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梁GPS平面控制网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迪军[1](2021)在《跨海长桥首级GNSS平面控制网精度设计方法》文中提出针对跨海长桥GNSS控制网精度要求高、测量难度大、无统一的精度标准等问题,以确保海中桥墩的精确定位为原则,从海中桥墩施工的平面坐标允许偏差出发,采用测量误差影响分析和配置方法,推导跨海长桥首级GNSS平面控制网必要精度的估算公式,即首级GNSS控制点的平面坐标精度不应低于海中桥墩平面坐标允许偏差的■倍。据此,进一步推导出最弱点点位精度、最弱边边长精度、跨海长边相对精度和同岸短边相对精度等基本精度指标。最后,通过港珠澳大桥首级GNSS控制网的精度设计和实际精度的统计分析,验证文中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伏明星[2](2020)在《高速铁路CPⅢ平面控制网复测与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设运营时期,其凭借运行速度高、载客量大、耗时少、安全性好、能耗低、舒适方便等特点,在激烈的客运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高速铁路列车的运行速度高,所以对其轨道的平顺性要求也更高,而轨道的平顺性是通过轨道的几何位置决定的,CPⅢ控制网为轨道的平顺性检测提供控制基础,复测选用的测量方法、测量数据的精度等方面都会对轨道的平顺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列车的行驶安全,对高速铁路CPⅢ控制网的复测必不可少。本文以高速铁路CPⅢ控制网测量方法、网形布设、精度评定、数据处理过程、控制点稳定性分析、长大连续梁上CPⅢ实时坐标计算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实验项目对CPⅢ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通过CPⅢ控制点之间的横、纵向弦长的几何关系来判断及检测CPⅢ控制网稳定性的方法,并建立了连续梁上CPⅢ点坐标实时改正模型,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更好的数据与安全保障。本文首先介绍了CPⅢ平面控制网的基础知识,对CPⅢ平面控制网布设、复测方法、数据处理原理及流程、精度指标等进行理论阐述。CPⅢ平面控制网复测时采用的方法是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法,由仪器自动搜索目标、照准目标、读数并记录原始观测数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详细地对比分析了常规定权法与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定权法两者的优缺点。然后根据CPⅢ平面控制网模型,对CPⅢ平面控制网稳定性的检测提出优化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CPⅢ控制点之间的横、纵向弦长的几何模型来检测CPⅢ控制网的稳定性,其中相邻控制点间的几何关系由CPⅢ控制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弦长关系来判断。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及计算,得出两点间的弦长中误差,通过对比复测和原测中误差来判断CPⅢ点的稳定性,并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的弦长限差中误差作为判断标准来判断此方法的可靠性,说明用CPⅢ平面控制网相邻点位之间几何关系来检测CPⅢ点位稳定性是具有研究意义的。最后通过研究连续梁由于梁体在不同时间段,外界温度的变化会使得梁体伸缩变化,从而导致连续梁上的控制点发生相应地变动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连续梁上点位不稳定的数学模型,大大地减少了每次连续梁施工时都需要重复对连续梁上测量的工作量,提高了连续梁CPⅢ复测方法的效率。
钱承军[3](2019)在《GPS在公路控制网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PS在建网方面精度高、选点灵活、观测时间短,作业效率高。以104国道浦泗立交至南京二桥段公路(浦仪公路西段)控制网为例,对公路段进行一级静态控制测量,对桥梁段进行二等控制测量,对公路两种等级控制网进行基线解算、无约束和约束平差,并进行误差分析,从而论述GPS技术可以对公路控制网进行高精度平面控制,最后对公路控制网中的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尧小强[4](2019)在《GPS技术在高速铁路特大桥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速铁路项目不断的涌现,而高速铁路项目线路大都采用桥梁的形式。在二十世纪以前,大型桥梁的施工控制网测设均是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即经纬仪测角、测距仪测边的边角网或三角形网。传统测量方法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太大、工作量大以及受外界的环境影响大。随着GPS的产生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高速铁路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变得异常简单,GPS平面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mm级,完全可以满足施工控制网的精度要求。