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储锂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石墨,正极,电化学,性能。
储锂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连林,郑媛媛,靳承铀[1](2019)在《硅氧碳-石墨复合材料储锂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分析氧化亚硅碳(SiO)、石墨(Graphite)及其组成的复合材料(SiO/Gr)的充电特征曲线,明确了SiO/Gr复合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中的锂离子储放机理:嵌锂反应中,在初始电位至0.24 V电压区间,石墨自身容量的7%,SiO自身容量的90%先得到发挥;在[0.24 V, 0.005 V]区间,SiO和石墨的剩余容量得到完全发挥;脱锂过程同嵌锂过程相反,依据上述结论和SiO/Gr的放电曲线计算其各组成容量的占比,结果与实际容量占比对比相同。根据上述复合材料的储锂机理,分析了不同过量比设计参数与SiO发挥容量占负极总容量比例关系,预测并验证了过量比设计参数与电池循环寿命的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郭立功,徐建平[2](2019)在《电解铜箔材料的电化学制备及储锂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制备工艺制造出的电解铜箔材料储锂性能差,因此设计一个电解铜箔材料的电化学制备方法。溶铜时在专业的容器内采用逆向通风喷淋的方法,升高氧压力,提高硫酸的浓度;确定电流密度、电解液温度、铜离子浓度、H_2SO_4浓度和流量参数,选择含有亲水基与疏水基的添加剂保证电解铜箔的表面平整性与光亮性,完成电解铜箔材料的电化学制备方法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7期)
苏炽权,汝强,石正禄,赵灵智[3](2019)在《生物炭负载金属硒化物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温对膨化大米进行炭化处理得到米炭(Puffed Rice Carbon,PRC),以米炭(作为生物炭)和商业Sn、Se粉为原材料,采用高能球磨法在氩气保护气氛中球磨48 h,制备了Sn Se/PR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含能谱分析)、恒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谱等技术对材料进行结构、形貌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高能机械力作用下,米炭与Sn、Se相互挤压形成合金/碳复合镶嵌结构,提升了体系的导电性能,缓冲了材料的体积膨胀效应,改善了纯合金相的结构稳定性.在电流密度500 m A/g、电压范围0.01~3.00 V条件下进行充放电循环,Sn Se/PRC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较高(704.00 m Ah/g),经5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容量稳定保持在608.90 m Ah/g.该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在较大电流密度下容量仍保持稳定,当恢复至初始电流密度时,容量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利用环境友好且易制得的生物炭材料能有效地改善了Sn Se的储锂性能,对金属硒化物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汤永威,王倩,刘红红,李华,梅毅[4](2019)在《碳包覆的磷/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纳米黑磷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高温热处理的方法合成了碳包覆的磷/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XRD、Raman、FT-IR、XPS及SEM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制备的复合材料首次充电比容量为530mAh/g,循环50次后比容量仍然保持在492mAh/g,容量保持率为92.8%,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陶石,吴大军,韩志达,钱斌,江学范[5](2019)在《超薄SnS_2纳米片嵌入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钠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热解法成功制备出超薄SnS_2纳米片嵌入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SnS_2/NGS),所制得的SnS_2/NGS表现出足够的氮掺杂和石墨烯的包覆.电化学性能数据表明, SnS_2/NGS作为锂/钠离子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邢宝林,张传涛,谌伦建,黄光许,郭晖[6](2019)在《高性能煤基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性能、低成本的石墨负极材料是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以资源丰富的济源无烟煤为原料,采用预先炭化-高温石墨化处理制备煤基石墨,利用X射线衍射(XRD)、Raman光谱、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低温N_2吸附等手段表征煤基石墨的微观结构,并采用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等探究煤基石墨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储锂特性.结果表明:无烟煤经预先炭化-高温(2 200~2 800℃)石墨化处理可制备出富含大量高度有序石墨微晶片层和纳米孔道的煤基石墨.石墨化温度是影响煤基石墨微晶片层和纳米孔道等微观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当石墨化温度为2 800℃时,煤基石墨SG-2800具有较为完整的石墨微晶片层和较高的石墨化度(94.19%),其比表面积可达5.72 m~2/g,且富含孔径为3.8~24.0 nm的纳米孔道.该煤基石墨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具有优异的储锂特性,在0.1 C(1 C=372 mA/g)倍率下的可逆容量高达369.7 mAh/g,5 C倍率下仍可维持在110.9 mAh/g,经110次循环后,其可逆容量保持率可达94.3%,显示出良好的倍率特性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煤基石墨优异的储锂特性归因于其高度有序的石墨微晶片层和丰富的纳米孔道.(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罗文慧,唐艳,梁叔全[7](2019)在《水热法合成CuVO_3碳纤维布叁维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与储锂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热法合成以碳纤维布为基底的CuVO_3/CFC叁维复合材料,制备得到的CuVO_3物相纯度很高,且以垂直于轴向的松针状形貌均匀致密的包裹在碳纤维上。CuVO_3/CFC用作锂电池电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3期)
