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是企业百年历程中的最重要因素——福特公司六西格玛活动访谈(论文文献综述)
张敬[1](2021)在《SDSZ医院“两癌”筛查管理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和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两类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状况。为降低这两类影响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我国自2009年起启动“两癌”筛查项目。我国学者近年来对于“两癌”筛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筛查技术路线、疾病病种检出情况、患病因素、健康教育等方面,而对于该项目在组织管理流程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这一民生项目的顺利开展,想要达到预期的筛查覆盖率目标、过硬的筛查质量、较高的群众满意度,亟需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流程作为保障。本研究基于PDCA循环理论通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四个阶段。研究过程中,结合问卷调查、头脑风暴会议等方式实现了研究的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现状,识别问题、找出主要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实施改进计划、检查实施效果、标准化巩固成绩、遗留问题纳入下个周期八个步骤,完成了“两癌”筛查项目管理的全流程优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各级医疗机构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也面临着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优化后的流程真正做到了持续改进,预约制检查、叫号系统、体检结果线上推送等措施在控制来院人数、缩短群众检查等候时间方面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新流程在应对新问题出现时更具稳定性和可变性。本研究探索推进“两癌”筛查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系统化,以期提高广大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希望本研究优化后的流程可以为其他区(县)提供参考,以促进该项目的同质均等化开展。
莫倩华[2](2021)在《基于服务质量测评的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严峻,优质客户资源日渐稀缺。唯拥有客户,才能在竞争中存活。在产品同质化背景下,服务成为争夺客户的关键。面临当前最主要的盈利手段,即信贷业务业绩一般、规模不足的困境,S银行必须以客户和服务为中心,提升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能力,提高信贷业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论文基于服务质量测评,以客户感知服务质量为标准,研究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首先,通过客户对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测评,甄别S银行信贷业务的服务瓶颈,探究客户认为服务质量最低的服务环节。其次,通过对服务瓶颈环节客户体验背后原因的深度访谈,诊断该环节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探查出导致服务瓶颈环节客户认为服务质量低的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然后,以提高信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准则,针对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设计提升策略。最后,提出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以客户感知服务质量为标准,S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服务的服务瓶颈是贷前调查环节;客户对此反馈的主要不满以及导致不满的流程管理问题包括因客户经理招聘配置不科学和培训开发不完善导致的人员服务能力不足,以及因营销岗位与审批岗位绩效考核不平衡导致的服务目标冲突。外部服务的服务瓶颈则是贷前服务环节;客户对此反馈的主要不满以及导致不满的流程管理问题包括因信贷业务风控系统不智能和业务流程设计不科学导致的服务效率低下,以及因银行内部部门间协同和沟通不顺畅导致的服务预期落差。针对内部服务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论文提出要提高客户经理的招聘标准、加强客户经理的培训质量以提升服务流程的人员服务能力,以及平衡营销与审批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协同内部不同部门的服务目标。针对外部服务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论文提出要完善信贷业务的风控模型、优化信贷业务的流程设计以提升服务流程的服务效率,以及加强银行的内部沟通以改善对外部客户的服务预期管理。论文紧扣信贷业务的服务属性,基于服务质量测评提升S银行的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能力,从而提高信贷业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信贷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论文的研究对解决S银行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并能为同业的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提升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舒剑[3](2020)在《基于校企合作的汽车4S店运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汽车行业在经济发展浪潮中与时俱进,“汽车4S”店应时而生。品牌“汽车4S”店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就必须改变现有经营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营体系。因此现有运营模式是否合理,是每个“汽车4S”店都要着重关注的问题。首先,通过深入分析校企合作模式对学校和企业的益处与成果,深入阐述汽车服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及特点,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汽车M4S店;并从M4S店组织构架、各部门职责、校企合作前后企业经营情况三方面阐述汽车M4S店现状。其次,在详细调研M4S店的特点、运营模式、技术水平、管理层次、服务水平等要素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EFE外部因素矩阵、汽车行业竞争、消费者行为、顾客满意度调查、盖洛普Q12、企业品牌认知度和企业运营模式共7个问卷调查;构建了包括企业、学校、学生和社会4个维度、16个二级指标的校企合作模式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模糊综合评价法中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数据损失严重的、评价结果不合理的对象,利用加权平均求隶属等级;对于多个被评事物依据其等级位置进行排序,得到最终隶属度;最终建立了层次分析法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选取汽车M4S店对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对M4S店校企合作效果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找出了M4S店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可改进并完善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以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效益最大化,并为社会做出贡献。总之,本文从基于校企合作的汽车4S店运营模式角度出发,依据企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和社会层面建立了科学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模型对M4S店校企合作模式效果进行评价,进而给出对策建议,对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知名度,提高学校影响力和学生就业率,增加企业社会贡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贾韶琦[4](2020)在《美国公私合作(PPP)法制研究》文中指出美国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法律通常即指PPP制定法,包括名称中含有“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或“Public Private”,以及内容规定PPP的制定法。