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臣民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臣民,文化,政治,公民,主体性,王权,维新运动。
臣民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吉丽丽[1](2015)在《从臣民到公民的政治文化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臣民政治文化占传统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其消极落后的负面影响阻碍着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虽然从学理上讲,臣民政治文化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根基己发生改变,“臣民”这一概念己经被时代所淘汰,但由于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力、极强的渗透力、相对的稳定性和自觉的绵延性,总是直接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间接的影响着现代公民的政治行为,制约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今社会,是为了我们的梦想而努力的社会,是我们共奔小康的社会,任务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就快要实现我们的阶段之梦,昂首阔步的建成小康,迈向现代化,同追中国梦。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人们?需要什么样的人类心理、意识和民众信仰?臣民文化能不能担当起这一重任?这一系列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臣民政治文化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基础、宗法纲常的社会基础和儒家学说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特质可以归纳为:王权至上、官本位、宗法纲常、人治、依附、零参与等。我们所需要的文化应该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够主动地参与的文化,即公民文化。对公民文化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角度不同,成果纷呈。本文在参阅各位前辈对公民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从公民政治文化的结构这个角度来剖析其特质,从心理层面上、观念意识层面上、信仰层面上来认识公民文化。这叁个层次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认识序列,在现实的政治认知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的整体。其特质可以概括为:参与、认同、民主、平等、法治、自由、公正、爱国、合法性等。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从臣民政治文化向公民政治文化转型的具体内容:从王权到人权、从依附到自由、从人治到法治、从官本到民主、从民本到人本、从伦理到契约、从盲从到理性、从集体到个体、从等级到平等、从愚民到启民、从义务到权力、从独裁到协商、从冷漠到参与、从集权到分权、从封闭到开放。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公民政治文化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心理?什么样的精神?在公民文化的构建中遇到了哪些重重阻力?这些阻力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怎么办?指明在现代化的视角下构建公民文化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4-10)
秦德君[2](2011)在《“臣民文化”的历史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臣民文化一直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巨大困境之一。与强健的国家责任意识不同,臣民文化仰息消极,迷信权威,主体精神严重匮乏。可以从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客观存在中,找到臣民文化历史的、文化的传统深厚土壤。千年传递的“皇权”观念、无处不在的“官本位”、单位体制中的行政(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1-08-02)
孙克[3](2010)在《中国传统臣民文化之价值结构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国家和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臣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构成,其价值结构表现在君权至上的价值准则、宗法纲常的人治传统、清官圣人的政治期盼、权利主体观念的泯灭四个层面,是一种带有明显奴性特征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的政治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钟声[4](2009)在《五四时期中国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了从人格依附的传统社会向个性自由的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型。与这一社会转型相对应,政治文化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型——从臣民文化转向公民文化。(本文来源于《湖湘论坛》期刊2009年03期)
孙克[5](2009)在《从“臣民文化”到“公民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民主政治是实现其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民主政治的实现有赖于民众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的转换,对于我国来说,也就是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由传统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的转变。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公民文化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本文以当代中国社会公民文化构建为目标,以中国传统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转变为切入点,用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对实现中国政治文化从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变提出了构建思路。文章首先对臣民文化和公民文化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臣民文化是一种带有明显奴性特征的政治文化,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基本权利,无限放大了君王或国家的权力,使人在政治权力的网罗中无可逃脱。中国文化传统中,臣民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体系及社会结构对公民政治文化总体上是抑制性的。臣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构成,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君权至上的价值准则、政治主体意识的缺失、宗法纲常的人治传统、清官圣人的政治期盼、权利主体观念的泯灭。与臣民文化不同,公民文化是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的政治文化,是一种以参与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政治文化。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尺度。公民文化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政治文化基础,适应现代政治发展需要,是我国政治文化转变的目标方向。实现政治文化变革需要寻求一种合理的研究路径或视角,政治社会化作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特定论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对社会一般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其个体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念、政治理念、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信仰等的形成过程,也是其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政治社会化是民族政治文化的传承过程,亦即那些政治方面的知识、态度、价值观和政治信仰等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渠道,一代一代延传下来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作为政治文化实现的过程,具有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以及传习、维系和变革政治文化等价值功能,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革即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在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只有以公民文化为目标,充分发挥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才可能祛除臣民理念,树立公民意识,建立现代政治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因此,首先应该明确从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变的目标,即以公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公民主体意识的强化,崇尚法治的法律思维,科学理性的政治追求,权利与义务观念的普及。另外,基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视角,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合理评估中西政治文化,借鉴中外政治社会化有效路径;充实政治社会化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价值体系;完善政治社会化保障机制,寻求法律与公共政策支持;改善政治社会化教育体系,实现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转变;拓宽政治社会化有效渠道,实现公民文化传播媒介拓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5-05)
李凯,施雪华[6](2009)在《告别臣民的尝试——晚清维新立宪运动的政治文化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轫于夏商周叁代,在春秋时代趋于成熟,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以后,绵延两千余年。具有伦理特征的儒家思想孕育出"臣民型"政治文化,它在近代以来遇到了西方"公民型"政治文化的强有力挑战。晚清统治者和知识精英试图对这两种政治文化形态进行融合,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极度衰弱的晚清王朝已经无力改变历经五千年历史形成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定力",更无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晚清中国的政治重建。(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常青[7](2006)在《试论中国臣民文化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沿袭两千年的中国臣民文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专制王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中国沿袭两千年的臣民文化,表现为参与意识几乎为零,政治取向完全是被动的、依附的。(本文来源于《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谢海光,陈中润[8](2006)在《中国传统臣民文化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沿袭两千年的臣民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也是中国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中国臣民文化可以概括为:思想顺从、意识被动、心理依附等。西方社会由于独特的环境,造就了与中国臣民文化不同的文化行为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包美娇,章伟[9](2005)在《村民文化、臣民文化和公民文化的演进路径分析——台州农村政治参与是如何推进政治文化变革的》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政治文化的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内容之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的发展激活了农民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独立人格和法治观念,同时这些意识和观念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政治参与实践的锻炼才能得以体现和提高。(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05年04期)
黄建平[10](2003)在《从臣民文化到中国特色公民文化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农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条件下 ,弥漫传统中国的必然是个体消融于整体的封建臣民文化。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发达的公民社会条件下 ,只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展望 2 1世纪 ,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的构建必将成为时代的文化主题(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臣民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臣民文化一直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巨大困境之一。与强健的国家责任意识不同,臣民文化仰息消极,迷信权威,主体精神严重匮乏。可以从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客观存在中,找到臣民文化历史的、文化的传统深厚土壤。千年传递的“皇权”观念、无处不在的“官本位”、单位体制中的行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臣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吉丽丽.从臣民到公民的政治文化转型[D].山西师范大学.2015
[2].秦德君.“臣民文化”的历史困境[N].深圳特区报.2011
[3].孙克.中国传统臣民文化之价值结构析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钟声.五四时期中国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型[J].湖湘论坛.2009
[5].孙克.从“臣民文化”到“公民文化”[D].山东大学.2009
[6].李凯,施雪华.告别臣民的尝试——晚清维新立宪运动的政治文化视域[J].河南社会科学.2009
[7].常青.试论中国臣民文化的成因[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8].谢海光,陈中润.中国传统臣民文化刍议[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
[9].包美娇,章伟.村民文化、臣民文化和公民文化的演进路径分析——台州农村政治参与是如何推进政治文化变革的[J].甘肃理论学刊.2005
[10].黄建平.从臣民文化到中国特色公民文化的变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