不能深入社会内层,地方版及本埠增刊不能单独发行等缺点,而地方报纸可以弥补国家报纸的缺点,满足各地读者的不同需求。

马元放在《改善地方报纸之意见》一文中指出,报纸发达必须具备四个客观条件即“(一)须政治修明,言论得以自由。(二)须教育普及,人人感觉有阅报的必要。(三)须商业繁盛,增进广告的来源。(四)须交通便利,增加消息及运输的敏捷。”[7]由于交通不便、消息来源匮乏、商业不发达等原因,地方报纸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应该设法改善地方报纸的发展条件。作为报社生存发展的基础,首先报社应该具备一定的资金;其次报社对于用人和管理方面应该有严密的组织,提高报社的办事效率;出于经济力量和人才力量的考虑,报纸刊登文章篇幅要力求缩小,以内容取胜;在编辑和印刷时应多加注意,应同时注重内容的充实和排版的美观,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业务上,要注意推广广告,为报社的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后,要注意保全报格,为社会服务,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

七、捕捞销售。当水温下降到15℃以下时,应及时捕捞销售,也可根据市场情况选择养二龄甲鱼,如养二龄甲鱼,要加深水位,让甲鱼能安全越冬。

三、《报学季刊》对新闻法制与媒体伦理的探讨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这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不是依靠新闻法令法规来约束的,而是通过职业道德来规范的。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坚守真实、客观和公正的职业道德,尽可能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不仅如此,新闻工作者还应该从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人为本的报道新闻,注意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维护者和弘扬者,肩负起教育民众和引导舆论的神圣职责,不辜负民众对报纸媒体的信任。

(一)新闻法制

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不仅需要优秀的新闻业务水平,还需要对新闻事业进行正确的经营和管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发展迅速,新闻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报业的经营与管理成为报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中央有鉴于此,为保障新闻事业之正当发展,阐扬新闻之「真实性,」并发挥其「造福社会」之天责起见,故特有新闻检查办法之规定。”[8]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党政府逐渐加强了对新闻出版自由的管理和控制。政府依靠自己的势力开始控制舆论,并颁布各种新闻法规条例,对持反对意见的新闻刊物严重打击,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进行干预和控制。仅1929年至1934年间,国民政府颁布的新闻检查法规就有十几项,且法规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检查办法也越来越严苛。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新闻界正常的办报活动受到了打击,新闻自由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迫切的需要新闻检查改革。在《报学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中,著名报人萨空了就撰文《由华北之检察新闻谈到新闻检查问题》提到过新闻检查的改革方针,“(一)细订检查法则,使工作人员遇事皆有遵循。(二)提高执行新闻检查人员的资格,使他们能直接向地方最高当局请示,不必周折辗转。(三)中央检查处应扩大职权,对各地检查所皆能指挥,一切凡关于中央之问题皆由该处决定。”[9]只有改革新闻检查法规,并且得到切实的实施,才能实现真正的新闻自由,这也是新闻法制的真正目的所在。

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等相关方面。主要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废除旧的贵族领主制,将秦国建成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二是推行奖励农战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中涉及财政经济改革主要包括:

(二)媒体伦理

针对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使得城市地铁换乘站中可能会滞留大量的乘客,尤其是在多条地铁线路相交的地方。这是由于城市地铁的换乘通道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或者是因为两个换乘通道其实是处于一个通道空间内,缺乏一个合理的过渡段。当然检票处设置不合理也会造成客流拥挤,因为进出站的客流量是完全不同的,进站的客流量按照时间段有一个均匀的分配,但是出站的客流相对集中在某一时间段,所以不合理的检票处设置不仅浪费了乘客的时间,还增加了检票的难度。

职业记者的出现,是新闻专业化的一个表现。只有职业记者出现,新闻专业主义才有依附点。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主要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报纸评论既称为民众的舆论,和人民的喉舌,那么报纸的评论记者仿佛就居于先党的地位。一个居于先党地位的人,当然是应有相当的修养,决不是稍负文采,或稍有学识的人就能负起这个责任,应具有:学问的修养、人格的修养和才能的修养。”[10]包括丰富的知识、良好的文字功底、充分的理解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在从事新闻工作时,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客观的报道事实,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肩负起教育民众、引导民众的责任。民国时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表现在报道新闻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不畏强权,坚持报道真实的新闻;对于新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在强权的舆论监督下,坚守自己的阵地;不被任何的政党或组织所控制和影响,保持客观的立场,力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利用他们手中的笔来实现“文字救国”。

