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120例脑损伤儿童的护理

高压氧治疗120例脑损伤儿童的护理

一、高压氧综合治疗120例患儿脑部损害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翟银镯[1](2021)在《整体化护理联合高压氧疗在改善脑血肿患者脑复张和认知功能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整体化护理联合高压氧疗在改善脑血肿患者脑复张和认知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接受治疗的240例脑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联合高压氧疗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脑复张率、认知评定量表(LOTCA)评分、并发症发生概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脑复张率、认知评定量表(LOTCA)评分、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整体化护理联合高压氧疗能够增加患者术后脑复张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实际推广意义。

习书晗[2](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谭莎丽[3](2021)在《舞蹈练习导致儿童脊髓损伤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脊髓损伤是一种无法完全治愈的致残性疾病,其致伤因素多样,舞蹈练习亦可导致脊髓损伤。近年来,舞蹈练习过程中的脊髓损伤越发多见。本研究通过对本院近10年舞蹈练习导致脊髓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提高对其的认识,从而加强舞蹈练习过程中的预防措施,减少发病率。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因舞蹈练习导致脊髓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动作、临床表现、损伤的神经学水平、辅助检查、治疗、预后、并发症等。所有患儿伤后均完善脊柱X线/CT及脊髓MRI检查。脊髓损伤程度使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残损分级方法。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例病例,男童2例,女童35例,男女比例1:17.5,年龄2.33-10.75岁,平均年龄(6.77±1.51)岁,其中1例CT提示枢椎齿状突骨折及寰枢椎半脱位,其余36例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最常见的致伤动作是腰部后伸(24/37例),其次为腰部扭转(5/37例)、跳舞时跌倒(4/37例)、腰部前屈(1/37例),3例起病前有舞蹈练习,但具体致伤动作不详。起病时31例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26例有肢体或腰背部疼痛,部分表现为肢体感觉障碍(11/37例)、麻木(3/37例)、发热(3/37例)及呕吐(5/37例),30例患儿伤后有大便障碍,29例有小便障碍。所有患儿完善脊柱X线/CT及脊髓MRI,24例提示脊髓信号异常,3例MRI未见异常,9例提示隐性脊柱裂。伤后3天对患儿进行ASIA残损分级,其中AIS A级15例,B级5例,C级11例,D级6例。所有患儿治疗6-36月,平均(15.5±8.6)月,ASIA分级平均提高1.00级,其中AIS A级患儿平均提高0.07级,B级提高2.40级,C级提高1.82级,D级提高0.67级。随访期间患儿并发神经源性膀胱(26/37例)、神经源性直肠功能障碍(14/37例)、骨量降低(13/37例)、尿路感染(17/37例),脊柱侧弯(4/37例)、髋关节发育异常(1/37例),8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烫伤。结论:舞蹈练习虽然为低能量创伤,亦可导致儿童严重脊髓损伤,本研究中截瘫的发生率为37.9%,治疗效果不佳。合并先天结构异常(隐性脊柱裂、脊髓栓系等)的儿童发生脊髓损伤的风险可能更高。在进行损伤风险较高的专业舞蹈动作如脊柱后伸(下腰)时,建议充分热身,且在专业人员陪同下进行,预防脊髓过快或过度后伸导致脊髓损伤。

吕丽佳[4](2021)在《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卒中后抑郁(PSD)是影响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在卒中各个时期的发病率均可达到30%以上,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卒中后抑郁不管是对卒中患者的预后还是对家庭和社会都至关重要。目前对于PSD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西医抗抑郁药治疗,但由于其需要长期服用,不良反应较多,且合并卒中常规用药会增加用药风险以及加重肝肾负担,因此对PSD治疗的非药物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非药物疗法中的耳穴压丸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长时间重复刺激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卒中后抑郁的辅助治疗中。目前已有关于耳穴压丸结合针刺、中药等对卒中后抑郁治疗的相关研究,但关于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情绪及睡眠的改善是否具有协同性,此相关方面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作用,以及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心身整体康复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将47名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0人,对照组患者27人。对照组的干预措施为在常规脑血管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的干预措施是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进行耳穴贴压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使用HAMD、PSQI、NIHSS等量表对患者的情绪、睡眠、神经功能缺损等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组别的干预措施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对照组(康复疗法组)与观察组(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组)研究对象治疗前的情绪、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情况的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PSDS评分、PSQI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VAS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受试者的HAMD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PSD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VAS评分,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QI评分组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受试者的HAMD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PSDS评分、PSQI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VAS评分,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受试者的HAMD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PSD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VAS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PSQI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过4周的治疗和观察,耳穴压丸结合康复治疗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睡眠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说明本研究所选择的耳穴压丸可能会改善轻中度PSD患者的睡眠情况。2.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耳穴压丸结合康复治疗组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情绪、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等的缓解并未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因此尚不能认为本研究所选择的耳穴压丸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情绪、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等具有缓解作用。

