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理和谎言一直是人类永恒探索的话题,作为一种认识能力,在传统的西方形而上学之中,带有生存目的性的道德论一直占据着主流思想。尼采在早期的著作《哲学与真理》序言中,就传统西方思想中理性之光对人类认识能力及存在状态的生硬框定做了批评,对这种认识的合法性根源做出了质疑。在其笔记选中的第四章中,尼采提出生命就意味着存在,原始的创生之力作为一种主导力量,带着生命(存在)体验着欢愉与痛苦的情感,“存在就意味着永远存在”一种生命与意志的力量一直贯穿其始终,最后其指出“唯一的道路是回到生命最初的源泉和永恒的存在。
关键词:真理;谎言;道德;意志;存在
人类对形上的迷之倾向在希腊悲剧走向衰亡的时候更加强烈,诸神的时代宣告结束,人类自我统治的时代开始了。奥林匹亚的晴空中,这光芒正炽热。“人也是光的孩子。本来,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是在地上爬行的,但当有光线从上面落下时,他们的生活被照亮了。他们张开眼,抬起头,站起来,成了人,从此不再生活在脚下的黑暗中,而把心灵永远的系在了蓝天上”从文本的序言中,尼采就开始了他的“新哲学”1的探索,人类向往“自然之光”2而不是向往上帝,这无疑说是尼采对传统西方文化信仰的第一次击打。
“真理和谎言之非道德论”是尼采早期著作《哲学与真理》即尼采1872—1876年的笔记选中的第四章。在本书的序言中,尼采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对传统的西方文化所揭示的人类存在状态做了隐射的批评,并对这种置于偏见与误解之下的人类存在状态做了某种合理的新解,生命就意味着存在,原始的创生之力作为一种主导力量,带着生命(存在)体验着欢愉与痛苦的情感,“存在就意味着永远存在”一种生命与意志的力量一直贯穿其始终。在此基础上,本书的第四章,尼采对人类的认识能力(即真理和谎言)的根源做了探索与说明,反向大地,并通过这种探索对“真理与谎言”一种认识根源的合法性问题做出了质疑,颠覆了传统西方文化的认知模式(对理性之光,智慧之光的质疑与批判)。最后指出“唯一的道路是回到生命最初的源泉和永恒的存在。如果它们成为我们的再生的摇篮,那就让它们成为我们最后的归宿吧。它们是生命天空中能够照顾我们的最后的光辉。”
一、尼采对真理和谎言的(伪)是非之辩
真理与谎言之争历来都是很多哲学家讨论的话题,也可算作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在本书的第一章即“论真理感(1872)”中,尼采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真理与非真理(谎言),甚至在尼采的整个哲学中,也没有对传统西方文化所宣称的的真理与谎言的区分有所认同,他认为,唯一的真理就是根植于人的生命的“强力意志”,强力意志就是真理。尼采在此章节中没有提到上帝,一开始阐述的就是人,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这是他哲学思想特征的先兆,在《悲剧的诞生中》,对酒神精神即狄奥尼索斯所展现的原始生命(人)的创生力量的崇拜,可以说是尼采哲学思想的源泉。人是无力认识和把控真理的。“如果人仅仅是一个认识动物,那么这就是人的命运。真理——他永远逃不出非真理这一真理——将把他推上绝路”在此处,尼采向我们展示的是真理与谎言之辩,但是对于何为真理?何为谎言的区分首先就受到了质疑,它确实的存在吗?一种更深沉的视域向我们展开,(真理和谎言之分是否有必要,作为一种求生存,求保全的手段,他没有单一的必要性,仅仅是作为一种平常的普遍性),从而,对于真理与谎言的(伪)是非的争辩就更显得没有意义。
(一)真理是一种个人幸福确实性的实现
真理是来自于现实的,来自于现实的人的。有益于人求生存,求保全的真理带来的荣誉感,名声是人所追求的,这是人类的本性,所以,在此处我们无疑可以这样说,所谓的真理