(3)加大政策在资金方面的倾斜力度,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间接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需要和实际出发,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奖励、投资参股、购买服务等工具手段和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补贴,探索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保险制度,增强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利益导向机制。同时,完善具体配套措施,协调有关部门,简化相关手续,建立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绿色通道,为返乡大学生提供税务知识培训服务,对就业创业初期予以税收、行政事业性费用减免,间接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新闻事业的规范和约束,新闻事业的管理有两种途径:一是新闻事业的法令规章,新闻法制通过硬性的法律规章对新闻界进行约束和限制,二是媒体伦理,通过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来净化新闻界的媒介环境。

如果说新闻法制是利用硬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那么媒体伦理就可以说是软性的道德枷锁,利用报人的专业素质以及报人的职业道德来维护报界的良性发展。

四、《报学季刊》对新闻业务与媒体经营的探讨

新闻业务水平和媒体经营与媒体的发展息息相关,优秀的新闻业务水平和正确的媒体经营是媒体繁荣壮大的保证和支持,《报学季刊》中刊登了多篇文章,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

(一)新闻业务

新闻业务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民国时期的新闻业务主要为写作、编辑和评论,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闻传播事业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闻传播事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新闻专业主义萌芽。

在社会教育方面,报纸本身就具有教育民众、引导民众的作用,随着地方报纸的发展,报纸的普及,愈发凸显了报纸在教化民众、普及知识方面的作用。民国前期,报纸主要是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销行的,发行的报纸一般为国家报纸和都市报纸,刊登的内容也注重国内外大事,以发行于全国为目的,对于当地新闻的涉及很少,不能满足当地读者的需要,于是就逐渐出现了地方报纸。

报纸的编排方法最常用的是英美两种,即英国的社论式和美国的单一式。英国的社论式编排方法是“在新闻中夹杂着记者个人的意见与观察”,美国的单一式编排方法是“新闻和议论严格分开”。[11]英美两种新闻编排方式的优缺点十分明显,英国的社论式编排方法在编辑新闻时加入了记者的主观意见,而读者需要的往往仅仅只是新闻事实本身,再者,记者在新闻中所表达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这容易使读者在新闻中得到错误的观点,给读者造成不良的引导。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单一式新闻编排方式是科学的,将新闻与记者的议论严格分开,给读者自主判断新闻事实的自由。

报纸在内容、新闻的编排方法、版面的排列及印刷问题上都十分优秀,这是报纸畅销的前提,然而,报纸还需要通过广告推广为报社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这就必须制定完备的广告推广计划。民国时期,伴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报纸的发展,报纸广告日益发达。所刊登的广告也由单一的文字广告到使用文字与美术相结合的方式,“以前的报纸广告,美术部分很少,现在的一般广告者,大多知道美术最易吸引读者注意,在广告中占重要地位,故逐渐充分利用了。”[12]同样,《报学季刊》杂志中也开辟了专门的版面用于刊登广告,广告收入成为报刊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文字浅显、时效性强、易于传播、取材新颖等特点,加之报刊的信赖度高,使得《报学季刊》中刊登的广告具有强大的效力。

(二)媒体经营

新闻法制对报业的发展壮大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新闻检查制度的实行是十分必要的。《报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中刊登了一则《新闻事业之法令规章》的文章,刊载了《修正重要都市新闻检查办法》、《修正新闻检查标准》、《修正首都新闻检查所新闻检查手续》等细则,方便报人了解新闻事业的检查规则,并严格遵守。

《报学季刊》创刊的目的是通过这本刊物,为全国的报人提供一个交流信息、相互督促合作的平台,其根本目的是谋报业的精诚合作,带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腾飞。因此,自创刊以来,《报学季刊》便十分重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和统计,并且开辟了专门的“调查与统计”版面将调查和统计的结果刊登在刊物上,供新闻从业人员查阅和浏览,例如创刊号中刊登的《上海等七市报纸调查》、《上海等七市通讯社调查》等。统计数据不仅对于当时的新闻从业人员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后人研究民国时期苏浙皖赣鄂等五省的新闻事业以及研究全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概况,探讨报纸的商业化运作以及各地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情况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报纸的商业化运作,首先,必须拥有强有力的物质经济基础,因此,报纸必须完善发行渠道,进行广告推广,吸引广告商的注意力,为报纸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其次,必须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为报纸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树立正确的办报方针,要注意保全报格,“人有人格,报亦有报格,况且办一个报,固然要求业务上之发展,同时也要在社会上取得地位,而后才有力量。”[13]不能只顾营业部分的增长而忽略报纸的神圣责任,不被外界势力所影响而操控舆论,作为人民的耳目喉舌,报道人们想知道而不知道的新闻内容。最后,提高印刷技术水平,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提高报纸的销量,保持报业的长足发展。