将GPS技术应用到高速铁路施工控制网中,不管是对GPS技术的发展还是对大型桥梁的控制测量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就GPS技术在高速铁路施工控制网控制测量的应用及精度分析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GPS的发展历程和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其次介绍了GPS控制网的设计和数据预处理,最后结合安九铁路长江特大桥北引桥控制网测量的实例,对GPS测量在高速铁路大型桥梁控制网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精度分析,得到了GPS相对静态定位测量精度完全可以满足高速铁路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的精度要求。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具体包括:(1)GPS技术在桥梁控制网中的研究包括技术设计、布设原则、施测方法、数据处理和精度分析等;(2)GPS测量成果经研究分析后精度满足要求,GPS技术测量成果可以满足特长大桥的平面控制需求;(3)通过导线测量的方式对GPS控制测量成果精度进行研究论证,结果表明GPS控制测量成果各项精度指标完全满足要求,可以用于现场施工测量。
陈节作[5](2019)在《南宁华润中心施工过程结构变形监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超高层建筑不断的刷新城市的天际线,结构体系也越来越复杂,给超高层建筑的建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超高层建筑施工期的各类荷载、施工工艺以及外界因素对结构变形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的变形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去噪与分析,并结合对超高层建筑变形状态的理论分析,为超高层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与损伤识别提供技术指导。本文以在建的“广西第一高楼”—南宁华润中心为工程背景,研究了适合本项目的施工现场变形监测方案,建立南宁华润中心阶段施工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其进行了全过程施工模拟研究,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小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组合分析模型,并将其应用在本超高层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详细的叙述了南宁华润中心结构位移监测方案,建立三个级别的平面控制网对南宁华润中心进行结构位移监测。主体结构封顶之前,采用“全站仪直接测量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本项目进行阶段施工监测,结构封顶之后采用“全站仪+GPS组合监测法”对水平位移进行长期监测。(2)建立南宁华润中心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全过程施工模拟研究,分析了施工期间塔楼核心筒和外框柱竖向位移及位移差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楼层的最大竖向位移并没有发生在结构的顶层,而是在中间楼层,楼层竖向位移变化曲线呈现中间大两边小的“鱼腹型”变化规律;(3)对结构水平位移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比了不同收缩徐变模式对水平位移分析的影响;将有限元分析的理论结果与现场实际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楼层水平位移变化曲线呈现中间大两边小的“鱼腹型”变化规律,即中间楼层水平位移大,底部和顶部楼层水平位移较小;采用ACI209-92收缩徐变预测模式和CEB-FIP90收缩徐变预测模式计算所得的水平位移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差不大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施工模拟分析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变化趋势大致吻合。(4)对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数据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包括小波分析以及卡尔曼滤波的相关理论,对动态测量系统的卡尔曼滤波模型和卡尔曼滤波初值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此外,提出了小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组合分析模型,并应用MATLAB对其进行程序设计。(5)结合施工现场变形监测数据研究了适合本超高层项目的最优小波去噪模型,对比分析了小波阈值去噪与方差补偿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滤波效果。研究表明:小波阈值去噪能较好的将监测数据的曲线尖峰平滑过渡,小波去噪后的数据曲线较原始数据呈现的规律也更加明显,取得了小波阈值降噪的目的。