美国PPP法律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是美国PPP法制生成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孕育不同的法律,PPP法律的生长同样有其所需的社会土壤,包括现实需求、法律环境、理论基础等。社会对PPP法律的需要,首先应当是对PPP的需要,然后是对以法律形式规范PPP运作的需要。就PPP的社会现实需求而言,基础设施老旧亟待改善、财政紧张亟需缓释压力、公用事业进一步市场化、从大政府回归有限政府、私人部门追求商业利益、美国平民主义蓬勃发展等,或为压力,或为动力,都是客观存在的PPP驱动力量。就PPP立法的必要性而言,在PPP出现后,无论是促进其优势实现,还是防范异化风险,都需要长期、专门的PPP运作规范;而且由于传统联邦法律、州宪法、州其他法律存在PPP使用的法律障碍,需要通过法律授权来突破这些限制。无论是PPP应用还是PPP立法,既是出于实践之需要,也是一次次理论选择的结果,而在这里提供理论支持的是新公共管理理论。迄今为止,美国的PPP法律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以联邦PPP法律发展为主线,根据联邦PPP立法权行使的阶段性特征及对州PPP法律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89—1997年)发轫于美国现代意义上第一部PPP法律的颁布,彼时PPP兴起,有的州已经通过授权立法尝试推行PPP,美国PPP法律正式出现。这一时期的联邦PPP法律尽管很少,但转变了此前联邦法律的态度,从设置障碍转为放任自由,已经对州PPP法律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个时期(1998—2013年)以联邦于1998年陆续颁布的一系列PPP支持法为开始标志,联邦PPP法律开始从消极的不反对转为明确支持PPP,包括放开市场准入、提供金融支持等,对州PPP法律的影响越发明显。至于州一级的PPP法律不断增加、渐成规模。不过期间由于遭遇金融危机,PPP市场受到牵连,由盛转衰。第三个时期(2014年至今)出现在金融危机结束后,PPP开始复兴,带动州法律继续发展,越发完善。联邦PPP法律开始由支持转为引导,对州PPP法律的影响越发深刻。美国PPP法律二元格局在这一时期成型。在美国,联邦法律与州法律之间不存在主次之分,也没有完全独立。联邦PPP法律更多地是在州PPP法律和联邦其他法律之间、州PPP法律之间发挥衔接作用,为美国PPP的推行尽可能地消除联邦法律障碍和州法律隔阂。至于是否开展PPP项目以及具体如何开展,属于州内事务,由州自行决定,联邦无权取而代之,但可以通过法律政策加以牵引。因而说,美国联邦PPP法律和州PPP法律构成的既非单一制国家的一元治理金字塔体系,也不是邦联制国家的多元分治架构,而是二元共治格局。美国PPP法律发展的趋势是制定一部综合性、促进性、框架性的联邦PPP基本法,旨在实现联邦PPP法律之间、联邦PPP法律与州PPP法律之间、州PPP法律之间的安定和谐。以上是对美国PPP法律演变的宏观考察,继续深入,穿透不同层级、形式不一、数量众多的PPP法律,进一步探微美国PPP法律制度可知,PPP的授权法律制度是根本制度,PPP的项目实施法律制度是基本制度,PPP的项目融资法律制度是核心制度。这三项主要的PPP法律制度依次下来,在规范事项上由粗及细,在规定内容上由浅入深。美国PPP的授权法律制度旨在为PPP项目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包括两步,一是联邦放开法律限制,二是州法律明确授权,缺一不可。联邦层面,一方面通过制定新的法律突破传统联邦法律在PPP项目融资等方面设置的障碍。由于既有法律障碍集中在交通行业,因此颁布的新法也多是针对交通运输项目,如《多式联运地面运输效率法》(ISTEA)、《21世纪交通公平法》(TEA-21)、《安全、可靠、灵活、高效的交通公平法律:留给使用者的财产》(SAFETEA-LU)等。另一方面,联邦以“创新承包技术”的名义赋予FHWA对公路项目创新交付方式的审批权,又通过SEP-14、SEP-15等创新计划将地方成功的创新采购作法固定下来,实际上是通过扩大解释在事实上突破了联邦公共采购法对PPP采购的限制。州层面,PPP法律授权集中在交通运输领域,以严格授权为特点,包括项目内容、项目数量、项目类型、公共部门范围等多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同时还会明确问责标准与采购标准,在整部授权性法律中平衡效益最大化和公共利益保护两个不同的价值取向。美国PPP的项目实施法律制度旨在为PPP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运作和监管框架。由于PPP项目具体如何开展属于州内事务,因此PPP项目实施法律制度由州PPP法律规定,包括政府PPP机构的设立、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PPP合同框架与基本要求、PPP项目实施配套制度等内容。政府PPP机构一般包括PPP办公室和PPP委员会,是PPP项目实施的促进机构。美国PPP项目的实施流程一般分为筛选、识别、准备、采购、执行。每一个阶段的操作程序及监管要求连贯一起便是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而贯穿整个项目实施流程的是PPP合同,通常包括临时协议、全面协议和服务协议,其中又以全面协议最为重要,是一项由公私部门双方缔结、结构复杂、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协议。为了贯彻落实PPP项目实施法律规定,各地政府普遍重视配套制度建设,如发布实施细则等。美国PPP的项目融资法律制度旨在为PPP项目融资提供资金补助、信贷计划、融资工具等金融支持。PPP融资的本质是项目融资。美国PPP法律二元格局下,PPP项目融资法律制度主要由联邦法律规定,州法律一般就项目融资方式作出笼统规定或直接留白,交由项目方按需灵活选择。为了给PPP项目融资提供更多金融支持,联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其中《多式联运地面运输效率法》(ISTEA)、《交通基础设施融资和创新法》(TIFIA)和《水基础设施融资和创新法》(WIFIA)最具代表性:第一个是拉开联邦信贷资助PPP项目帷幕的“起点”,第二个是标志交通PPP项目联邦信贷计划成熟的“顶点”,第三个是联邦信贷计划从交通运输行业延伸到其他行业的“拐点”。总之,美国PPP法律基于联邦制下的立法权划分形成了二元共治格局。在授权法律制度中,联邦PPP法律只是不禁止,作出明确规定的是州PPP授权性法律;而在项目实施法律制度中,由于具体如何开展PPP项目属于州内事务,因此规范调整的是州法律;到了项目融资法律制度,联邦PPP法律为全美符合条件的PPP项目提供各种金融支持,而州PPP法律一般不予限制。美国的PPP法律制度自成一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PPP法律存在国别之分,但理念是共通的,问题是类同的,只是表现形态和应对方式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因此,尽管我国与美国的体制、国情、社情、PPP发展等情况不尽相同,但美国PPP法制状况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PPP立法,乃至整个PPP治理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黄桦[5](2020)在《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在中美贸易摩擦、国内经济形势下行、进口关税下调、购置税取消、国六排放政策和双积分政策实施、新势力造车不断涌入等多重综合因素影响下,国内汽车销量迎来28年来首度全年负增长,汽车行业整体进入零增长和负增长阶段,行业竞争也从资格赛正式进入残酷的淘汰赛阶段。本文从主要上市车企生产运营成本情况和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的重要性等研究背景出发,提出本文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拟通过总结和回顾当前国内外关于成本管控和生产运营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典型理论和考核指标等研究成果,并结合SQ合资汽车公司当前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现状,对比分析成本管控标杆企业“日企三强”生产运营成本管控优秀做法,充分剖析了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的七个主要构成要素人力成本、折旧摊销成本、能耗成本、设备备件和刀工具成本、产品质量成本和其它生产运营成本当前存在的管控问题和成因,深入分析影响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的各项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合智能制造等前瞻性技术在生产运营成本管控优化方面的应用提出成本管控优化目标及改进方案,并提出“全面协同推进降本,打造创新智慧制造平台,用最精益的生产运营成本管控方式,助力SQ合资汽车公司迈向OPEX卓越精营企业之路,最终成为基于智能+生产运营成本管理模式的OPEX企业”的核心思想。