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相关论文_温庆志,孙鹏,张强,姚蕊,王友贞

导读:本文包含了遥相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亚,环流,急流,太平洋,欧亚,低纬度,全球。

遥相关论文文献综述

温庆志,孙鹏,张强,姚蕊,王友贞[1](2019)在《非平稳性条件下淮河流域极端气温时空演变特征及遥相关、环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升温的背景下,为掌握淮河流域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提高淮河流域对极端气温灾害的应对能力。以淮河流域1961~2016年149个气象站点、太平洋气候因子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为基础,利用优化的非平稳性(Transformed-Stationary)极值分析方法、空间Ward-like层次聚类分析方法、M-K趋势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对淮河流域极端气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年最高气温在1960和2000s为增加趋势,2000s后增加趋势不显着;从1970~1980s,年最高气温呈减小趋势;年最低气温在1960s呈下降趋势,1970s以后年最低气温呈增加趋势;(2)年最高气温重现期对应的温度多数站点表现出非平稳态并显着上升,增幅达1.5℃。年最低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在1978年前后出现上升的拐点,在2000年前后暖化现象有所减缓。年最高气温距离海洋越近,上升趋势越显着;年最低气温则相反。(3)不同重现期年最高气温显着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淮河的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呈显着减小趋势,年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恰好与其相反。(4)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显着的影响着淮河流域的7、8月极端气温的变化,淮河流域的极端气温的非平稳变化有着与西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显着正相关关系,与东太平洋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淮河流域12~1月气温异常与渤海海温异常同步、与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同步变化;7~8月温度异常与12~1月的温度异常结果相反。环流特征分析表明,淮河流域冬季暖化现象受到东北地区暖化的影响;7~8月温度的变化主要由青藏高原低压和蒙古低压在逐年减弱而改变环流特征造成,东南区域极端高温增加,西部区域降水增多、极端高温的降低。(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0期)

李佳佳,贺新光,卢希安[2](2019)在《长江流域月降水的EEMD多时间尺度遥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江流域138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应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分别对各站点的月降水序列进行EEMD分解,然后,运用时滞相关分析和逐步变量选择的方法,以识别长江流域月降水周期振荡和长期趋势的显着影响因子,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长江流域月降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近50多年来,长江流域各站点的月降水呈现出显着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振荡特征。(2)流域内各站点月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性,表现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以及鄱阳湖流域是月降水长期趋势显着增加的集中区,而岷江中游以及洞庭湖流域的南部是月降水长期趋势显着减少的集中区。(3)厄尔尼诺1+2区的平均海表温度(NINO1+2)的过去模式是影响长江流域月降水周期振荡的主要气候因子,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GlobalT)是影响长江流域月降水长期趋势的主要气候因子。(4)基于已识别的影响因子构建的月降水量预测模型在旱季的预报性能高于雨季,并在长江上游地区的预报性能高于其中下游地区。(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8期)