与小波阈值去噪相比,采用方差补偿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滤波后的数据残差值波动较小,滤波处理后残差的方差值比小波阈值去噪后的数据残差的方差值要小,方差补偿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更具有动态变形的适应性。(6)提出了小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组合分析模型,并首次将其应用在超高层建筑的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当中,对其滤波及预测效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较之方差补偿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经过小波阈值去噪预处理的小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滤波残差值波动较小,滤波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小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组合分析模型的整体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值较小,预测效果优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也是适用于本超高层监测项目数据分析的最优模型。
陈峰[6](2019)在《安九铁路九江长江特大桥测量控制网方案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铁路特大桥原线路控制网精度等级比桥梁控制网所需要精度等级低的问题,采用"一点一方向"法建立桥梁施工独立坐标系,以达到提高控制网精度的目的。以安九铁路九江长江特大桥施工控制网的建设为例,研究高等级桥梁控制网的建网方案,并验证"一点一方向"法在提高控制网精度等级方面的可行性。在线路起算点二等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采用"一点一方向"法建立一等平面控制网,并根据现场地形、地貌、桥型和跨度,从桥梁平面与高程控制网的选点布网、外业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取舍、平差计算和桥梁施工独立坐标系建立等方面着手,建立可靠的高精度大桥施工控制基准。结果表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从原有的1/210 000提高至1/321 000。
丁川[7](2017)在《港珠澳大桥测量控制网复测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项目建设过程中,测量控制网是一项重要的施工与技术保障工作,测量控制网的使用贯穿项目建设始末,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本课题通过对港珠澳大桥测量控制网的建网及复测工作进行研究,围绕控制网复测技术及控制点的稳定性、成果的可靠性及使用的连续性等方面开展相关数据采集与分析比较工作,确保控制网满足为项目长周期、高精度施工建设提供稳定测量基准与准确成果数据的要求。通过充分借鉴国内外重大跨海工程测量控制网建设经验,并针对本项目工程建设特点建立大桥测量控制网,并在施工期间多次对控制网进行全面复测、成果对比分析等,对控制网复测技术进行研究,对测量成果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有:1)复核原测量控制网的观测和计算质量,验证控制网测量成果的精度是否达到规定要求;2)通过具备观测条件的海中桥墩及岛隧新增测量平台对海中跨海高程点进行加密,为海中工程施工提供高精度的高程基准;3)通过各期测量成果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评定首级控制点及海中测量平台首级加密点的稳定性,并根据工程需要更新首级控制网及首级加密网成果。主要研究结论:本研究依托港珠澳大桥项目施工控制网多期复测任务,围绕跨境区域外海测量复杂环境、海上长远距离高精度跨海水准测量技术、测量数据合理化处理等难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了本项目控制网复测的工作原则与数据比较、分析方法,并对该工程控制网建网及后续7次复测成果的进行系统分析,检核该控制网的稳定性及测量成果的可靠性,确保满足项目长周期、高精度的施工应用需要。本研究成果对类似大型跨海综合性工程、超大型桥梁工程控制网建网、复测等具有借鉴价值。
黄海南[8](2017)在《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及施工期沉降观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桥梁建设随着交通事业的繁荣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桥梁施工控制是大桥施工质量保证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现代桥梁向远距离、大跨径、高墩高塔等新型复杂结构方向的发展,大桥施工控制网复测和沉降观测的技术方法和要求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方法及控制点稳定性评价、控制网复测周期的优化、以及大跨度桥梁墩台的沉降观测是非常重要的几项工作,针对相关技术展开研究和分析意义重大。本文以在建沪通长江大桥工程项目为基础,对施工控制网复测以及施工期间沉降观测方法技术展开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介绍了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的方法,研究了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的重难点技术问题,分析了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控制网的布设技术以及大桥首级施工控制网定测的技术要求和定测结果。