只是一种假象,有的仅仅只是而且唯一是强力意志的充分迸发与实现。人借助于它不仅实现了自己,更是满足了大众。尼采在“论真理感”中首先谈到名声,的开头就说“在这样的时刻,个人一下子觉醒了,以一种创造世界的气度指点江山,用他自身的光明为周围带来光明,在这样的时刻,个人突然感到一种充溢全身的幸福的确实性,确信那使他得到升华并把他带到极境——因而还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最高感觉——的东西不应该对后代隐藏”不仅对此作了描述,更为重要的是对人这种自我蔑视的态度的批判,人类善于自我欺骗,这种对自我生命力的轻视在某方面助长了人类对异己力量(上帝,神,传统西方文化的理性之光)的崇拜。个人或者伟人强力意志(生命力)的实现伴随的是普通大众(生命力)的持续减弱。而传统西方文化是寄希望于异己者的。
(二)真理是人对自身有限性的无限延续
“流逝和消失使我们遗憾,并常常感到震惊,仿佛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某些根本不可能的东西。”抛开真理和谎言的(伪)是非之辩不谈,作为一种欺骗,一种假象,在满足个人的强力意志之外,人看到了自身的无力感,作为一种有限性的存在,人不仅要做血脉子嗣的延续,作为人,欢欣鼓舞的生存在大地上,对原始创生力量的崇拜,作为一种根植其中的文化,时时刻刻都要求他们展现自身,使生命的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因此,他们发自内心的要求,一切曾为“人”这个概念增光添彩的东西都必须永远存在。” “文化的基本观念是:那些渴望名声者的坚强信念将不会落空,伟大的时刻在任何时代都是伟大的,他们形成了一条像山脉一样的链索,把世世代代的人们联系了起来”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是渺小和无力的,但是他力求实现自己的坚强信念却时代流传了下来,所以在尼采的眼中,传统那种二元对立的真理是虚妄之谈,唯一存在的真理就是人对自身有限性的无限延续的形式而已,即作为一种强力意志的迸发,原始生命创生力量的实现而已,虽然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最重要的是“变就是唯一的不变”。
(三)真理是一种虚存的自我之爱
注释:
很多时候,人们的一些过失行为会导致电力电缆的损坏。这是由于电缆在布置的过程中,有的工作人员由于粗心或者操作方法不当,导致其发生扭曲或者被折,造成了电缆线的损坏,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将会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
二、尼采对真理和谎言根基合法性的探索
对于传统的西方哲学来说,真理的存在是必须的和首位的,他们巧妙的回避了由于人自身的有限性所带来的真理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转而将之寄托在神圣的理性之光或者对上帝的信仰之中,但是尼采在这里揭开了历史的这块遮羞布,(虽然不能做无穷的后退之追问,但是在一个面上敞开所有的视域总是比片面的夸大某个视域好得多,但是人们已经习惯并且喜欢历史所宣称的这种真理,在虚假的狂欢中娱乐至死,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哲学思索的本质就是忽视眼前的和暂时的东西。”尼采在践行他的工作,他明白历史所宣称的这种真理的虚假性所在,他也明白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何种东西将会是永存的,但绝不是这种虚假的顾影自怜的自我之爱。真理出自谁之口?它何以在历史之中作为一种假象延续并保存?对真理的根源探索,谁来保证他的合法的地位?
