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半帚孢论文_叶辉,母其爱,吕军,张东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云南半帚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云南,毒素,机理,华山,抗性,活性,作用。

云南半帚孢论文文献综述

叶辉,母其爱,吕军,张东华[1](2004)在《纵坑切梢小蠹携带云南半帚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半帚孢 (Leptogramphyunnanensis)是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重要的共生真菌 ,在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寄主树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揭示 ,纵坑切梢小蠹主要通过与受到感染云南半帚孢的韧皮组织的接触携带上云南半帚孢的。纵坑切梢小蠹卵、幼虫和蛹对云南半帚孢的带菌率较高 ,均大于 90 % ,而成虫的带菌率较低。纵坑切梢小蠹的体表和体内均携带有云南半帚孢 ,但体表带菌是纵坑切梢小蠹带菌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头、足、翅和腹部带菌率的研究发现 ,云南半帚孢在纵坑切梢小蠹各部位的分布大体相同 ,揭示纵坑切梢小蠹没有携带云南半帚孢的特化构造或器官。(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4年06期)

廖周瑜,叶辉[2](2004)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毒素活性的生物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研究了不同生物检测材料及方法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毒素的生物活性检测上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该毒素不仅对云南松产生病害作用,对思茅松和华山松同样产生病害作用。用切根幼苗为材料对该毒素进行生测,所需时间虽较短,但幼苗所产生的症状较复杂,不易观察和确定;以松树及其木段为材料将该毒素进行接种试验,则在韧皮部位形成明显的反应区,与接菌产生的反应症状一样,容易确定,但木段上出现反应症状的时间较短,因此,以木段为材料,采用接种法进行该毒素活性检测较好。(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04年01期)

廖周瑜,叶辉[3](2004)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毒素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的毒素处理后 ,云南松和华山松体内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都明显地下降 ,表明该毒素可以通过抑制寄主体内与抗性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削弱寄主的抗性 ,从而有利于菌在寄主体内侵染生长。云南松的酶活性下降的程度较大 ,而华山松的酶活性较高 ,毒素处理后活性受抑制的程度相对较小 ,这表明华山松对云南半帚孢的抗御能力较云南松的强 ,这也是云南境内云南松受害严重而华山松受害轻微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04年01期)

廖周瑜,叶辉,吕军[4](2004)在《松树感染云南半帚孢后韧皮中酶活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松和华山松在感染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后,体内与抗病性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明显升高 云南松自身的抗性酶活性较华山松的小,在感染后,酶活性的增加较弱,持续时间也较短,在感染的最初7d酶活性增加迅速,而后活性增加趋于平缓;华山松自身的酶活性较大,感染后增加的幅度较大,比云南松迅速,且在试验期内一直持续增加 因此,总体上,云南松的抗性较华山松的弱 这也是云南境内云南松蠹害严重,而华山松蠹害轻微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福建林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廖周瑜,叶辉[5](2003)在《云南半帚孢毒素及其基本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半帚孢 (Leptographiumyunnanense)是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携带的一种主要的病原性伴生真菌 .以PD培养液对该菌进行培养 ,培养滤液即毒素原液中蛋白部分具致病活性 ,在冷藏及室温条件下 ,该毒素能较长时间 (2 0~ 40d)保持致病活性 (即能在寄主树木上形成一定长度的韧皮反应区 ) ,随着温度的升高 ,其活性逐渐丧失 ;在 6 0℃时 ,该毒素仍可保持一定的活性 ,而在超过 80℃时 ,则完全丧失其活性 .毒素原液pH值为 5 1,渗透势为 - 12 0kPa ,经试验确定毒素原液的毒性非溶液的酸度或渗透势所致 ,从而表明该菌培养液中存在具致病活性的毒素物质 .(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廖周瑜,叶辉,吕军[6](2002)在《温度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yunnanense在不同温度下 ,在PDA培养基、云南松木段和活树上的生长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在 5  2 0℃温度范围内 ,真菌的生长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云南松韧皮反应区长度逐渐增大 ;在 2 0  35℃温度范围内 ,真菌的生长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 ,韧皮反应区逐渐减小。说明温度变化使真菌的生长力与云南松的抗性之间的对比力量改变 ,从而导致真菌的生长长度和韧皮反应区发生相应变化(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02年03期)

