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胺薄膜论文_问金月,孙志成,李芙蓉,焦守政,李路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苯胺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化学,聚苯,薄膜,层状,樟脑,形貌,电导率。

聚苯胺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问金月,孙志成,李芙蓉,焦守政,李路海[1](2019)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纳米结构聚苯胺薄膜对电极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电极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中起着收集和运输电子的作用,同时可吸附和催化I_3~-,将从工作电极透过的光反射回光阳极膜[1],因此,研究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在目前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过程中,存在电极制备方法复杂、电池转化效率低、环境相容性差、原材料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利用聚苯胺具有低成本、优良的环境稳定性和还原催化性等优点,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在导电玻璃表面制备得到不同厚度的聚苯胺薄膜作为对电极。聚苯胺对电极具有薄膜表面均匀、不易脱落、薄膜厚度可精确调控的特点,无需高温处理,将来可应用于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的制备[2]。本文采用扫描电镜对制得的不同厚度聚苯胺薄膜截面进行表征,研究了最优电池转化效率时薄膜的最佳厚度。结果表明,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在导电基底表面生长聚苯胺是一种自催化反应,聚苯胺沉积越多,其生长速度越快,随之薄膜增厚加快,并得出扫描25个循环的厚度为薄膜最佳厚度。此时,DSSC的开路电压为0.74V,短路电流为15.34 mA cm~(-2),填充因子为0.64,光电转化效率达到7.27%略高于Pt作对电极的7.23%。将制备得到的纳米结构聚苯胺对电极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可显着降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成本,提高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最终实现以低成本制备高活性电池对电极的研究目标。(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陶玉仑,姚舜,王桂徽,李宝宇,潘莉[2](2018)在《电化学制备光敏/超电双功能化聚苯胺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化学法在不锈钢网上直接生长出了墨绿色、高比电容、光敏性的双功能聚苯胺薄膜,从而完全省略了加大电阻的黏结剂。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恒电流充放电(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GCD)及阻抗分析法(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和测试,并且在不同的测试条件下对电容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在3种网状结构的聚苯胺中,最疏松的聚苯胺网络具有最大的比电容(443.7F/g)和最高的导电性(44S/cm)。这是由于疏松的网状结构材料可以充分地与电解液接触,提高了聚苯胺薄膜的比电容。同时,该聚苯胺薄膜具有很好的光敏性质,对白光有最强的光电响应,可以作为光敏传感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8年12期)

范苏娜[3](2017)在《高度规整的层状聚苯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苯胺因独特的掺杂/脱掺杂特性、稳定的化学性质、可逆的电化学性质和优异的物理性能成为最具前景的导电聚合物。制备不同纳米结构的聚苯胺、提高现有性能、扩展应用范围,依然是目前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论文通过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在无任何模板和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在ITO导电基底表面制备了具有周期性纳米层状结构的非晶聚苯胺薄膜,并确定了最佳的电化学聚合条件;随后,对其结构和生长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在普通硅片表面制备了由线性分子链组成的具有规整纳米层状结构的聚苯胺单晶,并对其生长过程进行了追踪,证明了掺杂酸是决定聚苯胺形貌特征的最重要的因素,而生长基底则直接决定了最终产物的取向结构和晶体结构;最后,系统研究了纳米层状聚苯胺薄膜经退火处理和在高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提出了制备高度取向的层状聚苯胺薄膜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张卫国,尚卫正,李香,王宏智,姚素薇[4](2014)在《电化学方法制备聚苯胺薄膜的生长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恒电位法、恒电流法、电位脉冲法,在酸性苯胺溶液中制备了聚苯胺薄膜。采用交流阻抗法(EIS)及扫描电镜(SEM)对聚苯胺生长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苯胺电聚合初期的生长为电化学动力学控制下的叁维瞬时成核过程,整个聚合过程包括形核孕育期、电化学控制瞬间成核期、扩散控制瞬间成核期、一维径向连续成核期和一维轴向连续成核期5个特征区,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形成球状、网状纳米纤维和纳米棒结构。(本文来源于《化学工业与工程》期刊2014年04期)

姜浩[5](2014)在《钒钛酸掺杂聚苯胺薄膜的制备和湿敏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恒电位法制备了钛酸、钒酸和钒钛酸修饰的薄膜湿敏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钒钛酸成膜性较好。钒酸和钒钛酸两种薄膜在相对湿度11%~97%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湿敏特性,但湿滞较大,感湿特性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采用原位化学氧化法和恒电位法制备了聚苯胺,其中恒电位法制备的聚苯胺表现出较好的湿敏性能,同时该方法与原位法相比具有工艺简单、快速的优点,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利用盐酸、钛酸、钒酸、钒钛酸对聚苯胺进行掺杂,并对其湿敏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掺杂作用对本征态和掺杂态聚苯胺的湿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恒电位法电化学聚合聚苯胺的同时原位掺杂的钒钛酸,湿敏元件在整个湿度范围内电阻变化约3个数量级左右,曲线灵敏度较高,线性度较好,元件的湿滞约为5%RH,响应和恢复速度均很快,是一种湿敏性能较好的新型湿敏材料。(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4-06-15)