尼采在“论真理感”中,对真理的存在做了一种传统西方哲学思潮的否定,所以对于真理与谎言的是非之辩来说就更是一个伪命题了。在此篇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尼采对于强力意志的暗含与隐射,一种全然不同的视域向我们展开,对传统西方哲学所展现的理性之光的回避甚至是抨击,为其自己的哲学展开做了准备。
出于求保全,求生存,我们对组织或者集体约定的东西产生认同,并在历史中将之视为真理,但是,这些语言约定本身如何?他们是真理的产物吗?在这里要谈到的就是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我们究竟认识事物什么呢?我们认识的仅仅只是事物对我们有利的或者有益的一面,对于其他的我们一概不知。“对于首先是事物的名称其次是事物的性质的多么片面的选择!各种不同语言的共存表明,对于语词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真理问题,从来就没有什么正确表述问题,否则就不会有如此之多的语言了”。在事物的确定性上面,从来都只是人类的一家之言,并且人这种天生的求保全求生存的心理机制在时时刻刻的起作用,(一种求生存,求安全的意象在意识的形成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识在生物机体发育中是属于最后的和最晚的,因而也是机体中最不成熟和最无力的)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起先于概念的形成,但是对于概念的形成,我们也是知之甚少,“一切概念都来源于差别物的等同”4并且事物的特征,片面的性质,名称,概念,视觉形象,语词,声音之间没有必然的合理的逻辑联系,“真理追求者,科学家和哲学家后来置身其中并用它来工作和建设的全部材料即使不是来自乌有之乡,也肯定不是来自事物的本原”尼采在这里揭示了传统西方哲学中对真理的认知途径,我们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尼采在这里要做的工作绝不仅仅是批判而已,而是对另一种文化的呼唤,受制于社会结果的一种约束,一种恐吓,出于求保全,求生存的欲望,真理的尊严与功效受到了可笑的质疑,尼采在文本中说“因此,坦率的讲,按照一种固定的约定与集体一起以一种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力的方式撒谎就成了一种责任。”尼采在质疑真理的同时,是对人自身生命力的提高的呼唤,尼采意识到,人类自身的生命力,强力意志在不断地减弱,甚至有时候还不如动物,但是人却不自知或者不愿清醒。真理冲动的来源依旧在社会规约的压制下到处漂泊,真正的东西从未被发掘,人们只是在它周围散发的气息中流连忘返,并将此当做真理。
该技术对铁钼型矿石采用先磁后浮选别顺序,先获得铁精矿;磁选尾矿采用“一粗二精二扫+粗精矿再磨精选四次”流程进行浮选,实现钼矿物与其他矿物组分有效分离,最终从磁选尾矿中获得钼精矿。
(一)真理是一种“人为”的真理
在第一章“论真理感”的最后,以及在第四章“真理和谎言之非道德论”开头,尼采这样说道:“在那散布着无数闪闪发光的太阳系的茫茫宇宙的某个偏僻角落,曾经有过一个星球,它上面的聪明的动物发明了认识。这是“世界历史”的最为妄自尊大和矫揉造作的一刻,但也仅仅是一刻而已,在自然做了几次呼吸之后,星球开始冷却冻结,聪明的动物只好死掉。”作为一个非理性的哲学家,尼采对人类自身的状况的描述是很贴切的。这世界历史所造成的真理假象致使人类产生盲目的自信,尼采极力的讽刺了传统理性所宣扬的对真理的认识。人类发明的认识,没有任何的外在根据(当然我们也不能设立外在的根据),有的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但比实际的更可怜,所以在此处尼采从一开始就透露出对传统形而上学根据的蔑视。在少数人的时代,这种人为的真理的地位并没有被吹捧的过高,但是,在人数激增的时代,这种真理被吹嘘的过高以至于有时候显而易见就能看到它的破绽。作为一种求安全,求保存的手段,被越多的人认可或者是被所谓的经验证明是有效的,它便能一跃成为真理,这种个人幸福的确实性实现增加了它的充实感,使人们对之愈加迷恋。“对于认识和感觉的骄傲像是一场弥天大雾,遮住了人类的视线和知觉”这种认识能力越是被夸大,人类就越会深陷其中,我们在此不是极力反对认识真理的可能性,只是需要对这种认识能力的来源和效果做一个考察,力求保持清醒的认识。“因此就是在这个阶段,他们所痛恨的也主要不是欺骗,而是某些欺骗的令人不快的可恨的后果”按照尼采的意思,谎言并没有对错之分,有对错的仅仅只是后果,一种人为的经验主义的真理便出现了。“正是在一种同样限定的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人现在一心只要真理,他渴望真理愉快的保存生命的后果,他对于没有后果的纯粹知识漠不关心,对于可能有害和危险的真理甚至抱有敌意”到此处,我们依旧可以看出,求保全,求生存时人们对待各种真理的态度,这里出现了这样的一种递进的关系:(1)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抱着一种盲目乐观的心态去接纳,认识这些人为的真理;
1.此处之所以说是新哲学,笔者认为,除过我们通常所说的尼采哲学对西方传统文化地基的毁灭与创生之外,更多的是对这种这种视域的开通与放达,一种对哲学基本问题探索的新的走向与新的方法,一棵树不仅发芽生长,并且向大地深处伸展枝叶。