杨金戈,李宇杰,陆地,陈宇方,孙巍巍[8](2019)在《微纳结构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的形貌调控与储锂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属醋酸盐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辅助高温煅烧制备了叁维微纳结构富锂锰基层状材料Li_(1. 2)Mn_(0. 54)Ni_(0. 13)Co_(0. 13)O_2.通过调整反应溶剂实现了镍钴锰碳酸盐前驱体向球状和纺锤体状的导向性生长.其中纺锤体状富锂材料在0. 1C倍率下首次放电容量接近300 m A·h/g,在5C大倍率下放电容量能够达到92 mA·h/g,在0. 5C倍率下循环70周容量保留率能够达到85%.(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韩美胜[9](2019)在《密闭系统合成高容量储锂材料与碳的纳米复合结构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安全性高、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功率高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锂离子电池成为了最广泛使用的储能器件。自从锂离子电池发展以来,人们一直尝试去提升其能量密度以满足其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然而商业使用的石墨负极理论比容量(372 mAh/g)较低,极大的限制了其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开发具有更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尤为重要。由于MoS_2、SiO_x(0<x<2)和SnO_x等化合物材料拥有高的理论比容量,有可能在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MoS_2、SiO_x和SnO_x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是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较大和导电性较差。目前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与碳材料形成纳米级(<10 nm)均匀分散的复合材料,然而由于碳及上述化合物的形成温度等条件差异过大,在常规条件下合成这样的分散结构是极其困难的,相关的报道寥寥无几。但是,采用合适的前驱体,在密闭系统下加热使其分解产生气相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碳及化合物相有可能同时形成,得到纳米级均匀分散的复合材料。基于此点,本文在密闭系统中加热分解性前驱体成功制备出了具有均匀分散结构的MoS_2/C、SiO_x/C和Sn/SnO_2/C纳米复合材料,并系统研究了合成条件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同时,本文讨论了密闭系统中不同前驱体形成纳米复合材料的机理和讨论了前驱体种类与获得材料形貌与结构的内在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利用四硫代钼酸铵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作为前驱体制备了MoS_2/C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MoS_2纳米片先形成,随后由二甲基甲酰胺分解产生的含碳气态物质依附于纳米片形核生长,同时含碳气态物质中的N,O原子分别与Mo原子结合形成Mo-N-C和Mo-O-C键,从而形成了MoS_2纳米片均匀分散于N,O共掺杂的碳基体上的这一特殊结构。系统研究了四硫代钼酸铵和二甲基甲酰胺质量比和反应温度对此复合材料形成、结构、成分以及储锂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质量比的升高和反应温度的降低,复合材料中碳的质量分数随之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Mo-N-C和Mo-O-C键的数量随之降低;复合材料中碳含量过高会降低其容量,碳含量过低会降低其循环稳定性,同时其循环稳定性也随着Mo-N-C和Mo-O-C键的数量的减少而降低,最终得出在质量比为1:2和反应温度为600 ~oC时获得的MoS_2/C拥有最佳的储锂性能。在1.34 A/g的电流密度下,2700次循环后MoS_2/C的可逆容量高达702.3 mAh/g;在13.4 A/g的电流密度下,其可逆容量高达234.7 mAh/g。采用液体硅氧烷作为前驱体制备了SiOC粉体材料,制备过程中硅氧烷分解成气态物质,在气相中SiOC形核生长,此时密闭系统中各个方向压力均匀,球形形貌在此环境下最为稳定,从而获得了SiOC球,随后对其进行热处理得到了SiO_x/C球,此SiO_x/C球是由亚纳米级均匀分散的SiO_x和C相组成的。系统研究了热处理条件、SiOC合成条件、液体硅氧烷的种类以及碳包覆工艺对SiO_x/C球形成、结构、成分以及储锂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热处理温度低于1000 ~oC时SiOC未能转化成SiO_x/C材料,当温度升到1300 ~oC时SiO_x/C材料中出现SiC,当热处理时间低于3 h时,SiOC不能充分转化为SiO_x/C材料,最终得出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000~oC保温3 h;随着SiOC合成温度、前驱体载量和升温速率的升高,SiO_x/C中的x值降低,同时除了0.2 ~oC/min得到的样品为不规则的块体外,其他样品均为良好的球形结构;通过使用含有不同硅氧原子比的硅氧烷,可以控制SiO_x/C中x值在0.08-1.28范围变化,同时得出当x小于0.59时样品中出现SiC。