周梦芳[5](2020)在《西酞普兰联合高压氧对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疗效及机制,为PSD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选取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SD患者,在参照循证医学证据的同时,充分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并考虑风险因素及患者(家属)意愿等,所有入选患者均和患者家属沟通将随机予以神经内科常规对症治疗、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及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疗,治疗效果可能将有差异,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最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PSD患者总共120例,将这120人随机分为4组,A、B、C、D组,其中A组为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心理治疗及康复锻炼;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C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D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及高压氧联合治疗。所有四组患者均予以脑卒中对症常规性治疗、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其中内科常规性治疗包括为予以改善脑部微循环、营养神经、抗凝、脱水、抗自由基等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合并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患者予以降糖、降压等对症治疗,心理治疗为常规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放松心情,适当听音乐,家属注重和患者心理沟通帮助病人进行心理调节等方法,并且根据患者病情予以相关的康复锻炼,西酞普兰用法(起始量为10 mg/次,1次/d,应用1周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加量至20 mg/次,1次/d,总共持续服用4周),高压氧用法(压力为0.12MPa,90 min/次,每周5次,持续治疗4周)。4组病人中因不同原因最终退出7人,最终完成研究人数A组(n=29),B组(n=29),C组(n=27),D组(n=28),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血液粘稠度及血清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HMG-B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8 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 TNF-a)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程度。结果:1、四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年龄、PSD发生时间、脑卒中部位、是否手术、合并症状等基线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2、四组患者SDS、HAMD评分在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四组患者在治疗后SDS、HAMD评分均有所降低,且每组治疗前后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四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MoCA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MoCA评分、ADL评分均有升高,NIHSS评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四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MoCA评分、ADL评分的平均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4、四组患者治疗前的GQLI-74评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不大;治疗后四组患者各维度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各组治疗前后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四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均有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四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炎症因子(HMG-B1、IL-8、TNF-a)平均水平差异不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在20%以下,不同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酞普兰联合高压氧能改善PSD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抑郁,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优于单药及单用高压氧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机制可能与西酞普兰、高压氧能改善PSD患者血液黏度及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林秀梅[6](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李森[7](2019)在《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预后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围产期缺氧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电子胎心监护(electronic fetal heart rate monitoring,EFR)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的产前胎儿监护技术,能早期、敏感发现可能的胎儿宫内缺氧。由于EFR识别胎儿宫内状况的特异性差,以及缺乏早期评估新生儿脑损伤风险的有效手段,许多新生儿因产前“病理性”胎心率模式(尤其是胎心减慢)转入新生儿科。然而,他们中仅有极少数会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绝大多数患儿住院期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脐动脉血血气被认为能反映胎儿宫内情况,提供新生儿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信息。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新生儿脑部疾病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客观反映临床病情并指导预后。过去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病情较重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对有围产期缺氧但无脑病症状新生儿的预后以及脐动脉血血气对这部分“健康”新生儿的预后(尤其是远期神经系统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很少,且结论存在明显分歧。基于此,我们设计了前瞻性队列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探讨出生时脐动脉血血气指标(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以及胎龄、体重、产次、产式等因素与短期结局(生后2-8天MRI)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等对神经系统远期结局(生后4-6月BayleyⅡ评分)的预测价值;第三部分进一步探讨这部分新生儿MRI表现与远期神经系统预后的关系。第一章 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对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预测价值研究目的:研究有产前胎心减慢但无脑病症状的足月新生儿生后2-8天头颅MRI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等对头颅MRI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因“产前胎心减慢”转入新生儿科,但住院期间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新生儿,对其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胎儿娩出后立即进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出生后6-24小时测量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出生后2-8天进行头颅MRI检查(T1WI+T2WI+DWI),以MRI结果是否异常作为短期神经系统结局。