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出入口论文-张贻生,张文犀

机动车出入口论文-张贻生,张文犀

导读:本文包含了机动车出入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设项目,出入口设计,规范指引,交通组织

机动车出入口论文文献综述

张贻生,张文犀[1](2019)在《基于项目实践的建设项目机动车出入口设置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大型建设项目数量和体量不断增加,产生和吸引的交通成倍增长,对出入口的开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小地块、密路网的规划理念成为主流,导致出入口开设难度大增,而现有出入口开设的相关标准规范存在弹性控制缺失、适应性不足、部分控制性指标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开设路口的要求。在分析总结现行出入口相关规范标准和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密路网条件下出入口开设数量推荐、出入口与相邻交叉口的合理距离参考、配建式公交场站出入口与地块出入口的协调等。最后,以深圳岁宝国展中心项目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并运用VISSIM软件进行了仿真评价,为规划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与工作指引,对出入口开设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交通与运输》期刊2019年S1期)

张瑞,常玉林,张鹏[2](2018)在《城市路段出入口机动车驶入主路的行程时间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非机动车流和主路机动车流与驶入主路的机动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行程时间来表征混合交通条件下非机动车流和机动车流对路段出入口驶入主路的机动车造成的影响。应用二元回归理论建立了以机动车流量和非机动车流量为自变量、以行程时间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运用变异量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同时,运用间隙理论建立了机动车驶入主路的行程时间模型。以镇江市恒美家园出入口路段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对两种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全样本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7. 7%和20. 5%,理论行程时间均值相对误差分别为3. 5%和2. 9%。基于间隙理论的模型整体稳定性优于二元回归模型。两种模型对于机动车驶入主路的行程时间都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凤发宽[3](2018)在《道路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对城中村机动车出入口设计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城中村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周边地块出入口是连接地块与城市交通的重要基础设施,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的特殊地块,其出入口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的集散,进而影响地块的居住质量。本文主要从城市道路规划角度讨论在道路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城中村机动车出入口预留问题,从而保证我国城中村改造或管理的效果及城市道路应有功能的发挥。(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17期)

秦兵杰[4](2017)在《城市主干道机动车出入口设计的交通安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随着城市的发展迅速增加,随之带来了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主干道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核心,不仅连通城市内部道路,也与郊区道路互联呈一个整体。而机动车出入口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定位,必然影响主干道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时常导致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国内外对出入口的布局结构和交通组织研究的较多,但对于主干路上机动车出入口设计的安全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主干道机动车出入口功能区域的交通流特性,再基于交通冲突技术对主干道出入口展开交通安全研究。通过比较交通冲突严重程度的衡量指标,针对交通数据采集的难易程度,选取PET作为判定指标。接着对交通冲突数据进行分析,将其分为潜在冲突、轻微冲突和严重冲突,并讨论了出入口功能区域冲突发生的机理。然后将交通冲突严重程度等级定义为方程的因变量,建立了 Ordered Logit模型,探索影响出入口交通安全的显着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机-非交通冲突的PET均值高于机-机交通冲突;出入口道长度、交通视距是安全性变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冲突的严重程度;而车速差、机-机二次冲突和机-非交叉冲突加剧了冲突的严重程度,是出入口交通安全的危险因素。接着对各个显着性变量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出入口交通安全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和探讨。论文最后分别从出入口道长度、出入口路缘石转弯半径、加减速车道以及交通视距、标志标牌设置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主干道机动车出入口几何设计方法,以提高出入口的交通安全服务水平,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城市主干道机动车出入口几何设计与交通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设计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6-10)

卓曦,郑柯,卢银凤[5](2015)在《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下游功能区面积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化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交通影响范围,假设出入口右转交通冲突区为其下游功能区,分析出入口下游功能区面积的交通影响特征.进而以交通冲突时后随右转车位置为右转冲突分布点,给出基于摄影测量法的出入口右转冲突分布点实际坐标公式,以测量右转冲突区域.然后通过右转冲突坐标点曲线拟合,界定右转冲突区端点,从而确定出入口下游功能区面积模型.最后以某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为例,进行成果试算及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出入口下游功能区内城市道路交通延误较大,且延误数值存在先急剧增大后缓慢减小的变化态势,吻合了右转冲突区域的形状和面积特征.因而基于右转冲突区域形状的出入口功能区面积模型可界定大型公建出入口影响范围,有助于城市道路微观交通组织优化.(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5年03期)