通过具体方案的实施预期将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丰硕的成果,在生产运营成本管控方面可大大促进了汽车单台产品制造成本降低,从而使毛利润提升10%以上,盈利能力预计可达到行业一流水平,用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成本优势跑赢市场,同时也使公司形成满足工业4.0和智能制造2025新生产力需求的新型生产运营成本管控模式。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展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能够为同行业生产运营成本管控优化带来启示,并为汽车行业的生产运营成本管控模式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王明飞[6](2016)在《TRQZ公司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文中提出当前战略性绩效管理的理念得到了许多企业高层管理者高度认同,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却遭遇到了落地执行的难题,主要包括:缺少战略落地机制、绩效管理与经营管理不统一、目标分解技能不扎实、绩效管理执行千差万别与僵化。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和难题,对于实现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TRQZ公司前身是一家地方国企,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财务和生产等相关指标考核,公司的战略目标不能科学有效分解,绩效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各级主管的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公司绩效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国际上目前广为实施的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注重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的结合,突破了绩效管理的传统思路,开始导入了平衡计分卡等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工具,使得绩效管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工具和管理工具。但评估绩效标准及采取相应的公司战略,对于传统的中国企业家来说仍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本文拟通过剖析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落地执行中的四个难点问题,从战略体系设计、战略规划部署、绩效体系构建、落地实施等四个方面制定措施来推动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的落地执行。从绩效考评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着手,系统的总结、阐述近年来国外知名企业在绩效指标体系方面的创新与实践和国内的企业在绩效管理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收集一系列巨头突破意义的论文及成功性案例的观点,为TR企业及其他在战略绩效管理理论方面不断探索前进的中国企业家以一定参考。文中将采用平衡计分卡(BSC)、KPI、360绩效评价的核心思想方法,对该公司的绩效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主要解决TR公司绩效考评体系中存在的战略绩效指标缺乏关联、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考核管理未量化、考评主体不全面、绩效沟通不积极等问题,继而构建一套适合TR企业乃至转型中的中国中型企业的绩效战略管理体系。
林水燕[7](2016)在《FMEA工具在汽车零部件质量提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从质量管理的观点来说,产品质量首要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是制造出来的,而不只是检验出来的。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FMEA)正是基于“事前预防”的思想,在新项目阶段对产品进行分析、评估和改进,避免或减少失效的发生,降低事后补救带来的成本,有效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在汽车零部件新项目的设计开发和质量提升中,FMEA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FMEA分为设计FMEA(DFMEA)和过程FMEA(PFMEA),实施的流程一样,分为定义功能、故障模式的分析、故障原因的分析、预防/探测措施的制定、风险分析到补偿措施的制定等六个步骤。本文重点研究在汽车散热器的产品设计阶段和过程设计阶段如何有效地应用FMEA工具。在散热器的DFMEA分析阶段,先收集现有产品的设计经验,利用框图工具划分功能模块,再对散热器的失效模式、失效后果、失效原因、预防/探测措施进行分析,最后进行风险评估,对高风险项目制定了补偿措施,分析中应用到尺寸链计算、防错等质量工具。在散热器的PFMEA分析阶段,先收集以前出现过的质量数据,通过质量评审会议找到散热器的关键特性,再对散热器生产过程中的失效模式、失效后果、失效原因、预防/探测措施进行分析,最后进行风险评估,对高风险工序制定了补偿措施,分析中应用到过程能力分析、防错等质量工具。通过对散热器的FMEA分析,及时有效地解决项目中问题,降低质量风险,达到缩短项目周期、降低成本、改善客户满意度的目标。
盖恒国[8](2015)在《德尔福派克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期,在汽车行业总是会听到一些召回的事件,涉及到很多车型的质量问题,如近期出现的大众-速腾的断臂问题和福特-翼虎的断轴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行车安全和汽车主机厂的声誉。因此,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将以德尔福派克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为例,系统阐述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及方法研究,从先期供应商评估和选择开始,探讨如何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如何对供应商进行质量体系审核、过程审核等。在零部件开发的先期阶段,探讨使用过程流程图、控制计划、潜在过程失效模式分析等工具开展先期的质量管理,如何做零部件批准流程、如何做先期的节拍生产评估等。在量阶段,探讨如何用系统管理供应商的质量问题,如何通过使用5Why分析报告、8D报告等工具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实施改进,如何通过供应商积分卡来管理和考核供应商等。并提出供应商发展的建议,为供应商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带动和鼓励供应商与德尔福派克公司共同成长。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德尔福派克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成果将会有助于促进供应商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供应商质量管理将会得到大的改进和提升。国内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先进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推动之下,质量管理会日益精进,中国制造的汽车零部件质量也会大大提高,竞争力也随之增强。
张承业[9](2014)在《基于TRIZ的DFSS过程创新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六西格玛设计(Design for six sigma, DFSS)是在六西格玛管理全面铺开的背景下产生的,初衷是为了克服六西格玛改进的缺陷,用更为系统的产品/过程设计提升固有质量,使其能够真正达到6σ或更高的质量水平。当前成熟经济社会市场规模不再扩大,竞争空前激烈,产品功能质量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卓越质量已不再成为顾客选择产品的首要因素,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价值吸引顾客,质量赢得尊重,创新制造主动,将这些积极的因素有效融入到产品设计过程中是实现顾客满意的关键,同时也是六西格玛设计项目成功的必然要求。本文在现有DFSS方法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创新设计理论TRIZ及顾客价值理论构建面向顾客价值创新的DFSS创新设计理论,即卓越六西格玛设计过程体系PRIDE-DFSS。在实现传统六西格玛设计质量、周期和成本一体化的同时,满足现代设计对创新的要求,能够不断为顾客提供超值价值,更好的实现顾客满意及DFSS目标。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DFSS与TRIZ集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TRIZ理论在DFSS系统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得出了二者集成研究的两个方面:同一系统内的渐进性优化和进化系统间的突破性创新。2.以设计系统信息处理为切入点研究六西格玛设计过程本质,形成DFSS设计信息传递过程模型;并结合已有六西格玛设计流程分析,形成适应新形势下DFSS创新的六西格玛设计一般过程模型PRIDE。3.将顾客价值导入产品设计过程研究,形成顾客价值导向的产品设计流程;根据DFSS本质,将顾客对价值的认知分为产品价值和流程价值两个方面,并研究提供该两类价值所需的能力。4.在DFSS一般过程模型PRIDE的基础上,以顾客价值创造与创新为目标,分解各阶段目标及任务,形成以TRIZ工具为主线的工具应用路线图,以规划各阶段工作流程及工具选择。5.应用DFSS顾客价值创新实现过程研究成果,对纽扣电池阴极自动扣圈机进行设计,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相关理论方法的可行性。