周馥荔[3](2019)在《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高层大气遥相关波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48–2013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环球遥相关(the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下文简称为CGT)和丝绸之路遥相关(the Silk Road Pattern,下文简称为SRP)的联系。结果发现,在欧亚大陆范围内CGT和SRP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8和-0.95。利用偏相关方法从CGT中去除SRP的影响后,CGT在欧亚大陆上不存在,而从SRP中去除CGT的影响后,SRP在欧亚大陆上依然维持。这表明CGT和SRP代表的是北半球夏季中纬度欧亚大陆上的同一个遥相关波列,但CGT依赖于SRP而存在,它只是SRP的一部分,而SRP相对独立。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高层的反气旋系统,它强大且稳定。南亚高压的年际变化包括西北-东南向偏移、东西向偏移和南北向偏移。通过分析发现南亚高压的叁类移动方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完全不同,引起的遥相关波列形态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东西向偏移可以引起与CGT高度相似的遥相关波列,表现在位势高度场和经向风场上尤其明显。南北向偏移引起的遥相关波列表现为南北偶极型,并且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上,这在位势高度场和纬向风场上最清楚。南亚高压西北-东南向偏移综合体现了南亚高压的经向偏移和纬向变动特征,引起的大气遥相关波列结构清晰,与CGT之间也存在着更密切的联系。在空间分布上,南亚高压西北-东南向偏移引起的遥相关波列与CGT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特别是在60°E以东的区域,分布结构基本一致,位相相反;在时间变化上,两个遥相关波列指数的时间序列也具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0。利用偏相关分析发现,南亚高压西北-东南向偏移对CGT的东传有重要作用,尤其是90°E以东的部分。由于南亚高压是联结印度夏季降水和东亚夏季降水的纽带,去除南亚高压西北-东南向偏移的影响,实质上是去除了印度和东亚夏季降水的共同贡献。进一步的数值试验表明,东亚夏季降水释放的潜热在对流层高层激发出与CGT负位相空间结构一致的遥相关波列。这表明CGT的产生不仅与印度夏季降水有关,也与东亚夏季降水有密切联系,CGT的维持和传播离不开这两个季风区降水释放的潜热。为了分析全球海表温度和海冰对遥相关波列的贡献,论文还利用ECHAM5模式开展了一组数值试验:即气候态AMIP2全球海表温度和海冰资料驱动的CT试验和1958–1999年逐月AMIP2全球海表温度和海冰资料作为外强迫驱动的RT试验。对比发现,CT试验中CGT、SRP以及与南亚高压西北-东南向年际偏移相关的遥相关波列在欧亚大陆上波列结构清晰,但是东亚及下游地区波列非常弱;在RT试验中,叁个波列在欧亚大陆及下游地区结构明显,呈现出显着的环球性特征。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RT试验中,西北太平洋关键区的水汽辐散增强,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偏少,释放到大气中的凝结潜热是负异常,有利于CGT的加强,并从东亚传播至北太平洋,甚至到达北美洲大陆。同时数值试验还发现,全球海表温度和海冰对欧亚大陆范围内CGT和SRP的关系影响较小,二者关系稳定,这与再分析资料中的统计分析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6-01)

MING,Jing,SUN,Jianqi,YU,Shui[4](2019)在《PJ和MnE遥相关型对东亚夏季气温的协同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发现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PJ)和地中海–欧亚北部遥相关型(MnE)对东亚夏季气温存在显着的协同影响。当PJ和MnE处于同位相时,两者相关的大气环流在东亚中部地区相互迭加抵消,从而对该地区气温的影响较弱,而此时显着的气温异常主要位于东亚北部。相反,当PJ和MnE处于反位相时,两者相关的大气环流在东亚地区相互迭加增强,从而对东亚中部和亚洲北部地区的气温产生显着影响。因此,在东亚夏季气温变化的理解与预测中需要考虑这两个遥相关的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期刊2019年03期)

