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分子立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知识分子,立场,民间,民办教师,视域,价值,现代性。
知识分子立场论文文献综述
朱培丽[1](2019)在《苏联解体中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立场转向的逻辑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苏联走向解体的过程中,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立场的集体转向是国内、国外力量交织共生的结果。苏共推行"人道主义"改革是苏联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立场转向的出场逻辑,西方国家对苏联文化核心的分子式入侵是苏联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立场转向的在场逻辑,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走向瓦解是苏联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立场转向的必然逻辑。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表明,知识分子对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偏离与背叛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演变成为分化和瓦解社会的精神力量。(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吴天舟[2](2018)在《在知识分子视角与民间立场之间:读陶丽群的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写作伊始,陶丽群的取材便"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①:农民(《漫山遍野的秋天》)、雇工(《水果早餐》)、小商贩(《回家的路亮堂堂》)、战争受害者(《冬至之鹅》)、被拐卖的妇女(《寻暖》)……陶丽群摩挲着小人物的心事,"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②,其关心在在惹人感佩。但小说到底还是门讲故事的技艺,甚至正是由于题材的可贵,作品在叙事层面的表现就更值得认真去对待。究竟陶丽群是否寻(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18年03期)
王庆全[3](2018)在《左翼知识分子立场与“革命文学”论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命文学”论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历史转换期与文坛阶级、观念大分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学知识分子群体尤其是左翼文学知识分子以如何构建“无产阶级文学”、“留声机器”论等问题为焦点展开了激烈地争论。虽然这次论争结束后,左翼知识分子群体并未真正就其中的焦点问题达成共识,但是,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们重塑自身身份的努力与夹杂其中的文学思想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学权力分配、批评话语建构等方面带来潜在的重要影响。本研究将就“革命文学”论争时期左翼知识分子的观念分化与自我重构问题展开探究,本文除绪论以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时代背景和思想资源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促使“革命文学”论争中左翼知识分子观念分化的动因。在时代背景方面,首先,“五卅”运动前后我国无产阶级的崛起促使知识分子群体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的革命力量,这为其后来倾向革命和自我重构打下阶级基础;其次,“大革命”前后不同阶级之间政治立场的分化构成了知识分子观念分化的政治背景;最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反动势力的“文化围剿”与左翼知识分子在期刊领域的坚守为“革命文学”论争中知识分子的观念分化提供了发生场域。在思想资源方面,苏俄文艺理论资源的“滞后遮断”式影响、知识分子对日本左翼文论译介的分野与其他“非无产阶级”的西方文艺理论的杂处与影响,共同促使了“革命文学”论争中知识分子的观念分化与自我重塑。第二部分主要探究的是“革命文学”论争中文学知识分子的思想基础层面的分异与重构。在论争中,不同的知识分子主体在思想基础的分化与转型上是存在着交叉互渗现象的,因此这一部分的论述力求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及其思想理论,但是本文此举也并不意味着这种思想分化、转变是这些主体所独有的。具体而言,鲁迅、芳孤等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承袭,鲁迅、茅盾自身从悲观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化以及并不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个人主义”、“安那其主义”向度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思想基础分化、重建的主要面貌。第叁部分力求从左翼知识分子纷繁的文学观念中总结出理论要点,理清这一时期左翼文学知识分子文学观念的基本样貌,解决和阐释论争中左翼文学观念“是什么”的问题。首先,左翼知识分子的文学观念是以“阶级论”为起点的,“革命文学”观念就是“阶级论”的文学观;其次,左翼阵营中“宣传论”、“留声机器”论彰显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文学观念是反个人主义的、注重他律性的文学观念,其话语权力属性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集体主义性质;最后,左翼知识分子文学观是追求现实性和大众化的文学观。第四部分主要探析论争中知识分子文学观念的分化与重建。首先,“大革命”前后文学的“社会性”的强化与知识分子对“文学革命”概念的延展、置换共同构成了知识分子文学观念分化与转变的先导;其次,这一部分将主要从文学“表现论”、“工具论”与“立场论”、“出身论”等叁个角度揭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文学观念分化、重建的具体理论体现;最后,指出知识分子文学观念的现实性、实践性的增强是这一时期其观念重构的最鲜明特征。第五部分,力求揭橥这一时期文学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重构。