卢锋[10](2011)在《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超过18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研究我国汽车市场增长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关于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的研究主要基于保有总量和更新需求等因素,国内关于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的研究一般基于新车需求总量,特别是轿车需求总量因素,目前关于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的研究或集中于中长期预测的宏观层面研究,或集中于消费个体的微观层面研究,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基于国内外汽车市场发展的实证性研究。通过对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的实证探求和系统模型化研究,预测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特征、发展轨迹、增长速度和发展变化趋势,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布局提供强有力的判断依据和系统支持。课题研究通过对国内汽车工业增长规律的实证性研究,探求中国汽车市场的基本增长规律。研究的逻辑从市场研究出发,总结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在汽车领域的研究现状,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建立点爆预测模型,并提出促进点爆和抓住机遇的相关举措。论文分八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市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综述了亚当·斯密的古典增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增长理论、马尔萨斯增长理论、马歇尔增长理论、熊彼特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索洛增长模型、新市场增长理论、循环增长理论、增长极限理论、集聚经济理论。本章分析了市场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行业背景分析以及以往研究的不足的分析,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和主要内容。本章给出了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章分析探讨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优势和潜在问题,从市场三要素:消费主体、购买力、购买欲望出发,根据影响因素、指标选择方面分析建模的条件。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市场增长的四种模式:周期性波动、结构性变动、阶梯性增长和点爆式增长,分析汽车产品的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内集聚产生汽车点爆增长的机理。第三章从点爆定义入手,分析了点爆产生的实践和理论成因,研究了集聚效应的特征,提出了用基尼系数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根据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的钻石结构分析,分析产业增长极的四部类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关联产业、企业战略和竞争。考察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发生点爆性增长的原因。第四章首先研究了中国汽车工业整车与零部件的产业集聚现状,选取中国汽车行业三甲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进行特案分析,并由此引入湖北十堰市作为研究点爆判据的初始点。在对十堰市的研究中区域基尼系数和千人汽车拥有量作为选择点爆省市的依据。选取多个已发生点爆的区域指标进行加权综合,通过区域汽车保有量的差分梯度确定对应省市的点爆年度,根据地方政府统计年鉴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年报推算出相应的整体指标和人均指标,通过区域人口加权和CPI加权得到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增长始点的判断标准。第五章找出未发生点爆的区域,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研究,把未发生点爆的省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整体和人均两个指标都不满足点爆判据,有三个省区;第二类是人均水平达到点爆条件,而整体指标不满足点爆要求。根据增长趋势特征识别,区域统计资料分别建立增长趋势预测模型,预测各省区发生点爆的时间。第六章讨论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中地区人均收入的收敛性问题,从实践客观理由上分析中国地区差别收入的收敛,并从理论上研究在2023年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汽车在这些省份爆发性增长的条件。本章还预测了中国汽车市场到2025年达到饱和,届时汽车的消费方式以更新为主要模式。根据居民收入收敛和饱和期预测对五省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修正。第七章阐述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是点爆发生的动力源泉。从政府角度发展集聚趋势的行业,培育特色产业群落,专业化分工下的产业空间布局,政府通过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流”的保障作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持。从企业的角度抓住未来汽车市场的区域性点爆机会,结合各省区点爆预测选择最佳时机,投放适宜的针对性产品,并提出零部件企业的集聚发展策略。第八章总结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提出课题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未来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高增长态势,必然会加快汽车工业的发展步伐。汽车市场的发展特征、发展变化趋势和供求波动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汽车产业的投入效果,掌握汽车市场的增长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汽车市场的搏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质量是企业百年历程中的最重要因素——福特公司六西格玛活动访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是企业百年历程中的最重要因素——福特公司六西格玛活动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1)SDSZ医院“两癌”筛查管理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1 流程相关理论 |
2.1.2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3 PDCA理论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医疗卫生领域流程优化研究 |
2.2.2 PDCA应用研究 |
第3章 SDSZ医院“两癌”筛查管理流程现状 |
3.1 相关单位情况简介 |
3.1.1 SDSZ医院情况简介 |
3.1.2 槐荫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情况简介 |
3.2 “两癌”筛查管理流程现状 |
3.2.1 宣传教育环节 |
3.2.2 组织报名环节 |
3.2.3 到院检查环节 |