胡泊[5](2019)在《EAP和EU遥相关型的配置对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太平洋对流活动激发往北传播的Rossby波源形成的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和从北大西洋上空激发Rossby波源并向东传播并形成的欧亚(EU)遥相关型在天气尺度上从发展到衰亡大约可以持续10-15天,同时也具有非常显着的气候效应。在EU遥相关型形成过程中,向东传播的中高纬度Rossby波也会在东亚季风区往下游频散,进而影响到EAP遥相关的形成,因此EAP和EU遥相关型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过程。同时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作为这两个遥相关型的发源地,异常的海温信号也会对遥相关型产生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外强迫对遥相关型的影响,以便更好的了解受EU和的EAP遥相关型共同影响的东北亚地区的夏季降水对农作物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EAP和EU遥相关型对东北亚夏季降水影响这一主题,从外强迫和两者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究EAP和EU遥相关型对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影响。首先,本文对东北亚地区夏季降水和环流进行逐步分析,确定东北亚地区夏季降水会受到EAP和EU遥相关型的影响。然后分别确定不同外强迫(ENSO)和局地海气相互作用(NAO)对EAP和EU遥相关型的影响。接着指出EAP和EU遥相关型不同位相下对东东北亚至北亚夏季降水的影响。最后从低频尺度研究EAP和EU遥相关型的相互作用。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亚夏季降水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及其环流背景东北亚地区传统夏季降水表现为盛夏降水贡献占主导,其年际和年代际特征以及环流特征同盛夏降水特征相一致,而初夏降水和盛夏降水特征及形成机制则具有显着差异。空间分布上,东北亚地区初夏、盛夏和传统夏季降水量都呈现“南多北少”特征,初夏的降水EOF第一模态表现为“+-+”的叁极型分布,而盛夏和传统夏季则表现为南北相反的偶极型特征;时间演变方面,初夏降水表现为5-6a振荡周期,盛夏为2-3a为主的振荡周期,传统夏季则兼具上述两类年际振荡周期;在年代际调整方面,在1990s末,只有盛夏降水和传统夏季降水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在1999年前后发生了显着的年代际转折。这主要是扰动风场内部作用和AMO/PDO外部强迫共同作用对西风带水汽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东北亚夏季降水发生年代际转折。此外,分析了叁个时段降水与环流的联系发现:由于西太平洋上空异常反气旋将西太平洋等地的水汽向北方地区输送,且受到欧亚II型遥相关(EUII)的作用,造成东北亚地区初夏降水异常,并使其具有明显纬向特征。盛夏,东北亚地区降水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孟加拉湾和南海等地水汽加强的影响。欧亚I型(EUI)和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与我国东北以西和沿海地区盛夏降水具有显着相关性。EU型遥相关的作用使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异常中心存在“西北-东南”的波列特征,EAP型遥相关的作用则使夏季降水存在经向叁极型或偶极型特征。(2)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对EU遥相关型的影响增强研究春季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后对同期EU遥相关型的影响增强,主要是因为在1990s初期之前,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更容易受到前冬La Nin?a事件的影响。前冬La Nin?a事件通过大气对中东太平洋海温Matsuno-Gill响应,在东北太平洋形成异常反气旋,有利于激发PNA波列,进而在北大西洋副热带地区形成异常反气旋特征。同时赤道地区的Walker环流往东传播过程中加强了北大西洋地区的Hadley环流,进而对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产生影响。而在1990s初期之后,NAO使得北大西洋副热带地区的850hPa风场为反气旋环流异常,大气非绝热加热为负异常,减弱了大气的对流活动,从而减弱了海气相互作用,有利于北大西洋暖海温的维持。异常反气旋的南侧的东南风加强了气候态的异常东风,增加海表面蒸发,从而有利于北大西洋热带地区为冷海温异常。副极地地区的异常气旋,会使得副极地地区上空的云量增加,减小了向下的辐射,进而使得副极地地区海温为负异常,进而影响到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同时NAO与北大西洋海温的相互作用加强,减弱了北大西洋海温与前冬ENSO的联系,导致后期北大西洋上空激发向东传播的Rossby源更有利于形成EU遥相关型。(3)前冬ENSO对次年夏季EAP遥相关型的影响减弱研究前冬ENSO在1990s末对次年夏季EAP遥相关的影响减弱主要是因为前冬ENSO在衰减的过程中,由于海温自身的记忆性,可以将前冬ENSO信号在太平洋地区持续到春季,而前冬ENSO通过电容器充电效应可以使印度洋海温偏暖维持到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持续偏暖激发向东传的开尔文波,西北太平洋地区为下沉运动并伴随着异常辐散,并通过“风-蒸发-SST”作用导致西北太平洋地区异常冷海温减弱。同时由于1990s末之后,ENSO从CP型转变为EP型,导致赤道中太平洋地区异常暖海温持续,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冷海温的维持,因此西北太平洋冷海温异常不显着,下沉运动位置偏西,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异常反气旋的维持,进而不利于EAP遥相关型中菲律宾地区的异常中心的形成。(4)EAP和EU遥相关型不同位相下北亚夏季降水特征EAP和EU遥相关型在季节尺度上相互独立,其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03。