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网恋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恋,对策,青少年,心理,转型期,社会关系,特质。
网恋行为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吴银涛[1](2009)在《社会转型期青年网恋行为的缘起、发生及结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个案分析和文献资料分析,对网恋的缘起、发生、结果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认为,网恋者因为现实挫折而在网上随意地选择一个交往对象进行感情交流,网恋者之间的巨大的社会距离使得"下载"到现实中的感情变得脆弱,带给个人新的痛苦和尴尬,网恋对个人可谓"饮鸩止渴"。(本文来源于《青年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吴银涛[2](2009)在《社会转型期青年网恋行为的缘起、发生及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恋者因为现实挫折而在网上随意地选择一个交往对象进行感情交流,网恋者之间的巨大的社会距离使得"下载"到现实中的感情变得脆弱,带给个人新的痛苦和尴尬。(本文来源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张佳琳[3](2009)在《已婚群体网恋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世界在发生巨大变化。在人类生活世界里,对人的情感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针对近些年兴起的网恋热,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和大学生这两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一直居高不下,而对已婚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学者是在论述网恋现象时对已婚群体网恋一笔带过,而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目前参与网恋的已婚人士正逐渐增多,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婚外恋,已婚群体的网恋大多以精神恋爱为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这种精神恋爱不涉及传统意义上的出轨,往往受到道德和舆论的忽视,但是已婚群体的网恋现象所导致的家庭冲突是不可回避的,它正悄无声息地威胁着婚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成为破坏婚姻家庭的有力因素。本文将通过对已婚群体网恋现象的分析,引起人们对已婚群体网恋现象的重视。本文第一部分为网恋问题概述。概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思路过程,并列举了有关网络出现的背景及哲学概念的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网恋概念的分析,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于已婚群体网恋原因进行分析。它包括已婚者个人因素,如已婚者自身心理特质及所处环境的影响。也包括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一系列网络服务成为可能,同时网络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对网络应用普及奠定基础。网恋自身的完美性以及社会环境的逐渐宽容也成为已婚群体网恋不可或缺的因素。第叁部分通过案例分析已婚群体网恋行为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从传统社会家庭功能到现代社会家庭功能的变迁谈起,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大方面。它的积极影响包括促进了家庭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丰富家庭生活方式,有利于多元价值观念,拓展了家庭成员交往空间,当然也包括叁方面消极影响:传统家庭观念的悄然改变,导致原有交往生态系统面临挑战,如此循环往复交往主体逐步的异化。本文最后一部分概述已婚群体网恋行为的启示,通过叁大困境的提出,即为欲望寻找“度”和“平衡点”,新家庭问题的出现和现实情感的淡化,引发对已婚群体网恋出路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9-05-01)
程燕,余林[4](2007)在《大学生“网恋”心理与行为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实证角度揭示大学生“网恋”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12名网恋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结果:研究发现:①网恋随机性大,发展快;②网恋与性格内外向无太大相关;③网恋中先有心理依赖再有情感依恋;④外表是影响网恋的重要因素;⑤网上信任在于自己愿意;⑥网上亲密可能在现实中“倒退;”⑦网恋走向婚姻,困难重重。结论:尽管网恋被大学生视为一种恋爱新渠道,但主动寻找者少,且一旦涉及现实的相处、发展,甚至婚姻,网恋较传统恋爱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程燕,余林[5](2006)在《大学生“网恋”心理与行为的初步研究——对网恋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网络的日益普及,“网恋”问题日益突显为新时期人类情感的新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网恋”现象的研究均处起步阶段,普遍存在对大学生网恋群体的忽视,因此,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对网恋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了解大学生网恋的真实态度、动机、成因、信任建立、亲密关系的发展等问题,从实证角度揭示大学生“网恋”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方法: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对12名经大学校园网内BBS发帖、公告栏招募及滚雪球(即通过受访者介绍)方式征集、筛选的自愿参加本研究的网恋大学生,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所有受访者均符合如下要求:(1)在读大学生;(2)经由网络认识;(2)已确定男女朋友关系(现实或网上确定均可);(4)恋情正在进行或已经结束。根据研究目的及以往相关研究中涉及的部分议题,设定如下访谈内容:(1)当前恋爱关系的状态及持续时间:(2)网恋态度及上网动机;(3)网恋发展历程;(4)决定见面的时间、原因及影响;(5)信任建立过程;(6)亲密关系发展;(7)影响关系发展的因素;(8)网恋带来的新问题。结果:对访谈录音及个案分析备忘录进行编码、整理、分析后发现:(1)网恋随机性大,发展快,大多为偶遇后发展;(2)网恋与性格内外向无太大相关;(3)网恋中先有心理依赖再有情感依恋;(4)外表是影响网恋的重要因素;(5)网上信任在于自己愿意相信;(6)网上亲密可能在现实中出现“倒退”;(7)网恋走向婚姻,困难重重。(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10-01)