3.2.4 报告发放环节 |
3.2.5 异常/可疑人群管理环节 |
3.3 两癌筛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适龄妇女参检积极性不高 |
3.3.2 报名流程复杂 |
3.3.3 筛查进程不好把控 |
3.3.4 筛查群众对流程安排和等候时间满意度低 |
3.3.5 异常/可疑病例管理不到位 |
第4章 SDSZ医院“两癌”筛查管理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4.1 计划阶段(PLAN) |
4.1.1 选定主题,制定计划 |
4.1.2 把握现状、设定目标 |
4.1.3 分析原因 |
4.1.4 拟定对策 |
4.1.5 流程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4.2 实施阶段(Do) |
4.2.1 多措并举,提高广大妇女健康意识 |
4.2.2 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 |
4.2.3 筛查现场合理布局 |
4.2.4 转诊服务流程优化 |
4.3 检查阶段(CHECK) |
4.3.1 筛查群众健康意识提高 |
4.3.2 筛查群众满意度提高 |
4.3.3 异常/可疑病例随访管理率大幅提高 |
4.3.4 建立起规范系统的管理流程 |
4.3.5 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4.4 处理阶段(ACTION) |
4.4.1 新流程标准化运行和巩固情况 |
4.4.2 遗留问题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槐荫区“两癌”筛査项目服务满意度调査表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基于服务质量测评的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核心问题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信贷业务 |
2.1.2 服务流程 |
2.1.3 广义客户 |
2.2 服务质量的基础理论 |
2.2.1 服务质量的内涵 |
2.2.2 服务质量的测评 |
2.3 流程管理的基础理论 |
2.3.1 流程管理的内涵 |
2.3.2 流程管理的方法 |
2.3.3 流程优化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1 银行流程再造的研究现状 |
2.4.2 信贷业务服务流程优化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现状 |
3.1 S银行简介 |
3.1.1 总体发展概况 |
3.1.2 信贷业务概况 |
3.2 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现状 |
3.2.1 整体服务流程 |
3.2.2 内部服务流程 |
3.2.3 外部服务流程 |
第四章 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现存问题的诊断 |
4.1 诊断设计 |
4.1.1 诊断目标 |
4.1.2 诊断步骤 |
4.2 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测评 |
4.2.1 服务质量测评的指标与权重 |
4.2.2 服务质量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
4.2.3 服务质量测评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4.3 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瓶颈问题归因的访谈分析 |
4.3.1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4.3.2 访谈内容的文本分析 |
4.4 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 |
4.4.1 内部服务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 |
4.4.2 外部服务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 |
第五章 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的提升策略 |
5.1 目标与原则 |
5.1.1 流程管理提升的目标 |
5.1.2 流程管理提升的原则 |
5.2 内部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 |
5.2.1 提高客户经理招聘标准 |
5.2.2 加强客户经理培训质量 |
5.2.3 平衡营销与审批岗位绩效考核 |
5.3 外部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 |
5.3.1 完善信贷业务风控模型 |
5.3.2 优化信贷业务流程设计 |
5.3.3 加强银行的内部沟通 |
第六章 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的保障措施 |
6.1 培育银行的服务文化 |
6.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6.3 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支持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 B S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 C S银行授信审批委员访谈提纲 |
附录 D S银行信贷客户访谈提纲 |
附录 E S银行客户经理访谈提纲 |
致谢 |
(3)基于校企合作的汽车4S店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校企合作对学校育人环境的影响概述 |
2.1 学校基本情况 |
2.1.1 合作学校简介 |
2.1.2 实习对象简介 |
2.1.3 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培养体系简介 |
2.1.4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体系简介 |
2.2 汽车服务专业校企合作的内涵及其特点 |
2.2.1 内涵 |
2.2.2 特点 |
2.3 校企合作的优越性 |
2.3.1 对企业的益处 |
2.3.2 对学校的益处 |
2.4 校企合作育人情况介绍 |
2.4.1 学校与M4S店合作育人模式 |
2.4.2 学校与M4S店合作育人的成果 |
2.5 其他行业校企合作情况 |
第三章 校企合作对M4S店运营情况的影响调查 |
3.1 企业运营模式的内涵及其特点 |
3.1.1 内涵 |
3.1.2 特点 |
3.2 调查对象选择 |
3.2.1 M4S店介绍 |
3.2.2 M4S店组织架构设置 |
3.2.3 M4S店各部门工作职责介绍 |
3.2.4 校企合作前的M4S店经营情况 |
3.2.5 校企合作后的M4S店经营情况 |
3.3 调查问卷设计 |
3.3.1 问卷设计原则与要求 |
3.3.2 问卷调查基本结构 |
3.3.3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3.3.4 相关人员访谈 |
3.4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四章 校企合作效果评价 |
4.1 评价思路及流程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评价方法选择 |
4.3.1 评价方法分析 |
4.3.2 评价方法选择 |
4.4 评价步骤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M4S店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5.1.1 M4S店的外部环境分析 |
5.1.2 M4S店的内部环境分析 |
5.2 校企合作提升M4S店品牌影响力 |
5.2.1 M4S店的品牌分析 |
5.2.2 M4S店的品牌战略分析 |
5.2.3 M4S店的品牌塑造 |
5.3 校企合作改善M4S店运营模式 |
5.3.1 M4S店现有运营模式分析 |
5.3.2 M4S店运营模式发展路径 |
5.4 校企合作对办学条件的改善 |
5.5 校企合作对合作双方的要求 |
5.5.1 对企业员工的要求 |
5.5.2 对合作院校及学生的要求 |
5.6 合作效果评价 |
5.6.1 评价结果分析 |
5.6.2 问题分析 |
5.7 相关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美国公私合作(PPP)法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动因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动因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0.3.1 研究视角 |
0.3.2 研究方法 |
0.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0.5 主要创新点 |
第1章 美国PPP法律产生的历史背景 |
1.1 社会现实需要 |
1.1.1 基础设施老旧亟待改善 |
1.1.2 财政紧张亟需缓释压力 |
1.1.3 公用事业进一步市场化 |
1.1.4 从大政府回归有限政府 |
1.1.5 私人部门追求商业利益 |
1.1.6 美国平民主义蓬勃发展 |
1.2 PPP运作规范要求 |
1.2.1 促进优势实现 |