首先,指出部分知识分子对文学功能、自我定位的自觉性质疑是其身份重构的内在原因之一;其次,揭示在“革命文学”论争的思想场域之中,关于文学知识分子与小资产阶级同位化的负性指向与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丧失是知识分子们进行自我身份确证和塑形的外在因素;最后,论争中“革命智识阶级”、“革命智识分子”概念的“重复”出现,暗含了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左翼文学知识分子力图确证自我身份的“焦虑”心理。“革命智识分子”与“革命的追随者”是这一时期左翼知识分子为自身身份定位所做出的努力的具象化体现,而在文学“大众化”思潮中带有启蒙者色彩的“教化者”身份对知识分子自身定位的影响也应该得到文学史研究主体的重视与研究。第六部分,着重对“革命文学”论争之中及其发生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文学、知识分子叁者关系进行反思。一方面,“革命文学”论争中的作家“小资产阶级”问题、“出身论”以及批评话语的“庸俗化”等问题潜隐于历史长河之下,在论争结束及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殊历史时期以及新时期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处境构成了深刻而微妙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历史大潮中,文学知识分子与“革命”实践参与之间的悖论关系,以及“游离”于“革命”之外知识分子自我塑形的可能性的窄化及其背后的文明变迁,更值得后来研究者进行深入探究。本文力求探究导致“革命文学”时期文学知识分子观念分化、自我重构的复杂时代背景与思想资源,从思想基础、文学观念、身份重构叁个向度入手对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和身份体认进行深入探讨,历时性地揭橥革命、文学、知识分子叁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力图以更宽阔的视野探析文学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实践与自身身份确证之间的悖论。(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冯阳[4](2018)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立场与民众认知水平——基于“五四”启蒙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也是一场新文化的启蒙运动,"启蒙"所指认的有两个对象:一个是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一个是作为被启蒙的民众。"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持有非"民间"的倾向,而针对被启蒙的民众,启蒙并未在广大民众身上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启蒙是一种知识分子自身的启蒙,实际受益方是知识分子自身。(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倩倩[5](2017)在《论宗璞小说的知识分子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宗璞是当代着名的的学者型作家,她家学渊源,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她的作品蕴含着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精粹,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和高雅格调,本文将从知识分子立场的角度切入对宗璞小说的研究,分析宗璞小说保持的一贯创作风格以及思想内涵,并延伸对宗璞这种写作倾向的审美解读。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宗璞小说进行文本分析。首先梳理了“知识分子”的概念,紧接着对宗璞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宗璞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她在小说中将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抒发地淋漓尽致;宗璞传承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着力批判了社会不良现象;宗璞关注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宗璞还对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了正面肯定,以上四个方面有力地证明了宗璞小说的知识分子立场。第二部分是探究宗璞小说知识分子立场的成因,本文认为有四个方面:一是家学渊源的熏陶,二是学府文化的浸润,叁是时代背景的影响,四是个人立场的表达,这些坚定了宗璞在小说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立场。第叁部分关注宗璞知识分子立场小说的艺术手法,宗璞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质就是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作品风格的优雅韵致,“诚与雅”的写作原则是讨论宗璞小说的重要角度;宗璞小说深受卡夫卡小说形式的影响,另外宗璞将西方的艺术形式与传统的思想内涵相融合,产生了宗璞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第四部分对宗璞知识分子立场的小说进行了价值定位。首先,宗璞小说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写作传统,同时又有创新,她的小说为动荡岁月中的高校变迁史提供了生动史料,以及小说中也形成了丰富的知识分子群像。最后,本文认为宗璞小说也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人物形象单一化、情节安排理想化、艺术表现直白化,小说感染力不强,这也使宗璞小说在文坛的地位颇为尴尬。(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5-01)
马新亚[6](2016)在《从“乡下人”的边缘立场看沈从文对知识分子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启蒙运动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都是启蒙的承担者,而在启蒙主义的精英意识充斥其间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中,沈从文的"乡下人"边缘立场显得格格不入。他以道德为核心,以实践为依托,展开对"知识分子"极具个性化的批判、想象、重构;他所持的立场是对文艺独立性的坚守、对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坚守、对传统知识分子责任担当与道德操守的坚守。(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6年05期)