对宗教界的教徒群众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通过广泛的、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发动了群众,打击了敌人,团结与争取了绝大多数教徒群众,巩固与扩大了爱国势力,打击与孤立了敌对势力”。如在对天主教界教徒群众进行的“反帝爱国”教育过程中,贯彻了“团结、教育、争取”虔诚教徒的方针,最大范围地发动了教徒群众。广大天主教教徒群众普遍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思想觉悟,解除了思想顾虑,进一步了解、信任了国家的宗教政策,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积极分子。这在事实上巩固、扩大了天主教内的反帝爱国势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真理是一种语言的幻相
还有些学者认为,首先由于我国刑法修正案已经明确将醉酒驾驶行为列为刑事犯罪的范畴,因此所有的行为人都应该对该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有明确的认识,同时正常人都应该深刻认识到醉酒驾驶的危险性,其危害结果应该必然发生或者是很大可能性发生的。其次从刑法理论上来说,对于过失犯只有造成具体的危害结果才能对其进行处罚,但是在醉酒型危险驾驶中没有要求具体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不符合过失犯的刑法理论,所以只能认定为主观意识上的故意。
三、尼采对真理和谎言之非道德论的新解
(一)不存在真理,只存在强力意志
尼采在此否定了逻辑在部分领域的权威性,他强调人应该是第一位的,而社会或者国家却强调秩序是第一位的,在此有一个冲突即这是它必须的存在模式,“总有”某种东西让人远离自身,在假相与虚幻之上实现自身。对于理性主义所宣称的真理,尼采认为那只是一个有限价值的真理,即一个完全拟人化的,对人类有用的真理。一种糟糕的状况就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人化,再追求,同质,同化感,这无疑会使人更加盲目的迷恋这种自豪感,正是出于这样的局面,尼采对认识,真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追问。“总之,在我看来,所谓“正确知觉”即一个客体在一个主体中的正确表达乃是一种自相矛盾的不可能性”与此同时,尼采也对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连接的中介领域进行了追问,哪一种传播媒介对于人类认识真理而言是有用的,有效的,便得以保存,留用,但是,在这里,我们有同样的追问?在何种意义上,它所产生的真理的有效性是被认可的?谁为它提供合法的依据?在此处我们看到了尼采“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思想”的影子,在先前的部分,尼采攻击理性真理即传统形而上学所谓的真理,现在转而批判自然,通过对科学人为预先设定条件的揭示,再次批评了这种求生存求保全的虚假真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认识,“相反,自然只会被理解成最高程度的主观性创造。此外,一个自然规律本身对我们来说又是什么呢?我们并不认识它本身,而只知道它的效果,也就是它与其他自然规律的关系,而这些自然规律也只不过是作为一大堆关系才为我们所认识的”我们认识自然,只是了解它的效果,了解它与(人化世界)其它事物的关系而已。人促使了自然地转化,这种二重化的矛盾对等关系,一方面使自然生成,被我们所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误以为(自然)造就了我们,这其中是对人的地位和力量的过度抬高。而其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只是在我们的幻相中用一种假象驳斥另一种假象。
(二)真理作为一种价值评价,是生命存在的条件
海德格尔在《尼采》第10节‘作为“生成”的世界和生命’中说:“所以,为了避免混乱,我们必须就真理问题作一种反复的提醒,:对于现代思想来说,真理的本质是根据认识的本质来规定的;而对于原初的希腊思想来说,认识的本质是根据真理的本质来规定的”作为西方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尼采力求找到当时欧洲(特别是德国)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他进行了一次刨根究底式的探索,在希腊丰富的文化土壤中找到了答案,终于,他一方面成就了人,成就了生命,而另一方面却挫败了上帝,真理不再是紧紧攥在上帝的手中或者某个未知的存在手中,而仅仅只是作为存在着整体的一种不断创生,不断生成的生命中的价值评价而已,多么惊叹的说法。尼采在这里向前更进了一步,同时又向后退了一步,向前所询问的是“真理是一种什么样的真理?何以作为基础?”向后所询问的是这种真理的动机何在?(传统的以理性作为一种价值目的,只注重了它所产生的效果,尼采强调的是作为一种价值目的,它的动机何以存在。)不仅与传统或现代的认识本质规定撇清关系,而且在古希腊关于真理与认识之本质的的方式上做了一种新的解释。从“生命”5本身出发,来认识和规定真理,制定属于人(存在者整体)的真理。