1.2.2 防范异化风险 |
1.3 传统法律障碍 |
1.3.1 联邦法律对PPP的限制 |
1.3.2 州宪法对PPP的限制 |
1.3.3 州其他法律对PPP的限制 |
1.4 新公共管理理论盛行 |
1.4.1 管理没有公私之分 |
1.4.2 政府应当掌舵,而不是划桨 |
1.4.3 公共服务是根本目的 |
1.5 小结 |
第2章 美国PPP法律的形成与发展 |
2.1 美国PPP的立法环境与条件 |
2.2 美国PPP法律发展的基本阶段 |
2.2.1 美国现代意义上第一部PPP法律颁布 |
2.2.2 联邦颁布FAIR等一系列PPP支持法 |
2.2.3 金融危机结束与法律二元格局的形成 |
2.3 美国PPP法律二元格局 |
2.3.1 联邦PPP法律 |
2.3.2 州PPP法律 |
2.4 美国PPP法律发展趋势和特征 |
2.5 小结 |
第3章 美国PPP的授权法律制度 |
3.1 联邦法律放开公私合作限制 |
3.1.1 在PPP融资方面的创新 |
3.1.2 在PPP采购方面的突破 |
3.2 州法律明确授权公私合作 |
3.2.1 集中在交通运输领域 |
3.2.2 以严格授权为特点 |
3.2.3 明确问责与采购标准 |
3.2.4 平衡不同的价值取向 |
3.3 小结 |
第4章 美国PPP的项目实施法律制度 |
4.1 政府PPP机构的设立 |
4.2 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
4.2.1 PPP项目的筛选与识别 |
4.2.2 PPP项目的准备 |
4.2.3 PPP项目的采购 |
4.2.4 PPP项目的执行 |
4.3 PPP合同的框架与基本要求 |
4.4 PPP项目实施配套制度 |
4.4.1 法律实施细则 |
4.4.2 利益冲突及其处理 |
4.4.3 信息公开 |
4.4.4 保密承诺 |
4.5 小结 |
第5章 美国PPP的项目融资法律制度 |
5.1 PPP项目融资领域联邦与州的分权与制衡 |
5.2 《多式联运地面运输效率法》(ISTEA)及其影响 |
5.2.1 开启后州际时代的ISTEA |
5.2.2 首次聚焦建设外的预防性维护 |
5.2.3 首次开放州交通融资决策自由 |
5.2.4 首次为交通支出设置资金担保 |
5.2.5 首次确立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 |
5.2.6 首次将加强合作作为改革方向 |
5.3 《交通基础设施融资和创新法》(TIFIA)及其实施 |
5.3.1 TIFIA发展情况 |
5.3.2 TIFIA计划概要 |
5.3.3 TIFIA信贷援助过程 |
5.3.4 TIFIA补贴成本 |
5.3.5 TIFIA计划资金 |
5.3.6 TIFIA项目融资 |
5.4 《水基础设施融资和创新法》(WIFIA)及其实施 |
5.4.1 WIFIA发展情况 |
5.4.2 WIFIA计划概要 |
5.4.3 WIFIA计划执行情况 |
5.5 小结 |
第6章 美国PPP法律制度与其他法律政策的衔接 |
6.1 与宪法上行政赔偿制度的衔接 |
6.2 与政府合同法上违约责任制度的衔接 |
6.3 与公共采购法上竞争性招标程序的衔接 |
6.4 与环境保护法上环境审查制度的衔接 |
6.5 与担保法上自助制度的衔接 |
6.6 与工资法的衔接 |
6.7 与税法上公司所得税规定的衔接 |
6.8 与国家安全法的衔接 |
6.9 与劳工、美观等政策的衔接 |
6.10 小结 |
余论:美国 PPP 法制状况对中国 PPP 法律治理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主要上市车企生产运营成本情况 |
二、车企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创新 |
第二章 成本管控及生产运营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成本管控理论概述 |
一、汽车行业成本管控发展历程 |
二、汽车行业成本管控典型理论 |
第二节 生产运营管理理论概述 |
一、汽车行业生产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 |
二、汽车行业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 |
三、汽车行业生产运营管理成本相关指标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章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现状 |
第一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的背景介绍 |
一、公司简介 |
二、经营情况概述 |
第二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整体框架理论分析 |
一、整体框架理论层级分析 |
二、整体框架理论纵向分析 |
第三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的组织和管理 |
一、组织结构情况 |
二、财务部门组织结构 |
三、各功能块职责和工作流程 |
第四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基本制度 |
一、成本管控基本制度 |
二、成本管控PDCA持续改进流程 |
第四章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问题 |
一、生产运营成本情况概述 |
二、生产运营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
一、人力成本管控问题成因 |
二、设备能耗成本管控问题成因 |
四、材料消耗成本管控成因 |
五、产品质量成本管控问题成因 |
六、设备备件、刀具和工具工装成本管控问题成因 |
七、其它生产运营成本管控问题成因 |
第五章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改进方案及实施 |
第一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目标改进 |
一、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目标 |
二、生产运营成本目标改进 |
第二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建议改进方案 |
一、生产运营成本管控要素建议改进方案 |
二、生产运营成本管控配套保障措施 |
三、改进方案实施重难点和保障措施 |
第三节 SQ合资汽车公司改进方案实施预期效果 |
一、改进方案实施预期效果 |
二、生产运营成本KPI指标预期达成情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TRQZ公司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综述 |
2.1.1 绩效、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概念 |
2.1.2 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体系的概念及关系 |
2.2 战略性绩效管理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发展趋势 |
2.2.1 战略绩效管理的概念 |
2.2.2 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论框架 |
2.2.3 战略性绩效管理的方法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内文献综述 |
2.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公司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现状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3.2 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3.2.1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
3.2.2 人力资源数量结构现状 |
3.3 公司战略分析 |
3.3.1 行业整体分析 |
3.3.2 企业愿景与十二五战略规划 |
3.3.3 公司当前战略制定机制 |
3.3.4 战略制定过程 |
3.3.5 战略绩效规划部署现状 |
3.4 绩效管理体系准备工作 |
3.4.1 内部调研与外部学习 |
3.4.2 战略绩效管理主要问题 |
第4章 公司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绩效体系构建基础和优势 |
4.2 绩效管理支持系统设计 |
4.2.1 确定和梳理公司的战略目标 |
4.2.2 应用平衡记分卡进行指标分解 |
4.2.3 绩效指标分解及过程管理 |
4.2.4 分别制定三层指标 |
4.2.5 持续动态的改进 |
4.3 优化组织结构 |
4.3.1 组织结构现状及实施路径 |
4.3.2 对职能部门充分实施简政放权 |
4.3.3 “模拟分权制”组织架构下KPI指标管理模式 |
4.4 强化激励机制 |
4.5 依托强大的数据平台 |
4.5.1 依托TRPS系统,建立关键绩效评价指标 |
4.5.2 信息集成系统保障绩效分析评价实时共享 |
4.6 改进与创新方法的应用 |
第5章 绩效管理体系落地实施措施 |
5.1 赢得管理层认可 |
5.2 持续运行总结与纠正偏差 |
5.3 逐步实施,不搞跨越式 |
5.4 科学严格的执行绩效考评 |
5.4.1 辅助运用绩效考评工具 |
5.4.2 科学设定考评流程 |
5.4.3 严格按照战略绩效考核标准考评成绩 |
5.4.4 严格执行惩罚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FMEA工具在汽车零部件质量提升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FMEA的研究状况 |