2)介绍了施工控制网的几种参考基准及选择要求,重点研究了施工控制网稳定性分析的三种方法——平均间隙法、间隙分块法和t检验法,并对传统的平均间隙法进行改进,将平面施工控制网控制点X、Y坐标分开处理,并独立进行稳定性分析。结合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控制网进行实例分析,由结果可知,对于平面施工控制网的稳定性分析,采用改进的平均间隙法判别不稳定点的可靠度要优于常规的平均间隙法。3)研究了控制网观测精度、复测周期和点位移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根据概率统计原理得出控制网复测周期的计算方法,结合沪通长江大桥工程实例,通过计算分析,证实该方法减少了控制网复测工作的盲目性,使得控制网复测周期的确定更加科学。4)研究了一种高精度、适用于大跨度桥梁墩台之间的高程联测方法,此法应用在沪通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工程水中桥梁墩台沉降监测实例中。结果证明沉降观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短距离(小于1000m)的跨江高差测量是可行的,其测量精度优于规范要求,又能大大提高工效。
吴迪军,张永合[9](2016)在《大跨度桥梁GPS施工加密网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大跨度桥梁GPS施工加密控制网的测量精度,针对控制网边长短、精度要求高和现场条件复杂的特点,分析短边GPS控制网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提出消除或削弱测量误差影响的措施;设计了大跨度桥梁GPS施工加密网测量的技术方法,并通过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证明GPS施工加密点的坐标精度优于±2mm,边长精度优于±3mm,能够满足海中斜拉桥索导管高精度定位的需要。
吴珍丽[10](2016)在《荆岳铁路洞庭湖大桥施工控制网测量》文中指出大型桥梁工程由于两岸通视困难,用传统测量方法直接布设大桥工程控制网及进行大桥施工测量非常困难,因此GPS定位技术在大型桥梁工程的施工控制网测量中应用广泛。本文详细介绍了荆岳铁路洞庭湖大桥施工控制网的测量方案及实施情况,在测量中采用了GPS定位技术来建立施工控制网,整个施工控制网的测量包括施工平面控制网测量和施工高程控制网测量。结果表明获得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成果精度均优于二等精度,可满足工程定测和施工测量应用的需要。
二、桥梁GPS平面控制网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桥梁GPS平面控制网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跨海长桥首级GNSS平面控制网精度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按海中桥墩定位确定控制网的必要精度 |
2 港珠澳大桥首级GNSS控制网精度设计与分析 |
2.1 精度设计 |
2.2 实测精度统计分析 |
3 结束语 |
(2)高速铁路CPⅢ平面控制网复测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
1.2.1 高速铁路的发展历史 |
1.2.2 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
1.2.4 桥梁段CPⅢ平面控制网应用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CPⅢ平面控制网基础 |
2.1 CPⅢ平面控制网的介绍 |
2.1.1 CPⅢ控制网特点 |
2.1.2 控制网建网 |
2.2 CPⅢ平面测量 |
2.2.1 测量工艺流程 |
2.2.2 CPⅢ测量条件 |
2.2.3 CPⅢ平面控制网观测方法 |
2.2.4 与上一级CPⅠ及CPⅡ控制点联测的几种情况 |
2.3 本章小结 |
3 CPⅢ数据处理函数模型 |
3.1 CPⅢ平面控制网概略坐标计算方法 |
3.1.1 极坐标计算方法 |
3.1.2 自由设站坐标计算 |
3.2 CPⅢ平面控制网数据处理模型 |
3.2.1 误差方程式的建立 |
3.2.2 观测值权的确定 |
3.2.3 平差成果的精度评定 |
3.3 本章小结 |
4 CPⅢ平面控制点稳定性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
4.1 CPⅢ控制点平面稳定性检测原理 |
4.1.1 CPⅢ平面控制网横向弦长组成及计算原理 |
4.1.2 CPⅢ平面控制网纵向弦长组成及计算原理 |
4.2 基于CPⅢ网横纵向弦长算法的工程实验验证 |
4.2.1 CPⅢ网横纵向弦长算法数据处理 |
4.2.2 基于CPⅢ网横纵向弦长算法数据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长大连续梁上CPⅢ点实时坐标计算 |
5.1 连续梁上CPⅢ点坐标实时改正模型建立的必要性 |
5.2 连续梁上CPⅢ点坐标实时计算模型的建立 |
5.2.1 桥梁纵横向变形监测及数据分析 |
5.2.2 工程坐标系与桥梁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模型 |
5.2.3 CPⅢ点坐标实时改正模型的建立 |
5.3 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
5.3.1 工程概况 |
5.3.2 连续梁上的两次CPⅢ坐标测量成果及数据分析 |
