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汊道论文_边淑华,刘建强,张志恒,刘兰,胡泽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潮汐汊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潮汐,泻湖,沙坝,航道,小海,象山,关系式。

潮汐汊道论文文献综述

边淑华,刘建强,张志恒,刘兰,胡泽建[1](2019)在《潮汐汊道及其沙滩的安全风险和动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海水浴场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溺水事故,文章以潮汐汊道及其沙滩的动力地貌结构和发育演变为基础,研究青岛市灵山湾城市阳台海水浴场沙滩的安全风险和动力机制,并提出风险防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潮汐汊道落潮流叁角洲的潮汐水道延伸至沙滩滩面,高潮时淹没,落急时水流集中,形成流向外海的高速水流,极易引发海水浴场安全事故;区域落潮流与汊道落潮流相迭加、落潮流叁角洲阻挡沿岸输沙造成下游局部岸段侵蚀以及沿岸输沙变化导致水道迁移摆动等因素进一步加大潮汐汊道附近沙滩的安全风险;安全风险最大的地点位于沿岸输沙下游与区域落潮流流向一致的潮汐水道末端附近沙滩,且该位置不稳定,随波浪场发生年际和季节变化;在潮汐汊道沙滩岸段设置海水浴场前应研究其动力地貌和发育演变,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浴场设置后定期监测并确定危险区的位置,并在沙滩安全维护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将潮汐汊道作为重要判定指标。(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9年02期)

林伟波,孔得雨[2](2017)在《小庙洪潮汐汊道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汐汊道是潮汐海岸的重要海岸类型。通过已有研究的P-A关系式Jarrett公式和张乔民公式,验证小庙洪水道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已选的八个断面的实际断面面积与纳潮量建立适用于小庙洪潮汐汊道的P-A关系表达式。最后,通过计算工程前后因纳潮量变化而引起的口门断面面积的变化来判断该潮汐汊道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期刊2017-09-23)

尹常训,蒋昌波,陈杰[3](2016)在《乌坎沙坝泻湖潮汐汊道演变及航道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水下地形资料,采用网格地形法,分析乌坎沙坝泻湖潮汐汊道的演变趋势。从航道保证率、航道通过能力以及航道挖方量3个方面,确定合理的航道尺度,保证乌坎西线航道的畅通。研究结果表明:从碣石湾湾顶到港口附近全部范围内,呈现明显的淤积态势,入海口门区和泻湖内弯道处尤为严重。建议加强对航道回淤特别是口门区和转弯段回淤的监测,推荐乌坎西线航道按照单线航道设计,其设计底标高为-3.27m,通航保证率为90%,为乌坎西线航道的整治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交通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谢森扬,王金坑,王翠,郑斌鑫,张超[4](2016)在《九龙江口-厦门湾悬沙浓度及多岔口潮汐汊道泥沙输运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nvironment Fluid Dynamic Code/EFDC)水动力和泥沙模块,该文针对九龙江口-厦门湾水域潮动力强、浅滩面积大的特点建立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校验。模型精简适用,成功反演了该水域的水动力场和悬沙浓度场,并能正确反映浅水区域的水沙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在潮流作用下,厦门湾水体中悬沙浓度由外向内递增,悬沙随着潮流的涨落在湾内外作中-长距离的往复运动。湾内特别是浅滩区,大潮期悬沙浓度大于小潮期且浓度随潮变化明显,小潮期悬沙场则较为稳定。采用抓斗式挖泥船(源强Q=7.5 t/h)在翔安东南侧浅滩疏浚作业对邻近保护区基本无影响,但翔安南部"五岔口"型潮汐汊道存在能远程输运近岸疏浚泥沙的"泥泵式"水动力场,促使形成环绕厦门岛东海域的带状悬沙分布,该文进一步揭示了形成该分布的水动力机制。增大疏浚强度可导致白海豚保护区被污染,悬沙带宽度增大,浓度上升。(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6年02期)

欧素英,罗凯文,田枫[5](2016)在《柘林湾多口门潮汐汊道动力地貌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汐汊道是连接内湾和外海、维持港口通航和水体交换的枢纽,其演变特征是整个澙湖、海湾地貌体系研究的基础。选取典型多汊型潮汐汊道系统——柘林湾为研究对象,以实测资料和历年海图、地形图为基础,结合SELFE(semi-implicit Eulerian-Lagrangian finite-element)模型,研究多汊型潮汐汊道水动力结构、泥沙运动及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澄饶大联围之前,共享柘林湾125km2纳潮水域的5个汊道同时维持稳定;围垦工程后,西侧2个汇潮口门封闭,纳潮面积减少50%,导致湾内动力减弱,韩江来沙中断,湾外浅滩冲刷,泥沙向湾内输送,30多年来叁百门水道显着淤积,小金门稳定,大金门冲淤调整,小门水道淤积不稳。围垦工程后小金门水道的纳潮面积变化甚少,水动力及输沙仍为落潮占优,汊道环流发育,汊道断面冲淤微调,维持稳定;大金门汊道所控制的纳潮面积减小1/3,口门涨、落潮流速不对称性减弱,汊道冲淤调整;小门水道纳潮面积剧减一半以上,汊道延长弯曲,大金门与小门水道的环流结构加剧了该汊道的淤积和不稳定。(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刘永超,李加林,袁麒翔,钱瑛瑛,陈鹏[6](2015)在《人类活动对象山港潮汐汊道及沿岸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85年、1995年、2005年及2014年的TM遥感影像及近年来的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象山港潮汐汊道及其沿岸生态系统演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1985~2014年,研究区耕地、海域、滩涂、湖泊河流以及林地等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呈下降态势,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以及养殖用地与盐田等面积呈增加态势;(2)临海工业的快速发展使象山港海域水体DIN和DIP超标严重,以Ⅳ类和超Ⅳ类水质为主;(3)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象山港潮汐汊道海域生物量减少、栖息密度下降;(4)象山港潮汐汊道及其沿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减弱.(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5年04期)