1.3 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的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FMEA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
2.1 FMEA的基本理论 |
2.2 DFMEA与 PFMEA的对比 |
2.3 FMEA的实施流程 |
2.3.1 定义过程/功能 |
2.3.2 故障模式分析 |
2.3.3 故障原因分析 |
2.3.4 预防/探测措施的制定 |
2.3.5 风险分析 |
2.3.6 补偿措施的制定 |
2.3.7 FMEA注意事项 |
2.4 FMEA相关理论的介绍 |
第三章 DFMEA在产品开发与设计中的应用 |
3.1 定义功能 |
3.1.1 DFMEA研究对象的介绍和要求 |
3.1.2 FMEA项目的启动 |
3.1.3 研究对象的功能划分 |
3.2 故障模式分析 |
3.2.1 质量经验教训 |
3.2.2 故障模式及故障后果分析 |
3.3 故障原因分析 |
3.3.1 基于亲和图的水室压铆失效原因分析 |
3.3.2 基于系统图的胶管密封失效原因分析 |
3.3.3 基于关联图的放水螺塞失效原因分析 |
3.4 预防/探测措施的制定 |
3.4.1 密封胶圈的压缩量的计算 |
3.4.2 试验验证 |
3.5 风险分析 |
3.5.1 DFMEA的评分 |
3.5.2 风险系数的评估 |
3.6 补偿措施的制定 |
3.6.1 RPN值超标失效模式的对策分析 |
3.6.2 DFMEA分析效果及评价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FMEA在过程开发与设计中的应用 |
4.1 定义过程/功能 |
4.1.1 PFMEA研究对象的介绍和要求 |
4.1.2 QAC评审 |
4.2 故障模式分析 |
4.2.1 质量问题的汇总 |
4.2.2 故障模式及故障后果分析 |
4.3 故障原因分析 |
4.3.1 基于关联图的气密检验失效原因分析 |
4.3.2 基于关联图的水室压铆失效原因分析 |
4.3.3 基于系统图的外协件失效原因分析 |
4.4 预防/探测措施的制定 |
4.4.1 防错措施 |
4.4.2 测量系统分析 |
4.4.3 统计过程控制 |
4.5 风险分析 |
4.5.1 DFMEA的评分 |
4.5.2 风险系数的评估 |
4.6 补偿措施的制定 |
4.6.1 RPN值超标失效模式的对策分析 |
4.6.2 DFMEA分析效果及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附件一 散热器的DFMEA表格 |
附件二 散热器的PFMEA表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德尔福派克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供应商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 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
2.3 供应商质量管理基本理论 |
第3章 德尔福派克公司概况及其供应商质量管理现状 |
3.1 公司概况及供应商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 |
3.1.1 公司概况 |
3.1.2 供应商质量管理现状 |
3.2 供应商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 |
3.2.2 原因分析 |
第4章 供应商开发阶段的质量管理 |
4.1 供应商评价 |
4.1.1 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 |
4.1.2 供应商生产过程评价 |
4.1.3 德尔福派克公司供应商服务评价 |
4.1.4 与社会责任相关的环境、安全和健康的评价 |
4.2 供应商选择 |
4.2.1 供应商选择的质量战略 |
4.2.2 供应商选择流程 |
4.3 供应商发展 |
4.3.1 供应商沟通体系 |
4.3.2 建立供应商培训体系 |
4.3.3 资源共享与战略指导 |
第5章 供应商先期质量策划管理 |
5.1 零部件项目确定与计划 |
5.1.1 项目启动会议(Kick-off meeting) |
5.1.2 关键文件评审 |
5.2 零部件设计与开发 |
5.2.1 产品设计的输入 |
5.2.2 产品设计失效模式及效果分析DFMEA |
5.2.3 设计评审 |
5.3 零部件过程设计与开发 |
5.3.1 过程流程图 |
5.3.2 过程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PFMEA |
5.3.3 控制计划 |
5.3.4 测量系统分析MSA |
5.3.5 过程能力研究 |
5.4 产品和过程验证 |
5.4.1 生产件批准(PPAP) |
5.4.2 节拍生产Run@Rate |
5.5 供应商反馈、评价和纠正措施 |
第6章 量产阶段的供应商质量管理 |
6.1 供应商持续改进 |
6.2 供应商质量管理内容与方法 |
6.2.1 问题报告与解决(PRR) |
6.2.2 德尔福派克公司供应商积分卡 |
6.2.3 质量聚焦供应商QFS(Quality Focus Supplier) |
6.2.4 德尔福派克公司制造能力审核(MCA) |
6.2.5 德尔福派克公司变更管理 |
6.2.6 新业务停止New Business Hold |
6.2.7 更换供应商Re-Sourcing |
6.3 供应商发展 |
6.4 供应商六西格玛管理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TRIZ的DFSS过程创新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六西格玛设计 |
1.2.1 六西格玛设计的地位 |
1.2.2 六西格玛设计的起源 |
1.2.3 六西格玛设计的定义 |
1.2.4 六西格玛设计流程 |
1.2.5 六西格玛设计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
1.2.6 六西格玛设计理解 |
1.3 六西格玛设计的相关工具介绍 |
1.4 六西格玛设计的研究现状 |
1.5 理论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6.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6.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DFSS 与 TRIZ 的集成 |
2.1 引言 |
2.2 DFSS-TRIZ 集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2.3 DFSS-TRIZ 集成的优势 |
2.4 DFSS-TRIZ 的结合性研究 |
2.4.1 DFSS-TRIZ 结合性研究综述 |
2.4.2 TRIZ 理论在 DFSS 系统进化中的作用分析 |
2.4.2.1 系统发展规律研究 |
2.4.2.2 DFSS 系统进化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设计信息处理的 DFSS 创新流程分析 |
3.1 引言 |
3.2 质量概念的发展 |
3.3 DFSS 设计过程本质 |
3.3.1 设计系统信息处理 |
3.3.2 DFSS 设计系统要素分析 |
3.4 面向顾客满意的 DFSS 创新 |
3.4.1 顾客价值传递过程模型 |
3.4.2 基于 TRIZ 的 DFSS 创新 |
3.4.3 面向顾客满意的 DFSS 创新路线图 |
3.5 DFSS 创新流程 |
3.5.1 产品开发绩效要素 |
3.5.2 DFSS 流程回顾 |
3.5.3 DFSS 流程的一般模式 |
3.5.4 DFSS 一般模式任务分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顾客价值创新的 DFSS 过程研究 |
4.1 引言 |
4.2 顾客价值理论 |
4.2.1 顾客价值的层次性 |
4.2.2 顾客价值创新 |
4.3 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产品开发体系 |
4.3.1 顾客价值导向的产品设计 |
4.3.2 顾客价值导向的产品设计原则 |
4.4 顾客价值导向的产品设计流程 |
4.5 产品价值创新 |
4.5.1 产品功能属性价值提升 |
4.5.2 产品社会属性价值提升 |
4.5.3 产品价值创新策略 |
4.6 流程价值创新 |
4.6.1 基于顾客价值的六西格玛设计流程分析 |
4.6.2 面向顾客价值创新的流程创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TRIZ 的 DFSS 顾客价值创新实现模型 |
5.1 引言 |
5.2 PRIDE-DFSS 策划阶段 |
5.2.1 策划阶段的任务分解 |
5.2.2 策划阶段的工具 |
5.2.3 TRIZ 在策划阶段的作用 |
5.2.4 策划阶段的工作流程 |
5.3 PRIDE-DFSS 价值需求获取阶段 |
5.3.1 阶段关键技术研究 |
5.3.1.1 顾客价值要素分析 |
5.3.1.2 顾客价值要素映射 |
5.3.2 需求获取阶段的任务分解 |
5.3.3 需求获取阶段的工具 |
5.3.4 TRIZ 在需求获取阶段的作用 |
5.3.5 需求获取阶段的工作流程 |
5.4 PRIDE-DFSS 创新设计阶段 |
5.4.1 阶段关键技术研究 |
5.4.1.1 价值设计模型 |
5.4.1.2 价值驱动因素 |
5.4.1.3 创新方案评价 |
5.4.2 创新设计阶段的任务分解 |
5.4.3 创新设计阶段的工具 |
5.4.4 TRIZ 在创新设计阶段的作用 |
5.4.5 创新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
