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镇第二小学133200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开放教学环境教学内容
现实教学中有些品德与社会教学,或多或少地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因为各种原因将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内容,仅仅是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基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关闭”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如若让学生只局限在教室呆板地接受式学习,那学生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根本就无法与周围的生活自然沟通。品德与社会教学也就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不能对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品德课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一、创设开放式学习环境
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由发展到基本定型,创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能够让不同的个性在相对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1.激发兴趣,开发自主学习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探索精神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上激发兴趣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课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丰富认知环境,轻松获取知识。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这种对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
3.和谐的交往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项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提供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1.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2.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上,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小区,进而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3.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应该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明白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设一个比较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蔡亚莎让品德课生动起来[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2):45。
[2]孙红英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