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宗教论文-马彪

道德宗教论文-马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宗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康德,宗教,义务,自然宗教

道德宗教论文文献综述

马彪[1](2019)在《道德宗教的内在意蕴——以康德的《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的宗教思想一直被后世学者解读为道德宗教或理性神学,即基于道德的宗教或根于理性的神学,然而从既有的文献看,人们对其内在意蕴所指为何的细化研究却不甚多见。为准确理解康德,须对此议题加以探讨:就宗教的起源而言,康德主张人的义务(道德)应先于上帝的诫命,而非相反。在此层面上,可以说康德的宗教观念倾向于自然宗教,而非启示宗教。不过,这不意味着康德完全拒绝启示的作用。在他看来,只要有助于真的宗教的确立,上帝启示,甚至奇迹都是容许的,虽然它们与宗教的本质无涉,只有引导作用。然而,这一引导作用到底是体现在唤醒理性神学的外在起始处,还是体现在促进道德宗教的内在过程中,却是不可知的。基于此,可以说,康德的道德宗教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神论,也不是他所界定的理性主义以及纯粹理性主义,而是基于自然宗教之上的不可知论。(本文来源于《国外社会科学前沿》期刊2019年10期)

卢国琪[2](2013)在《我们需要假定一个上帝——康德道德宗教哲学的逻辑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道德宗教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人的自由意志问题。自由是一个人坚持道德行为的基础,而自由的真实内涵就是他的意志自由,意志自由使道德成为可能。但是,人的意志自由并非无条件的,它需要假定上帝的存在,在上帝的目光统摄之下人才有可能实现德福一致。(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石敏杰[3](2013)在《论宗教中的“道德信仰”——以康德的“道德宗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的宗教理想是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道德信仰"是道德宗教的基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理性的信仰。在宗教中树立"道德信仰",就是在对终极存在者的虔诚信仰之中突出道德的地位,强调终极存在者的道德位格,并把对道德情感、道德法则乃至道德行为本身的信仰作为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来源于《宁夏党校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吴云[4](2013)在《道德信仰何以必要——基于康德道德宗教理论资源的回答》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信仰的研究要从逻辑理路僭越历史理路中走出来,首先就要澄清所借鉴历史理论资源自身的逻辑理路,这就是历史目的论下的康德道德神学的逻辑存在。具体体现在:道德神学的逻辑位置在于由道德应然状态到道德实然存在的逻辑中介,逻辑起点在于"人的二重性(有限的理性存在)"的存在,理论内容是二大公设及其理性、现世的二重性存在,而最终的指向和归宿是"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与至善的相称",使道德世界趋于最完美的相互和谐之中。(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3年04期)

桂华[5](2013)在《圣凡一体:礼与生命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价值是个宗教性问题,因此本文也可称为“农民宗教”研究。与圣经-先知型宗教信仰不同,中国农民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生命价值的超越体验,即神圣价值内在于历史经验,世俗生活包含了“终极关怀”。与当代新儒家从经典文本入手解读中国文化“内在超越性”精神的方法不同,作为一项社会学研究,本文是在较为的广泛的农村调研基础上对农民道德生活实践所做的经验理解。农民“圣凡一体”的道德生活方式,体现了“道德替代宗教”的中国人文主义传统。农民的道德生活具备宗教性,“非神论的宗教性”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文化特性。“礼”是沟通社会、自我与心灵的文化符号,“礼”表现出历史经验性,又具有超历史经验的价值。由“礼”所塑造的“社群”生活、自我人格与心灵体验皆具有超越其历史经验形态的神圣价值。这体现在农民身上则表现为,“礼”即家庭制度和家庭规范所构建的“人-家庭”结构,在“宗”的伦理理念参与下,具备了超越社会学范畴的宗教性。即,农民参与家庭生活而实现人际性自我,农民担负家庭伦理责任的过程便为其道德生命舒展,农民依托于自然肉体而完成道德生命历程,便实现其生命价值。“礼”既是规范家庭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也是建立“我-宗”结构的生命伦理。生命伦理赋予个体生命价值,奠定家庭人伦的价值基础,是家庭制度的合法性来源。“礼”的最重要特征是否定“原子式”个人,家庭亲密关系排斥个体性、私人性自然情感表达,家庭人伦为自然关系的伦理化。“非个人主义”的社会学特征恰恰是传统农民德性伦理生活的实践基础,而这与崇尚个人自主性的现代自由主义伦理观相冲突。在现代语境下,礼的生命伦理维度被忽视,传统“礼法”成为伦理革命的对象。以现代自由主义理念为参照的近代以来的政治社会革命对传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改造,礼的二维一体性造成了变革突破政治社会学范畴,演变成为“宗教革命”。或者说,改造农民道德生活的传统社会学形式,便是在瓦解农民的生命伦理理念。农民的道德理念转化为“人伦日常之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农民道德生活的两项重要社会学基础逐步瓦解,一是传统家庭制度,二是乡土熟人社会。这是与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伦理理念变迁同等重要的。经历过家庭民主革命和乡土熟人社会变迁之后,中国逐步产生出“个体化”的社会结构,即传统社会组织超个体的实体性结构被打破,一切社会组织都可以化约为独立个体的结构形态。被改造后的农民道德生活,在理念上崇尚个体自主性,在实践中通过立法保护个人“权利”。新的道德生活正接近实现人的社会自由。在没有上帝的中国语境下,纯粹社会自由带来了生命价值衰落的困境。或者说,自由主义伦理观只能解决社会自由问题,而不能满足传统生命伦理被摧毁后的价值失落问题。对于农民而言,“我-宗”的生命伦理体系随着传统“人-家庭”的社会结构瓦解后,新的婚姻家庭生活变成纯粹世俗事物的堆积,婚姻家庭本身丧失价值基础。中国“宗教革命”具体表现为家庭生活的世俗化,这对于自古以家庭为“终极关怀”对象的中国农民而言是致命的。所谓的“私人生活”和“公共政治生活”都属凡俗社会性范畴的事物,并不满足农民的宗教性需求。自新文化运动算起,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社会自由的目标正逐步实现,而生命价值层面的心灵自由问题随着传统文化符号的神圣性衰落正日益严重。因此,未来的中国社会建设不仅要着眼于社会性层次,更重要的是解决宗教性层次的问题。从逻辑上讲,最关键的一点是重新向文化符号注入神圣价值内涵。(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韩星[6](2013)在《道德学社与道德宗教》一文中研究指出段正元是一位现代民间大儒,从小就有济世安民之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北京创办道德学社,其宗旨为"阐扬孔子大道,实行人道贞义,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后来以北京为中心全国各地有道德学社分社,段正元在各地讲学传道,在民间形成一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成为战乱中保一方平安、挽世道人心的力量。道德不仅是段正元学说思想的主干,也是其一生实践实行的中心。他区分真假道德,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就是道德思想,肯定中华传统道德是实现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获得了道德学社成员的普遍认同,对于我们今天道德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需要澄清的是段正元讲的道德包含了现代学科体系中哲学、伦理、宗教叁个层面的内容。道德学社本质上不以宗教立教而以"道德"立教,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宗教。段正元特别强调道德实践,其实行途径就是叁教合一,万教归儒。(本文来源于《宗教与哲学》期刊2013年00期)