5.3.3 工程坐标转换后的坐标 |
5.3.4 通过模型对原测坐标进行改正 |
5.3.5 将改正后的桥梁坐标系转换到工程坐标系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黄河特大桥全部CPⅢ原测坐标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GPS在公路控制网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投影变形估算 |
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
3.1 控制网等级确定 |
3.2 控制网的布设 |
(1)选点埋石 |
(2)GPS布网作业 |
4 GPS数据处理 |
5 控制网精度评定 |
(1)基线相对精度 |
(2)点位中误差 |
(3)闭合环相对精度 |
6 总结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4)GPS技术在高速铁路特大桥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GPS技术概述 |
1.1.1 GPS技术的发展 |
1.1.2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建立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GPS定位基本原理及误差来源 |
2.1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 |
2.1.1 GPS系统概述 |
2.1.2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 |
2.2 GPS定位的误差来源 |
2.2.1 卫星部分误差 |
2.2.2 卫星信号传播误差 |
2.2.3 与接收机相关的误差 |
2.2.4 其他误差 |
第三章 GPS控制网设计及数据处理 |
3.1 控制网分级 |
3.2 控制网设计 |
3.2.1 GPS网的基准设计 |
3.2.2 GPS网的图形设计 |
3.3 选点与埋石 |
3.3.1 选点 |
3.3.2 埋石 |
3.4 GPS控制网观测 |
3.5 GPS控制网数据处理 |
3.5.1 基线解算 |
3.5.2 观测成果的外业检核 |
3.5.3 GPS网平差 |
第四章 安九铁路长江特大桥北引桥精测网测量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工作范围与工作内容 |
4.2.1 工作范围 |
4.2.2 需要完成的工作 |
4.2.3 与相邻标段的共用桩 |
4.2.4 平面点列表 |
4.3 采用的坐标与高程系统 |
4.4 控制网复测采用的方法及精度 |
4.5 控制网复测使用的仪器 |
4.6 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实施 |
4.6.1 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
4.6.2 GPS测量网形设计 |
4.7 GPS静态测量及注意事项 |
4.8 数据处理与检核 |
4.9 CPⅠ观测数据后处理及其精度分析 |
4.9.1 CPⅠ基线向量解算及精度分析 |
4.9.2 CPⅠ控制网平差及精度分析 |
4.10 CPⅠ复测成果分析及结论 |
4.10.1 CPⅠ复测成果判别方法 |
4.10.2 CPⅠ复测成果分析 |
4.11 CPⅡ观测数据后处理及其精度分析 |
4.11.1 CPⅡ基线向量解算及精度分析 |
4.11.2 CPⅡ控制网平差及精度分析 |
4.12 CPⅡ复测成果分析及结论 |
4.12.1 CPⅡ复测成果判别方法 |
4.12.2 CPⅡ复测成果分析 |
4.13 复测总结及相关问题说明 |
第五章 安九铁路长江特大桥北引桥施工控制网测量实例 |
5.1 工作内容 |
5.2 施工加密控制网布网要求和选点、埋石 |
5.2.1 布网要求 |
5.2.2 施工加密控制网的选点要求 |
5.2.3 加密点埋设标准 |
5.3 加密平面控制网的测量 |
5.3.1 外业观测 |
5.3.2 GPS测量网形设计 |
5.3.3 加密控制网联测 |
5.4 加密平面控制网的测量方法和精度 |
5.5 GPS静态测量及注意事项 |
5.6 加密观测数据后处理及其精度分析 |
5.6.1 加密基线向量解算及精度分析 |
5.6.2 加密控制网平差及精度分析 |
5.7 加密控制网测量结论 |
第六章 安九铁路长江特大桥北引桥施工控制网GPS测量与导线测量精度分析 |
6.1 导线测量 |
6.2 测量结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南宁华润中心施工过程结构变形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常用的变形分析方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南宁华润中心结构位移监测方案 |
2.1 引言 |
2.2 工程概况 |
2.3 监测点布置与监测仪器 |
2.3.1 塔楼变形监测位置 |
2.3.2 监测仪器 |
2.4 结构位移监测实施方案 |
2.4.1 主体结构变形监测应考虑的因素 |
2.4.2 监测控制网的建立 |
2.4.3 监测方案实施策略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南宁华润中心结构位移施工模拟分析 |
3.1 引言 |
3.2 南宁华润中心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 结构竖向位移分析 |
3.3.1 核心筒与外框柱竖向位移 |
3.3.2 核心筒与外框柱竖向位移差 |
3.4 结构水平位移分析 |
3.4.1 核心筒与外框柱水平位移 |
3.4.2 不同收缩徐变模式对水平位移分析的影响 |