同时得出,SiO_x/C的储锂性能与x值、球形形貌和碳包覆工艺有关,随着x从1.28降到0.59时容量升高,x继续降低容量反而降低;球形形貌及均匀分散结构可有效提高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碳包覆后的样品容量和稳定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基于以上工艺的优化,得到的C@SiO_(0.59)/C在0.1 A/g电流密度下100次循环后面容量高达3.22 mAh/cm~2。利用二甲基氧化锡作为前驱体制备了Sn/SnO_2/C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SnO先形成,随后转化成Sn和SnO_2,同时前驱体分解产生的含碳气态物质依附于Sn和SnO_2形核生长,从而获得具有纳米级均匀分散结构的Sn/SnO_2/C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前驱体种类和反应温度对Sn/SnO_2/C复合材料形成、结构、成分以及储锂性能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只有当前驱体分子结构中Sn-O/Sn=O两端没有较长碳链时才可以获得均匀分散的结构;反应温度对样品结构、成分和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400 ~oC得到的样品含碳量最低,从而降低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800 ~oC得到的样品含氧量最低,也会降低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600 ~oC获得的Sn/SnO_2/C样品含碳量和含氧量适中,因此其拥有最佳的储锂性能。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500次循环后其可逆容量高达477.0 mAh/g。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在密闭系统下制备具有均匀分散结构的MoS_2/C、SiO_x/C和Sn/SnO_2/C纳米复合材料,获得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优于商业石墨负极的,这为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推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建立了在密闭系统中前驱体种类与获得的材料形貌和结构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从而推动了此方法在材料合成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7-01)
胡金龙,任逸伦,张灵志[10](2019)在《叁维石墨烯包覆的硫掺杂碳负载二硫化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硫化硒(SeS_2)作为储锂的正极材料,具有硒和硫以外的独特优势。采用硫掺杂介孔碳(sulfur-doped mesoporous carbon, SMC)负载SeS_2,然后用叁维石墨烯(three-dimensional grapheme, 3DG)对其迚行包覆,制备了双重限定的SeS_2基正极结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以及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对所制备的3DG-SMC-SeS_2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态和结构迚行表征。结果显示,SeS_2均匀地分布在SMC基体的介孔通道中,3DG良好地包裹SMC-SeS_2复合材料。受益于SeS_2不可或缺的优势和独特设计的主体构架,3DG-SMC-SeS_2正极表现出极好的循环性能和优异的高倍率性能。这种新型SeS_2基正极材料为兊服目前锂硫电池的主要瓶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本文来源于《新能源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储锂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制备工艺制造出的电解铜箔材料储锂性能差,因此设计一个电解铜箔材料的电化学制备方法。溶铜时在专业的容器内采用逆向通风喷淋的方法,升高氧压力,提高硫酸的浓度;确定电流密度、电解液温度、铜离子浓度、H_2SO_4浓度和流量参数,选择含有亲水基与疏水基的添加剂保证电解铜箔的表面平整性与光亮性,完成电解铜箔材料的电化学制备方法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储锂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连林,郑媛媛,靳承铀.硅氧碳-石墨复合材料储锂机理研究[J].电源技术.2019
[2].郭立功,徐建平.电解铜箔材料的电化学制备及储锂性能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
[3].苏炽权,汝强,石正禄,赵灵智.生物炭负载金属硒化物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汤永威,王倩,刘红红,李华,梅毅.碳包覆的磷/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5].陶石,吴大军,韩志达,钱斌,江学范.超薄SnS_2纳米片嵌入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钠性能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
[6].邢宝林,张传涛,谌伦建,黄光许,郭晖.高性能煤基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特性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7].罗文慧,唐艳,梁叔全.水热法合成CuVO_3碳纤维布叁维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与储锂性能[J].科技风.2019
[8].杨金戈,李宇杰,陆地,陈宇方,孙巍巍.微纳结构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的形貌调控与储锂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9].韩美胜.密闭系统合成高容量储锂材料与碳的纳米复合结构及其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10].胡金龙,任逸伦,张灵志.叁维石墨烯包覆的硫掺杂碳负载二硫化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J].新能源进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