金珊珊,朱贞,陈宏书,王结良[6](2014)在《不同酸溶液中恒电压法制备聚苯胺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加入定量苯胺单体,利用电化学恒压法制备了导电性能优良的聚苯胺薄膜,研究了以不同浓度(0.5、1、1.5、2mol/L)的盐酸、高氯酸和对甲苯磺酸为电解质溶液,苯胺在ITO导电玻璃上的聚合电压和颜色变化,并用FT IR、循环伏安和SEM研究了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能。研究表明,在不同酸掺杂下薄膜的颜色依次为黄绿色、绿色、深绿色、天蓝色和深蓝色,这是由于不同掺杂酸对阴离子大小的不同导致其分子链上电荷离域不同,从而使得聚合物的掺杂程度不同而发生不同的红移;随着使用电压的增大,溶液中导电能力增强,聚苯胺薄膜的颜色加深;随着同种酸浓度的增加,质子酸的酸性越强,苯胺的聚合电位就越低。(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4年05期)

鞠洪岩,詹磊,付大光,李季,王献红[7](2014)在《高红外发射率和高导电率聚苯胺薄膜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无机盐和麦芽糊精(maltodextrin)等助剂对电化学聚合的导电聚苯胺膜的红外发射率和电导率的影响,制备了同时具有高发射率和高电导率的聚苯胺膜.研究表明,采用合适的助剂可以调节聚苯胺膜的粗糙度,进而调节聚苯胺膜的发射率.以体积较小的无机盐(NaCl或LiCl)为助剂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膜的粗糙度,红外发射率则可增加0.16~0.26,而采用体积较大的有机分子如麦芽糊精为助剂时可大幅增加聚苯胺膜的粗糙度,红外发射率增加了0.53,达到0.84.探讨了采用麦芽糊精(maltodextrin)助剂合成的聚苯胺具有高发射率的原因,指出麦芽糊精中含有不同分子量和体积大分子,使聚苯胺的微孔具有分形结构,有利于吸收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进而提高了膜的发射率.同时研究了助剂对聚苯胺膜电导率的影响,指出采用麦芽糊精作为助剂时,聚苯胺膜同时具有高发射率(ε=0.84)和高电导率(σ=109 S/cm).(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谢继勋,鲁从华[8](2013)在《聚苯胺薄膜的原位表面自起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薄膜表面起皱作为一种表面图案化技术,近年来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并广泛应用于柔性电极、传感器、光学器件和膜材料物性表征等领域。传统的皱纹图案制备,常需预先构筑硬薄层/软厚基底的复合体系,而后施加外界刺激来诱导其表面皱纹的产生。如何实现功能性硬薄壳层沉积中原位或一步法诱导表面起皱是目前面临的难题。此处,我们首次报道了导电(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期刊2013-10-12)

