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层论文_梁逸舟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超滤膜,微生物,凤山,压电效应,鄂尔多斯,长兴。

生物层论文文献综述

梁逸舟[1](2018)在《混凝强化重力驱动超滤膜处理含藻水效能及生物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藻会产生一系列有毒物质严重危害水质,水体富营养化是藻类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如何高效去除藻类已经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具有分离效果好、能耗低、通量高的超滤技术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藻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会引起较为严重的膜污染,因此超滤处理含藻水的方法没有得到大规模普及。Peter-Varbanets等人于2010年提出了重力驱动膜系统,该系统的运行模式是死端过滤,靠重力作用将运行的水头压力稳定在40-100mbar,其具有能耗低、运行成本低、膜污染较小且无需物理及化学清洗等优点。目前重力膜系统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分散式洁净水供应、海水淡化预处理等水处理工程中,而应用含藻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本文重点研究了重力超滤膜系统除藻效能及膜污染的特性。对比分析了不同混凝条件(混凝预处理取上清液及混凝后直接将絮体加入反应器)以及不同种类水合氧化物(水解后呈正电性的混凝剂FeCl_3混凝剂、负电性混凝剂水合二氧化锰)对重力超滤膜系统除藻效能的影响。通过各种水质评价方法,如膜通量的变化、叁维荧光光谱分析(EEM)等,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等膜污染表征手段来分析叁种不同的前处理方式对重力膜除藻效能的影响。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对膜表面污染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从微观角度揭示水质变化规律及膜污染机理。本文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水合二氧化锰原位混凝可显着增大絮体粒径,使得初始阶段沉降至膜表面的污染物多于FeCl_3原位混凝组,造成的过滤初期膜污染最严重,膜通量降幅最大,FeCl_3原位混凝组次之,而FeCl_3预混凝去除了大部分藻细胞及其胞外有机物,因此造成的膜污染最轻。重力膜反应器可以有效截留藻细胞以及类SMP生物大分子等物质,对色氨酸类物质以及类蛋白物质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中FeCl_3原位混凝组去除率可达90%;无混凝剂投加组次之为80%;水合二氧化锰原位混凝组为63%;FeCl_3预混凝组最低,为30%。原位投加FeCl_3混凝剂和水合二氧化锰混凝剂均不会破坏藻细胞,但会对藻细胞产生应激反应,改变藻际细菌的种类,使得能够促进铜绿微囊藻生长繁殖的红杆菌属Rhodobacter等菌属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消失,而出现嗜甲基菌属Methylophilus等菌属。新生菌属有助于膜表面污染层的快速形成和稳定发展,使得水合二氧化锰原位混凝组膜表面污染层最为疏松,可逆污染小,因此膜通量恢复率最高,可达100%;FeCl_3原位混凝组次之,为71.22%;FeCl_3预混凝组为62.09%;无混凝剂投加组最小,为48.59%。无混凝剂投加组膜污染层中的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最高,FeCl_3原位混凝组次之,水合二氧化锰原位混凝组最低。本文重点关注了混凝强化重力超滤膜系统处理含藻水的效能及膜污染特性,有助于优化重力膜系统,为建立以重力超滤膜系统为核心的除藻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杨巍,张廷山,祝海华,杜翔,舒兵[2](2015)在《川东北晚二迭世微生物建造对碳酸盐台地生物层及生物礁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晚二迭世长兴期华南地区处于赤道附近,适宜的海洋理化环境条件促进了底栖生态系统的繁盛,包括钙质海绵为代表的后生生物及微生物广泛参与碳酸盐台地的生物礁建造。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台地边缘剖面的研究表明,长兴期生物礁主要由钙质海绵、古石孔藻、管壳石、凝块石以及同沉积胶结物组成,其中管壳石和古石孔藻包裹倒伏的钙质海绵,周缘往往被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凝块石或同沉积的胶结物充填,这种微生物参与的海绵骨架礁持续发育并消亡于Clarkina yini带。在巫溪尖山长兴组剖面,生物礁层位之上为暗色均质的凝块石包裹和粘结生物颗粒形成厚层-块状的生物层,这些生物层中的生物类型趋于简单,不含钙质海绵碎屑,直至大灭绝界线附近。川东北长兴期微生物曾经广泛参与不同类型的生物建造,这些沉积记录不仅反映了其对碳酸盐台地构筑的重要作用,同时见证了重大地质转折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4)

