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事件指标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舆情,指标体系,模型,指标,事件,环境,突发事件。
事件指标模型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周洁,周晓华,孙六全[1](2019)在《带终止事件纵向数据半参数部分线性单指标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纵向研究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些非终止事件感兴趣,例如,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然而,死亡事件可能会在我们观测到这些感兴趣的变量之前发生,这种情况称之为截断数据.此外,每个个体的观察时间可能是不规律的,而且协变量对于感兴趣事件的影响也可能很复杂.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用于拟合被死亡截断的数据的半参数部分线性单指标模型,并用局部线性核方法近似非参数的连接函数,构造了参数部分的估计方程.本文证明了连接函数的局部线性核估计具有一致相合性,但收敛速度低于n~(1/2).为了消除这一低速收敛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数据分割的方法,证明了参数部分估计量的渐近正态性.本文通过一些数值模拟检验所提方法在有限样本下的表现,并分析了一组老年痴呆症的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数学》期刊2019年01期)
钟慧玲,王程远,张冠湘[2](2017)在《邻避冲突事件预警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邻避冲突事件的特点,从地区发展情况、舆论情况、设施负面影响、公共行政决策、群众心理状况五个维度构建了邻避冲突事件预警指标体系。其中当地的发展情况和邻避设施的负面影响是预警的关键指标,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邻避冲突事件的预警评价。实例验证中通过选取广东茂名反对PX游行作为案例进行预警,验证了预警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在邻避设施选址决策中,决策前期考虑选址点的地区发展情况,并对邻避设施的负面影响作出明确的阐释;决策过程中加强过程的公开透明、鼓励公众参与,降低邻避冲突事件的警情风险。(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12期)
和媛媛,巩在武[3](2015)在《考虑协同网络信息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多指标决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所呈现的复杂多主体特征,利用基于协同网络的决策方法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应急决策问题。考虑有效表征应急决策主体之间复杂的结构与关系,对多级多层次决策主体间协调性进行研究,基于协同网络的决策理论构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协同决策模型,给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选择的混合TOPSIS方法。(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5年23期)
韦丹[4](2015)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基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警监测系统原理,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警进行定量化研究。根据预警指标的构建原则,建立了环境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体系层次图,并对环境预警等级进行划分,得出环境群体事件的预警模型,以期为决策者作出合理的方案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37期)
刘彬,董茜茜[5](2015)在《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与分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阶段重大事件舆情频发,舆情监测问题至关重要。而目前有关舆情监测的指标体系与预警分析模型并不完善,且大多停留在研究阶段,并未真正应用实践。文章以长远目光审视舆情监测,从事件本身要素入手建立指标体系,以舆情监测处理过程为基础建立分析模型。(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5年11期)
余光辉,陈天然,周佩纯[6](2013)在《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体系及预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环境受到不断破坏,环境群体性事件成为高速上升的特殊公共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案例调研,研究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和特点,构建了环境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探讨了每个指标的设置原因、作用与影响范围,最后建立了环境群体性事件背景值与环境事故指标相互结合的双层预警模型。研究结论为管理和调控环境群体性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2013年07期)
刘绩宏,钟杏梅[7](2012)在《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的应用——基于2010年舆论危机事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目组立足于相关前沿理论和舆情监测实际,建立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以及预警分析模型,并按照相关操作化定义实际收集了2010年重大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分析的指标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实现了监测指数模型和预警分析模型的实际拟合和验证。本文仅将其中与重大事件相关指标信息情况予以介绍,希望由此能够直观精确的说明重大事件舆情、舆论的发展规律,进而为重大事件舆情的科学定量评价和有效预警提供一个有参考借鉴价值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2年03期)
柯惠新,刘绩宏[8](2011)在《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与预警分析模型的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于相关前沿理论和舆情监测实际,对已建立的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以及预警分析模型进行了调整,修改了部分相关指标的操作化含义,并增加了新的指标。希望新的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能够更加贴近舆情、舆论的发展规律,进而为重大事件舆情的科学定量评价和有效预警提供一个有参考借鉴价值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常春光,陈冬文,宋晓宇[9](2009)在《突发事件应急调度模型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社会发展过程影响重大的突发事件,为提高对整个城市甚至是国家带来深刻和长远影响的较大规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剖析了突发事件的内涵,分析了其基本特性,综述了国内外的应急管理发展状况,归纳出应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急调度的各类相关模型与优化算法,分析了应急管理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给出了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杨风[10](2009)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选择和初步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1、背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严重的社会经济危害性、罹及的群体性、事件处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以及决策的风险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自2003年“非典型肺炎”发生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显示,2007年,共收到全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白治区、直辖市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2552起,报告病例98254人,死亡515人。可见,我国每年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还比较严峻。医务人员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每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参与应对。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约10万名卫生人员参加抗震救灾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累计救治受伤利患病人员约437万人次,开展手术近4万台次,累计住院伤员9万余人,向20个省、区、市转送伤病员1万余名。2、目的意义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加强医院应急型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医疗救治系统尤其是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职责与作用,构建一套适应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的科学、合理、可靠、可行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抽组、选拔、培养、储备应急人员,打造一支拉得出、有水平、能力强的应急型人员队伍,提高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参考标准以及专家咨询的方法,在严格遵循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原则的基础上,拟订初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为了筛选指标,借助德尔菲法进行第一轮的专家咨询,将各指标的评价等级依重要性分为十分重要、很重要、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5个等级,并赋相应的量化值为10、7.5、5、2.5、0。根据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对指标进行必要的增、减、删、修,尔后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每个指标的权重。