5.5 PRIDE-DFSS 产品研发阶段 |
5.5.1 产品研发阶段的任务分解 |
5.5.2 产品研发阶段的工具 |
5.5.3 TRIZ 在产品研发阶段的作用 |
5.5.4 产品研发阶段的工作流程 |
5.6 PRIDE-DFSS 评价实施阶段 |
5.6.1 阶段关键技术研究 |
5.6.1.1 顾客价值评价指标 |
5.6.1.2 顾客价值评价 |
5.6.2 评价实施阶段的任务分解 |
5.6.3 评价实施阶段的工具 |
5.6.4 评价实施阶段的工作流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RIDE-DFSS 顾客价值创新实现案例 |
6.1 引言 |
6.2 PRIDE-DFSS 策划阶段 |
6.2.1 发现市场机会 |
6.2.2 企业市场定位 |
6.2.3 项目范围及目标界定 |
6.3 PRIDE-DFSS 需求获取阶段 |
6.4 PRIDE-DFSS 创新设计阶段 |
6.4.1 价值要素映射 |
6.4.2 功能建模 |
6.4.3 价值需求的 FBS 分类 |
6.4.4 功能结构优化 |
6.4.5 价值要素创新路径规划 |
6.4.6 功能求解 |
6.4.7 方案描述 |
6.5 PRIDE-DFSS 产品研发阶段 |
6.5.1 合成最终方案 |
6.5.2 确定关键设计参数及关键功能结构参数 |
6.6 PRIDE-DFSS 验证实施阶段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国外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 |
1.1.2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
1.2 国内外汽车市场增长规律研究综述 |
1.2.1 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
1.2.2 美国汽车市场增长研究 |
1.2.3 日本汽车市场增长研究 |
1.2.4 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研究 |
1.2.5 国内外对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市场点爆式增长模型分析的主要方法 |
1.5.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汽车市场特征分析 |
2.1 中国汽车市场的一般概念 |
2.1.1 影响汽车市场的重要因素 |
2.1.2 中国汽车市场的当期特征 |
2.2 中国汽车市场存在的问题 |
2.2.1 汽车企业层面的问题 |
2.2.2 宏观层面的问题 |
2.3 中国汽车市场的要素分析 |
2.3.1 汽车市场的宏观基础 |
2.3.2 中国汽车市场的微观基础 |
2.4 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分析 |
2.4.1 中国汽车市场增长态势分析 |
2.4.2 汽车市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
2.4.3 中国汽车市场结构性增长特征 |
2.4.4 中国汽车市场的阶梯性增长特征 |
2.4.5 中国汽车市场的点爆式增长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成因及其指标研究 |
3.1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的宏观基础 |
3.1.1 政府投资主导和政策扶持是首发动力 |
3.1.2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催化剂 |
3.1.3 地理区位优势是孵化器 |
3.2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的成因分析 |
3.2.1 中国汽车产业集聚效应的特征 |
3.2.2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的增长极成因 |
3.3 区域不平衡性的点爆指标 |
3.3.1 集聚中的区位基尼系数 |
3.3.2 评价汽车产生集聚的指标 |
3.3.3 构建点爆研究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汽车市场区域点爆式增长实证与判据研究 |
4.1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集聚的现状 |
4.1.1 汽车整车企业的区域集聚 |
4.1.2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集聚 |
4.1.3 东风汽车公司空间集聚扩散发展模式 |
4.2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判据的案例分析 |
4.2.1 点爆研究的特征区域之选择 |
4.2.2 十堰市汽车市场点爆指数研究 |
4.3 中国汽车市场点爆测度标准的一般性推演 |
4.3.1 一般性点爆区域选择 |
4.3.2 点爆判据指标研究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中国省区汽车市场点爆始点预测 |
5.1 省区点爆状况分析 |
5.2 第Ⅰ类省区点爆始点预测 |
5.2.1 贵州预测 |
5.2.2 甘肃预测 |
5.2.3 西藏预测 |
5.3 第Ⅱ类省区点爆始点预测 |
5.3.1 线性模型 |
5.3.2 指数增长模型 |
5.3.3 二次抛物线模型 |
5.3.4 修正指数增长模型 |
5.3.5 龚伯资增长曲线模型 |
5.3.6 罗吉斯增长曲线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汽车区域市场点爆始点的修正研究 |
6.1 点爆发生的两个限制性条件 |
6.1.1 汽车市场总量规模趋势对点爆的影响 |
6.1.2 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对点爆的影响 |
6.2 中国地区差别居民平均收入的收敛性研究 |
6.2.1 中国地区差别居民平均收入收敛的实践依据 |
6.2.2 中国地区差别居民平均收入收敛的分析 |
6.3 中国汽车市场的饱和预测 |
6.3.2 模型的检验 |
6.3.3 求解饱和期 |
6.4 点爆预测模型的修正 |
6.4.1 对贵州预测模型的修正 |
6.4.2 对甘肃预测模型的修正 |
6.4.3 对河南预测模型的修正 |
6.4.4 对陕西预测模型的修正 |
6.4.5 对湖南预测模型的修正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点爆式增长的策略 |
7.1 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7.1.1 有利影响 |
7.1.2 不利影响 |
7.2 点爆式增长的动力分析 |
7.2.1 动力之一:产业集聚 |
7.2.2 动力之二:经济发展 |
7.3 政府战略 |
7.3.1 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
7.3.2 保障产业集聚环境 |
7.3.3 缩小区域差距 |
7.4 企业战略 |
7.4.1 企业产品结构性战略 |
7.4.2 汽车市场点爆机会的应用 |
7.4.3 发展未来零件企业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8.1.1 主要研究成果 |
8.1.2 创新点 |
8.2 研究中的不足 |
8.2.1 对点爆性增长的“供给力量”分析不足 |
8.2.2 其它不足 |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质量是企业百年历程中的最重要因素——福特公司六西格玛活动访谈(论文参考文献)
- [1]SDSZ医院“两癌”筛查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 张敬. 山东大学, 2021
- [2]基于服务质量测评的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研究[D]. 莫倩华. 兰州大学, 2021(12)
- [3]基于校企合作的汽车4S店运营模式研究[D]. 舒剑. 重庆交通大学, 2020
- [4]美国公私合作(PPP)法制研究[D]. 贾韶琦. 湘潭大学, 2020(12)
- [5]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研究[D]. 黄桦. 南开大学, 2020(02)
- [6]TRQZ公司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D]. 王明飞. 山东大学, 2016(03)
- [7]FMEA工具在汽车零部件质量提升中的应用研究[D]. 林水燕.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8]德尔福派克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D]. 盖恒国.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3)
- [9]基于TRIZ的DFSS过程创新研究及应用[D]. 张承业.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10]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D]. 卢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07)
标签:银行信贷论文; 企业流程管理论文; ppp融资模式论文; 流程优化论文; ppp项目融资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