结果:148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最终有140人进行了头颅MRI检查,其中125人(89.3%)MRI异常,15人(10.7%)MRI正常。磁共振异常患儿与磁共振正常患儿相比,脐动脉血BE、乳酸、剖宫产率具有显着差异(P<0.05)。MRI异常患儿脐动脉血pH、1min Apgar评分较正常患儿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为磁共振异常的危险因素(OR 1.896,95%CI 1.254~2.867,P=0.002),剖宫产为磁共振异常的保护因素(OR0.113,95%CI 0.024~0.541,P=0.006)。进一步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测脐动脉血乳酸对头颅MRI异常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781(95%CI 0.638~0.924,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的原则,确定最佳截点为4.75mmol/L。以乳酸>4.75mmol/L预测MRI异常的敏感性为88.0%,特异性 66.7%,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 95.5%,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为 40.7%。结论:无脑病症状产前胎心减慢的新生儿生后2-8天头颅MRI多显示不同程度的异常。脐动脉血乳酸对头颅MRI是否异常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第二章 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对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生后4-6月Bayley评分预测价值研究目的:探讨产前有胎心减慢的无脑病症状新生儿生后4-6月Bayley Ⅱ评分异常情况以及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等对其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出生,因“产前胎心减慢”入住新生儿科,但住院期间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新生儿,对其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及长期随访。出生后立即进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生后6-24小时测量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出院后长期随访,以生后4-6月Bayley Ⅱ评分是否异常作为患儿远期神经系统结局。结果:共148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最终共有134名(90.5%)新生儿在出生后4~6月进行了 Bayley Ⅱ评分,其中,116人(86.6%)Bayley Ⅱ评分正常,18人(13.4%)评分异常。BayleyⅡ评分异常患儿与评分正常患儿相比,只有脐动脉血BE具有显着差异(-8.59±3.14vs-6.60±3.00,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BE(用负值表示)为Bayley Ⅱ评分异常的保护因素(OR 0.671,95%CI 0.483-0.930,P=0.017),脐动脉血pH、乳酸、NSE、1min Apgar评分、产式等均非BaleyⅡ评分异常的预后因素。进一步作ROC检测BE对4-6月Bayley Ⅱ评分异常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674(95%CI 0.552~0.795,P=0.018),根据约登指数最大的原则,确定最佳截点为-6.05mmol/L。以BE<-6.05mmol/L预测Bayley Ⅱ评分异常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44.0%,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 96.7%,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为 17.3%。结论:无脑病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4-6月Bayley Ⅱ评分仅10%左右异常,且多为轻度异常。脐动脉血碱剩余可能能反映这部分新生儿的长期神经系统预后。第三章 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表现与长期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目的:初步探讨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足月新生儿头颅MRI表现与远期神经系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出生,因“产前胎心减慢”入住新生儿科,但住院期间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新生儿,对其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及长期随访。出生时常规进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生后6-24小时测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生后2-8天进行头颅MRI检查(T1WI+T2WI+DWI),以生后4-6月Bayley Ⅱ评分是否异常作为患儿远期结局。结果:148例患儿被纳入本研究,最终共134人(90.5%)进行了头颅MRI检查及4-6月Bayley Ⅱ评分。116名(86.6%)患儿评分正常,18名(13.4%)患儿评分异常。MRI主要异常表现及结局:1)脑白质肿胀44例(32.8%),其中9例(20.5%)评分异常;2)颅内出血:其中,硬膜下出血64例(47.8%),12例(18.8%)评分异常;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23.9%),3例(9.4%)评分异常;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出血17例(12.7%),4例(23.5%)评分异常;深部脑白质出血2例(1.5%),评分均正常;小脑出血11例(8.2%),2例(18.2%)评分异常;脑室内出血12例(9.0%),3例(25.0%)评分异常;3)皮层及其下白质T1WI点线状高信号34例(25.4%),7例(20.6%)评分异常;4)深部脑白质(额叶深部、放射冠、脑室旁白质及侧脑室壁)高信号21例(15.7%),其中8例(38.1%)评分异常;5)基底节、丘脑、内囊信号异常15例(11.2%),3例(20.0%)评分异常。组间比较显示,深部脑白质(额叶深部白质、放射冠、脑室旁白质及侧脑室壁)高DWI信号的患儿评分异常率较无深部脑白质信号异常的患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基底节、丘脑或内囊信号异常的患儿与无基底节、丘脑或内囊信号异常的患儿相比,评分异常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皮层及其下白质出血(OR4.560,95%CI 1.108~18.762,P=0.036)、深部白质信号增高(OR 7.316,95%CI 2.263~23.649,P=0.001)为Bayley Ⅱ评分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无脑病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表现与预后的关系与HIE患儿的不尽相同。MRI上深部脑白质DWI高信号以及皮层及其下白质出血可能和远期神经发育迟缓有关。

