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纤酶、脑复康联用治疗脑梗塞3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阮洪光[1](2016)在《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头颅DWI/MRA及GCS/NIHSS评分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颅MRI-DWI/MRA检查,观察急性脑梗死病灶的部位、大小,分辨颅内大小粗细不一致的血管分支阻塞,动脉狭窄程度;进行GCS/NIHSS评分,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量化不同中医证型病情的轻重。研究五者的关系。方法选择2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MR-DWI/MRA影像图像资料,采集梗塞灶部位、大小、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等影像信息,对每位患者进行GCS/NIHSS评分。并按照统一的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建立数据库并应用统计学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MR-DWI/MRA影像表现(部位、大小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GCS/NIHSS评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中,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以中经络为主,其中又以风痰入络型为最常见证型;其次为阴虚风动、风阳上扰证型;中脏腑者较少,以痰热腑实最多,未收集到痰火瘀闭型病例。2大面积脑梗死中,以脑叶的病灶最多,其次为基底节,放射冠、脑干、小脑较少。局灶性脑梗死中,以基底节、脑叶、放射冠及脑干病灶较多,胼胝体最少。腔隙性脑梗死中,脑干、脑叶与基底节为多发部位,而小脑与胼胝体最少见。结果提示不同面积梗死组病灶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急性缺血病灶位于脑叶、基底节最多见,其中脑叶病灶中经络风痰入络、风阳上扰、阴虚风动三证型均较多见;其次基底节、脑干与放射冠病灶以风痰入络及阴虚风动型多见;丘脑以风痰入络型多见。本研究中中脏腑中脑叶以痰热腑实多见。结果提示不同部位梗死组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急性缺血性脑梗塞证明不同大小梗塞灶组的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经络中大片脑梗塞以风阳上扰型多见,局灶性脑梗塞与腔隙性脑梗塞以风痰入络与阴虚风动型多见。中脏腑中大面积脑梗塞以痰热腑实型多见。5大面积梗死与局灶性梗死患者的MRA经卡方检验,提示大面积梗死组与局灶性梗死组异常血管类型存在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中风中经络三个证型比较,提示GCS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风中脏腑其中三个证型比较,提示三证型GC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8分认为是中脏腑痰热腑实、痰火瘀闭(无病例)、痰浊瘀闭的指标,3分认为是阴竭阳亡的指标。中经络与中脏腑组间比较,提示GC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中风中经络三个证型比较,NIH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风中脏腑四个证型其中三个证型比较,NIH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经络与中脏腑组间比较,NIH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中经络与中脏腑证型间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不同病灶部位具有一定的联系,风痰入络型缺血性梗塞灶大多位于基底节、脑叶、丘脑、脑干与放射冠,可作为其证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阴虚风动型病灶大多见于脑叶、基底节、脑干与放射冠,可作为其证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风阳上扰与痰热腑实型缺血性梗塞灶大多位于脑叶,可作为其证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2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梗塞灶病灶大小具有一定的联系,风阳上扰型与痰热腑实型缺血性梗塞灶大多呈大片性脑梗塞,可作为其证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风痰入络、阴虚风动型缺血性梗塞灶大多呈局灶性与腔隙性脑梗塞,可作为其证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3 DWI结合MRA,是观察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有效手段,并可综合评价病情并判定预后。4大面积梗死组血管以动脉闭塞为主,局灶性梗死组以动脉狭窄与动脉硬化为主。5可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作为中风中脏腑证型的参考指标;将NIHSS评分作为中风各证型的参考指标。
郑文科,张莉,商洪才[2](2012)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舒血宁注射液(以下简称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全面收集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献,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分析采用RevMan5.0软件。结果:共纳入33篇RCTs中文文献,3305例样本。纳入文献中31篇未提及随机方法、隐蔽分组、盲法、偏倚等质量评价标准。结局指标未采用致残率/病死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总有效率:舒血宁+常规治疗(以下简称CT)vs.CT,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39,95%C(I2.30,5.00),P<0.00001];舒血宁+CTvs.右旋糖酐40+CT,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6.16,95%C(I2.74,13.87),P<0.0001];舒血宁+西药+CTvs.西药+CT,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06,95%C(I1.71,5.48),P=0.0002],均表明舒血宁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舒血宁+CTvs.奥扎格雷+CT,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3,95%C(I0.11,0.96),P=0.04],表明奥扎格雷组疗效优于舒血宁组。其余干预措施,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变化:舒血宁+CTvs.奥扎格雷+CT,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77,95%C(I1.76,3.77),P<0.00001],表明奥扎格雷组疗效优于舒血宁组。其余干预措施,NDS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不良反应:7个研究报道了不良反应,多为轻度头晕头痛、皮疹,不影响治疗。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16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大于18例。结论: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效果,且相对安全,但因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结论尚需设计严谨、大样本、高质量的RCTs进一步证实。
朱源北[3](2012)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阴虚风动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针刺治疗中风病方案临床验证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阴虚风动型患者采用针刺治疗。从而探讨该方案治疗本病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实用性,并规范中风病了的取穴针刺方法。方法:将入选的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针刺治疗中风病方案临床验证的取穴方法采用针刺治疗)30例,对照组(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风病取穴方法进行针刺治疗)30例。观察两组在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及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评分中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及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评分中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经治疗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均有较明显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积分经统计学处理提示差异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的治疗方案要优于对照组治疗方案。结论:1.本治疗方案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及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评分中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2.本治疗方案取穴科学,疗效确切,操作规范,为中风病提供了规范的取穴针刺方法。3.本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阴虚风动型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突出,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实用性。
