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徐延伟(黑龙江省农垦精神病防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关键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在年轻化,及早溶栓治疗可挽救濒死的心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在基层医院,不具备介入治疗的条件,静脉溶栓便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总结本院近3年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8例,现作一简要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
本文所收28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36-76岁。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持续胸痛≥30分钟,含硝酸甘油不缓解,心电图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梗死部位:下壁9例,前壁8例,前间壁6例,广泛前壁3例,下壁和前间壁2例。28例全部无溶栓禁忌症。
2治疗方法
急性期在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吸氧,镇静,止痛,静点硝酸甘油,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毫克,然后每日1次,3日后改为75毫克,每日1次,长期服用。溶栓前常规检查耳血常规,溶栓药物均选用尿激酶,剂量为120-15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毫升中30分钟内静脉输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溶栓后立即、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查心电图。溶栓后12小时给予低分子肝素0.4毫升(4000IU)皮下注射,以后每间隔12小时1次,连续5天,每天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隔日监测纤维蛋白原。
3结果
根据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小时内回落>50%,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可不出现)判断再通情况。本组28例再通25例,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2例,未通3例,死亡2例,均为猝死,无一例出现出血副作用。
4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是介入治疗,其次就是溶栓治疗,它可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左室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预防左室扩大和重构,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近期和远期预后。在我国现阶段,许多基层医院尚无条件行介入治疗,有的患者来不及转入有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静脉溶栓就成为相对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手段之一。本组选用尿激酶,使用剂量120万单位-150万单位,应用年龄适当放宽。本组年龄最大者76岁,年龄大者尿激酶用量适当减少。该药可直接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因而可溶解血栓,主要副作用为出血,在使用过程中需监测出凝血时间、血小板。本组无一例出现出血并发症。经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明显下降,死亡2例均为年龄较高,梗死面积较大,这和老年人冠状血管弹性差,心功能低下,心肌顺应性降低是一致的。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溶栓治疗仅为一种过渡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介入治疗可能会完全取代溶栓治疗,使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