刘结民[8](2019)在《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热敏灸大椎穴治疗新生儿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健康ICR小鼠(重约3~5g)按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模型组、艾灸治疗组;艾灸治疗组依据小鼠尾温变化再次分为非热敏灸组(尾温未上升)和热敏灸组(尾温升高)。缺氧缺血模型组、艾灸治疗组按照Rice-Vannucci和Levine的方法制备NHIE模型;以生长发育的体重、神经行为学测试(翻正反射、悬崖躲避试验、趋地反射试验、抓力试验)、形态学观察、TTC、TUNEL、caspase-9为检测指标。结果:纳入统计的四组新生小鼠体重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在术后三天,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的小鼠体重增长较快,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小鼠的翻正反射时间、悬崖躲避试验时间、趋地反射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而抓力试验时间延长,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梗死面积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均减少(P<0.05),且热敏灸组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缺氧缺血模型组小鼠左侧脑组织表面出现大面积苍白、液化现象,且脑组织萎缩,大面积梗死;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梗死面积较小,热敏灸组梗死面积最小。缺氧缺血模型组左侧脑组织细胞排列顺序杂乱无章,细胞大量丢失,缝隙变大;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仅少量细胞脱落,热敏灸组细胞脱落数量最少。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表达的TUNEL阳性细胞总数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减少(P<0.05);热敏灸组较非热敏灸组表达的TUNEL阳性细胞总数减少(P<0.05)。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表达的caspase-9阳性细胞总数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减少(P<0.05);热敏灸组较非热敏灸组表达的caspase-9阳性细胞总数减少(P<0.05)。结论:热敏灸大椎穴可以增加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的体重,提高其运动功能,减少脑梗死面积,抑制细胞脱落,其机理也许与降低脑组织中caspase-9的阳性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数量有关。

卢万强[9](2019)在《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定该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善作用;通过观察其治疗中或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通过该研究,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丰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1.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准备120个不透明信封并进行编号1~120,制作随机卡编号1~120,由第三方按照电脑程序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填入随机数字,按1:1:1:1比例分成常规针刺组,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扎跳法联合神阙灸组,随后写入分组信息,然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2.治疗方法四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法和基础治疗,然后根据不同分组给予不同的针刺及艾灸方案,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上肢取穴:后溪、阳池、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下肢取穴:昆仑、解溪、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扎跳法组取穴相同,然而在后溪、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等穴实施扎跳手法,确保针刺得气;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进行神阙隔物灸,中介药物包括川芎、桃仁、红花、黄芪、桑寄生、鸡血藤、地龙、生龙骨、龟板(醋制)和盐;联合组将神阙灸法和扎跳针刺法联合使用。上述治疗方法均为1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记录其年龄,发病时间,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其进行中医证候学评分,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并观察治疗中和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4.疗效判定方法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分4级:痊愈: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减少>70%;有效:减少>30%;无效:减少<30%。其中积分减少百分比=(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5.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患者所发生不良事件的具体时间,患者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医者对于该症状的处理方式,不良反应消失的时间,判断该不良反应是否与治疗相关。发现不良反应时,依据病情判断是否中止试验。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治疗。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6.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交由第三方处理。数据分析均在SPSS22.0数据统计软件包上实现,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时,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方差齐性时,则采用t’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经过对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的评分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学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学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低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全身调理效果更为明显。3.改良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更为明显。4.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5.Brunnstrom肢体运动功能评级: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runnstrom上肢及下肢评级均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扎跳法组和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高且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较常规针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6.疗效评价:经治疗后,常规针刺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扎跳法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30例,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联合组30例,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更为明显。7.安全性评价:在本次研究中,四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仅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时会在脐部出现烧灼感,这是由于艾灸热量长时间累积所导致的,经过简单的处理后便可继续进行治疗,说明无论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直接决定着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制定的治疗方案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从而有利于疗效的发挥。结论:1.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可有效提高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联用效果更优。2.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对于运动功能障碍的中风后偏瘫患者有显着的疗效,可有效提升其运动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3.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整体身体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4.本研究观察了中风后偏瘫患者在接受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时安全性指标,结果表明均无不良反应,表明这两种疗法的安全性很高。