袁麒翔,李加林,徐谅慧,杨磊,陈鹏程[7](2015)在《近40a象山港潮汐汊道岸线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时期遥感数据,以8 a为时间步长,提取了1974~2014年间各时期象山港潮汐汊道海岸线空间位置、长度以及曲折度信息,同时对人类活动强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和岸线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40 a来,随着人类活动加剧,象山港潮汐汊道自然岸线长度不断缩减,人工岸线长度不断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变化;(2)在不同方式人类活动影响下,象山港局部岸段形态发生剧烈变化,使得象山港潮汐汊道岸线曲折度不断变小;(3)人类活动强度在1974~1998年阶段增加快速,1998年以后增强速度有所变缓,同时,人类活动影响区域逐渐变大,几乎遍及整个港湾海岸;(4)人类活动强度与整体岸线的长度和曲折度呈现显着负相关性,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岸线长度和曲折度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建波,余扬晖,刘洁,王道儒,陈春华[8](2014)在《基于EFDC模型研究文昌清澜潮汐汊道人类活动对水交换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利用水龄浓度概念,结合计算水交换时间的水质模型公式,在EFDC(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水动力基础上,分别计算了1965年和2006年清澜潮汐汊道的海湾水交换时间。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的平均水交换时间为107d,1965年的平均水交换时间为114d,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清澜港航道被浚深至7~8m,潮汐动力显着增强,纳潮量增加了4.3%所致。(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洁,张登荣,杨世伦,吴创收[9](2013)在《海南岛小海沙坝-泻湖-潮汐汊道体系的演变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海作为海南岛最大的泻湖是一种典型的沙坝-泻湖-潮汐汊道体系,它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极不稳定,但其变化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利用地理信息集成技术,研究小海泻湖面积和潮汐汊道30多年来的变化过程及其相互联系,分析变化的原因,提炼沙坝、泻湖、潮汐汊道体系演变的规律性认识,为小海今后港口航道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2013年02期)

张磊[10](2012)在《潮流作用下潮汐汊道稳定关系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现有国内黄渤海、东海、华南沿海潮汐汊道的口门稳定纳潮棱体P与过水口门断面面积A的关系,对P-A关系的局限性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对维持潮汐汊道口门稳定的动力及其条件特点进行了分析,利用几个天然海湾参数资料,并考虑潮流动力、底床稳定因素推导出新的湾内纳潮面积S、口门断面平均流速V和口门断面面积A的关系即VA=0.001 5SH.同时通过建立潮流物理模型,保持湾内水域面积不变,进行250~400 m口门宽度条件下的口门流速试验,得到口门断面面积与口门流速间的关系.考虑潮流动力因素所得到的S-VA关系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得到的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潮汐汊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潮汐汊道是潮汐海岸的重要海岸类型。通过已有研究的P-A关系式Jarrett公式和张乔民公式,验证小庙洪水道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已选的八个断面的实际断面面积与纳潮量建立适用于小庙洪潮汐汊道的P-A关系表达式。最后,通过计算工程前后因纳潮量变化而引起的口门断面面积的变化来判断该潮汐汊道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潮汐汊道论文参考文献

[1].边淑华,刘建强,张志恒,刘兰,胡泽建.潮汐汊道及其沙滩的安全风险和动力机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

[2].林伟波,孔得雨.小庙洪潮汐汊道稳定性研究[C].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17

[3].尹常训,蒋昌波,陈杰.乌坎沙坝泻湖潮汐汊道演变及航道尺度研究[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6

[4].谢森扬,王金坑,王翠,郑斌鑫,张超.九龙江口-厦门湾悬沙浓度及多岔口潮汐汊道泥沙输运的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6

[5].欧素英,罗凯文,田枫.柘林湾多口门潮汐汊道动力地貌的演变[J].热带海洋学报.2016

[6].刘永超,李加林,袁麒翔,钱瑛瑛,陈鹏.人类活动对象山港潮汐汊道及沿岸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5

[7].袁麒翔,李加林,徐谅慧,杨磊,陈鹏程.近40a象山港潮汐汊道岸线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5

[8].刘建波,余扬晖,刘洁,王道儒,陈春华.基于EFDC模型研究文昌清澜潮汐汊道人类活动对水交换速率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14

[9].王洁,张登荣,杨世伦,吴创收.海南岛小海沙坝-泻湖-潮汐汊道体系的演变分析研究[J].遥感信息.2013

[10].张磊.潮流作用下潮汐汊道稳定关系及试验研究[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范围示意图3不同年份小海泻湖-潮汐汊道口门...新村区位、潮汐汊道2舄湖海岸体...新村港潮汐汊道落潮叁角洲附近泥...潮汐汊道的纳潮量与口门过水面积...曹妃甸潮汐汊道各柱样的剖面照...

标签:;  ;  ;  ;  ;  ;  ;  

潮汐汊道论文_边淑华,刘建强,张志恒,刘兰,胡泽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