赵莉莉[9](2013)在《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薄膜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致变色是指材料在有外加电场的作用时发生颜色(透射率、反射率、吸收率等)变化的现象。聚苯胺以其低廉的价格,优良的光学性能和较短的响应时间等诸多优点成为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材料。本文采用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制备了樟脑磺酸掺杂的聚苯胺薄膜,并且深入研究了不同聚合方式和聚合条件对其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最终选用最佳的工艺参数制备聚苯胺薄膜并将其组装成器件,测试了器件的相关性能。实验采用循环伏安法确定了不同单体摩尔浓度配比的盐酸和樟脑磺酸掺杂的聚苯胺薄膜的电聚合参数,使用恒电位法制备了不同浓度配比的两种酸掺杂的薄膜,薄膜尺寸为10x30毫米,厚度约为10微米。对制备的薄膜进行了SEM、FT-IR、XRD表征和TG测试,并研究了不同浓度配比的聚苯胺薄膜的透过率变化和循环稳定性。SEM结果表明,随着单体溶液中酸度的增加,薄膜的致密度增高;FT-IR光谱结果证明了樟脑磺酸已成功掺杂到聚苯胺中;XRD结果表明樟脑磺酸掺杂的聚苯胺薄膜的结晶性有所提高;TG曲线表明了在使用温度为室温到300℃之间时,樟脑磺酸掺杂的聚苯胺薄膜耐热性能较好。浓度配比为2:1的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薄膜透过率变化最大,循环稳定性也较好。分别采用恒电位法和恒电流法制备了不同沉积参数的浓度配比为2:1的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薄膜。恒电位法制备薄膜时,透过率变化随着聚合电位的升高出现先增加后减低的变化趋势,在0.75V时透过率变化最大;恒电流法制备时,透过率变化随着聚合电流的升高而降低,在3mA时透过率变化最大。此时最大透过率变化要略低于0.75V聚合电位下生成的聚苯胺薄膜,两种方法制备的聚苯胺薄膜响应时间相差不大。在ITO玻璃上以0.75V聚合电位下制备的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薄膜作为一侧电极,另一侧电极是旋涂PEDOT/PSS薄膜的ITO玻璃,凝胶电解质为PMMA/PC/LiClO4,组装成为电致变色器件。器件可以在脉冲激励电压下由无色变为蓝绿色,变色效果显着;循环稳定性由于磺酸根阴离子基团的引入而得到提高;在可见光波段透过率变化也较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王俊亚,刘晓慧,张雯,陈亚男,高艳芳[10](2013)在《聚苯胺薄膜电致变色特性在F~-离子检测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聚苯胺薄膜的电致变色特性构造的电极应用于F-离子的检测,在ITO电极上电化学合成了聚苯胺薄膜构建了PANI/ITO电极。使用循环伏安法(CV)法、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别考察了PANI膜掺杂离子改变前后的电化学性质和电致变色性质的变化,通过电化学阻抗考察了PANI膜电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离子半径较小的F-离子能够取代PANI膜骨架上的SO24-离子,随着掺杂的F-离子浓度增大,从CV、UV-vis曲线中看到的电化学性质和电致变色特性发生明显改变,阻抗曲线的变化可知F-离子成功进入PANI膜内并改变了PANI膜的电学性质。UV-vis测试中掺杂态聚苯胺膜的Abs值与F-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到0.052mmol/L,即可检测的F-离子含量为0.988mg/L【国标GB 5749-2006,1.0mg/L】。本文成功的利用导电聚合物电致变色性质构造电极进行阴离子的检测,该电极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可广泛的应用阴离子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聚苯胺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电化学法在不锈钢网上直接生长出了墨绿色、高比电容、光敏性的双功能聚苯胺薄膜,从而完全省略了加大电阻的黏结剂。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恒电流充放电(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GCD)及阻抗分析法(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和测试,并且在不同的测试条件下对电容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在3种网状结构的聚苯胺中,最疏松的聚苯胺网络具有最大的比电容(443.7F/g)和最高的导电性(44S/cm)。这是由于疏松的网状结构材料可以充分地与电解液接触,提高了聚苯胺薄膜的比电容。同时,该聚苯胺薄膜具有很好的光敏性质,对白光有最强的光电响应,可以作为光敏传感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苯胺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问金月,孙志成,李芙蓉,焦守政,李路海.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纳米结构聚苯胺薄膜对电极的制备[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陶玉仑,姚舜,王桂徽,李宝宇,潘莉.电化学制备光敏/超电双功能化聚苯胺薄膜[J].中国科技论文.2018

[3].范苏娜.高度规整的层状聚苯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7

[4].张卫国,尚卫正,李香,王宏智,姚素薇.电化学方法制备聚苯胺薄膜的生长过程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4

[5].姜浩.钒钛酸掺杂聚苯胺薄膜的制备和湿敏性能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6].金珊珊,朱贞,陈宏书,王结良.不同酸溶液中恒电压法制备聚苯胺薄膜[J].化学通报.2014

[7].鞠洪岩,詹磊,付大光,李季,王献红.高红外发射率和高导电率聚苯胺薄膜的制备[J].高分子学报.2014

[8].谢继勋,鲁从华.聚苯胺薄膜的原位表面自起皱研究[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2013

[9].赵莉莉.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薄膜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0].王俊亚,刘晓慧,张雯,陈亚男,高艳芳.聚苯胺薄膜电致变色特性在F~-离子检测的应用[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论文知识图

队Nx/SPSF复合膜不同氧化时间的表面S...聚苯胺薄膜导电态转变时的...聚苯胺/碳纳米管/石墨纸-2在不同扫速...二羟基取代噻吩聚合物的合成反应式原始碳化硅晶须(a,b)和核壳碳化硅...碳纳米管聚苯胺薄膜的透射电镜...

标签:;  ;  ;  ;  ;  ;  ;  

聚苯胺薄膜论文_问金月,孙志成,李芙蓉,焦守政,李路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