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中的理论德性研究 ——重释经验的精确性与理论的一致性

科学哲学中的理论德性研究 ——重释经验的精确性与理论的一致性

论文摘要

20世纪后期,以历史主义为代表的后实证主义的发展,意味着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面对同等经验证据支持下的竞争理论,存在着经验证据无法充分决定理论选择的困境。对于这种困境,皮埃尔·迪昂曾指出:理论的确证是整体的。在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中,实验的实现与解释依赖于理论命题的集合,而不是孤立地接受经验的检验。他通过援引物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德性—理论”的方案来解释理论选择层面的不充分决定性问题:面对两个或者更多受到同等经验证据支持下的竞争理论时,科学家们应该利用理智德性(例如反思能力、记忆等)对理论所具有的特性进行判别,并根据这些特性去评判理论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德性—理论”方案展现出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其一,从认知对象的角度(科学理论层面)看,它强调了科学理论本身拥有着有助于真或值得接受的属性或特征。其二,从认知者的角度(科学家对于理论特性的运用层面)看,它强调了科学家们自身具有良好的有助于评判理论选择的理智德性。这两种内涵也指引了两种不同的对于认知德性的研究路径:前者侧重认知德性对于科学理论或成果的解释需求,隶属于理论德性的研究范畴,强调诸如经验的精确性、理论的一致性等理论德性在科学理论的评判中所起到的作用。后者则侧重为认知德性寻找科学层面的证据支撑,隶属于德性认识论的研究范畴,强调认知主体自身所具有的有效认知功能,并运用进化论、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认知德性的合理性提供辩护。本文对于理论德性的探讨,遵循了认知德性对于科学理论或成果的解释进路。与以往理论德性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笔者不仅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入手,给予了德性概念本体论意义上的定位;还利用了德性认识论的分析方法对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德性——经验的精确性与理论的一致性做出了认知意义上的解释。其中,经验的精确性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理论德性范畴,它需要因果的适当性与解释深度的补充;而为了明确理论一致性的标准,本文试图用“融贯”去重新解释理论的一致性,并提出了新的融贯定义,非特设性是这个融贯定义的内在要求。而在最后,本文基于经验的精确性与理论的一致性的重释体系,对两者的关系做出了探讨与总结。可以说,对于经验的精确性与理论的一致性的重释兼顾了“德性-理论”方案中“认知对象”与“认知者自身”两种认知德性研究的不同侧面。这种探讨方式不仅为科学理论的选择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确证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及其相关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理论德性的涵义理解
  •   第一节 德性的涵义及其相关表述
  •   第二节 理论德性的本体论定位:与道德的区分
  •   第三节 作为理论选择标准的理论德性
  •     一、精确性
  •     二、一致性
  •     三、广泛性
  •     四、简单性与富有成果性
  • 第二章 重释经验的精确性:一种非独立的理论德性范畴
  •   第一节 经验精确性的补充:因果充分性与解释深度
  •     一、经验的精确性并非是一种孤立理论德性范畴的原因
  •     二、因果适当性与解释深度的涵义说明
  •   第二节 证据的精确性、因果适当性、解释深度之间的联系
  •     一、证据的精确性与因果适当性的联系
  •     二、因果适当性与解释深度的联系
  • 第三章 重释理论的一致性:一种非特设性的融贯解释
  •   第一节 理论一致性的重释:狭义融贯性与广义融贯性
  •     一、内部一致性与狭义融贯性
  •     二、外部一致性与广义融贯性
  •   第二节 理论融贯的标准:融贯性的认知涵义及其要求
  •     一、理论融贯的认知涵义
  •     二、理论融贯性的要求:非特设性
  • 第四章 经验精确性与理论一致性的关系
  •   第一节 两者的关系:拟合层面
  •   第二节 两者的关系:理由的提供层面
  •   第三节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尤一菲

    导师: 常春兰

    关键词: 理论德性,经验,理论,精确性,一致性

    来源: 山东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哲学

    单位: 山东大学

    分类号: N02

    总页数: 63

    文件大小: 3544K

    下载量: 55

    相关论文文献

    • [1].两种“理解”:理智德性与认知之善[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05)
    • [2].培育理智德性:教学的使命所在[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02)
    • [3].理智德性:能力或性格——贝尔对德性可靠论的批判[J].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06)
    • [4].《韓非子》的法哲學探義——以中西比較哲學爲進路[J]. 国学学刊 2016(04)
    • [5].作为理智德性的理解[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05)
    • [6].论德性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7].德性知识论:品质与能力[J]. 世界哲学 2014(05)
    • [8].“无欲”概念的理智德性维度[J]. 江西社会科学 2019(10)
    • [9].实践智慧与政治生活——《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政治与明智[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0].作为能力知识的“理解”:从德性知识论的视角看[J]. 伦理学术 2019(02)
    • [11].动机与知识:扎格泽博斯基理智德性的阐释与问题[J]. 云南社会科学 2018(03)
    • [12].德性的要义与幸福的实现[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9(02)
    • [13].论企业家的财富德性[J]. 江海学刊 2014(01)
    • [14].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分析及当代价值[J]. 长江丛刊 2020(19)
    • [15].亚里士多德的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理论对现代社会的意义[J]. 开封大学学报 2018(03)
    • [16].《尼各马可伦理学》之“明智”[J]. 文史博览(理论) 2010(05)
    • [17].理智德性及其在知识价值问题当中扮演的驱动性角色——扎格泽博斯基对盖梯尔问题的解决方案[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02)
    • [18].科学理解的德性知识论意蕴[J]. 世界哲学 2017(03)
    • [19].明智与智慧——《尼各马科伦理学》浅析[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0].论《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明智与智慧[J]. 汉字文化 2019(11)
    • [21].论明智之德[J]. 哲学动态 2012(06)
    • [22].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论欧内斯特·索萨的德性知识论[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04)
    • [23].理查德·保罗的三元批判性思维模型[J]. 考试周刊 2018(84)
    • [24].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比较之文化差异[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07)
    • [25].索萨的德性知识论[J]. 世界哲学 2011(01)
    • [26].语录[J]. 中国德育 2019(10)
    • [27].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及其当代意义[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8].索萨的德性知识论:问题与前景[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01)
    • [29].实践智慧与公民教育[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 [30].论亚里士多德谈哲学中的公正[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标签:;  ;  ;  ;  ;  

    科学哲学中的理论德性研究 ——重释经验的精确性与理论的一致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