通过该项临床实验结果证明,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优良,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疗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贾倩芳[10](2019)在《运用腕踝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背景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现代医学针对此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以中西医综合康复为主,如功能训练、作业疗法、药物、手术、理疗、针灸、中药等,均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疗效,但其临床症状也将一直伴随患儿的成长,且随年龄的增加上肢功能障碍日渐加重,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构成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结构主要包括手、腕部、肘部、前臂、肩部,这些部位协调合作才能实现上肢的正常运动,而上肢的正常运动又是精细运动如进食、穿衣、洗漱等的基础。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最典型的是手的精细活动受限,从而导致抓握、对掌、触摸、动态操作等动作无法正常完成,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此外,上肢还在一些粗大运动如跪趴、平衡反应、保护反应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研究较少,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的 观察应用腕踝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01月到2018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康复科住院治疗的60例有上肢功能障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各30例。腕踝针组:腕踝针疗法配合常规中西医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方法。传统针刺组:传统针刺疗法配合常规中西医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方法。分别在试验开始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运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评分,判断腕踝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采用SPSS22.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三个年龄阶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上,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两组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比较,治疗前的两组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腕踝针组治疗后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上,较同组治疗前有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针刺组治疗后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腕踝针组治疗后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与传统针刺组治疗后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腕踝针治疗及传统针刺治疗都可以有效的降低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肌张力,运用腕踝针效果较传统针刺疗效更佳。2.腕踝针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里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优于传统针刺疗法;更有效提高患儿双手精细动作能力。3.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二、高压氧综合治疗120例患儿脑部损害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氧综合治疗120例患儿脑部损害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整体化护理联合高压氧疗在改善脑血肿患者脑复张和认知功能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1.4 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脑复张率
    2.2 比较两组患者LOTCA评分
    2.3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
    2.4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
3 讨论

(2)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舞蹈练习导致儿童脊髓损伤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致伤动作
    2.3 临床表现
    2.4 辅助检查
    2.5 损伤节段
    2.6 治疗
    2.7 预后
    2.8 并发症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临床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卒中后抑郁发病的相关因素
        2.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3. 中医病因病机
        4. 卒中后抑郁的治疗进展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耳穴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1. 耳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2. 耳穴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选穴原则
        3.不同选穴的临床研究
        4. 治疗卒中后抑郁的耳穴疗法类型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和设计
        1. 研究设计
        2.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结果
        2. 干预结果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部分
    1.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
    2. 神门、皮质下、垂前、枕等选穴依据探讨
    3. 研究结果分析
    4. 耳穴疗法治疗PSD的优势
    5. 结论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5)西酞普兰联合高压氧对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观察指标
    2.5 治疗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四组临床临床资料比较
    3.2 四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症状比较
    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MOCA、ADL评分比较
    3.4 四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5 四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3.6 四组治疗前后血清HMG-B1、IL-8、TNF-a
    3.7 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缩略词表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致谢

(6)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对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预测价值研究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3 研究设计和数据采集
        1.2.4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
        1.3.2 MRI结果
        1.3.3 相关因素比较
        1.3.4 不同分娩方式MRI结果比较
        1.3.5 以脐动脉血pH定义的酸中毒的预后价值分析
        1.3.6 多因素分析