廖周瑜[7](2002)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危害机理与云南松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Pinus)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蠹害不仅是小蠹虫造成的,小蠹虫在其蛀害的过程中还常携带病原真菌即“伴生菌”侵入,进行协同危害。因此,蠹害是寄主树木的抗御与小蠹虫及其伴生菌的蛀害侵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纵坑切梢小蠹是云南松的主要蛀干害虫,被称为云南松的“癌症”,危害性极大,造成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云南松是云南高原山地更新造林的先锋树种,在荒山、干热河谷地带绿化造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改善、气候调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防治蠹害,保护云南松林,对于云南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研究了云南松与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的互作机理,并从“树—虫—菌”系统的角度对蠹害大发生的原因及其可持续治理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进一步揭示蠹害机理、成因及其变化规律,为进行有效的、长远而可持续的蠹害综合防治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 associated with T. piniperda attacking P. yunnanensis)具有较强的侵染致病能力。该菌在云南松体内的生长侵染过程中,将产生毒素和分泌纤维素酶、果胶酶等酶类以突破寄主组织的防御屏障,使云南松组织发生蓝变,产生病害,诱导形成韧皮坏死区域(即韧皮反应区)等症状。云南半帚孢所产生的毒素为蛋白类物质,具有热不稳定性和较强的致病活性。在冷藏及室温条件下,该毒素能较长时间(20~40d)地保持致病活性(即能在寄主树木上形成一定长度的韧皮反应区),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活性逐渐丧失。在60℃时,该毒素仍可保持一定的活性,而在超过80℃时,则完全丧失活性。该毒素不仅对寄主云南松产生致病作用,而且对思茅松(P.kesiya var. langbianensis)和华山松(P. armandii)同样具有致病作用。毒素的致病力与其浓度呈正相关,浓度越大,致病力也越大,所导致形成的韧皮反应区越长;反之,则毒素的致病力越弱,所导致形成的韧皮反应区越小。该毒素在较低的浓度(稀释5 倍后)下仍具有一定的致病活性,反映出该毒素具有较强的致病活性。该毒素能抑制寄主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降低寄主树木的抗御能力,从而有利于菌突破寄主的生理防(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02-05-01)

云南半帚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比较研究了不同生物检测材料及方法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毒素的生物活性检测上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该毒素不仅对云南松产生病害作用,对思茅松和华山松同样产生病害作用。用切根幼苗为材料对该毒素进行生测,所需时间虽较短,但幼苗所产生的症状较复杂,不易观察和确定;以松树及其木段为材料将该毒素进行接种试验,则在韧皮部位形成明显的反应区,与接菌产生的反应症状一样,容易确定,但木段上出现反应症状的时间较短,因此,以木段为材料,采用接种法进行该毒素活性检测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南半帚孢论文参考文献

[1].叶辉,母其爱,吕军,张东华.纵坑切梢小蠹携带云南半帚孢研究[J].昆虫知识.2004

[2].廖周瑜,叶辉.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毒素活性的生物检测[J].林业科学研究.2004

[3].廖周瑜,叶辉.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毒素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4

[4].廖周瑜,叶辉,吕军.松树感染云南半帚孢后韧皮中酶活性变化[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

[5].廖周瑜,叶辉.云南半帚孢毒素及其基本性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

[6].廖周瑜,叶辉,吕军.温度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2

[7].廖周瑜.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yunnanense)危害机理与云南松抗性研究[D].云南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云南半帚孢毒素的热稳定性测定云南半帚孢PD培养液生物活性检测不同温度下云南半帚孢生长长度及...云南半帚孢在松木材培养基上生...受到云南半帚孢侵染34d后,云南...云南半帚孢毒素对松树PO酶活性...

标签:;  ;  ;  ;  ;  ;  ;  

云南半帚孢论文_叶辉,母其爱,吕军,张东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