两类遥相关根据其不同的位相组合,可以区分为四类配置,分别对应欧亚中纬度地区不同的环流和降水分布型。当EAP和EU同为正(负)位相时,贝加尔湖到鄂霍次克海地区为异常低压(高压)和气旋(反气旋)所控制,从而导致欧亚北部地区夏季降水呈现东西向分布特征和欧亚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呈现“-+-”(“+-+”)叁极子型;当EAP为正(负)位相,EU为负(正)位相时,纬向型EU与经向型EAP遥相关主要在贝加尔湖到鄂霍次克海地区迭加,欧亚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呈现从北向南“+-”(“-+”)偶极子分布。此外,EAP遥相关与贝加尔湖东部到鄂霍次克海地区降水呈正相关,而与我国东北到日本地区降水呈现反相关。EU遥相关型与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区降水呈现反相关,而与贝加尔湖地区降水呈现正相关。通过基于EAP和EU指数对夏季降水和环流异常的二元线性模拟,进一步验证了正是EAP和EU型的协同作用,共同造成了不同配置下欧亚中纬度地区夏季环流和降水异常的空间模态。(5)EU遥相关型在低频尺度上与EAP遥相关型的联系通过定义在低频尺度上的7月份EU和EAP遥相关指数,并选取2007年、1994年、1989年和1993年这四个代表EU和EAP遥相关型不同情况的年份来进行个例分析,从而说明EU遥相关型对EAP遥相关型的影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当EU遥相关为“-+-”波列时,无论是处于发展位相还是衰减位相都有利于北大西洋上空罗斯贝波往西伯利亚上空传播,并往下游能量频散时,有利于EAP遥相关型位置偏北偏东。当EU遥相关为“+-+”波列时,有利于罗斯贝波往中下游传播,不利于在鄂霍次克海上游地区形成正异常,从而EAP遥相关的位置偏南偏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宏芳[6](2019)在《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夏季上空的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是影响该地区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关键因子。深入认识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特征,揭示EAP遥相关型演变中对应的东亚大气环流变化,是理解EAP遥相关型与东亚大气环流关系的基础。本文基于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756个观测站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利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EAP遥相关型的次季节演变特征,研究其发展阶段、峰值时刻和减弱阶段对应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东亚高空急流对EAP遥相关型气候效应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一、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特征利用逐日再分析位势高度距平场资料,根据EAP遥相关型指数选取了EAP遥相关型典型事件,通过合成分析揭示了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特征。在EAP遥相关型发展阶段,菲律宾附近地区最先出现异常信号,经过2-3天后在我国东部和日本附近地区及鄂霍茨克海地区相继出现异常中心,呈负-正-负或正-负-正叁极分布,峰值时刻出现典型的经向结构,在减弱阶段叁个异常中心几乎同时减弱,经过3-4天后消失。EAP遥相关型的最强活动中心位于500hPa高度,在垂直方向上为准正压结构,在热力结构上叁个活动中心均有显着的正负反相分布特征,并且与菲律宾附近地区的异常密切相关。通过分析逐日TN波作用通量发现EAP遥相关型的发展与菲律宾附近地区激发的Rossby波向中高纬地区频散有关。二、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对应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利用逐日再分析风场和位势高度场资料,分析了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对应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通过分析东亚地区纬向风场发现EAP遥相关型正事件从发展阶段到峰值的演变过程中,低纬地区低层西风增强,对流层顶的东风减弱,在中高纬度地区的40N附近西风最大风速中心减弱,位置向北移动,70N附近的西风最大风速中心也减弱,纬向风在15N以南对流层高层风速减弱;低纬度地区上升运动中心位置向北移动,中高纬度地区上升中心北移到60N附近,下沉中心位置不变;从峰值时刻到减弱阶段的演变过程中变化趋势相反。与EAP遥相关型正事件相比,负EAP遥相关型事件从发展到峰值阶段,纬向风在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层东风减弱,经向风在15-30N对流层上层减弱。分析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发现,EAP遥相关型正事件下南亚高压东部强度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位置东退,中高纬地区125E附近高空脊发展;EAP遥相关型负事件下南亚高压东部强度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位置西伸,中高纬地区125E附近高空槽发展,通过超前滞后分析发现EAP正事件的发展与上游槽脊系统东移有关。叁、EAP遥相关型与高空急流的关系及其对EAP遥相关型气候效应的影响从EAP遥相关型次季节的正负事件对东亚上空两支急流的影响来看,正事件时极锋急流强度偏弱,位置偏北,副热带急流强度偏弱,其中海陆交界处减弱最为明显,陆地、海洋两支副热带急流界限明显,陆地上空的副热带急流位置偏北,海洋上空的副热带急流位置略偏南。负事件时,极锋急流偏强,位置偏南,陆地上空的副热带急流东侧强度偏强,位置偏南,与海洋上空的副热带急流合并成为一支,斜压增长率大值中心与急流中心重合。通过相关分析发现EAP遥相关型与陆地和海洋上空的副热带急流具有负相关关系,与陆地副热带急流的最大负相关出现在EAP遥相关型超前陆地副热带急流2天,与海洋副热带急流的最大负相关出现在EAP遥相关型滞后海洋副热带急流2天。