田小平,张存库[6](2006)在《青少年网恋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网恋行为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此行为的产生主要有身心因素、网络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社会因素。故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叁方应共同努力,设法使青少年远离“网恋”。(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何海涛,刘慧娟[7](2005)在《已婚群体网恋行为及其角色冲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婚群体的网恋行为是"网恋"研究中很少涉及到的领域,但是由此引发的角色冲突却威胁着婚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对已婚群体网恋行为的原因和该行为导致角色冲突的必然性与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索已婚群体网恋的角色冲突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并对如何缓解与消除该角色冲突提出相关建议,旨在引起人们对已婚群体网恋行为及其角色冲突的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潘清泉[8](2002)在《中学生网恋行为的心理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正以前所米有的深度和广度飞速发展,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其中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影响最大的是网上聊天。网上聊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天涯海角,无论是否相识,我们都能通(本文来源于《班主任》期刊2002年11期)
郑军[9](2002)在《中学生“网恋”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人类社会的革命,互联网则是这场革命中最活跃的分子,它开放自由、方便快捷,无时空限制的特点给各国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教育等带来了生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但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中学生“网恋”问题则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已成为一个困扰中学生的社会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调控中学生“网恋”行为的路径、方式,并尝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叁位”一体的中学生“网恋”行为的德育模式,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我国是一个有着深远历史文化和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最近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因此,我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观念。“以人为本”,即一切以人为核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普遍的发展;“以德为先”注重伦理道德的作用,管理者先“修己”以作出道德示范,从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达到“内化”。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广东、广西两省各类中学的485名学生、220名家长和184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整理有关资料,通过观察、分析“网恋”个案,总结了中学生“网恋”行为给中学生带来的伤害,即中学生“网恋”行为对学生的学业、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必须要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情感丰富,容易动感情,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但他们的道德观念、人格等还未健全。可见,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转折期,而中学生“网恋”行为容易使学生偏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本研究重点探讨和分析了中学生“网恋”行为成因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网络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提出了调控中学生“网恋”行为的四种对策:1、转变德育观念,树立现代德育观;2、借鉴国外和国内对未成年人“上网”成功的管理经验;3、建立中学生伦理道德的教育阵地,推动个体道德自律;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叁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共同优化网络环境。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总结、提高,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因此,我把我的研究与在湛江一中所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论文末尾部分正是这经验的体现:全国校园网范例——广东湛江一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辟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先进事迹,提出了“疏”、“建”、“立”、“管”四字管理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马倩,薛晓勇[10](2001)在《正确引导青少年网恋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殊现象 ,网恋具有不同于一般恋爱的特点。青少年是网恋的重要行为主体 ,网恋过程中 ,青少年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和行为上的误区。应采取措施 ,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对网恋情感进行合理控制和适度调节 ;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强化网络道德观念 ,规范网络伦理行为 ;提高青少年网民的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网恋行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恋者因为现实挫折而在网上随意地选择一个交往对象进行感情交流,网恋者之间的巨大的社会距离使得"下载"到现实中的感情变得脆弱,带给个人新的痛苦和尴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恋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吴银涛.社会转型期青年网恋行为的缘起、发生及结果研究[J].青年研究.2009
[2].吴银涛.社会转型期青年网恋行为的缘起、发生及影响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3].张佳琳.已婚群体网恋行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4].程燕,余林.大学生“网恋”心理与行为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5].程燕,余林.大学生“网恋”心理与行为的初步研究——对网恋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分析[C].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6].田小平,张存库.青少年网恋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何海涛,刘慧娟.已婚群体网恋行为及其角色冲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8].潘清泉.中学生网恋行为的心理透视[J].班主任.2002
[9].郑军.中学生“网恋”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
[10].马倩,薛晓勇.正确引导青少年网恋行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