杨彭[4](2008)在《川芎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背景: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一种,其急性期临床目前的治疗主要是溶栓,卒中单元,抗血小板等,川芎类药物作为中药制剂动物试验证实可以改善缺血脑部血运,在临床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也有不少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但结果却有不少争议,缺乏其使用中的具体证据,需综合分析具体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现状。目的: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川芎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价,为合理选择应用治疗措施提供临床研究证据。方法:采用Cochrane脑卒中协作组的收集策略,检索数据库:CCTR(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2007.issue.4、Database ofAbstracts of Reviews of effectiveness 2007.issue.4、ACP Journal Club(1991 to12,2007)、Cochrance Databases of Systematic Review(4th Quarter 2007)、Medline(1980-12,2007)、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2-2007)、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1989-2007);手检《中华神经科杂志》等10种杂志;追踪检索相关的综述、论文的参考文献。纳入有关川芎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无混杂因素、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名评价人员提取每个纳入试验关于研究质量、基线资料。结果:共收集到240个已完成的RCTs,其中46个(包括4808例患者)试验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均为阳性药物对照试验。所有纳入试验均未说明具体随机方法及分配隐藏方法,没有试验报告了盲法具体内容和方法,亦无随访资料。Meta分析结果显示46个试验异质性很大(I2=83.7%,P=0.14),治疗组的有效率(1874/2387,78.5%)弱于于对照组(1854/2421,76.5%),有统计学差异(RR=1.06,95%CI[0.98-1.14】,P=0.14)。川芎类治疗发生不良反应作用的情况其中chi?=17.52,p=0.35,I?=8.7%,两者有统计学异质性,合并后副作用发生率:治疗组(35/1031,3039%)与对照组(19/1032,1.8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64,95%CI=[1.00,2.68])。结论:本文结果提示川芎类药物在改善脑卒中功能性结局(死亡及其不良结局)等主要终点指标尚无证据支持,因此还不能将其推荐为脑卒中急性期的常规治疗方案。其改善功能性结局的效果有待于更多设计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RCTs予以进一步证实。
李可建[5](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王国书,俞昌德[6](2007)在《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缺血性中风又占了中风病例的很大部分。针灸疗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方法,临床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的报道很多,兹就近10 a来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头针疗法刘静应用靳氏颈三针法加体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病人,基本治愈26.61%,显效45%,总有效率9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许令春
吴波[7](2005)在《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背景:多年来,中成药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但是否有可靠的证据证明中成药的疗效尚不清楚。 目的: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当前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为选择中成药治疗的患者和医生提供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以帮助临床决策,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方法:从2004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临床常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成药中筛选出59种,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分类方法将中成药依功能分为肝阳化风证、痰热闭阻证、风痰阻络证、瘀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以及其他等六大类。检索8种相关电子数据库,手检7种中文期刊,查阅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以及与研究者联系,收集使用59种中成药中任何一种与不用该种中成药相比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疗效判定指标包括:1.主要指标:随访期末(至少3个月)死亡或依赖。2.次要指标:治疗结束或随访期末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治疗期间以及随访期末的死亡;生存质量。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纳入试验、提取数据和评价质量,对所纳入的试验进行资料合成分析。统计分析软件采用Reman 4.2.7,
马丽虹[8](2005)在《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定性总结活血化瘀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活血化瘀方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48篇,经三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54项,涉及活血化瘀方药12类,其中53项为低质量研究,1项为高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活血化瘀方药共5种,经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的有3种,其中总有效率的合并相对危险度最大的是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甙),其它依次为补阳还五汤及其提取物、脉络宁。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三七提取物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首选活血化瘀药物,其次推荐应用脉络宁注射液、补阳还五汤及其提取物,并提示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量效关系、剂型-疗效关系及配用补气药物可能会提高临床疗效。
吴巍,滕厚雷[9](2003)在《红花单方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徐桂丽,田真,吕祥英[10](2001)在《降纤酶、脑复康联用治疗脑梗塞30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
二、降纤酶、脑复康联用治疗脑梗塞3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纤酶、脑复康联用治疗脑梗塞3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头颅DWI/MRA及GCS/NIHSS评分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中医诊断与分型标准 |
2. 影像观察指标及GCS/NIHSS评分标准 |
2.1 梗死灶部位 |
2.2 梗死灶大小 |
2.3 梗死灶分期 |
2.4 定性 |
2.5 GCS/NIHSS评分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采用前瞻性研究及运用单盲法 |
3.2 检查的设备、参数及相关序列 |
3.3 GCS/NIHSS评分 |
3.4 数据采集 |
3.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1 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的分布 |
1.2 不同面积梗死组病灶部位比较 |
1.3 七个部位梗死组中医证型比较 |
1.4 不同面积梗死组中医证型比较 |
1.5 大、小面积梗死组异常血管类型比较 |
1.6 中风证型与GCS评分(分数低病情重)的关系 |
1.7 中风证型与NIHSS评分(分数高病情重)的研究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1.4. 1 主要指标 |
