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论文-王嘉良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论文-王嘉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越文化,文体新变,文风刷新,文学转型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嘉良[1](2019)在《论文体新变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从越文化“内源性”视角的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接受世界文化新潮因素不可或缺,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样不能低估,这可从汲取地域文化——越文化精神促成文体新变中找到印证。越文化蕴含的叛逆传统、注重变革的文化精神,在我国近现代文化思潮中长时期处于领先地位,而出于越地的以鲁迅领衔的新文学作家群体在开创中国新文学中做出广泛建树,其中文体新变尤为突出,因此从这两者的同构对应关系中探究文学转型便是颇有意义的话题。文体新变包括文体理念的更新、新文学各种文体(样式、体制)的创造以及新文学文风的刷新,这些都可在越地新文学作家的文体变革实践中得以论证。(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罗晓静[2](2019)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兼论现代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视角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研究,域外文化文学的传入与译介是关注重心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考察中国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欧美文学的译介和出版问题,忽略了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学创作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如留日学生在日本成立创造社并创办刊物、发表作品,欧美留学生的文学创作与国内文坛的互动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解析的现象。对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之关系的探究,必将有助于拓宽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视野,并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做出新的认识和思考。(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孙美娟[3](2019)在《洞析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基本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除了与社会现代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外,还有其自身的原因。正确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有哪些基本动因?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有何不同?中国文学(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2-13)

李建军[4](2019)在《“现代”的起点在哪?——中国文学现代转型问题研究的“史”与“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现代"起点如何确定、中国文学何时实现"现代转型"等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对此予以"钩沉"和"考古",发掘不同时期的不同言说及其言说策略和言说动机,将我们对"现代起点""现代转型"等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揭橥中国文学现代转型问题的本相,更清晰地触摸到文学史的脉搏,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思路和学科内涵。(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舒玲娥,庄桂成[5](2018)在《文体变革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发展可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春秋时期至唐代,批评文体主要表现为对话体,或附存于史学等着作之中,被后人称为纪传体文学批评。第二阶段是从唐代到清代,批评文体主要表现为笔记体的诗话、词话,以诗论诗体,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以及小说戏曲评点等。第叁阶段是从清末到现在,批评文体主要表现为向论着体即文学批评论文和专着的过渡。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开始了艰难的现代转型,其转型的指向便是文学批评的科学化和人本化。但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之所以发生,我们过去较多地强调了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因素,其实,文学的文体变革在其中也起到了较大的催生作用。当戏曲、小说等叙事文体迅猛发展之时,诗话、词话及小说戏曲评点等传统批评文体已不适应其要求,具有现代批评学的知识自足性与生产性的论着体应运而生。文体变革催生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符合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自律性规律。(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8年09期)

李艳[6](2018)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完成——以鲁迅《狂人日记》中月亮意象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构造了"月亮"意象,他利用这一意象诠释了西方文化领域的现代主义。这一诠释不仅完成了对传统的颠覆,同时又实现了西化之路——对月亮颠狂意象的借鉴。《新青年》杂志1918年第4卷第5号上刊登了鲁迅的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没有现代体式创作白话短篇小说的历史空白。文中以"今天晚上有很好的月光"(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12期)

崔建楠[7](2017)在《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现代转型内在表现了我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现代转型的内在规律与基本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方式转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文学批评文体在现代转型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阐述一些文学批评文体现代转型契机,并分析未来转型方向与后续影响。(本文来源于《报刊荟萃》期刊2017年10期)

池美昕[8](2017)在《分析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始于五四时期,它深受欧洲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重视在文学作品中人的解放和个性化的表达,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描写来探索人的情感心灵和普遍的人性,实现了文学的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本文来源于《文理导航(上旬)》期刊2017年07期)

徐鹏[9](2017)在《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和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之间息息相关。中国文学公共领域形成的叁大要素是报纸、期刊杂志和文学社团。中国传媒中所具有的一定的文化公共领域和批评空间具有反驳封建专制和启蒙民众的明显的时代特点。随着新式传媒和社团的产生,为群众参加文化再生产和整合社会提供了舆论空间和创造了批判文学产生的机会,随着其形成重点展现了发扬民主性文学、批评了文学专制性的制度,逐渐形成了文学批评生产领域和生产机制,其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也将文学批评变成社会各种综合力量,本文对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08期)

章罗生,潘英[10](2016)在《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纪实传统的现代转型——以主体精神与价值功能为考察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不但完成了中国文学纪实传统的现代转型,而且对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纪实文学创作,一方面将爱国主义、经世致用等传统过渡到现代并将其发扬光大,并更加重视政治功利性;另一方面,围绕"人"的现代化,他又将传统的以"资治"、教化为主转为以宣传、启蒙为主。其创作不但能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与认识"文学与政治"、"作家与时代"等问题,尤其是在"主体虔敬"与"守真求实"等纪实文学本体论建构方面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总之,梁启超以爱国、"新民"与思想启蒙为内涵的主体精神,和以责任担当、经世致用与历史使命感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等,至今仍是我们要继承的宝贵遗产和必须发扬的优良传统。(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研究,域外文化文学的传入与译介是关注重心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考察中国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欧美文学的译介和出版问题,忽略了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学创作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如留日学生在日本成立创造社并创办刊物、发表作品,欧美留学生的文学创作与国内文坛的互动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解析的现象。对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之关系的探究,必将有助于拓宽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视野,并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做出新的认识和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嘉良.论文体新变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从越文化“内源性”视角的透视[J].天津社会科学.2019

[2].罗晓静.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兼论现代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视角的有效性[J].江汉论坛.2019

[3].孙美娟.洞析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基本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4].李建军.“现代”的起点在哪?——中国文学现代转型问题研究的“史”与“思”[J].宜春学院学报.2019

[5].舒玲娥,庄桂成.文体变革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J].江汉论坛.2018

[6].李艳.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完成——以鲁迅《狂人日记》中月亮意象分析为例[J].牡丹.2018

[7].崔建楠.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解析[J].报刊荟萃.2017

[8].池美昕.分析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J].文理导航(上旬).2017

[9].徐鹏.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J].青年文学家.2017

[10].章罗生,潘英.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纪实传统的现代转型——以主体精神与价值功能为考察重点[J].中国文化研究.2016

标签:;  ;  ;  ;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论文-王嘉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