        1.3.7 乳酸预测MRI结果的ROC曲线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脐动脉血pH、碱剩余、乳酸、外周血NSE对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生后4-6月Bayley评分预测价值研究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数据采集
        2.2.4 BayleyⅡ评分结果划分标准
        2.2.5 关于Bayley Ⅱ评分的补充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Bayley Ⅱ评分结果
        2.3.3 相关因素比较
        2.3.4 不同分娩方式远期神经系统结局比较
        2.3.5 以脐动脉血pH定义的出生时酸中毒的预后价值分析
        2.3.6 多因素分析
        2.3.7 碱剩余预测Bayley评分异常的ROC曲线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头颅MRI表现与长期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
    3.1 引言
    3.2 资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数据采集
        3.2.4 Bayley Ⅱ评分结果划分标准
        3.2.5 统计学分析
        3.2.6 相关定义
    3.3 结果
        3.3.1 MRI及Bayley Ⅱ结果
        3.3.2 相关因素比较
        3.3.3 深部脑白质信号异常与Bayley Ⅱ评分的进一步分析
        3.3.4 基底节、丘脑、内囊信号异常与Bayley Ⅱ评分的进一步分析
        3.3.5 多因素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NHIE的研究
    2 中医对NHIE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案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尾温的影响
        2.2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2.3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行为学测试结果的影响
        2.4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2.5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形态观察
        2.6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2.7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caspase-9 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3 小结
讨论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HI模型的选择
        2.1 气管夹闭术
        2.2 延迟剖宫产术
        2.3 动脉结扎法
    3 热敏灸的概述
    4 针灸大椎穴与脑病的探讨
    5 腧穴热敏化的探讨
    6 热敏灸治疗HI模型疗效的探讨
        6.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生理发育和行为学测试的探讨
        6.2 热敏灸对HI模型的探讨
        6.3 热敏灸对HI模型脑组织形态学的探讨
    7 热敏灸治疗HI模型作用机制的探讨
        7.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的探讨
        7.2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caspase-9阳性细胞数的探讨
结论
    1 文献研究
    2 实验研究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创新之处
    不足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9)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1.1 概念及命名
        1.1.2 流行病学特点
        1.1.3 生理病理研究
        1.1.4 病因
        1.1.5 诊断方法
        1.1.6 治疗
        1.1.7 预防
    1.2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2.1 中医学概念
        1.2.2 偏瘫病因病机
        1.2.3 中风偏瘫临床分型
        1.2.4 中药治疗
        1.2.5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认识
        1.2.6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1.2.7 外治疗法
        1.2.8 针灸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1.3 试验病例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含量
        2.2.2 随机分组
        2.2.3 治疗方法
        2.2.4 操作规范化及盲法评价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记录方法
        2.2.7 受试者权益保护
        2.2.8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四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2.3.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2.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2.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2.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Brunnstrom分级对比
        2.3.6 四组患 者治疗前后下肢Brunnstrom评分对比
        2.3.7 四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
        2.3.8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本次研究分析
    3.2 中风偏瘫的病机与治则
    3.3 扎跳法起效机理探讨
    3.4 神阙隔物灸法起效机理探讨
    3.5 安全性分析
    3.6 创新性
    3.7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10)运用腕踝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临床研究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科研伦理审批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高压氧综合治疗120例患儿脑部损害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整体化护理联合高压氧疗在改善脑血肿患者脑复张和认知功能中的作用[J]. 翟银镯. 黑龙江医学, 2021(16)
  • [2]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舞蹈练习导致儿童脊髓损伤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谭莎丽.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耳穴压丸结合康复疗法对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睡眠的影响[D]. 吕丽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西酞普兰联合高压氧对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评价[D]. 周梦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无神经系统症状产前胎心减慢新生儿预后研究[D]. 李森.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8]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D]. 刘结民.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 卢万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运用腕踝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价[D]. 贾倩芳. 新乡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高压氧治疗120例脑损伤儿童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