3.5 施工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小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小波变换 |
4.2.1 小波变换概述 |
4.2.2 连续小波变换 |
4.2.3 离散小波变换 |
4.3 小波阈值去噪 |
4.3.1 小波阈值去噪原理 |
4.3.2 小波阈值去噪方式 |
4.3.3 小波去噪效果评价 |
4.4 卡尔曼滤波方法 |
4.4.1 离散线性系统的卡尔曼滤波 |
4.4.2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 |
4.5 小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模型的建立 |
4.5.1 小波函数的选取 |
4.5.2 阈值的确定 |
4.5.3 动态测量系统的卡尔曼滤波模型 |
4.5.4 卡尔曼滤波初值的确定 |
4.5.5 基于MATLAB的小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程序实现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南宁华润中心监测数据滤波及预测分析 |
5.1 引言 |
5.2 监测数据小波去噪 |
5.2.1 选择合适的阈值 |
5.2.2 scal选取方式的比较 |
5.2.3 确定最优小波基函数 |
5.2.4 确定小波分解层次 |
5.3 监测数据滤波分析 |
5.3.1 小波去噪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效果比较 |
5.3.2 小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模型滤波效果分析 |
5.4 小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模型预测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安九铁路九江长江特大桥测量控制网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控制网的目的和任务 |
2 测量精度、基准、起算点与标识标志埋设要求 |
2.1 测量精度要求 |
2.2 测量基准 |
(1) 坐标系统 |
(2) 高程系统 |
2.3 起算点选择 |
2.4 标石标志埋设 |
3 平面控制网测量方案实施 |
3.1 精度设计 |
3.2 外业观测 |
3.3 数据处理 |
3.4 精度分析 |
3.5 边长校核 |
3.6 与原线路坐标系的关系 |
4 高程控制网测量方案实施 |
4.1 精度设计 |
4.2 外业观测 |
(1) 陆地水准联测 |
(2) 跨江水准测量 |
(1) 距离测量 |
(2) 垂直角测量 |
(3) 限差规定 |
(4) 限差执行情况 |
(3) 高程控制网闭合环 |
4.3 数据处理 |
5 结论与建议 |
(7)港珠澳大桥测量控制网复测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依托工程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测量发展与现状 |
1.2.2 国内测量发展与现状 |
1.2.3 关键技术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控制网复测的技术设计 |
2.1 复测原则与重点难点 |
2.1.1 复测原则 |
2.1.2 主要重点难点分析 |
2.2 平面控制资料 |
2.3 高程控制资料 |
2.4 坐标系统与高程系统 |
2.4.1 坐标系统 |
2.4.2 坐标系统转换 |
2.4.3 高程系统 |
2.5 控制网复测的精度等级 |
2.6 控制网复测的网形设计 |
2.6.1 平面控制网网形设计 |
2.6.2 高程控制网网形设计 |
2.7 复测工作组织 |
2.7.1 人员组织 |
2.7.2 仪器设备配置 |
2.8 控制网复测工作流程 |
2.9 历次复测工作完成情况 |
2.9.1 第一次复测工作完成情况 |
2.9.2 第二次复测工作完成情况 |
2.9.3 第三次复测工作完成情况 |
2.9.4 第四次复测工作完成情况 |
2.9.5 第五次复测工作完成情况 |
2.9.6 第六次复测工作完成情况 |
2.9.7 第七次复测工作完成情况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PS平面控制网复测 |
3.1 平面控制网观测 |
3.2 GPS数据处理 |
3.2.1 数据处理方法 |
3.2.3 测量平差的意义及方法 |
3.3 GPS网成果精度分析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程控制网复测 |
4.1 外业观测 |
4.1.1 陆地水准测量 |
4.1.2 跨河(海)水准测量 |
4.1.3 观测墩墩顶高程联测 |
4.2 数据处理 |
4.2.1 数据处理方法 |
4.2.2 两岸陆地水准平差计算 |
4.2.3 跨海水准平差计算 |
4.3 高程复测分析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八期测量成果对比分析 |
5.1 控制点稳定性评定标准 |
5.2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成果比较 |
5.2.1 坐标成果统计分析 |
5.2.2 稳定性分析 |
5.3 高程控制网成果比较 |
5.3.1 测段观测高差比较 |
5.3.2 水准点高程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推广应用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及施工期沉降观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施工控制网稳定性研究 |