从EAP遥相关型对我国温度和降水异常的影响来看,EAP遥相关型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异常和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的降水异常影响显着。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的协同配置对EAP遥相关型气候效应影响显着,调节着EAP遥相关型影响我国温度异常和降水异常的程度和范围。当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处于强-强或强-弱时,EAP遥相关型对我国部分地区的温度降水异常影响显着。当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处于弱-强或弱-弱时影响有限,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显着的区域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杨含雪,肖天贵,金荣花[7](2018)在《北半球夏季EAP遥相关型的时空及环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分析近年来EAP遥相关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1951-2016年NCEP再分析资料,并主要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着重对夏季EAP的空间结构以及环流特征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EAP遥相关型的空间模态在各个层次和高度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在对流层中层,并且中心位置都非常接近,表现出了明显的相当正压结构。同时EAP遥相关型主要存在的是准3年周期,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EAP遥相关高指数年分布都呈现"-+-"的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东,华南和华北地区降水偏多,而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少,且有可能发生干旱;低指数年则为"+-+"的分布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南,中国江淮流域等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并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于国强[8](2018)在《PJ遥相关型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影响的不对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5年海洋和大气再分析资料,基于夏季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PJ)指数,分析了 PJ指数在极端正负年份长江中下游降水不对称分布特征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在PJ负位相年份(对应El Nino次年),长江中下游降水显着偏多,中心分别位于江淮流域和日本南部;而在PJ正位相年份(对应LaNina次年),长江中下游降水减少却并不明显。研究发现,对应PJ负位相年份,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南海地区海温距平明显偏暖,菲律宾海上空的有异常反气旋响应,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异常气旋响应,而PJ正位相年份则相反。但菲律宾海异常反气旋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气旋的强度在PJ负位相年份明显偏强,从而导致了长江中下游降水位置和强度异常的不对称响应。利用大气环流模式ECHAM4.8进行敏感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印度洋海温距平偏暖和偏冷程度相当,但是偏暖的印度洋海温异常所激发的菲律宾海反气旋强度明显偏强,从而造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要强于其偏少程度。由此可以印证以下事实:El Nino次年(PJ负位相)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的预测技巧高于LaNina次年降水偏少的预测。70年代末PJ型发生年代际突变,在1979年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不对称性均表现为降水增多,且1979年以前负位相年降水增加更加明显。前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在1979年前后依旧保持ENSO型海温分布,但强度不及1979年以后。这表明1979年之后,PJ型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联系变得紧密起来。赤道以北的印度洋海温变化特征在1979年前后没有变化,但海温距平强度则是1979年之前强于1979年以后。而同期夏季,1979年前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对PJ型的影响都大大衰退,且负位相年中东太平洋海温甚至发生年代际翻转,由弱的El Nino型海温分布转变为LaNina型海温分布,而东印度洋、南海、菲律宾地区海温与PJ型关系更加紧密。对850hPa风场的分析表明,PJ型年代际突变前后,均表现为低纬地区负异常年强于正异常年,中纬度日本和高纬地区PJ正位相年强于负位相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年代际突变前后均为气旋性环流控制。(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柯文[9](2018)在《夏季越来越热 是“丝绸之路遥相关”在作怪》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出门就被暴晒,逛个街手机能被烤化,夏季到来,生活在北方的人们,这两天已经见识到了炙热的力量。“夏天真的是越来越热,还让不让人活了。”有网友吐槽。吐槽归吐槽,有专家此前已经郑重预言:这样的夏季高温可能会一年更比一年严重!鲜为人知的是,“除全球变(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报》期刊2018-05-31)