梅冥相,刘丽,胡媛[3](2015)在《北京西郊寒武系凤山组迭层石生物层》一文中研究指出迭层石是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岩石记录中的"藻席"(微生物席)的建造物。在北京西山寒武系芙蓉统凤山组下部,见一层厚度为2~3m的迭层石生物层。宏观上,该生物层主要为大型柱状迭层石所组成;微观上,表现为致密泥晶灰岩和颗粒泥晶灰岩构成的泥晶相迭层石。在迭层石内部,各种特殊的颗粒如底栖鲕粒、核形石和凝块石的发育,表明了微生物席内颗粒的多样性,而叁叶虫骨屑的发育则意味着迭层石生长过程中较为强烈的泥晶粘聚作用;致密泥晶中的黄铁矿晶体,间接地反映了泥晶的异养细菌成因。因此,凤山组中的迭层石生物层,作为"贫乏骨骼的寒武纪风暴海"中典型的沉积学现象,成为较深水背景之中微生物造礁作用的典型实例,也成为理解微生物席内微生物成因颗粒多样性的典型岩石记录。(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琨,邓坤,李敬安,王雪,陈俊英[4](2012)在《Ti表面构建Ⅳ型胶原/肝素生物层提高细胞相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架表面内皮化成为最终实现支架与血液及组织长期相容的良好途径,内皮祖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集聚、生长与增殖使快速内皮化成为可能。利用静电结合作用将抗凝血药物肝素和内皮细胞基膜中重要组成的Ⅳ型胶原结合到Ti表面,使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Ti通过碱活化和硅烷化处理后,形成带正电荷的氨基表面,与有残留负电荷的肝素/Ⅳ型胶原复合物静电结合,形成生物化层。通过傅立叶红外掠射检测了材料表面特征基团的变化,通过水接触角的测定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跟踪表面亲疏水性能以及表面形貌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对Ⅳ型胶原进行定性表征。结果显示仿生层构建成功,修饰后的表面较Ti表面能够粘附更多的内皮祖细胞,细胞生长与增殖较快,且细胞形态良好,细胞相容性得到明显改善。Ⅳ型胶原的引入对于心血管植入器械的表面改性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2年24期)

张能辉,陈建中[5](2008)在《双链DNA生物层的弹性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标记生物检测时,在固相基底固定的单链DNA探针分子与溶液中的单链DNA靶分子通过碱基配对形成双链DNA结构,此类生物聚合物的力学和电学性能是影响芯片纳米挠度的重要因素。然而,限制在有限空间的大量DNA分子簇与DNA单分子以及传统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相比有着显着差异,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采用连续介质力学观点,将芯片四层悬臂梁结构中双链DNA生物层视为具有宏观弹性模量的杆,考虑静电能和水合能等作用,利用基于宏观向列相液晶理论的Strey经验式,研究在轴向压力作用下DNA生物层变形特点。同时,揭示DNA生物层宏观弹性模量与芯片封装密度等之间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08-07-24)

张能辉,单金英,邢晶晶[6](2007)在《单链DNA分子刷生物层的压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力于研究无标记生物检测中基因芯片的纳米力学行为。基因芯片由硅层、铬层、金层和通过巯基自组装技术固定的单链DNA分子刷生物层组成。不同于力致弯曲、熵致弯曲和薄膜弯电效应等观点,生物聚合物毛刷层的压电效应被认为是一种致使芯片产生纳米弯曲的主要因素,一种经典的(本文来源于《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期刊2007-08-20)

郭瑞璜[7](2003)在《地下有个生物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在几百至上千米深的地下, 是坚硬的岩石 ,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死静世界。 然而近十年来科学家们发现, 在地表以下几公里的范围内, 存在着一个庞大的生物层。 在距地表500米(本文来源于《西安日报》期刊2003/04/24)