贾璇[7](2012)在《论康德的道德宗教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帝是否存在”是一个经典的永恒的宗教和哲学问题。其实早在康德之前,历史上着名的大哲先驱们就已先后对传统基督教的神学、道德命令等宗教问题进行过深刻的考察和论述,这其中有逻辑严密的证明,如宇宙论、本体论证明等,也有由此产生的对本体论证明长期以来的辩论和抨击。康德一方面接受了这些哲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加以批判,最终建立了自己的独有的哲学体系。其中,康德特别强烈的反对笛卡尔重新提出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在前人的基础上,康德在更深的理论层次上对以前所有的神学证明进行了深刻剖析,在实践理性的界域内,用道德自律的方式为宗教找到了栖息地,由此建构了着名的道德宗教观。本文第一章论述了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康德用为理性划界的方法,得出从人的理论理性出发并不能对“上帝存在”等命题进行证明的结论,对从逻辑上并无漏洞的本体论证明进行了批判。第二章论述了康德的意志自律的道德观,并从善良意志和道德法则的设定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第叁章论述了康德对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主要从配享幸福、至善论、叁种“公设”等方而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2-05-01)

喻冰[8](2011)在《确立促进社会和谐的法律、道德、宗教等规范权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有着良好社会秩序的社会。为了建立文明有序的社会,必须综合运用法律、道德、宗教这叁种主要手段。他们互相配合和补充,有机地组成为社会规范体系,调整人们各个方面的社会行为,最终实现维护政治稳定和良好的社会秩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王静,王腊宝[9](2011)在《道德 宗教 民族——文森特·巴克利诗学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森特.巴克利在澳大利亚文坛名声显赫、影响极深,他的诗歌与诗歌批评更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他在诗歌创作与批评中坚持作品本体论,拒绝任何外在于文学的评判标准。正因如此,对阿诺德的诗歌道德评判标准、艾略特的宗教标准及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者们的民族标准,巴克利均予以否定。在对叁者的批评中,巴克利明确了诗歌与道德、宗教和民族之间的关系,确立了自己坚持作品本体论的诗学理论。(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周玄毅[10](2010)在《自由意志——康德道德宗教的核心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志的绝对自由对于康德哲学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也是使其得以从纯粹理性进展到实践理性的关键概念。通过剥离人类自由意志中的经验性成分,区分只对特定主体的意志有效的主观"准则"和对所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客观"法则",康德对实践理性、道德与宗教的论述,得以超越近代以前的神学与哲学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争论,并将基督教神学所倡导的罪感意识改造成了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由道德宗教所倡导的有尊严的谦卑意识。(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道德宗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康德道德宗教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人的自由意志问题。自由是一个人坚持道德行为的基础,而自由的真实内涵就是他的意志自由,意志自由使道德成为可能。但是,人的意志自由并非无条件的,它需要假定上帝的存在,在上帝的目光统摄之下人才有可能实现德福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宗教论文参考文献

[1].马彪.道德宗教的内在意蕴——以康德的《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为中心[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9

[2].卢国琪.我们需要假定一个上帝——康德道德宗教哲学的逻辑指向[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

[3].石敏杰.论宗教中的“道德信仰”——以康德的“道德宗教”为例[J].宁夏党校学报.2013

[4].吴云.道德信仰何以必要——基于康德道德宗教理论资源的回答[J].理论探讨.2013

[5].桂华.圣凡一体:礼与生命价值[D].华中科技大学.2013

[6].韩星.道德学社与道德宗教[J].宗教与哲学.2013

[7].贾璇.论康德的道德宗教观[D].中央民族大学.2012

[8].喻冰.确立促进社会和谐的法律、道德、宗教等规范权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

[9].王静,王腊宝.道德宗教民族——文森特·巴克利诗学理论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周玄毅.自由意志——康德道德宗教的核心观念[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标签:;  ;  ;  ;  

道德宗教论文-马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