付丽丽[10](2018)在《夏季越来越热 是“丝绸之路遥相关”在作怪》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出门就被曝晒,逛个街手机能被烤化,夏季到来,生活在北方的人们,这两天已经见识到了炙热的力量。“夏天真的是越来越热,还让不让人活了。”有网友吐槽。吐槽归吐槽,有专家此前已经郑重预言:这样的夏季高温可能会一年更比一年严重!“都是全球变暖惹的祸。”(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5-24)

遥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长江流域138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应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分别对各站点的月降水序列进行EEMD分解,然后,运用时滞相关分析和逐步变量选择的方法,以识别长江流域月降水周期振荡和长期趋势的显着影响因子,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长江流域月降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近50多年来,长江流域各站点的月降水呈现出显着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振荡特征。(2)流域内各站点月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性,表现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以及鄱阳湖流域是月降水长期趋势显着增加的集中区,而岷江中游以及洞庭湖流域的南部是月降水长期趋势显着减少的集中区。(3)厄尔尼诺1+2区的平均海表温度(NINO1+2)的过去模式是影响长江流域月降水周期振荡的主要气候因子,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GlobalT)是影响长江流域月降水长期趋势的主要气候因子。(4)基于已识别的影响因子构建的月降水量预测模型在旱季的预报性能高于雨季,并在长江上游地区的预报性能高于其中下游地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遥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1].温庆志,孙鹏,张强,姚蕊,王友贞.非平稳性条件下淮河流域极端气温时空演变特征及遥相关、环流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2].李佳佳,贺新光,卢希安.长江流域月降水的EEMD多时间尺度遥相关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3].周馥荔.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高层大气遥相关波列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

[4].MING,Jing,SUN,Jianqi,YU,Shui.PJ和MnE遥相关型对东亚夏季气温的协同影响(英文)[J].AtmosphericandOceanicScienceLetters.2019

[5].胡泊.EAP和EU遥相关型的配置对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9

[6].刘宏芳.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9

[7].杨含雪,肖天贵,金荣花.北半球夏季EAP遥相关型的时空及环流特征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8

[8].于国强.PJ遥相关型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影响的不对称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9].柯文.夏季越来越热是“丝绸之路遥相关”在作怪[N].江苏科技报.2018

[10].付丽丽.夏季越来越热是“丝绸之路遥相关”在作怪[N].科技日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江淮地区夏季雨量与前期北半球500 hPa高...3 亚洲季风区的遥相关模态示意图台风在我国登陆地点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夏...给定点500 hPa准45 d位势高度与其他格点...江淮地区夏季雨量与印度洋海温的遥相丝绸之路遥相关年代际指数(黄线...

标签:;  ;  ;  ;  ;  ;  ;  

遥相关论文_温庆志,孙鹏,张强,姚蕊,王友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