杜早华[7](2016)在《论现代性视域中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与道德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全面而深刻的转型,既松动了事实与价值之间原本所具有的统一关系,也改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身份意识。现代社会的价值知识再也难以获得其在传统社会所拥有的那种普遍性与权威性,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也不再能够像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那样以权威知识的代言者自居,这就使得现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在价值立场和道德定位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尴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就不可能再有普遍性的价值知识,也不意味着现代知识分子应当放弃他的价值立场与道德定位。相反,现代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于世俗社会生活本身,以其超越的情怀和敏锐的洞察,阐明看似主观杂乱的社会生活中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价值事件和价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锚定自身的价值立场,从而引领现代社会生活的道德更新。(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闫石[8](2016)在《知识分子的叙述——张炜的精神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时期"道德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张炜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同时,作为具有民间情怀的知识分子叙述者,他以知识分子身份俯视民间,主动与民间接近、与民间融合、在民间寻找文学创作的资源、在民间获取文学创作的灵感。深入解读张炜的作品,对理解其精神立场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碧[9](2015)在《消费名义下的狂欢与悲悯——论《高兴》中文化资本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博弈》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贾平凹小说《高兴》改编而成的同名商业电影,虽处于市场因素的考虑,将狂欢式要素融入电影之中以迎合受众,但影片中实际仍隐含地延续着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人道主义立场,两种因素并存于电影之中,原因在于知识分子立场在市场经济时代获得价值张扬,往往必须首先遵从文化市场逻辑并赢得受众的认可。(本文来源于《商洛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杨国强[10](2015)在《知识分子立场的游离、坚守与重构——略论刘醒龙的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刘醒龙在其小说创作中一直都致力于对现实社会的冷峻书写。在此过程中,他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考察和体味也极具思想和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作家人生轨迹的不断变化,这种考察和体味又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从《黑蝴蝶,黑蝴蝶……》到《大别山之谜》系列,刘醒龙的前期创作将观察的中心聚焦于乡土叙事,沉醉于"充满想象和幻想的鄂东乡土世界",呈现出对乡土叙事的迷恋及知识分子立场的选择性游离;从《凤(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03期)
知识分子立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写作伊始,陶丽群的取材便"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①:农民(《漫山遍野的秋天》)、雇工(《水果早餐》)、小商贩(《回家的路亮堂堂》)、战争受害者(《冬至之鹅》)、被拐卖的妇女(《寻暖》)……陶丽群摩挲着小人物的心事,"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②,其关心在在惹人感佩。但小说到底还是门讲故事的技艺,甚至正是由于题材的可贵,作品在叙事层面的表现就更值得认真去对待。究竟陶丽群是否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分子立场论文参考文献
[1].朱培丽.苏联解体中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立场转向的逻辑理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吴天舟.在知识分子视角与民间立场之间:读陶丽群的小说[J].南方文坛.2018
[3].王庆全.左翼知识分子立场与“革命文学”论争研究[D].辽宁大学.2018
[4].冯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立场与民众认知水平——基于“五四”启蒙的反思[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
[5].张倩倩.论宗璞小说的知识分子立场[D].扬州大学.2017
[6].马新亚.从“乡下人”的边缘立场看沈从文对知识分子的重构[J].武陵学刊.2016
[7].杜早华.论现代性视域中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与道德定位[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闫石.知识分子的叙述——张炜的精神立场[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9].张碧.消费名义下的狂欢与悲悯——论《高兴》中文化资本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博弈[J].商洛学院学报.2015
[10].杨国强.知识分子立场的游离、坚守与重构——略论刘醒龙的小说创作[J].新文学评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