Daniel,J,Lehrmann,康云骥,黄惠明[8](2000)在《华南南盘江盆地早叁迭世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南盘江盆地海相孤立的碳酸盐台地内部发现早叁迭世生物骨架灰岩。它们发育于 2个层位 :1.叁迭系最底部哥里斯巴赫阶 (Griesbachian) ,为 15m厚的生物层 ;2 .下叁迭统上部史密斯阶—斯帕斯阶 (Smithian - -Spathian) ,为 1.5m厚孤立的穹隆形或倒置的圆锥形钙质微生物丘。这些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是由坚硬的钙质微生物骨架组成 ,这些骨架围限出 1~ 3cm大小的内部孔洞网 ,其间充以团粒和骨屑。而骨架则由不规则状—丛枝状、囊状—凝块状的微晶颗粒组成。这种颗粒可称为肾形藻 (Renalcis) ,它是一种钙化的球状兰藻细菌。骨架因次生泥晶微生物的胶结而得到加强。其中的后生动物化石有腹足类、双壳类、介形类、旋圈虫类及腕足类。人们以前普遍认为早叁迭世是全球礁与礁丘生长的间歇期。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基于对二迭纪结束后礁的演化模式及礁生态的重建。由于早叁迭世存在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 ,这些认识必须作出修改。(本文来源于《广西地质》期刊2000年02期)

叶俭,杨友运,兰晓东[9](1992)在《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迭层石生物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地台南缘断续出露上元古界青白口系皇坪组,其上部为迭层石白云岩,迭层石大都已硅化,呈树枝状,有原地生长的,也有倒卧的,厚30~40m,为迭层石生物层。它们大致沿东西向构造线呈带状分布,延展近60km,其底部为角砾岩,角砾成分主要为燧石,其次为白云岩,燧石大都为薄板状。角砾为杂基支撑,定向排列,具粒序层理,系迭层石生物层崩塌而成的碎屑流。(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1992年04期)

生物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二迭世长兴期华南地区处于赤道附近,适宜的海洋理化环境条件促进了底栖生态系统的繁盛,包括钙质海绵为代表的后生生物及微生物广泛参与碳酸盐台地的生物礁建造。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台地边缘剖面的研究表明,长兴期生物礁主要由钙质海绵、古石孔藻、管壳石、凝块石以及同沉积胶结物组成,其中管壳石和古石孔藻包裹倒伏的钙质海绵,周缘往往被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凝块石或同沉积的胶结物充填,这种微生物参与的海绵骨架礁持续发育并消亡于Clarkina yini带。在巫溪尖山长兴组剖面,生物礁层位之上为暗色均质的凝块石包裹和粘结生物颗粒形成厚层-块状的生物层,这些生物层中的生物类型趋于简单,不含钙质海绵碎屑,直至大灭绝界线附近。川东北长兴期微生物曾经广泛参与不同类型的生物建造,这些沉积记录不仅反映了其对碳酸盐台地构筑的重要作用,同时见证了重大地质转折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层论文参考文献

[1].梁逸舟.混凝强化重力驱动超滤膜处理含藻水效能及生物层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2].杨巍,张廷山,祝海华,杜翔,舒兵.川东北晚二迭世微生物建造对碳酸盐台地生物层及生物礁的贡献[C].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2015

[3].梅冥相,刘丽,胡媛.北京西郊寒武系凤山组迭层石生物层[J].地质学报.2015

[4].张琨,邓坤,李敬安,王雪,陈俊英.Ti表面构建Ⅳ型胶原/肝素生物层提高细胞相容性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2

[5].张能辉,陈建中.双链DNA生物层的弹性性质[C].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2008

[6].张能辉,单金英,邢晶晶.单链DNA分子刷生物层的压电性能[C].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2007

[7].郭瑞璜.地下有个生物层[N].西安日报.2003

[8].Daniel,J,Lehrmann,康云骥,黄惠明.华南南盘江盆地早叁迭世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J].广西地质.2000

[9].叶俭,杨友运,兰晓东.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迭层石生物层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2

论文知识图

川西中北部马鞍塘组剖面对比图(据杨...焦作太原组L1灰岩中Zoophycos遗迹化石...遗迹群落类型Ⅲ中遗迹化石的组成与分...组土壤柱中配水层与处理层相接处的...湘中、湘东南、湘东北地区泥盆系棋梓...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生物礁特征

标签:;  ;  ;  ;  ;  ;  ;  

生物层论文_梁逸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