蔡蕾[6](2015)在《基于路段机动车速度影响的城市道路不同类型出入口接入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道路两侧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加,道路两侧出入口的数量不断增长,一方面提高了用地区域的可达性,使得车辆能够更加方便地抵达目的地,另外一方面,出入口车辆的频繁进出,则会对主路直行交通流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协调道路的可达性和通过性之间的关系,使得道路的服务效率最大化,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单个出入口车辆运行特性对主路机动车交通流造成的动态影响,以及多个出入口之间相互影响,并提出城市道路路段出入口接入条件和出入口优化组织策略。首先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出入口的研究现状,归纳并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然后针对研究对象进行交通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出入口处的车辆运行特性和出入口路段的基本交通特性,车辆运行特性包括驶离主路车辆的到达、离去以及在机动车道停留的时间,路段交通特性包括车头时距、流量、速度和车辆换道时间。依据车辆到达率和离去率划分出入口类型:根据转向车辆停留时间区分不同出入口类型对主路的影响。在单个出入口对主路的影响方面,分别就无排队出入口和排队出入口不同车道建立了路段初始速度模型,然后基于跟驰减速、受阻换道、排队占道叁种不同影响机理,建立了出入口影响条件下的速度影响模型,运用交通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标定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接着提出速度影响区概念,基于波动理论和速度影响模型,建立了各车道速度影响区长度模型,并对其中的驶离影响时间、换道车辆速度差、占道车辆排队长度等关键变量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无排队出入口外侧车道的速度影响区长度大于中间和内侧车道影响区,排队出入口被占用车道相邻车道的速度影响区长度的决定性因素是排队长度。在不同类型出入口组合影响研究时,利用仿真软件工具,采取before-after的试验方法,主要研究了上游出入口对下游出入口速度影响区范围内交通运行状况的影响,以行程时间作为对比指标。得到路段流量、出入口转向比、排队长度等试验因子对下游出入口影响区范围行程时间的一般影响规律,并利用Lasso回归的方法得到了不同类型组合的行程时间计算公式,评定了不同试验因子的影响强弱程度。最后,选取路段平均车速为评价指标,基于前文关于单个出入口和多个出入口的研究成果,采用路段多区段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路段平均车速,以满足路段服务水平为目标,提出城市道路出入口合理接入条件的判定流程和出入口优化组织策略。本文通过描述解析了城市道路出入口处的交通运行特性和交通流特性,深入理解了不同类型出入口对城市道路不同车道的影响作用机理及上下游出入口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提出出入口速度影响区概念,从城市道路运行效率的角度出发,为出入口间距的确定提供了参考方法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5-01)

卓曦,钱振东,胡亮[7](2012)在《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长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出入口通行能力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分析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长度影响因素,考虑大型公共建筑用地出行生成率与城市道路车辆反应视距,建立出入口长度模型。该模型利用建筑交通生成计算出入口道路排队长度,并利用视距叁角形计算出入口车辆安全距离,取其中较大值为出入口长度。最后以某市公交枢纽站为例进行试算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模型所得出入口长度后,公交站出入口道路与临近城市道路的单车平均延误分别减少5.05s与6.37s,平均车速分别提高5.1km/h与4.81km/h。可见研究成果有利于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交通渠化与线形改善。(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2年11期)

卓曦,钱振东,张宁[8](2012)在《大型公共建筑同向机动车出入口间距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城市道路交通服务水平,提出大型公建同向机动车出入口间距计算方法.通过同向出入口影响区域构建,建立3个同向出入口最小间距模型.模型分别以保证车辆稳定行驶、减少直行车制动和协调相邻出入口车辆合流等交通行为为优化目标,相应地以出入口数量、直行车溢回率和合流距离等交通参数为约束条件.然后针对二分法算出的间距候选方案,利用基于交通仿真的拉开档次法进行评价优选.最后以某大型公建区域为算例进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与间距现状的评价结果相比,研究所得间距方案的组合评价值均较大;其中最优间距为172.92 m,对应最大组合评价值为0.874 3.可见该计算方法能够获得更优的间距方案,有利于大型公建同向机动车出入口布局定量优化.(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卓曦,胡亮[9](2010)在《普通公路周边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布局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块的交通联系,分析普通公路区域内多个周边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布局方式,最后基于交叉口作用区、出入口影响区和出入口通行能力约束,提出系统性的普通公路多个周边地块出入口布局选址方法。(本文来源于《福建交通科技》期刊2010年04期)

卓曦,张宁,钱振东[10](2010)在《大型公建对向机动车出入口间距计算及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交通事故率,参考出入口管理策略,分析大型公建对向机动车出入口特征,以消除间距不足引发的冲突点为优化目标,根据微观交通流理论,建立对向出入口最小间距模型,给出避开交叉口功能区的最大间距,构成间距范围。结合交通仿真与熵权法,利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间距候选方案进行安全评价,得出最优间距,并以某大型公建区域为例进行计算及优选。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对向出入口间距范围为83.98~278.76m,最优间距为120.73m,对应最优解贴近度为0.5182,间距值位于间距范围内时,存在最大贴近度。(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机动车出入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非机动车流和主路机动车流与驶入主路的机动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行程时间来表征混合交通条件下非机动车流和机动车流对路段出入口驶入主路的机动车造成的影响。应用二元回归理论建立了以机动车流量和非机动车流量为自变量、以行程时间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运用变异量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同时,运用间隙理论建立了机动车驶入主路的行程时间模型。以镇江市恒美家园出入口路段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对两种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全样本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7. 7%和20. 5%,理论行程时间均值相对误差分别为3. 5%和2. 9%。基于间隙理论的模型整体稳定性优于二元回归模型。两种模型对于机动车驶入主路的行程时间都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机动车出入口论文参考文献

[1].张贻生,张文犀.基于项目实践的建设项目机动车出入口设置优化分析[J].交通与运输.2019

[2].张瑞,常玉林,张鹏.城市路段出入口机动车驶入主路的行程时间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3].凤发宽.道路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对城中村机动车出入口设计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

[4].秦兵杰.城市主干道机动车出入口设计的交通安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5].卓曦,郑柯,卢银凤.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下游功能区面积计算[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

[6].蔡蕾.基于路段机动车速度影响的城市道路不同类型出入口接入条件研究[D].东南大学.2015

[7].卓曦,钱振东,胡亮.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长度计算[J].公路.2012

[8].卓曦,钱振东,张宁.大型公共建筑同向机动车出入口间距计算[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卓曦,胡亮.普通公路周边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布局方法[J].福建交通科技.2010

[10].卓曦,张宁,钱振东.大型公建对向机动车出入口间距计算及优选[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

标签:;  ;  ;  ;  

机动车出入口论文-张贻生,张文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