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技师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机械基础》作为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使用维护及基本的设计计算方法等。通过对原有的实训教学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机械知识实训课教学改革
一、改革目标与改革思路
1.充分利用财政项目对机械基础教学与实训中心建设的强有力支持,加强实训中心设备的投资力度,在完善现有实训设备配套的基础上,购置先进的教学设施,为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和具有工程背景的实践项目的开发实施创造条件。
2.以多学科紧密合作为基础,突出综合型、工程性和设计创新性实践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机械基础实训课程中增加综合设计性实训的比例,配合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实施方案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注重社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反馈,注重学生工程素质、工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实践教学与工程训练结合,与科技创新结合,创造学生主动实践、探索创新环境和氛围。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横向联系,纵向贯通,建立符合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分层次的机械基础实训课程体系。将机械基础课程的实训环节有机融合并进行结构优化,实现各学科实践教学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使之成为一个既独立又与理论课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1.为了突出各专业教学特色与培养目标,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上进行精心安排,实训项目分层次形成模块化。在相同的学时条件下,可以进行不同实训项目的合理调配,从而有效地提高各专业的教学质量。
2.加大基本实训规范化、标准化,淘汰部分知识老化、内容重复的实训项目,设置一批经典、具有崭新理念的实训项目。开设综合型实训,强化实训体系中多学科的应用与渗透,强化学生工程动手能力的训练。
3.结合近年来实训项目、实训技术及实训装置大力度更新的实际情况,对原有讲义进行重新编写及整理出版,编写适合于高职院校机械类应用型教材。教材的编写与新实训装置紧密配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用良好。与纸质教材配套的电子版教材、多媒体课件等均作为实训教学中心的教学资源,可供学生上网下载参考,方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实训指导书改为实训任务书,实训安排按照由浅到深,由验证、综合再到设计创新,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实训教学掌握基本实训操作方法,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采集实训数据,并具有正确记录、处理数据和表达实训结果的能力;认真观察实训现象,并对实训数据及结果进行分析判断、逻辑处理和作结论能力;正确设计实训,能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获得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提高实训教师的素质。实训队伍是搞好实训室建设和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进行实训教学改革要依靠实训教师,他们是进行实训改革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实训教材的编写还是改革传统的实训方式方法,引入新的实训阶段,哪一个环节都鲜明地体现出实训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校一方面对现有实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选择实训能力较强、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研究生充实到实训教师队伍,从而大大提高实训教师素质。
3.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践教学手段。对传统仪器设备通过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仪器设备测试分析等现代实训信息技术手段,把虚拟实训、仿真实训和现场实训检测结合起来,使实训教学与科研及工程应用接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将实际操作和虚拟仿真现场授课和多媒体课件、现场实训和网络化远程互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各种实训教学媒体进行实训教学,激发学生的实训兴趣,提高实训结果的准确性和先进性,保证实训技术手段的实用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同时让学生可以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实训技能和科研能力,起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4.课外开放实训。在开放性实训室里,学生可以在任意支配的时间内从事规定的实训,也可以做课外的实训,以学生为主体,实训内容以学生自主设计、测试、制作为主。
5.运用创新的实训教学考核方法。实训完成后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实训报告或实训论文,要求既清楚陈述实训全过程,包括实训步骤的制定、操作技术、实训现象和实训结果,又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实训数据和结果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实训成绩采取平时成绩同实训报告或实训论文相结合的做法,平时成绩以学习态度、实训操作、实训能力为主要依据。鼓励学生在实训中有所创新,对于有创新的学生成绩从优。
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创新改革注重以学生为本,实践改革理念先进,既有教的设计又有学的收获,实施效果显著,对高职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5,(17)。
[2]朱红波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