1.1.4. 2 次要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1.5 资料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概述 |
2.1.1 数据库检索结果 |
2.1.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3 有效性 |
2.3.1 总有效率 |
2.3.1. 1 舒血宁+CT vs.CT |
2.3.1. 2 舒血宁+CT vs.西药+CT |
2.3.1. 3 舒血宁+西药+CT vs.西药+CT |
2.3.1. 4 舒血宁+西药vs.西药 |
2.3.2 NDS变化 |
2.4 安全性 |
2.5 漏斗图分析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2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 |
4.3 对临床试验的建议 |
(3)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阴虚风动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认识 |
3.1 治法治则 |
3.2 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认识 |
4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4.1 缺血性脑卒中的致病因素 |
4.2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5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认识 |
5.1 抗血小板治疗 |
5.2 溶栓治疗 |
5.3 抗凝治疗 |
5.4 降纤治疗 |
5.5 神经保护剂 |
5.6 基因治疗 |
5.7 神经干细胞移植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阴虚风动证诊断标准 |
2.4 分期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 治疗方法 |
4.1 治疗组 |
4.2 对照组 |
5 观察项目 |
5.1 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见 |
5.2 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见 |
5.3 治疗前后的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评分见 |
6 统计学处理 |
7 研究结果 |
7.1 一般病例资料研究结果 |
7.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分布情况 |
7.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布情况 |
7.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分布情况 |
讨论 |
1 选题的意义 |
2 处方的选择 |
3 缺血性脑卒中与阴虚风动病机的相关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川芎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论文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7)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摘要 |
第一部分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 |
一、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三、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学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二部分 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预试验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第一部分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一、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三、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学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预试验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理论探讨 |
一、活血化瘀法的源流 |
(一) 滥筋于《内经》时代 |
(二) 应用于《伤寒杂病论》 |
(三) 发展于隋唐宋 |
(四) 发扬于金元明清 |
二、活血化瘀法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一) 理论研究现状及分析 |
(二) 临床疗效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三、运用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中医治法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一)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
(二) 将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活血化癖法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三) 将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活血化癖法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系统评价 |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 临床研究的收集方法 |
(二) 文献选择标准及方法 |
(三) 资料提取方法 |
(四)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
(五) 统计分析方法 |
二、结果 |
(一) 文献检索、分类、选择结果 |
(二) 排除文献一般情况 |
(三)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
(四)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描述及质量评价结果 |
(五) Meta-分析结果 |
(六)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七) 相关实验室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讨论 |
一、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二、结论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三、后续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纳入文献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2 待评价文献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3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排除文献登记一览表 |
致谢 |
(9)红花单方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应用 |
2 现代应用 |
2.1 脑血管疾病 |
2.2 心血管疾病 |
2.3 糖尿病 |
2.4 其他 |
3 小 结 |
(10)降纤酶、脑复康联用治疗脑梗塞3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治疗方法: |
疗效: |
讨论: |
四、降纤酶、脑复康联用治疗脑梗塞3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头颅DWI/MRA及GCS/NIHSS评分的关系[D]. 阮洪光.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2]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J]. 郑文科,张莉,商洪才. 中国执业药师, 2012(12)
- [3]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阴虚风动型的临床研究[D]. 朱源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4]川芎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D]. 杨彭.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6]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 王国书,俞昌德.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7(01)
- [7]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D]. 吴波. 四川大学, 2005(02)
- [8]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D]. 马丽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06)
- [9]红花单方临床研究进展[J]. 吴巍,滕厚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1)
- [10]降纤酶、脑复康联用治疗脑梗塞30例疗效观察[J]. 徐桂丽,田真,吕祥英. 山东医药, 2001(01)
标签:脑卒中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急性脑梗塞论文;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论文; 脑复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