根据专家对指标的赋值求其平均分值,将指标平均分值累加,计算出每个指标得分所占总分的比例,作为该项指标的权重系数,以此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的线性模型。本研究的主体方法是德尔菲法,专家的选择是影响德尔菲法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通过选定6个限定条件,确定咨询专家共31名。第一轮全部专家接受咨询,至第二轮咨询有2名专家因故未能接受咨询。通过对专家的结构分析和权威程度分析,表明选择的咨询专家具有丰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经验,也非常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医务工作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也应该非常的清晰,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质量控制效果主要通过计算应答率以及专家的协调系数来反映。4、结果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后,接受专家对初步拟订指标的修改意见,调整了个别指标的结构并对部分指标的内涵做了重新说明,确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以基本概况、知识体系、实践和技能叁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其中在基本概况一级指标下再细分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健康状况、学术任职以及专业背景7个方面作为二级指标;在知识体系一级指标下再细分基本认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以及其它知识7个方而作为二级指标;在实践和技能一级指标下再细分专业技术、培训演练、参与经历、沟通协调以及风险承担5个方面作为二级指标,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二级结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获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最终,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的初步线性模型为:Y=0.281X_1+0.344X_2+0.375X_3.X_1=0.124X_(11)+0.147X_(12)+0.128X_(13)+0.145X_(14)+0.181X_(15)+0.061X_(16)+0.215X_(17).X_2=0.168X_(21)+0.164X_(22)+0.178X_(23)+0.129X_(24)+0.132X_(25)+0.142X_(26)+0.087X_(27).X_3=0.23X_(31)+0.203X_(32)+0.205X_(33)+0.18X_(34)+0.182X_(35)。其中:Y表示综合评价得分;X_1,X_2,X_3分别表示3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得分;X_(11),X_(12),…,X_(17)分别表示第一个一级指标下7个二级指标的单项得分;X_(21),X_(22),…,X_(27)分别表示第二个一级指标下7个二级指标的单项得分;X_(31),X_(32),…,X_(35)分别表示第叁个一级指标下5个二级指标的单项得分;各单项指标的得分及综合得分可视具体情况采用百分制或千分制。在质量控制效果方面,两轮专家的应答率分别是:100%和94%,两轮专家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48和0.765。两轮协调系数经x~2检验,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轮专家意见有较好的协调性。5、结论和讨论本课题主要是基于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且种类更加多样化,导致对医务人员需求增加为背景的研究,着眼于医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力资源管理,以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为研究落脚点,以德尔菲法、文献分析、专家咨询、科学统计分析等方法综合运用为技术手段,探索了评价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指标,并构建了初步的综合评价模型。本研究的特色之处有:1、首次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最核心的价值和主要目的是科学、客观的对评估对象作出综合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的应对能力评估体系是一个庞杂的指标系统,目前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几乎没有。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德尔菲的方法,首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2、评价指标具有较好客观性本次研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能力的综合评价。能力是一种抽象概念,从本质上而言,属人的自然本性和内在潜力,客观性的指标选择的范围比较少,直接评价的困难比较大。本次研究在指标的选择上抛弃了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指标,主要选择了客观性的指标,增加了可比性和可操作性。3、评价体系适应性强医务人员是本研究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对象。医务人员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包括各类医务人员,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分工造成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都不相同。本研究在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注意选择了通用性的指标,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适用于各类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4、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本研究的主体方法是借助了德尔菲法的思想。为保证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结果的准确可靠,严格设定了选择专家的条件,这其中不但要求专家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求专家要有很高的学术水平。除了采用德尔菲外,本研究还运用了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主观性方法加上客观性方法相结合,尽量保证研究所构建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准确可靠。本课题研究只是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明确了评价的一二级指标,确定了相应的权重系数,但并没有进行实际的评价,评价的实际效果如何尚需要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后续工作可考虑采用多元数理统计、专家考核评分等方法,检验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提高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其次,理论上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数据的获得在不同人群的评价时应建立标准化的方法,例如医、药、护、技以及医疗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核应保持一致的难度系数。本项研究所建立的模型是一个简单的初步线性模型,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能力评价的多变化、医务人员的多样性等决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在指标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上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09-04-01)
事件指标模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根据邻避冲突事件的特点,从地区发展情况、舆论情况、设施负面影响、公共行政决策、群众心理状况五个维度构建了邻避冲突事件预警指标体系。其中当地的发展情况和邻避设施的负面影响是预警的关键指标,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邻避冲突事件的预警评价。实例验证中通过选取广东茂名反对PX游行作为案例进行预警,验证了预警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在邻避设施选址决策中,决策前期考虑选址点的地区发展情况,并对邻避设施的负面影响作出明确的阐释;决策过程中加强过程的公开透明、鼓励公众参与,降低邻避冲突事件的警情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事件指标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周洁,周晓华,孙六全.带终止事件纵向数据半参数部分线性单指标模型[J].中国科学:数学.2019
[2].钟慧玲,王程远,张冠湘.邻避冲突事件预警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和媛媛,巩在武.考虑协同网络信息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多指标决策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5
[4].韦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研究[J].商.2015
[5].刘彬,董茜茜.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与分析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5
[6].余光辉,陈天然,周佩纯.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体系及预警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3
[7].刘绩宏,钟杏梅.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的应用——基于2010年舆论危机事件的分析[J].东南传播.2012
[8].柯惠新,刘绩宏.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与预警分析模型的再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
[9].常春光,陈冬文,宋晓宇.突发事件应急调度模型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述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0].杨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选择和初步模型构建[D].南方医科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