1.2.2 控制网复测周期的优化研究 |
1.2.3 跨河水准测量研究 |
1.2.4 桥梁施工期沉降观测方法研究 |
1.3 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和施工期沉降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2 桥梁施工期沉降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工程实例基本概况 |
第二章 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与观测 |
2.1 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方法的选择 |
2.2 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技术 |
2.3 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控制网的定测 |
2.3.1 施工平面控制网测量 |
2.3.2 施工高程控制网测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稳定性分析研究 |
3.1 控制网参考基准及其选择 |
3.1.1 固定基准与经典平差 |
3.1.2 重心基准与自由网平差 |
3.1.3 局部重心参考基准与拟稳平差 |
3.1.4 参考基准的选择 |
3.2 平差结果的相互转换 |
3.3 施工控制网稳定性分析方法 |
3.3.1 平均间隙法 |
3.3.2 分块间隙法 |
3.3.3 t检验法 |
3.4 沪通长江大桥平面控制网稳定性分析 |
3.4.1 控制网复测基本概况 |
3.4.2 改进的平均间隙法 |
3.4.3 控制网稳定性分析 |
3.5 沪通长江大桥高程控制网稳定性分析 |
3.5.1 平均间隙法进行稳定性分析 |
3.5.2 间隙分块法进行单点稳定性检验 |
3.5.3 t检验法单点稳定性检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周期的优化研究 |
4.1 控制网复测周期确定的准则 |
4.2 控制网复测周期的计算方法 |
4.3 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控制网复测周期的优化 |
4.4 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特大型桥梁施工期沉降观测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跨江三角高程测量基本原理 |
5.3 一种实用性跨江水准测量的方法研究 |
5.3.1 方法的设计 |
5.3.2 误差与精度分析 |
5.4 沪通长江大桥沉降观测方法研究 |
5.4.1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 |
5.4.2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
5.4.3 跨江三角高程观测实施 |
5.4.4 精度统计 |
5.5 施测过程中注意事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大跨度桥梁GPS施工加密网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短边GPS控制网测量的主要误差 |
2 大跨度桥梁GPS施工加密控制网设计 |
2.1 精度设计 |
2.2 坐标系统 |
2.3 选点布网 |
2.4 外业观测[4, 11-14] |
2.5 数据处理 |
2.6 外部质量检核 |
3 实例分析 |
4 结束语 |
(10)荆岳铁路洞庭湖大桥施工控制网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施工平面控制网测量 |
(1)精度设计 |
(2)选点布网 |
(3)造标埋石 |
(4)GPS外业观测 |
(5)数据处理 |
(6)边长检测 |
3 施工高程控制网测量 |
(1)精度设计 |
(2)选点、布网及埋石 |
(3)陆地二等水准测量 |
(4)跨河水准测量 |
(5)高程控制网数据处理 |
4 结语 |
四、桥梁GPS平面控制网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跨海长桥首级GNSS平面控制网精度设计方法[J]. 吴迪军. 测绘工程, 2021(06)
- [2]高速铁路CPⅢ平面控制网复测与稳定性分析[D]. 伏明星.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GPS在公路控制网中的应用分析[J]. 钱承军. 城市勘测, 2019(06)
- [4]GPS技术在高速铁路特大桥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 尧小强.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9)
- [5]南宁华润中心施工过程结构变形监测研究[D]. 陈节作. 广州大学, 2019(01)
- [6]安九铁路九江长江特大桥测量控制网方案研究[J]. 陈峰. 铁道勘察, 2019(01)
- [7]港珠澳大桥测量控制网复测技术分析[D]. 丁川.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8]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及施工期沉降观测关键技术研究[D]. 黄海南. 东南大学, 2017(04)
- [9]大跨度桥梁GPS施工加密网测量方法研究[J]. 吴迪军,张永合. 导航定位学报, 2016(04)
- [10]荆岳铁路洞庭湖大桥施工控制网测量[J]. 吴珍丽. 城市勘测,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