由式(8)可知,履带式清洁机器人行走速度和驱动电动机的转速、驱动轮节圆半径成正比,和减速齿轮箱的传动比成反比[5]。清洁机器人的直线行走速度v是根据设计要求的清洁速度推算出来的,所以由公式可以推导出驱动电动机的转速,即:

五、《报学季刊》对新闻史料的整理

《报学季刊》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份重要新闻学术刊物,具有强烈的新闻学史学意识。自创刊销行以来,在当代史方面,其十分注重对当时新闻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和统计,如《我国各地新闻界大事日志》介绍了1935年1月到3月期间,中国新闻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全国广告业调查》对中国广告业中发展良好的华商和外商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在近代史方面,对于重要新闻人物、著名刊物、媒介事件都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取材,并且开辟了一个“史料集珍” 的专门版面用于刊登介绍这些内容。如创刊号中刊登的《秋瑾女侠事略》、《唐才常事略》、《汪康年事略》、《谭复生事略》、《杭辛斋事略》、《邵飘萍事略》等文章,以及第二期的《新闻界被难者事略》介绍了沈克诚、黄远生、林白水、王慰三、邱元武、史量才等重要的新闻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于著名刊物的报道如创刊号中的《苏报案经过》、《民报始末》等文章,和媒介事件如《郭星使画像案》,《报学季刊》也做了相应的报道。

这些文章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历史和新闻学术史方面的双重价值,对于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和新闻学术史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发现《报学季刊》以谋新闻同业的精诚团结为目标,旨在联合报界协作运动,形成学术团体,促进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并没有实现这一理想。

《报学季刊》以期刊形式传播学术成果,以“新闻”为逻辑起点,尝试建立“新闻之学理论体系”和以“新闻”为本质的科学体系,在近代报学体系的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报学季刊》秉持客观公正,公开讨论报纸的社会功能、新闻法制、媒体经营与媒体伦理等热点问题。在微观层面,解析了“新闻含义”、“新闻本质”、“新闻记者的职业地位”、“新闻记者的职业修养”及“编辑、排版和印刷”等问题,窥探《报学季刊》在当时学术文化发展中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是三十年代新闻学术观念的集中展现,被称为“集合新闻界的思想学术经验而成的空前巨制”。但是《报学季刊》毕竟只是一份报刊,也无法承载更多的理论内容。《报学季刊》所呈现的客观、准确的原始资料,以及对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等内容,及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反映了当时新闻界的学术水平还反映了学术交流的自由性,也可让读者概览中国20世纪30年的新闻学术史的概貌。

参考文献:

[1]张竹平.发刊词[J].报学季刊,1934,(01).

[2]潘觉民.我国新闻界协作运动的回顾和前瞻[J].报学季刊,1934,(01).

[3][4][5]高雪汀.关于新闻界经济协作的几项建议[J].报学季刊,1934,(01).

[6]曾虚白.报纸与政治[J].报学季刊,1934,(01).

[7]马元放.改善地方报纸之意见[J].报学季刊,1934,(01).

[8]方治.新闻检查与同意民志[J].报学季刊,1934,(01).

[9]萨空了.由华北之检察新闻谈到新闻检查问题[J].报学季刊,1934,(02).

[10]潘君健.报纸评论和社会舆论[J].报学季刊,(01).

[11]彭革陈.新闻编排的方法论[J].报学季刊,1934,(01).

[12]陆梅僧.中国的报纸广告[J].报学季刊,1934,(01).

[13]马元放.改善地方报纸之意见[J].报学季刊,1934,(01).

JournalismQuarterly:ChineseJournalismImageinthe1930s

CHEN Xiao-zhu1 ZHANG PENG2 LEI Xiao-lei1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00,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Chinese journalism has developed rapidly, during which a series of outstanding academic news journals emerged, including Journalism Quarterly edited by the famous journalist Zhang Zhuping. This study aims at observ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im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s in China in the 1930s by discussing the issues like its foundation and purport, social functions of newspapers, news legal system and media ethics, news business and media management, historical news documents, etc. Journalism Quarterl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study of news histo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has strong academic research valu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s:Journalism Quarterly; newspaper business; news business; news legal system; media ethics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9)05-0151-04

收稿日期:2019-02-20

作者简介:陈孝柱(1981-),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发展传播学研究。张朋(1985-),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闻史研究。雷小磊(1984-),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媒介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行动的边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规范与引导(SK2016A0278);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度工会教代会工作研究课题

(责任编辑 李 维)

标签:;  ;  ;  ;  ;  ;  ;  ;  ;  ;  ;  ;  ;  ;  

陈孝柱:《报学季刊》: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学镜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