这种新的真理价值评价的规定,赋予了生命以全新的模式,作为一种过程,生命不断地创生,生成,来提升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这是一种新的视域的开放。“真理在本质上是一种评价。真实存在者与虚假存在者的对立,乃是一种起源于这种评价的‘价值关系’。”在尼采眼中,真理作为价值是生命的一个必然条件,同时,也是生命为其自身之故实行的一种评价。作为一种价值评价的真理,它一直就存在于我们活生生的存在者整体之中,不是某种外在的,不可认识的真理,它因生命的不断创生与生成而一直在我们的历史之中萦绕,所以对真理的认识势必是在生命意志的不断提升之中。这就需要我们以全新的姿态来对待自己,对待生命,不盲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的“生命”。
“当普通人一本正经的对待这片刻的生存时,那些走向不朽的人却知道如何报之以奥林匹亚式的大笑,或者至少是用一种高贵的轻蔑打发它。他们带着讥讽的微笑走向坟墓,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身上并没有什么可埋葬的”没有什么可埋葬的即就是没有不朽的真理而言,作为一种人类对自身的欺骗,这种谎言与假象在历史中却站稳了脚跟。作为一种虚存的自我之爱,这种真理感对那些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他们了解其中的虚假性,他们自身的生命力可以自我实现并且抵抗历史潮流,但是对于普通来说,这种虚存的自我之爱是不虚的,他们必须借助于它来实现自身和保全自己。“虽然赫拉克利特宣称他的智慧“既没有笑料,也没有香膏”,而只有“唾沫四溅的嘴”,它却注定要深入未来无数世代。”3真理出自于人之口,尤其是在真理匮乏的时代,(我们认为匮乏,实则是最为丰富和饱满的时代)对作为异己事物的恐惧或者崇拜,要么将其毁灭,信奉自身,要么被其征服,信奉他者,且只有充沛强力者才可以完成。历史所宣讲的真理既带来一种延续,(对血脉子嗣的延续,求生存,求保全)也带来一种毁灭,(自身生命力的持续的衰弱)。
这二者迫使人们在真理之路上越走越远,只不过是反方向而已,人类习惯于作假,习惯于对自己和别人作戏。
(2)后果论,对人类有益的,有利于求保全,求生存的便是真理。
色谱柱 YMC-C30:4.6×250mm,5μm;检测波长:445nm;柱温:35℃;流动相:甲醇∶水=95∶5,等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进样量:20μL。
2.笔者认为,自然之光或者说是生命之光,是一种对生成性的,原始之力的崇拜,在尼采看来是希腊精神,艺术的力量来源,而不是传统西方文化所认为的对理性之光,对智慧的的崇拜。
根本上看,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盘活土地存量以及优化土地流量,借此有效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地区为出发点,土地整治工作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将各地区内所面临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土地整治工作通过盘活存量能够有效缓解该地区内部土地资源紧张,以及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问题[2];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土地整治工作通过有机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能够有效将该区域内部剩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有偿转让,借此解决该区域土地较为廉价、市场需求不足以及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
3.“女巫西比尔用狂言谗语的嘴说出了一些严肃和质朴无华的话,通过她的声音响彻千古,因为神附了她的体.”《赫拉克利特残篇》.第92页.
4.尼采在这里反驳的是那种认为在某些词(或声音)和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联结”的理论.在柏拉图的对话(克拉底鲁篇)中,苏格拉底捍卫了这样一种理论。笔者也反对这种理论,更是对真理持一种存疑态度.
5.尼采所说的“生命”指的是作为存在者的整体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德]F.W.尼采《哲学与真理》尼采1872—1876年的笔记选.[M].田立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2][德]海德格尔《尼采》上卷.孙周兴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标签:尼采论文; 真理论文; 生命论文; 人类论文; 谎言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欧洲哲学论文; 欧洲各国哲学论文; 德国哲学论文; 《大众文艺》2019年第13期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